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清明節

清明有哪些傳統習俗

清明有哪些傳統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1蹴鞠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這個蹴鞠,實際上,這就是類似於現代的皮球,只是足球是空心的,這個卻是裡面裝滿了羽毛。這本是皇帝用來讓士兵們足球而訓練武士的,但因為好玩,所以流傳下來。只是現代,已經沒有人知道這個習俗罷了。

2植樹

清明前後,正好是春來之季,對於人類來講,最喜歡講究的就是給予生命,所以植樹是清明最好的一個習俗,因為這個時節的樹長得快,成活率高。而實際上,甚至有人把中國的清明節稱之為植樹節。現在,若在清明節放假時種上一棵樹反而更有意義。

3踏青

這個就不用說了,春來了,大家不用講,也會選擇出去踏青。而實際上,這個本是以前清明的時候流傳的一個習俗。春回大地,三月天空,生機勃勃,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這個時候不出去,還等到什麼時候呢。

4放風箏

這個就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歡的一個活動了,當到這個時節的時候,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就會有人拿風箏放。尤其是晚上的時候,習俗上喜歡放帶燈的風箏,這種被稱之為神燈。以前有人把風箏放到天空後,就剪斷繩,以求除病消災之意。紅樓夢裡有講這一段。

5盪鞦韆

盪鞦韆本是小孩子玩的,可是,這也是清明時節的一個傳統。在這個時節,若在春風下,蕩一下鞦韆,然後感覺風從身面前吹過,那種快樂的氣氛,自然是令人嚮往的。

6掃墓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清明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揹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