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調查報告

春節消費調查報告

2016春節消費調查報告

在風俗上多來點講究,日子才會增添生機。如果每個家庭都如此,過大年就能紅紅火火,中國人就能感受到越來越濃烈的“年味”。2016春節消費調查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2016春節消費調查報告一:

近半數市民春節消費超5000元;下館子吃年夜飯的家庭平均消費1200元;

春節花費中禮品、紅包成“大頭”,壓歲錢標準增高;63.5%的家庭花費少於去年或基本持平。北京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昨天釋出《2016年北京市民春節消費意向調查報告》,這是採用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方式,對全市1048位市民調查得出的結果。

近九成市民家中吃年夜飯

調查顯示,近九成市民在家享用年夜飯,除夕在家中團圓聚餐仍是主流。102位被訪市民年夜飯在外就餐,其中消費超過1000元的佔49%,比去年低1個百分點,消費在2000元以上的佔17.6%,比去年低6個百分點。選擇在外就餐的市民花費比往年有所降低。

調查顯示,馬年春節北京市民家庭年夜飯平均消費約500元,選擇在家享用年夜飯的家庭平均消費約400元,選擇在外享用年夜飯的家庭平均消費約1200元,三者均比去年減少約100元。“在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宣傳倡導下,今年北京市民的年夜飯消費更理性。”報告說。

近三成送出超500元壓歲錢

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市民春節期間最大的開銷是給親朋好友送禮和送壓歲錢、敬老金,二者合計比例比去年高10.1個百分點,遠高於其他消費的比例。

調查顯示,925位被訪市民在春節期間送出壓歲錢,佔所有被訪市民的88.3%。其中,28.7%的被訪市民送出的壓歲錢每人超過500元,比2012年高出13個百分點,兩年來市民送壓歲錢的標準明顯增高。

有714位被訪市民送出敬老金,佔所有被訪市民的68.1%。其中79.8%的敬老金標準超過500元,比壓歲錢高出51.1個百分點;55.7%的敬老金標準超過1000元;12.2%的敬老金標準更是超過4000元。可見送出敬老金的標準遠高於壓歲錢。

春節花費近半市民超5000元

48.5%的被訪市民春節消費超過5000元,比去年增加14個百分點。在有年終獎的394位被訪市民中,半數表示春節花費耗去年終獎的約一半。29.7%的被訪市民表示春節期間的消費給自己帶來負擔,與去年基本相同。

2016春節消費調查報告二:

今年的春節七天樂是否依然是人之所至,蓬蓽生輝?不同年齡段的消費方式又有哪些不同呢?我見過許多農民工朋友,他們常常說:“這一年的辛勞賺來的錢,就是為了能夠好好過一個大年。”所以也就是說,這是一年中花錢最多的一次節慶,堪稱中國最“貴”的一個節日。這個寒假,我利用了三天的時間對泉州市區的市民做了一個隨機調查,以瞭解人們的春節消費觀。

消費物件在哪裡?

在調查中,大人們的消費投向可謂五花八門,各種方式都在選擇之列。不過,送禮以微弱優勢拔得頭籌。其次是餐飲,再次是添置新裝,接下來還有文娛活動、壓歲錢、購置日用品、旅遊等。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春節期間的消費熱點。

人情消費為新貴

親戚朋友互相拜年,自然少不了送禮。在消費需求逐年攀高的當下,在社會關係愈加錯綜複雜的當下,送禮已經成了過年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在我的調查中甚至成了多數人春節開銷中的領頭羊。據我對聖湖小區一些居民的隨機調查,過年的人情消費最多超過五千元,最少的也有近千元,這其中包括給親朋好友的禮品、禮金、禮券,給晚輩們的壓歲錢等。一位小區住戶蘇先生說,過年是一年一度的,親戚朋友之間的拜年是不能忽略的,總不能空著手去,現在的人品位是越來越高了,送低檔的東西也越來越顯得寒酸,拿不出手,光給每個孩子的壓歲錢就至少要兩百塊。春節期間光送禮的開銷就有三千來塊了。

其實,春節人情消費的增加只是社會變化的一個縮影,不僅是春節,就是非節假日,人情類的消費也佔了人們消費中的很大一部分,成為一項主流消費。誠如廣告裡所說“送禮就要看檔次,送禮也要送健康,送禮更要送出品位。”於是隨著家鄉城鎮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情消費也在不斷上檔升級,禮金數額水漲船高。人情類消費的增加也成很多人的沉重負擔。一位去年春節期間人情類消費達到四千多元的陳先生很無奈因為他如今的人情消費總額已經超過了孩子的學費,這不是一個好現象,但是這又是不能不作出的消費。

新衣裳,新面貌

春節期間購物往往是一些女士在節日期間的首選。一位在電信部門工作的堂姐告訴我,她們這些職業女性因為工作關係平常都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轉,基本很少能有機會搞什麼集體活動,而在春節假期期間她們剛好可以利用休假時光快快樂樂地逛街購物。據瞭解,有堂姐這樣想法的大有人在。一些職業女性和家庭婦女平常都是沒有充足的時間逛街購物,春節的休假正好是補償自己平日乏味繁忙生活的一個機會。我採訪了一位平日幾乎不曾踏出家門的鄰家大嬸,她對於春節的來臨喜形於色,說,“往常在家裡就是跟著髒衣服和髒碗筷轉,老公兒子在家時又圍著他們轉轉,都沒有自己的時間。現在他們都休假了,我也要放鬆放鬆,買幾件稱心的衣服好好地打扮一番。” 此外,給愛人、孩子添置新衣,也是春節女士們不可缺少的“工作”乃至一種樂趣。

