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文書

淺談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和重要性

淺談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和重要性範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關鍵,農村文化建設中作為新農村建設中的軟力量,為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淺談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和重要性範文,歡迎閱覽。

淺談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和重要性1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相適應,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核心,全體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並遵循的心理意識與行為方式,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沒有先進的法治文化,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法治。

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建設,主要在於法治文化的建設,尤其是廣大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同步實施農村法治文化建設。

一、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設的根本內驅力。當前,在我國加強法治文化建設,不僅具有理論價值,更具有現實意義。

(一)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自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戰略目標以來,我國在法治建設程序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農村現實生活中仍存在大量與法治社會相悖的現象,侵害農民合法權益的事情還時有發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深層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沒有在全社會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

(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和諧社會,從本質上來說必然是法治社會,離開了法治的保障,和諧社會就不可能實現。農村法治文化作為和諧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內容。

首先,法治文化與和諧社會的目標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種行為規範,其價值和目的就在於裁判糾紛、懲罰違法犯罪、維護公平正義。和諧社會追求的也是矛盾、衝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會歸於和平與安寧,所以兩者在目標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

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推動力。法治文化有助於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實現,有助於營造誠信友愛的社會氛圍,有助於保障充滿活力的新農村建設,有助於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二、當前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現狀

多年來,農村基層經過持續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法治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矛盾紛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正在成為更多農民的首選,農村的法制水平正在向建設較高層次現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在農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經濟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影響,法治文化的建設還相對滯後,農民的法治觀念依然比較淡漠,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方面還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社會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當前,阻礙農村民主法治程序、影響現代法治文化建設的因素主要有:

(一)長期“人治”歷史的影響。由於我國傳統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農村一些農民的權利和平等競爭的意識比較淡漠,重傳統禮俗而輕法律規範。傳統法律工具主義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禁錮著人們的頭腦,有的農民受封建社會“法即刑”觀念的影響,認為法代表著赤裸裸的暴力,代表著強制性和懲罰性,片面視法為懲罰的工具,對法產生一種潛意識的畏懼、躲避心理,使農民群眾害怕司法訴訟,或者認為“打官司”是不光彩的事情,每遇糾紛和衝突,往往尋求“私了”,還不習慣也不善於透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身的權益;有的基層幹部在處理農村大量的複雜事務時,常漠視法律,依然習慣於用傳統的辦法息事寧人,丟棄法治原則,法律調整社會關係的必要性和權威性尚未完全被人們所接受。

(二)農民對法律信仰的缺失。有的農村地區,由於農民傳統上對地方行政長官的遵從,這就使得鄉鎮執法主體的行為對區域內法治文化的狀態發生重要影響。在一些社會文化欠發達、法治環境較差的地方,有的鄉鎮幹部因自身文化和法律水平的侷限,未能依法正確有效地行使行政權力,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區域內依然是傳統的人治氛圍;有的公款吃喝成風,參與賭博成癖;有的受地方勢力、家族利益所左右,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想方設法謀取私利;甚至有的幹部自身違法亂紀,貪汙受賄。其負面效應所及,汙染了一方的社會空氣,致使部分農民對法律的信仰難以養成,對法律正義的期待難有信心。

(三)法制宣傳教育的片面。當前,一般把防範違法犯罪放在首位,宣傳內容、宣傳物件,大多以刑法教育為主。更多的是要求公民盲目、被動的服從法律,這種服從是基於對法律懲罰的恐懼,而不是認識到了違法犯罪對社會、家庭、個人的危害性;這種觀念指導下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離法治的要求相去甚遠。

三、加快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對策

在加快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程序中,關鍵是法律意識的提高。法治文化的建設,不僅意味著社會法律制度的變革和模式重建,而且意味著公民法律精神和法律價值觀念的深刻革命,而公民法律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之一。要在新農村建設中同步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營造依法辦事的社會氛圍。普法工作不僅要進行“法制”宣傳,更要進行“法治”宣傳,因為法制宣傳,大多隻是宣傳國家制定法的內容,而法治的內涵是很廣泛的,不僅包括國家制定法的內容。要透過法治宣傳教育培育農民的現代法治意識,引導他們尊重法治的理念和價值取向,營造出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使依法辦事成為人們思維和行為的自覺,使法律成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可缺少的武器。在“六五”普法中,要有效地整合社會資源,構建農村“大普法”的格局,結合當地農村的特色和實際,以“關注民生、普法惠農”為主題,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農村普法活動,把法律真正教給農民,使農民瞭解法律,使法律的公平正義原則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夠在廣大農村紮根開花。

在普法過程中,首先要滿足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要求,從“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出發,樹立人文的普法理念,從法律對農民的思維、道德、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入手,透過法治文化的傳播提高農民的法律文化素質,從而形成一種依法辦事、循法而動的行為定勢。要以村級“兩委會”成員、黨員、村民代表為重點,有計劃分步驟地進行,注重選擇農民身邊需要的法律,開展普法互動活動,讓農民從被動接受向主動關注轉變,把事關農民切實利益的《合同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權法》、《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擺在突出位置。要利用法律圖書、法制宣傳欄、新聞媒體、法制文藝等平臺,大力宣傳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並使之與現代法治精神相融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法治文化,讓農民對普法宣傳效果看得見、摸得著、記得住,並從中嚐到甜頭,得到“實惠”。

