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欲蓋彌彰是什麼意思 欲蓋彌彰的典故和造句

欲蓋彌彰是什麼意思 欲蓋彌彰的典故和造句

欲蓋彌彰,成語,發音:yù gài mí zhāng 指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有同名電影"欲蓋彌彰"。欲蓋彌彰是什麼意思的,歡迎閱讀參考。


基本資訊

【詞目】欲蓋彌彰

【拼音】yù gài mí zhāng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 此地無銀,適得其反,欲蓋而彰

【反義詞】相得益彰

【基本解釋】

蓋:遮掩;彌:更加;彰:明顯。

想要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暴露得更加明顯。

詳細解釋

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昭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章,同"彰"。)

典故

春秋時,魯昭公三十一年的冬天,邾國大夫黑肱,背離邾國而投靠魯國,他的封地濫(今山東滕州東南)隨之而併入魯國的版圖。(魯國在今山東南部,曲阜是當時的首都;邾國是與魯國接壤的一個小國,故城在今山東鄒城東南。)

孔子所著的《春秋》,在《昭公三十一年》中,記下了這段歷史:"冬,黑肱以濫來奔。" 《春秋》的文筆,過去一般文人都認為它是最簡練的,敘事和評論、貶責和褒揚,措詞用句,都很嚴謹而恰合分寸。《左傳》闡述《春秋》說:黑肱並非高貴人物,按《春秋》的編寫原則,本可不必記載,更不必寫出名字。但是因為國土有變動,那就是重大的'事件,不能不記上一筆了。("賤而書名,重地故也。")《左傳》還發表議論道:"這樣看來,一個以封地叛國的人,即使他不是大人物,也會因此而出名,而且會因此而使他的叛國罪名永遠無法掩蓋,是故君子動則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彰(有的人要想得個美名而無法得到,有的人得了惡名要想掩蓋也掩蓋不了),懲不義也。"

清代學者顧炎武對於上述《左傳》的議論加以補充道:"或欲蓋而名彰,如趙盾偽出奔,崔杼殺太史,將以蓋弒君之惡,而其惡益著焉。"(參看"董狐之筆"。崔杼,齊國大夫,他謀殺了齊莊公,卻叫負責記載歷史的"太史",把齊莊公之死寫成是病死的。太史不同意,因此被崔杼處死了。但是繼任的史官仍然只記"崔杼弒君"的事實。崔杼一連殺了三個史官,他的弒君之罪不但隱瞞不了,反而愈鬧愈大,罪行愈顯著了)顧炎武舉了趙盾和崔杼殺害了國君而不承認的人為例,說是"蓋弒君之惡,而其惡益著",和上述"欲蓋而名彰"意思一樣。

《申鑑·時事》也有與此類似說法:"或欲顯而不得,或欲隱而名彰"。

"欲蓋而名彰"後來一般都作"欲蓋彌彰"。彌,更加;彰,顯著。企圖掩蓋事實真相,結果反而更加暴露得清楚。

示例

【辨析】"欲蓋彌彰"常誤寫為"欲蓋迷彰",應注意。

其他

年代:古代成語,

結構:緊縮式成語,

詞性:貶義成語

燈謎面:扒灰

解釋:蓋:遮掩;彌:更加;彰:明顯。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典故:《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舉例:與其~,倒不如自己先認了。(聞一多《畫展》)

詞條標籤: 電影 成語 文化 詞語 漢語

造句

1、這個小偷非常狡猾,企圖瞞過警方,沒想到欲蓋彌彰,反被看出破綻。

2、問: 《生命如屋》和《欲蓋彌彰》之後,人們都更期待著看到你扮演一個戲劇性的角色而不是出現在科幻片中。你為什麼選擇了《越空行者》 ?

3、我們沒辦法像以前那樣做些欲蓋彌彰的手腳。

4、他為了逃避法律責任,編了一大堆理由,沒想到欲蓋彌彰,反而露出馬腳。

5、事實已擺在眼前,最好承認錯誤,一味掩飾,只會欲蓋彌彰。

6、紙包不住火,這事他欲蓋彌彰,遲早要露出狐狸尾巴。

7、老師才進教室,小華就欲蓋彌彰地說:「玻璃不是我打破的,我沒有在教室裡打球。

8、如果做錯事,卻想掩飾,結果只會欲蓋彌彰,使得小事釀成大事。

9、她讀信時的那種心情,簡直無法形容。開頭讀到他居然還自以為能夠獲得人家的原諒,她就不免吃驚再讀下去,又覺得他處處都是自圓其說,而處處都流露出一種欲蓋彌彰的羞慚心情。

10、他做了錯誤的決策後,還想隻手遮天,看來只會欲蓋彌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