1. 首頁
  2. 科普知識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是指自己所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下面是pincai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原文出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論語·衛靈公》

字義

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或不想做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於:介詞,在。

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種準則。也就是,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麼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翻譯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別人的身上。

意譯

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這裡解釋的對方,以原文:己,知己,不分彼此,(所以:解釋為對方)

拼音

jǐ suǒ bú yù,wù shī yú rén。

啟示

我們應該寬恕待人。

英文

(1):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others.

(2):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want them to do to you.

(3):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like to do.

其他出處

1.《論語·顏淵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對民如大祭一樣凝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此在朝上就不會招誰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仲弓感謝道:"我雖遲鈍,但一定要牢記先生的話。"

2.《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應該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切勿強加給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由此這句話成為儒家人士自以為豪,認為可蓋世的格言。

原意定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論語》的兩句,僅看《論語·衛靈公》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就知子貢提問的`是規範行為的話。當今我們知道行為規範的話,就有專屬性的,也就是說一定要這麼做,而"恕"主要指思想感應上的,可行可不行,是不能混到你規範準則行為中去的,開始孔子答"恕"就有點答非所問,還似乎打了個疑問,最後才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我們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是指行為上的,指到其它方面就不對了。那孔子到底指奉行什麼行為呢?從《顏淵篇》的"見大賓""如承大祭",孔子只是說他倡導的周禮行為。

原意剖析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孔子:有一句可以概括規範自己一生行為的話嗎?'孔子說:'應該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本來恕是思想性的東西,本不應該放到規範人的行為的話上說的,那為什麼孔子會混起來一起說呢?這裡卻有其原因:

西周得以完全剝削人民與奴隸勞動力,官與貴族的生活很富足,越是這樣官與貴族的生活越是講究,除了政治行為上的禮節,從《論語》裡就能看到,什麼肉割的不正都不吃,什麼稍過夜的不吃等等,這就是他們生活上的禮.然而統治者貴族們歡淫無度,任意生育,正統子弟隊伍,無限擴大,到了東周,民眾已經無法養得起他們,如此禮崩樂壞,士的生活開始挨窮捱餓,充足生活都是給敢違反規定、肯給錢、給奴隸與民去工作,或自己下田工作部分官家貴族的這些人享了,守舊派家中沒有了勞動力,自然挨窮。堅持守舊的孔子看在眼裡,怕自己的學生們頂不了,剋制不了自己,傾向改革派思想,所以叫大家克服自己堅持住原來這些紳士作風,提倡"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然而,這樣儒生們雖然說要守住,但現實又不得不讓一些人心動,或有小動作,如孔子受困陳、蔡時,見到顏回用手抓鍋裡的飯吃,違反紳士風度違禮,面對自己喜愛的學生,孔子立即裝著看不見,甚至連孔子都私下叫子貢拿象徵身份的玉去換錢,經商(見《論語.子罕》),他自己也存著這些小動作,何況他人?所以顏回後來說給孔子聽,是有髒東西掉入飯裡面,他捨不得丟掉才抓起來吃的,孔子感嘆推拖說,瞭解一個人太難了。

我們抓到這些要點,就會明白當子貢問,用什麼話概括來規範一生行為時,孔子想到的是什麼思想上的"恕"。也就是當時大家都有堅持不了東西,如果大家見到同道有違反禮的東西,就如孔子一樣假裝沒看到,無論什麼原因首先只能大家包容,採取心靈上的原諒---恕,恕人恕自己,大家各做各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過孔子卻沒有想到,當他們心中都恕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規範行為準則在這裡,就變的毫無意義,倡周禮成了自相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