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得體會

潘建偉事蹟心得體會

關於潘建偉事蹟心得體會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吧,事蹟是用於表揚先進、樹立典型,使廣大幹部群眾見賢思齊,有所效仿,從而盡心竭力地做好本職工作而如實記載和反映工作、學習中湧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蹟的書面材料。擬起事蹟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潘建偉事蹟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潘建偉事蹟心得體會 篇1

2016年1月20日,九三學社安徽省委員會作出了《關於在全省開展向潘建偉同志學習的決定》,並要求全省各級組織要把開展向潘建偉同志學習活動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我認真學習檔案精神,並透過報刊、網路等媒體積極瞭解潘建偉同志先進事蹟,驚歎他所取得的成就,更進一步領會其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

潘建偉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量子技術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戰略性先導專項首席科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他自1992年於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畢業後出國深造,2001年回國在中國科技大學組建量子實驗室並任教授。從2004年至今,潘建偉帶領團隊一直在基於光與冷原子的量子資訊處理這一研究方向上開展了系統性的研究工作,為我國在新興的量子資訊產業搶佔先機,成為領跑者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他領銜的“多光子糾纏干涉度量”專案獲得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透過學習,我深刻認識到,先進人物能夠在平凡的本職崗位上取得突出成績,這與他們勤於學習、善於思考、踏實工作、努力進取的精神是分不開的。向潘建偉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愛國敬業、甘於奉獻、獻身科學、腳踏實地的精神和高尚情操。結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要養成勤於學習,善於鑽研的好習慣

潘建偉同志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能夠主動自我加壓,充分利用業餘時間學習,多年來一直從事量子資訊學領域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多項重大研究成果,曾被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他為第一作者的論文《任意糾纏態純化的實驗研究》。

我們要學習他努力學習刻苦鑽研,並且緊密地與自己工作實際相結合。平時不學習,不注重知識的積累,不發現研究新問題,缺乏創新意識,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工作就難以取得成績,甚至遇到困難時束手無策,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因此我們要不斷增強學習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潘建偉表示,他將繼續與國外同行加強交流與合作,積極吸收國外的先進成果,為提高我國在量子資訊學領域的研究水平作出新貢獻。“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也要像他那樣,不斷加強業務知識和理論水平的學習,學會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新的技術努力推進工作的創新和發展。

二、要養成愛崗敬業,腳踏實地的好作風

學習潘建偉同志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優良作風。他總是以忘我的境界去幹好每一項工作,做好每一項研究。潘建偉教授領導的小組成了首次在《自然·物理》雜誌發表封面文章的中國科學家,在這項最新成果中,潘建偉和楊濤、張強等人首次實現兩粒子複合系統量子態隱形傳輸,並在實驗中實現了對六光子糾纏態的操縱,這是潘建偉小組在量子通訊領域內取得的第六個"首次",無一不是踏實苦幹的結晶。

古語云:“術業有專攻”,我們不可能人人都取得潘建偉同志那樣卓越的成就,但至少我們可以學習他的態度和精神。以潘建偉為代表的一大批的社員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們立足本職工作,揮灑青春和熱血,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我們也要像他一樣,用滿腔熱情,恪盡職守,勤奮踏實工作,以持之以恆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為九三學社增添光彩。

三、要養成熱愛祖國,樂於奉獻的好品質

學習潘建偉同志不忘祖國,服務人民的高尚品德。潘建偉1992年於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畢業後出國深造,1996年遠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於1999年獲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1999-2003年留在塞林格組從事博士後研究,先後任博士後和高階研究員並擔任Co-PI。2001年回國在中國科技大學組建量子實驗室並任教授。

他胸懷科學報國之志出國留學,國外的繁華並沒有讓他迷失方向,學業有成後面對國外頂尖研究單位的先進研究環境,他毫不猶豫毅然回國,自覺把個人事業同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緊密聯絡起來,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化作真誠奉獻的實際行動。就像周恩來同志所說的,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我們也要像他那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樂於奉獻,在各自的職業道路上奮力前進,才能匯小流成江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先進人物的事蹟深深震撼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他們的人格魅力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我們要認真對照檢查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實實在在的行動,熱情飽滿的精神狀態,勤勉務實的作風,立足本職,走向未來。

讓我們與潘建偉式的先進人物一起,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深化改革,為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程序貢獻自己的力量!

