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剛愎自用是什麼意思和造句子

剛愎自用是什麼意思和造句子

剛愎自用這個詞描述的是一個人過分自信,完全聽取不了別人的意見,十分固執。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就好像銅牆鐵壁鑄成的.思想,油鹽不進,水潑不進,任何人的談話,都聽不進。下面是pincai 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釋義

愎:任性;剛愎:強硬、固執;自用:自以為是。指固執己見、自以為是,聽不進一點兒別人的意見。

出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十分固執自信。

示例

他想起李玉亭所說蓀甫的~來了。他決定了主意不跟著蓀甫跑了。(茅盾《子夜》十)

近義詞

我行我素 自以為是 固執己見 師心自用

反義詞

虛懷若谷、從善如流、博採眾長

典故

春秋時期,晉楚因宋國發生戰爭,楚軍打得宋國要投降了就撤軍。晉軍將領先縠不聽統帥荀林父的命令擅自進攻楚軍。楚國大夫伍參對楚莊王說晉軍將領先縠剛愎自用,內部不團結,可以消滅晉軍而出兵。結果,楚國大獲全勝 。

人物介紹

楚莊王

楚莊王(?-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稱霸中原,威名遠揚。

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是中華尚武第一人。

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的政治思想與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巨大作用。

苟林父

荀林父(?-前593年):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任中行之將,故以中行為氏,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號,故多稱荀林父。因死後的諡號為"桓",稱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春秋中期晉國正卿,中軍元帥,名將。主要活動在晉文公、襄公、靈公、成公、景公時期(前636年-前581年)。

造句

1、哪知我們老闆是個剛愎自用的人,我們將利害關係說破嘴了,他還是我行我素。

2、老王一向剛愎自用,無論別人怎麼反對,他就是要硬幹。

3、他怎麼不怪自己剛愎自用,卻怪別人不配合呢?

4、幾次勸他,他似乎從未聽進,如此剛愎自用,如何是好?

5、如果過分堅持己見,別人就會以為你是剛愎自用,而不願提供意見了。

6、他總是自以為是,從不願接受別人的意見,剛愎自用得令人無法忍受。

7、楚霸王剛愎自用,不聽亞父范增之言,終至兵敗,自刎烏江。

8、這個人素性剛愎自用,任何人的話都聽不進去。

9、當主管的切忌剛愎自用,才能察納雅言。

10、對一個剛愎自用的人說道理,彷佛在對牛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