(二)加強涉農執法力度。加強對農民的司法保護,依法切實維護農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要建立高素質的涉農執法隊伍,保證其獨立、公正,依法行使職權,加強執法力度。要落實村“兩委會”幹部職務犯罪預防。建立健全村組幹部監督制度,推動村務財務公開。要落實農民群眾信訪工作,妥善解決農民群眾反映的非訴類問題。強化執法監督,完備執法監督機制,嚴肅糾正和查處各種執法不嚴、執法違法行為,定期對執法、司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保證法律法規的正確有效實施,樹立法律的權威。

三)建立健全規範的法治機制。建立和諧法治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程序,必須注重建立健全規範有效的法治機制和利益協調製度。

一要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健全慈善救濟、優撫福利、社會幫扶相結合的救助機制,完善農村貧困家庭就業、就醫和子女就學資助制度,從源頭上減少生活利益驅動而形成的不穩定因素。

二要建立完善農村法律援助制度。完善農村法律服務體系,積極為農民群眾提供法律服務,使農民的權益受到侵害後能透過法律途徑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濟。

三要建立完善農村治安綜合治理機制。淨化農村社會環境,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四要建立健全矛盾糾紛處置機制。針對民間糾紛存在主體多元化、客體複雜化、規模擴大化、行為激烈化這一難題,從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大局出發,探索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結合的新途徑、新機制、新辦法,積極排查調處農村矛盾糾紛,及時化解農村不穩定因素,打牢農村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民有9億生活在農村,要加快依法治國程序,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只有提高了農民的法律意識,農村社會穩定有序了,社會才能穩定和有序,管理才能科學和規範,權利才能得到尊重和保護,和諧社會才能最終實現。

淺談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和重要性2

1、陝西民俗文化的基本概況

眾所周知,陝西是文化大省,文化生態極具多樣化,其歷史文化資源不僅豐富,而且人文傳統也有著深厚的積澱。文化又是陝西的優勢和特色所在,所以陝西民俗文化又是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千百年來人們生活智慧的結晶。

民俗文化是一種文化形式,隸屬於精神文化範疇,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交往發展中出現的一種約定俗成的風俗和習慣,是一種非物質文化,是一種社會和集體行為,而不是簡單的、個人的隨心所欲。

陝西的民俗文化種類繁多,源遠流長,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民間性、古老性和多樣性等特點。其包羅不同的社會層次下的不同文化形態,主要有民俗節慶、民俗活動禮儀、民間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技能、口頭文化傳統、民間傳統知識實踐等諸多方面。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安塞腰鼓、陝北秧歌,有源於民間的戶縣農民畫,陝北婦女創造的民間剪紙,還有西府民間工藝、華陰老腔、蒲城的焰火等。此外,還有眾多民俗文化藝術進入到了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主要有:鳳翔彩繪泥塑及木版年畫、民間刺繡中的西秦刺繡和澄城刺繡、剪紙藝術以及黃陵面花等等。還有泥塑、皮影、鼓樂、地方劇種、社火、廟會、服飾……其品種眾多,都獨具特色。

當前,我們正處於新農村建設的程序中,在陝西民俗文化的助力下,有效地對其產業進行開發、利用和創新,將對陝西新農村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

2、陝西民俗文化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

2.1有利於最佳化陝西農村產業結構,突破陝西農村建設瓶頸

在新農村建設中,靠傳統的農業生產來提高農村經濟增長的難度越來越大。為了更好地進行新農村建設,就需要轉變思想,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創新經濟增長方式。而陝西民俗文化的科學運用,正好就是突破傳統農村經濟增長瓶頸和最佳化產業結構的新途徑。所以,整合陝西農村優秀民俗文化和開發文化旅遊經濟,發揮文化與經濟的雙重價值,就是為陝西新農村建設提供全新的農村發展模式。例如:陝西民俗文化村——袁家村,就是科學、充分地開發當地民俗文化,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使袁家村從當地有名的貧困村逐步跨入現代的農村新階段,甚至超過德國農民的生活水平。

2.2有利於擴大農民就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在新農村建設中,陝西民俗文化的有效開發對農民的就業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民俗文化產品的加工和銷售可以利用當地具有傳承技藝的農民手工藝人進行。這些優秀的手工藝人將自己的手藝教給當地的普通農民,這不僅有效利用了農村的閒散勞動力與其閒散時間,使之全力地進行生產和經營陝西的民俗文化,而且也擴大了農民就業增收的渠道,改善了農民收入水平低的狀況。其次,利用農村這一地域民俗文化優勢,不僅使當地農村民俗文化得到繁榮發展,而且也使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這使陝西的農村經濟社會格局得到改變,解決了農民平日裡無法解決的問題,滿足了農民群眾的多樣化、多方面、多層次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在陝西農民的就業發展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2.3有利於傳承、弘揚和保護陝西優秀傳統文化