潘建偉事蹟心得體會 篇2

在學習了潘建偉同志的先進事蹟後,感觸很深:有一種力量讓人感動,他就是大愛無聲,有一種奉獻震徹心扉,他就是熱血豪情,潘建偉——一個在國外取得優秀業績、歐美國家爭搶的科技人才,不畏其優厚的待遇誘惑、淡泊名利,不畏國內條件的艱苦、甘於奉獻,毅然回科大組建量子資訊試驗室和團隊,樹立了“出國就是為了回來的'新時期的錢學森精神”,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三嚴三實”、踐行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助力“十三五”,服務“調轉促”。他的事蹟,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很多啟迪和思考。

學習潘建偉同志的先進事蹟,就是要學習他胸懷祖國、一心為民的堅定信念。1987年,17歲的潘建偉考入中科大近代物理系,第一次接觸到量子力學並迷上這門科學,而在當時,國內量子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比較落後。潘建偉畢業後選擇了出國,而出國的理由就是:出國就是為了回來,利用所學為國服務。量子通訊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是無條件安全的通訊方式;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也分別因其超快平行計算能力、超高靈敏度在氣象預報、石油勘探、衛星導航、醫學檢測等方面有重要意義。因此量子領域的研究對國家和百姓未來生活的影響巨大。帶著為國服務、為百姓服務的使命,遠赴他國,努力學習,學成後毅然回國效力,在這種胸懷祖國、一心為民的堅定信念支撐下, 2013年,在國家發改委的支援下,啟動了千公里光纖量子通訊骨幹網工程“京滬幹線”專案,潘建偉同志作為該專案的首席科學家,著手建設連線北京、上海的高可信、可擴充套件、軍民融合的廣域光纖量子通訊網路。

學習潘建偉同志的先進事蹟,就是要學習他同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真誠合作的思想風範。為了應對黨和國家對前沿科技的重視和渴求,潘建偉同志提出了在人才培養機制方面不斷創新求變,在國家和學校支援下,潘建偉同志一邊快速推進國內實驗室建設,一邊在歐洲開展學習與合作研究,並把大量研究生派往國外交流,在最初幾年迅速完成了至關重要的人才和技術積累。2011年,中科院啟動了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潘建偉及其團隊的科研人員展現出了“鐵人”精神,每週工作7天、每天超過12個小時 的刻苦和鑽研精神和時間“賽跑”。始終與黨和國家的發展戰略保持一致,積極配合國家和學校開展相關科研工作,使得中國在量子通訊領域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從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

學習潘建偉同志的先進事蹟,就是要學習他自強不息、與時俱進、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首次成功地實現了量子態隱形傳輸以及糾纏交換;首次成功地實現了高精度的糾纏態純化;首次實驗實現了未來長程量子通訊的關鍵器件一一量子中繼器;首次成功地製備了三光子、四光子、五光子糾纏態,並由此首次完成了三光子和四光子GHZ定理的實驗驗證;首次實現兩粒子複合系統量子態隱形傳輸,並在實驗中第一次成功地實現了對六光子糾纏態的操縱;首次實現了具有儲存和讀出功能的糾纏交換,建立了由300米光纖連線的兩個冷原子系綜之間的量子糾纏。在連續變數的Bell定理、兩粒子GHZ定理的證明以及多粒子糾纏分類等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五粒子糾纏態以及終端開放的量子態隱形傳輸的實現。該成果表明我國在多粒子糾纏態的研究方面成功地超越了美、法和奧地利等發達國家,進入國際領先水平。

這7個“首次”是潘建偉同志及其團隊的智慧的結晶,是潘建偉同志及其團隊自強不息、與時俱進、勇攀高峰創新精神的具體體現,是中國量子通訊科技道路上的一座座豐碑,是中國在量子通訊領域走向強大的標誌,奠定了中國在2030年率先建成全球化的量子通訊衛星網路的技術基礎。以上成績的取得,有我們看不見的辛酸和淚水,他們用頑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智慧,將“一切為了祖國、一切為了人民”寫進了無形的量子通訊網路之中。

