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重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並能用公式G=mg計算有關問題;

3.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過程與方法

1.透過生活體驗和實驗觀察,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2.透過實驗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關係,分析實驗資料,學習資訊處理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交流、合作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精神;

2、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對社會和人類生活的重大影響,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科學的熱愛。

重點: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成正比G=mg。

難點:理解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一、匯入重力概念

流程: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建立概念→深化概念

觀察現象學生觀看和重力有關的現象(課件1①蘋果下落②水往低處流③丟擲的球落地④羽毛飄落)


提出問題你還看到過哪些與此類似的現象?教師充分鼓勵學生討論交流,然後提出問題(課件2①你看到的這些物理現象有什麼共同特點?②物體下落的原因是什麼?)

建立概念在討論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得出重力概念:由於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能夠使物體下落的力。

深化概念教師再次提出問題(課件3①重力的施力物體是什麼?②地球對地面附近物體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體對地球有沒有這種作用?)學生討論使概念得以深化。

二、研究重力方向

流程提出問題→學生猜想→實驗驗證→實驗深化→知識應用

提出問題教師再次展示課件1提出問題:重力的方向如何?

學生猜想向下。


演示實驗學生的猜想是模糊的、片面的。猜想的正確性有待於實驗的檢驗,適時進行演示實驗:1物體自由落體2重垂線


學生歸納重力的方向就是物體自由落向地面的方向,就是懸掛物體的線自由下垂的方向。教師補充:這一方向就是豎直方向,學生歸納得出結論: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繼續深化學生潛意識認為重力的方向總是垂直地面,為澄清這一認識,教師及時提出問題:重力的方向是否總垂直地面?學生討論之後實驗驗證。(課件4







學生討論歸納得出:重力的方向並不總是垂直地面;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問題解決:(課件5)小明在用天平測質量時,沒有找到合適的水平桌面,請你用手頭的東西檢查一下自己的桌面是否水平,可否供小明使用?

三、探究重力的大小

流程: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實驗探索→分析資料、得出結論

提出問題重力有大小嗎?你如何感受到重力是有大小的?學生充分交流討論說明自己的觀點。然後提出問題:重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有什麼關係?


猜想假設學生透過剛才的討論很容易得出: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重力越大。

制定計劃、設計實驗教師肯定這一猜想,指出:在缺乏足夠依據的情況下所做出判斷稱為假說,假說的正確性有待於實驗的檢驗,你認為這個實驗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實驗器材?怎樣測量?在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的基礎上,教師適當補充自己的意見,形成如下實驗方案(課件6


1.需測的物理量: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

2.實驗器材:測力計、鉤碼一盒

3.實驗步驟和記錄


實驗次數質量(kg)重力(N)重力/質量(N/kg)123

實驗探索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找多組學生出示實驗記錄,對學生得出的正確結論給予肯定,教師進一步補充說明。至此,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確定:物體所受重力與質量成正比。G=mg(g=9.8N/kg)

鞏固應用例題.

四、自學重心

出示自學提綱:提出要求引導學生自學(課件7


1.重力的作用點叫做什麼?


2.均勻規則幾何體的重心在什麼位置?你能想出一個簡單方法,測你的直尺重心嗎?


3.怎樣測出不規則薄板的重心所在位置?為什麼這樣做?請你試著做一做。

學生討論交流:實驗驗證,得出結論。(課件8

五、STS教育


地球對地面附近物體的重力使物體總也不能脫離地球,而人類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克服地球吸引與大氣屏障,將人類活動範圍從地球擴充套件到太空,這就是航天技術。向學生介紹我國神州5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情況,要求學生翻閱近期報刊報紙或上網查詢有關資料並與同學共享.

六、小結與反饋


透過課件生動再現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從而達到創設情境、設疑激趣的目的,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




培養學生對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認識到實驗是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







在本環節對實驗進行了如圖所示的改進,從而使實驗現象更直觀、更明顯。


























此環節設計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造精神,使學生認識到物理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也體現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






由於探究具有懸念,對學生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能使學生體驗科學的研究過程與方法,並能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的信心,所以此環節安排為實驗探究。











此環節的核心內容是問題的提出、假說的建立以及實驗方案的設計。教師不能包辦代替,而應是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




本環節設計目的在於:


1、使學生關心科技,認識到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使學生學會利用社會的學習資源進行學習。


板書設計

重力

課外活動設計

1.寫作與體會: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一舉一動都受到重力的影響,要是一旦失去了重力,我們的生活又會怎樣?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請你就這個問題寫一篇小論文,字數不限。

2.設計與製作:利用重力知識你能否做一個水平器?試一試,畫圖說明。

八年級物理上冊教案:內能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內容由“內能”“物體內能的改變”兩個部分構成。本節教材內容準備用兩個課時完成,此節課為第一課時。