2016春節消費調查報告三:

從各方面統計和估算的數字分析,廣東人過春節花錢越來越大方。在廣州一大學做教師的小彭稱,因為供了一套房,加上孩子上學,所以一家人春節花費還是比較節省,但即便如此,置辦年貨加上親戚、朋友、同學人情走動,還是花去7000元。在白領階層中,小彭的錢花得還不算多。今年天冷,又為逛商場多吃多穿多花費再添一把火,幾乎所有的消費場所全面火爆,春節前後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消費時段。

廣州市的天貿南大、廣百集團等百貨公司,今年春節期間投放市場的商品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20%以上,而銷售增幅也同樣超過20%。其中,廣百初一至初七銷售額達3365萬元,增幅達45.5%,這說明雖然供應量大了,但需求量也在增大。而友誼百貨1月前28天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0%,王府井這28天的銷售額已達到去年一二月的銷售總和,相當於去年全年銷售額的1/3。 省經貿委市場流通處羅房樞說,今年春節來得早,從元旦開始市場已開始啟動。在前後持續約一個月的春節消費月裡,全省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比去年全年月平均零售總額上漲約30%,達到600億元。分攤到全省近8000萬常駐人口粗略估算,意味著平均每人花費近800元。這還是一個較保守的測算 數字。

橫看豎看春節地位有變

消費雖然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並不是用金錢能買得到的。

說到年味,人們的眼前常常會浮現這樣經典的傳統圖景:風雪夜歸,闔家團圓,圍爐夜,守歲至明,開門三聲爆仗。新年遊,看花市,百戲競陣,貨郎蟻集。然而年復一年,這樣的簡單圖景反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中國市場學會理事、暨南大學商學系主任楊建華認為,花錢更多,但品味年味更難的原因很多:

其一,將春節的過去與現在縱向相比,過去過年是人們一年消費的集中體現,雖然現在仍是這樣,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過年消費遠沒有過去那麼高度集中。如果劃曲線圖,過去的曲線更陡峭,現在則平緩得多。

其二,將春節放在全年中橫向來看,過去的文化較為傳統單一,春節地位高企,現在東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現代文化薈集,一年大小節日隔三差五就有一個,衝擊了春節的傳統地位,使得春節在人們的心目中已不再那麼神聖化。特別是年輕消費者,傳統觀念更是淡薄。

一位消費者對記者表示:“該買的總是要買!和其它日子一樣,春節只是給了自己一個花錢的理由而已。”

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換上新衣裳,餐桌天天都能擺上以前過年才能吃到的美食,小時候盼望能打打牙祭的“年”也就極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沒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年”有什麼特別。 別樣消費沖淡年味

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天地等許多傳統過年習俗,現在已經變成一種文化符號和標籤。在新興消費觀念的支撐下,日益興起的別樣消費正在

逐日沖淡年味。

當然,過年辦年貨,全家老少買新鞋新衣等傳統消費需求仍然存在,且還在增長。以廣州酒家集團為例,其年宵品市場投放量比去年增加了50%,仍是供不應求;傳統年貨一條街也是各商場、超市的保留“節目”。但是年貨製作的社會化、商品化,包括吃年夜飯的酒店化,極大地衝淡了傳統年味。或者說,這過年味“不地道”了。

雖然如此,“年”的“舊瓶”中更添進了許多“新酒”,別樣的消費更是沖淡了傳統的年味。譬如簡訊拜年使拜年這一大過年的重頭戲大大簡單化,僅廣州移動除夕一天的簡訊傳送量就達3500萬條以上。拜年在許多年輕人眼中已經淡化為一種形式。

大量市民的出遊計劃使得廣州傳統年節市場上部分消費者缺席,不少人已不再堅持“風雪夜歸,一家團圓”。廣州市假日辦的調查顯示,在1960位被訪者中,春節黃金週期間有意出外旅遊的比重為57.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9個百分點。根據測算,出遊者人均花費552.9元,預計全市居民旅遊總花費21.6億元。同時,隨著私家車擁有量的增多以及節前掀起的一股購車熱潮,今年春節不少市民自己開車回家過年,而選擇自駕車遊的人也明顯增多,自駕遊已成為一種過年時尚。

傳統的“年味”還轉移到了車市、樓市。除夕日,在汽車市場仍可以見到不少人在看車買車。他們是懷著節日購車會有優惠的心理來到這裡的,而商家也想盡量回籠資金過年。而廣州春節的樓市從早年的“7天不賣樓”到“初三、初四啟市”,到去年的“春節照常賣樓做展”,雖然一年一變,但基本上都是銷售之前的尾貨。今年春節樓市再有新突破,眾多樓盤都將一批保留單位或者新貨在春節期間拿出來入市。不少廣州市民乘春節相互拜年時候順便來看看樓盤,體驗小區的良好居住環境,即使拜年期間不成交,節後也可能付諸行動。 因

春節而拉動的像家電、傢俱、樓房、靚車、旅遊等部分消費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因此傳統型消費雖然也有所增長,但相比之下,其“光芒”就變得十分微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