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觀後感

《我和弟子規》觀後感

《我和弟子規》觀後感

《弟子規》裡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又怎麼能去愛別人呢?本文是品才網pincai.com小編精心收集的《我和弟子規》讀後感觀後感,僅供參考!

《我和弟子規》觀後感

學習《弟子規》,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弟子規》裡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又怎麼能去愛別人呢?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麼他的孩子都會看在眼裡,有一天他的孩子還會去學習,自己的行為不光會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記得有一則小笑話是說,有個老人年紀大了,雙手經常哆嗦,他的兒子兒媳嫌棄他,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人打破了一個碗,老人的兒子兒媳非常生氣,對著老人發了一頓火,從此之後,讓老人用木碗吃飯。有一天,這對夫婦發現自己的兒子在玩木頭,就問兒子在幹什麼,兒子說在給他們做碗呢,等到他們老的時候給他們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做人不僅要孝順父母,還要誠實守信。這在《弟子規》中的“信”便有提及——“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其意思是: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的確,古往今來,人與人之間十分講究誠信,因此,我們要時刻牢記著“輕諾必寡信”的忠告;堅持著“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念;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可以期待。

《我和弟子規》觀後感

早晨,我正在睡覺,聽到爸爸叫我起床,我很不情願,心想:“今天是星期天,不上學,也不讓我睡個懶覺。”我慢慢騰騰地穿上衣服,去洗手間洗臉。爸爸聽到我半天沒有動靜,就大聲叫我:“盈盈,幹啥呢?”我沒回答。一會兒,爸爸又喊我:“盈盈,出來!”我趕緊跑出去,這時,爸爸拿給我一本書,說:“去,看看書上怎麼寫的,好學一學。”我接過書,是一本《弟子規》,我認真地讀起來。

這真是一本好書!它是教我們怎麼生活、怎麼學習、怎麼做人的書。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段時,我感到自己做得很不好,父母招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不要讓他們傷心。這是多好的教導啊,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總是讓他們生氣!

我今後要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做個聽話的好學生,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和弟子規》觀後感

透過此次“我與《弟子規》”的徵文活動,讓同學們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同學們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積澱文化底蘊;規範同學們基本的文明禮儀和道德行為,做到知行合一,自覺踐行,促進同學們全面發展。在校園文化中不斷加強道德修養,提高認識,勤奮學習,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友愛、樂於助人的氛圍,構建和諧、溫馨校園。

讓同學們在學習《弟子規》中要堅持“三要”、“三結合”。“三要”即學習《弟子規》要深刻領會、融匯貫通,不望文生義、斷章取義;要與時俱進、活學活用,不生搬硬套、脫離實際;要注重踐行、言行一致,不口是心非、流於形式。“三結合”即堅持學習《弟子規》與挖掘其當代價值相結合;堅持學習《弟子規》與提升個人文明素養相結合;堅持學習《弟子規》與踐行道德禮儀規範相結合。

《我和弟子規》觀後感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厭煩的,在沒有閱讀它之前,我對它的認知是了了無幾。之所以厭煩,是因為要在很短的時間內通背這書中的1080個字,而這開始,是即枯燥,又乏味的。

翻開這本彩頁並印有卡通彩繪的“古聖人之書”我無奈扯動僵硬的嘴角,這分明是給幾歲孩子們學習的故事書,竟還標註著拼音。低頭晃了晃腦袋,不禁苦笑。無奈之餘,理清煩亂的情緒,去看前言。這是我長久已來閱讀時養成的習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一行行文字跳進眼中,前言大有氣勢磅礴之感的泛舉古詞,又大肆推舉了經典古著。三國紛爭的氣勢恢宏,水滸聚義的蒼涼悲壯,甚至於紅樓的情,取經的幻,論語的吾愛與千字精髓。最終是讓我們知道,從這書中我們能體會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傳承的智慧與禮儀,堅韌和頑強的精神,理所當然,不能否認,我們從所周知的是古人的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的慧淵才博,我們也僅僅就止於這些淺表,又所以成了我們學習的必然。那是學智慧、文化、精神與禮儀。與我?給我!得到的該是本質上的提升與靈魂的昇華。