九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處於由感性向理性發展階段,感性認識仍佔主要地位,理性認識中還存在一定難度。為此,本課教學設計應注意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以感性知識為依託,透過理性分析和判斷,獲取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本節書是在分子動理念知識的基礎上,具體說明內能是物體內部的能量。與機械能相比,內能不直觀更抽象,學生難於直接接受和理解,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教學中根據教材設計思路,用與機械能中動能和勢能作類比的方法來建立內能的概念,降低了新知識的起點難度,應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新知識,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理解內能的概念。透過對生活中常見例項的分析,說明了內能的普遍性,並給出了內能與溫度的關係。

在改變物體內能的二種途徑的教學上,透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課堂實驗,總結歸納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法,同時引入熱量的概念。讓學生學會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方法。

本節課的宗旨是透過類比的方法學習微觀的物理知識,結合已學知識分析、歸納、學習新知識,並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本課時要求學生具備初步運用類比法學習物理知識、分析物理現象、歸納物理結論的能力。

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主要是深化學生對內能概念的理解,知道內能的普遍性及內能與溫度的關係。熟悉並進一步理解改變物體內能的二種途徑,能列舉分析相關事例,並從效果、能的形式變化與否上區別改變物體內能兩種方式的異同,並進行適當的練習。

【教學目標】

1.會根據分子動理論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係。

2.知道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3.知道熱量的概念及單位。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或減少的一些事例。

【教學重點】

內能、熱量概念的建立,改變物體內能的二種途徑。

【教學難點】

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內能的概念。

【教學器材】

壓縮空氣引火儀,硝化棉,氣體膨脹做功演示器,燒瓶(內裝少量水),打氣筒,腳踏車(把車胎的氣放掉),一截粗軟鐵絲、一個打火機、一張砂紙、熱水袋、小毛巾等。

【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

教師:我們一起復習分子動理論的相關內容。

學生:(1)常見的物質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構成的。(2)構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熱運動。(3)分子間存在著引力和斥力。

教師:我們一起復習前面學習過的動能和勢能和機械能。

多媒體課件:把螢幕分成四個小視窗。第一個小視窗顯示運動的小球,在這個視窗的下方給出文字: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第二個小視窗播放彈簧拉伸或壓縮,視窗的下方給出文字: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彈性勢能。動能和勢能統稱機械能。

二、新課教學

(一)內能:

多媒體課件:第三個小視窗顯示分子在做熱運動的動畫,在這個視窗的下方給出文字:運動的分子具也有動能,叫做分子動能。第四個小視窗播放分子之間的吸引和排斥,類似彈簧形變時的相作用,視窗的下方給出文字:分子也具有勢能,叫做分子勢能。構成物體的所有分子,其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教師:內能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是J。各種形式能量的單位都是焦耳。

多媒體課件:空中飛行的足球。

教師:請同學分析,空中飛行的足球具有哪些能量?

學生:飛行在空中的足球,離開地面,具有重力勢能;足球在空中運動,還具有動能。足球的動能和重力勢能統稱為機械能。

學生:足球是由許許多多的分子組成的,所以足球還具有內能。

教師:足球同時具有機械能和內能。機械能與整個物體的機械運動情況有關,如物體是否有速度、是否有高度、是否發生了彈性形變。而內能與物體內部分子的熱運動和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情況有關。也就是無論物體是否有外在的機械能,只要物體內部的分子有熱運動,就一定有內能。

教師:內能是不同於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

教師:請同學們分析,一杯熱水的水分子是否具有內能?

學生:熱水中的水分子永不資訊地做規則運動,所有熱水的水分子具有內能。

教師:請同學們分析,如果杯子中水的溫度下降了,冷水的水分子是否具有內能?

學生:冷水中的水分子也在不停地做規則運動,只不過比熱水中的水分子的運動速度慢一些,所有冷水的水分子也具有內能。

教師:如果水結成冰塊了,冰塊還有內能嗎?

學生:冰的分子也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冰塊也具有內能。

師生:根據分析可知,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同一個物體,溫度升高時,內能增大,溫度降低時,內能減小。

教師:當一個物體溫度升高或降低時,內能隨溫度改變這個過程,暫不考慮物體發生了物態變化,相關知識等到高中再進行學習。

(二)熱傳遞改變內能、熱量

教師:讓一個高溫物體和一個低溫物體接觸,會發生什麼現象?比如把冰涼的手放在熱水袋上捂一捂。

學生:熱會從高溫物體傳遞給低溫物體;高溫物體的溫度會降低,低溫物體的溫度會升高。

教師:這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熱傳遞。高溫的熱水袋把熱量傳遞給了低溫的手。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做熱量,熱量的單位也是焦耳。熱傳遞過程中,熱量總是從高溫的物體傳向低溫的物體。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越多,內能的改變就越大。在熱傳遞過程中,低溫物體吸收了熱量,溫度升高,內能增加。高溫物體放出熱量,溫度降低,內能減小。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教師:同學需要特別注意:熱傳遞傳遞的是熱量,不是溫度,也不是內能。是熱量的轉移才導致物體內能的改變,是熱量的轉移才導致物體溫度的改變。