學習潘建偉同志的先進事蹟,就是要學習他不畏艱辛、執著追求、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潘建偉團隊的科研人員苦幹實幹、任勞任怨、立足崗位、兢兢業業的創造一流業績,在中國的量子通訊研究領域大顯身手,不斷對量子通訊實用化展開攻關研究,研製成功了量子電話樣機,組建可自由擴充的光量子電話網等。不畏艱辛、執著追求、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就像工作中始終保持昂揚的鬥志,源於他對黨和國家的使命、對量子科技的無限熱愛、對事業孜孜不倦的執著追求,將量子絕對安全通訊距離從100公里延長到200公里,重新整理光子糾纏和量子計算領域的兩項世界記錄,實現遠距離量子通訊中急需的“量子中繼器”,向未來廣域量子通訊網路的實現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今後,我們要把潘建偉同志堅定信念、堅強意志和創新精神真正入腦入心,並轉化為開展本職工作的實際行動,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去,兢兢業業的做好本職工作。

潘建偉事蹟心得體會 篇3

近日,中共安徽省委統戰部下了發文件要求在全省統一戰線成員中開展向潘建偉同志學習活動。檔案概述了潘建偉的科研成果,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檔案指出,潘建偉同志是我國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在他身上真實生動地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檔案要求安徽省統一戰線成員,學習潘建偉胸懷祖國、一心為民的堅定信念;同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真誠合作的思想風範;自強不息、與時俱進、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執著追求、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將學習活動與深入開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與助力“十三五”、服務“調轉促”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全省統一戰線成員立足本職崗位,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建功立業

社市委也召開了“關於開展向潘建偉同志學習徵文活動”動員會。會後,本人透過《民主與科學》雜誌及網際網路等媒介,對介紹潘建偉同志事蹟的諸篇文章進行了仔細閱讀,進一步瞭解到潘建偉及其團隊6次創造世界首次,在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發表36篇論文,在競爭激烈的世界科學的前沿牢牢地佔據一個立足點乃至制高點。特別是在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身為九三學社社員、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九三學社安徽省委副主委的潘建偉領銜的“多光子糾纏干涉度量”專案獲得該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殊榮。媒體賦予他“頂尖科學家”、“最年輕院士”、“量子世界領跑者”、“‘潘之隊’的領頭羊”等稱號。他的刻苦鑽研孜孜以求不怕輸的精神,在學生們心中被尊崇為學術核心和精神領袖,在中國科學技術界的引領示範作用是我們各行各業從業者的學習榜樣。他所取得的彌足珍貴的輝煌成就,他所獲得的譽滿全球的榮譽稱號,都與他自己的努力和極高的綜合素質分不開的。

透過對他的先進事蹟的學習,我的深刻體會是——打鐵還須自身硬。打鐵還須自身硬,就是說作為一個鍛打器具的鐵匠必須具備硬朗身體敏銳的智慧,才能打出堅固耐用的鐵器來。可以想見,把一塊塊堅硬笨重的鐵坯打造成一件件精巧實用的鐵器,需要怎樣精巧的構思,耗費多大的心血與力氣!如果自身素質“不硬”的話,何以使鐵塊兒按照鐵匠的構思循序漸進地變成鐵器? 這裡所說的“自身硬”,自然就是說打鐵者自身的素質過硬,打鐵的技藝高超。潘建偉同志正是憑著自身過硬的本領和聰明才智,打造出了學生們心中的學術核心、精神領袖,以及“頂尖科學家”、“最年輕院士”、“量子世界領跑者”、“‘潘之隊’的領頭羊”等世界頂尖的“鐵器”來。

我們雖然沒有潘建偉同志那樣攀登世界頂尖科學高峰能力和素質的硬功夫,但透過對其先進事蹟的學習,我覺得我們應該在平凡的崗位上展現出“自身硬”素質來。我們是家庭一成員、是單位一職工、是社會一分子、是九三一社員,我們應該在家庭、單位、社會、九三組織等等方面表現出良好的素質和較高的才能,做到“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