用短時間大致翻看了第一章節,並簡單讀了通譯,我便開始覺得這書好。入則孝這一小節,它說的是百事孝為先,如何為孝?如何孝。應勿緩、行勿懶、敬聽、順承、嚴謹的要求自己的行為,不管父母對我們是否喜愛,都要以善贍之心待之。於彼既是親又是師。孝是於心眼裡的,故無論何時何地身在與否,孝是至終至誠的。到這裡,我便覺得自己是不堪的。平日裡做的事少之甚少,就連話好像都不曾好好說過。更不用談及如何孝順了。雖然現在已是今非昔比。不能拿現如今發展人群和聖人們去做什麼比較。但,內心始終免不了的是那許多的羞愧。

再繼續向下閱讀,就越發覺得這書很好。出則弟,謹,信,愛眾,親仁。一口氣讀下來,便推翻了心中五味陳雜。它義正詞嚴,一段一段的文字嚴厲的指出自身所存在的許多問題。但我仍是感激的、受益的。當沉浸於它的字裡行間時,不禁會發問:你做到這些嗎?然,我卻不能對上隻字片語。思想縈繞的都是‘我做的太少了’‘我沒有做到’,諸如此類。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慚愧之感。它從兄弟親朋,更加延伸到基本的言行舉止與做人行事的道理,道德品質與禮儀規範。全書囊括之廣於德、智、體、美、勞。想來,我們從小學開始便接受這樣的教育,到了更高的學府,又再次接受成人禮儀的訓練。到此,追究下來也已十年有餘,但最終成就的,依舊還是無法比較的不足。

平日我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規規矩矩,做到之人又有幾餘個?它說:衣貴潔,不貴華。如果不是有客觀條件的限制,我想新世界、麥凱樂早已不復存在了吧?它說: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則內省。出言信為先,勿諂富驕貧,勿喜新厭舊,善勸建德,以理服人,親仁建績。一再指出做人要嚴謹、行事要知禮、待人要誠肯的準則。就此,想到網上那句不成文的話,如果沒有謊言,社會將無法進步。也許,這就是古往今來,眾所云的理想境界與現實主的的差比吧!最後一章餘力學文中說,聖與賢皆可馴致。所以不要自暴自棄,但力行,但學文,心正心端,處之泰然。這些聖人之說是眾人皆可到達的。

通讀《弟子規》後,頓悟之省然並非初觸此書時的枯燥,厭煩。它十分嚴謹的教導我們如何為一個孝行之人,如何做一個品德之人,該怎樣學習,該如何行事待人,並教育我們居有常規,行有常理,品有美德,學有餘,親仁得眾愛的道理。故,我們不能要求眾人同形類於小我,但果仁之心之人定能出淤泥而不濁。皆凡信、愛、親仁修得行為者,自會成為人所重,人所服,人所能之人。

又以此類推到現如今的工作生活,小我存在於團隊之中,是大集體中的一小個。‘沒有優秀的個人,只有優秀的團隊’這句平日裡討厭至極的話,現在就比較能夠悟到其中的道理了。我記得該是有這樣的一句話:一個人蓋不了一座房子,百餘的眾人可以造一座摩天大廈。成功的企業是由百眾人一磚一瓦建構的。而建築企業的百餘眾人,莫不是秉持著一顆心,用品德去看待工作,那字典中將不會有企業二字的存在。

說白了,我們並非用眼睛在看美德,而是用肢體與內心在反應。這本書就在教育我們,事諸兄如事兄的道理。當我把身邊的人都當成自己一樣對待的時候,就能做到了真心實意。且一定是摯誠的。給彼於我,等同一人。做事說話先人後己,想必能親仁得眾愛了。且在工作生活中,攀比之處應是學習與業績,不長他人之浮華處,物再貴也僅止於表,多學習他人的德行,況且,三人之行,必有一吾師。經常看到自身的不足,方能學到他人的良處。所以,要堅持嚴以律己的態度,平衡於心,方能品行兼優。

在行業中,不但要做恪守制度規章的員工,更要做端正的人,親愛同事,有學習能力的員工。當我們的態度、行為、言語,都達到一致的時候,我們便是一個有真情的人。而我們所存在的團隊,也將會是一支有真情的團隊。這支富有真情並處之嚴謹的隊伍,未來必將所向披靡。

讀畢此書,受益的不止是一點。從中發掘的精神與道理,貫匯於心。同時又感嘆於大中華民族所傳承的精神文明。惋惜於現今社會道德的靡爛。在此,我大力推薦此書,舉凡父母、為人子女者,通學此書,都會獲益良多的。將使整體素養與精神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