教師總結:(1)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做熱量。

(2)熱量的單位是焦耳(J)。

(3)物體吸收熱量內能增加,放出熱量內能減少。

(4)熱傳遞會改變物體的內能。

(二)做功改變內能

分組實驗:提供的器材:一截粗軟鐵絲、一個打火機、一張砂紙、熱水袋(裝有熱水)、小毛巾等。

教師:要求學生把一段軟鐵絲的溫度升高。

學生實驗:用打火機去燒鐵絲。(提醒同學注意安全)

學生實驗:把鐵絲放在熱水袋上,用熱水袋去捂熱鐵絲。

學生實驗:把鐵絲反覆彎折,鐵絲溫度也會升高。

學生實驗:用砂紙去反覆摩擦鐵絲,鐵絲溫度也會升高。

學生實驗:把鐵絲放在太陽下曬,鐵絲溫度也會升高。

教師:不同實驗小組的學生介紹自己的實驗方法並進行分析。

學生:用打火機燒鐵絲是用熱傳遞的方法使鐵絲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的。

學生:用熱水袋去捂鐵絲也是用熱傳遞的方法使鐵絲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的。

學生:把鐵絲反覆彎折,用砂紙去反覆摩擦鐵絲,鐵絲的溫度也會升高,內能增加。但是彎折鐵絲和砂紙摩擦鐵絲都不是熱傳遞。

教師:但是彎折鐵絲和砂紙摩擦鐵絲都不是熱傳遞現象。彎折鐵絲是手對鐵絲做功,砂紙摩擦鐵絲是物體克服摩擦力做功。由此可見,做功的方式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教師:改變物體的內能有二種途徑:熱傳遞和做功。

教師:出示壓縮空氣引火儀,介紹結構和使用方法。

學生實驗:教師給予指導,讓學生到講臺上來做壓縮空氣點燃棉花實驗,全班同學觀察發生的現象。

教師:活塞壓縮空氣,對空氣做功,空氣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

教師:摩擦做功在生活中較為常見,同時壓縮氣體也是做功的一種形式。在生活中也能經常看到壓縮空氣做功,但可能沒有進一步的觀察和思考。在課堂上我們現場用打氣筒給腳踏車打氣的過程,認真地進行觀察和分析。

學生實驗:用打氣筒給腳踏車打氣。做實驗前請幾位同學摸一摸打氣筒外壁,提醒同學打氣筒外壁的上下部分都要觸控一下,感受一下氣筒壁上下部分的溫度。為使實驗效果更明顯,可以把腳踏車輪胎中的氣放掉一部分,延長打氣時間。打完氣後,再讓那幾位同學觸控打氣筒外壁的上下部分,感受氣筒壁上下部分的溫度,進行對比分析。

教師:活塞與整個氣筒壁都有摩擦,摩擦產生的熱是傳給整個筒壁,如果只有摩擦生熱的原因,氣筒壁上下部分的溫度應該是基本相同的。但在實驗過程中,可以明顯發現,氣筒上部只是略有發熱,而氣筒下端卻很熱,甚至燙手,所以壓縮氣體做功產生的熱量是使氣筒的下部發熱的主要原因。

教師:在剛才的實驗中,透過做功,可以使氣筒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如果不用做功的方法,用火烤一烤,也可以使氣筒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由此可見,熱傳遞和做功對改變物體的內能的效果是完全相同的。

教師:那麼,做功和熱傳遞改變物體的內能還有沒有什麼區別呢?請同學們嘗試從能量轉化角度,分析一下這兩種方式的本質。

教師:雖然兩種方式在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性的,但是在本質上有區別的。熱傳遞的方式是使內能發生轉移,內能從高溫物體轉移到低溫物體,或是從物體的高溫部分轉移到低溫部分。做功的方式則是能的形式發生了轉化,外界對物體做功,使物體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

教師:外界對物體做功,會使物體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那麼,如果是物體對外做功呢,會發生什麼現象?

演示實驗:實驗裝置如教材圖13.2-5,注入約10  mL水。塞緊瓶塞前,用吸水紙把瓶壁內外擦拭乾淨。塞緊瓶塞後,用實驗室常用的兩用打氣筒打幾次氣,就能使瓶塞跳起,在瓶塞跳起的同時,瓶內出現水霧。

教師:在向瓶內打氣時,壓縮了瓶內的空氣,空氣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瓶內的水吸熱汽化,產生了更多的水蒸氣,隨著水蒸氣的增加,氣壓越來越大,直至衝開瓶塞。瓶內原來的水蒸氣是無色透明、看不見的。瓶內出現白霧,說明水蒸氣液化,變成了小水滴。這是由於空氣推動瓶塞做功,內能減少,溫度降低造成了水蒸氣的液化現象。

教師: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物體對外界做功,物體的溫度降低,內能減小。

教師:引導學生做出本節課的小結。

學生:學習了內能的概念。瞭解了熱傳遞和做功是改變內能的二種途徑。

三、佈置作業

完成教材10頁的“動手動腦學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