大量豐富的、優秀的傳統手工藝和手工藝人、手工藝品是陝西農村民俗文化產業的寶貴資源,發展陝西民俗文化不僅是當代民俗手工業產業發展的前提與保證,更是優秀的民俗手工藝價值理念傳承和弘揚的重要途徑。陝西民俗文化的傳播和弘揚能夠增進地區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使民俗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得到創新和發展,並且有利於形成良好的民俗文化生態系統。也就是說,在新農村建設中,陝西民俗文化的產業開發是陝西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有效載體,所以,要利用地域優勢透過產業化來發展農村民俗文化,深入發掘、開發民俗文化資源和民俗文化產品,使民俗文化產品和配套服務逐漸豐富起來,並廣泛地進入到不同國家和地區,讓民俗文化的核心價值得到重塑,使陝西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以新的`形式得到弘揚和發展,並使這種良好的民俗文化生態既繼承了傳統文化的精華,又弘揚了新的時代精神。

2.4有利於充分、廣泛地保障陝西人民群眾的民俗文化權益

在新農村建設中,陝西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助於加深陝西民眾對優秀傳統民俗的瞭解,感受傳統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圍,增強其弘揚民俗文化的自覺性和自豪感。陝西民俗文化的產業發展,有助於創造充滿激情的民俗文化氛圍,使陝西人民群眾的民俗文化創造成果得到尊重、文化創造熱情得到激發和保護,使文明精神風貌得到提升,新的民俗文化業態得到更好的培育,使其生活方式得到創新,使其民俗文化權益得到充分的、廣泛的保障。

3、陝西民俗文化助力新農村建設的具體途徑

3.1完善新農村文化建設和創新發展的長遠機制

文化建設和創新是新農村長遠機制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新農村文化建設方面,首先要把農村文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堅持統籌規劃的發展道路,以民俗文化產業為支撐,明確農村的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和建設在不同階段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任務、施行原則、規劃步驟及保障機制,確立科學的工作引導,以文化民生為抓手和文化傳承為主線,提高新農村文化建設實效,使農村民俗文化達到啟發民智、凝聚民心、保障建設、加快發展的作用,並讓農民群眾能夠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權利。統籌協調相關的政府職能部門以及農村的文化龍頭企業,按照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發揮其傳承力與滲透力,履行相關責任,保證所承擔工作有人抓、能落實。

在新農村文化創新方面,依然要從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長遠機制方面著手。同時考慮兼顧當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升級和新農村建設的時代背景,加大本土文化的挖掘、開發、利用、宣傳等推廣力度,對傳統的民俗文化資源進行最佳化配置,使其融入農村文化建設,打造以農村為載體,並能夠全方位將這些資源輻射到城鎮文化產業中,做到重點扶持,在“農”字上下功夫,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陝西有價值的農村民俗文化,打造出具有陝西特色的、鮮明的鄉村品牌文化,使新農村的文化建設順利推進。

3.2健全新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人才隊伍建設是推動新農村文化發展的關鍵,而農民又是新農村的主體,所以,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就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培養和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複合型基層文化人才隊伍,使農村的民間藝人升級為文化技術人才,真正使其成為具有特色的新型農民群體,這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大的人才保證,使農村的先進文化得到創造和培育,促進了農村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此外,還應積極制定和落實新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發展規劃,解決相關人事問題,穩定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同時,積極創造條件發展培訓,健全農村文化人才競爭激勵機制,以增強和提高文化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使其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為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智力支援,發揮巨大力量。

目前,由於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壓力,所以,可以採取公開招聘的形式吸引高校優秀畢業生加入到農村文化的服務行列,使其在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中各盡其才。對於農民中的文化志願積極分子等各類農村社群文化人才,也要大力發展,給其提供良好條件,營造良好氛圍,鼓勵深入農村開展志願服務並激發其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促進農村人才隊伍成長成才,以提高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能力。

3.3建立城鄉文化統籌發展機制

要實現城鄉文化的協調發展,就要統籌規劃,加強城鄉文化產業的互動和城鄉文化要素之間的相互滲透,以促進城鄉二元文化結構融合和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建設。首先,對資源的統籌要進行強化。構建城鄉文化發展新格局,就是要圍繞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戰略和規劃,把農村民俗文化產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強對農村民俗文化產業的支援和保護,對民俗文化資源進行統一的規劃和合理分配,並共同發展。其次,對城鄉文化活動方式要進行創新。由於城鄉文化具有互補性,所以就可以使農村文化進城,城市文化下鄉,達到城鄉雙向互動。最後,對城鄉文化的傳播途徑要多樣性化。由於當今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所以要滿足農民需求,就要建設完善的農村文化陣地,以協調文化傳播的渠道,並積極構建城鄉統一的網路體系,拓寬資訊資源,助推新農村文化產業建設。

參考文獻

[1]趙喜桃,張德麗.陝西民俗文化的發展與保護[J].唐都學刊,2008(06).

[2]張浩.“網際網路+”時代下陝西民俗藝術的保護傳承與開發[J].包裝工程,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