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小學生作文(通用10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小學生作文(通用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作文1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作文2
今年2月28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裡有吃元宵、舞獅子、觀花燈等習俗。其中,吃元宵是一種獨特的小吃,吃起來香甜甜香的,令人齒頰留香。那麼,你們知道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嗎,讓我來講給你聽吧!
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是楚昭王回國途中乘船在長江時,看見江面上漂著幾個浮物,顏色是白的還有一點兒黃,船工撈起來獻給了楚昭王。昭王在吃的時候發現裡面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鮮美。回國後,昭王命令人以山楂為瓤,仿製給臣民食用,以慶祝家國團圓。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後代相沿成習。
如今,北方人稱其為元宵,在南方確稱“湯圓。這些與“團圓“音近,取團圓之意,又逢十五月圓之夜,象徵著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用此來思念離別的新人。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作文3
相傳,春秋時節的一天,楚昭王路過長江,看到江面上有漂浮著的東西,便命人打撈上來,仔細一看是一種外白內紅可以吃的東西。為了弄清楚它究竟是什麼,楚昭王便前去請教孔子。孔子看見這種飄在水上的東西之後,說:“這個東西名叫浮萍果,誰要是得到了它,就表明著個人將要復興國家。”楚昭王便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每家每戶都要煮這種外白內紅的元宵吃。
千百年來人們都還在吃著元宵,以表示人們對親人的思念。每當過元宵節的時侯,我們一家人聚在姥姥一起聊天,等爸爸和媽媽把元宵煮好了的時侯,我和表弟表妹一起擁上去爭著吃那又香又甜很滑嫩的元宵後。大家又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看電視,吃糖,大家歡樂無比。
聽姥姥說,原來的元宵僅是放了紅糖,白糖和豆沙等普通的原料。現在已經用了一些上好的黑芝麻,巧克力,水果等。真是應有盡有。現在的元宵和原來的元宵相比味道更好、營養價值更高了。
我特別喜歡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僅可以吃到美食,還可以讓我門團圓在一起,開開心心地渡過一個歡樂的節日。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作文4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人民傳統的元宵節。每逢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掛彩燈、放焰火;大街上高掛千萬盞琳琅滿目的花燈,東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區,還要製作千姿百態的冰燈,到了晚上,一家老小圍坐在一起,品嚐各種元宵的風味。那麼,這個有趣的節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元宵節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古時候,人們稱元宵節為燈節、上元、燈夕或者燈期。因為上元之夜,又稱為元夜或元宵,因此後人才管正月十五又叫元宵節。其實正月十五這個節日,起初是由燈引出來的。
西漢以前,皇帝的宮殿裡到處是花花綠綠的宮燈,漢武帝在創造《太初曆》時,就把正月十五日作為一重大的節日。每逢這一天,皇宮裡的所有燈盞,都要大放光明。當時,元宵節玩燈、賞燈,還僅僅侷限於皇宮,並沒有形成一種民間風俗。元宵節成為萬民同慶的燈節,是以後的事。
過去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皇帝還要大宴群臣,酣歌曼舞,徹夜遊樂。因此,當時的玩燈、賞燈,是一種獨特的享樂。當時,首都長安規定,每天夜晚街鼓鳴響之後,所有人不許在街道上走動。但是,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長安城內卻允許人們上街觀遊,盡情歡娛,直至天光大亮。這樣一來,元宵節的玩燈、制燈、觀燈,便逐漸形成了一種民間的風俗。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作文5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又到了,今年的元宵節特別熱鬧。
有關元宵節的由來,據說是在漢武帝時代,宮中有位宮女叫做“元宵”,很想念家中的親人,但又無法出宮,有位大臣叫東方朔,他知道後決定要幫助元宵,於是他想了個辦法。東方朔假扮成算命師,來為人民算命並說:“正月十五火焚身,就是指那天會有一位騎驢的女子,來燒這裡,但只要在正月十三那天,城裡的老人都到城門等候,天黑時,女子就會來,只要跪地祈求,全城便可得救。”
果然在正月十三那天來了一位騎驢的女子(其實是元宵妹妹扮的)。女子說:“我是領旨來燒城的,但百姓求情,我就給你們一個預言:長安在劫,火燒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說完便離去了。漢武帝知道後請東方朔想辦法,東方朔說:“聽說火神愛吃湯圓,就叫元宵來做吧,畢竟她最會做湯圓,另外還要臣民一起做燈,十五晚上掛滿大街小巷,並點燃爆竹,到時候,火神就會以為那是大火,一定能瞞過祂。十五的晚上元宵照東方朔的指示,果然見到自己的家人;從此以後,這個習俗就流傳下來,也因為供奉的湯圓是元宵做的,所以人們也叫湯圓“元宵”,正月十五也稱做“元宵節”。
每逢元宵節除了提燈籠、吃元宵外,當然各地都會辦的`就是猜燈謎活動。但如今各地都有許多不同型態的節慶安排,像放天燈、放蜂炮、炸寒單等,變成每年固定舉辦的民俗慶典活動,也象徵年節即將告一段落,代表過完元宵後,又將是上學、工作的開始了。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作文6
中國的傳統文化,光輝燦爛,有繪畫、剪紙、民間工藝、民間藝術,但我最喜歡的是元宵節放煙火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
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猶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傳統節日的傳說,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要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它,讓它發揚光大。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作文7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作為傳統節日,元宵節的習俗很多,你們可能記不起別的風俗習慣,但你們一定記得元宵節要吃元宵吧!這種食品叫法不一,南方叫做元宵,北方叫做湯圓。那你們知道元宵節的由來以及為什麼要吃元宵嗎?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說元宵節的習俗,元宵節共有3個習俗。
一、吃元宵也叫吃湯圓,元宵即湯圓,它們因風味不同而做法各異,但是都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
二、看花燈。看花燈是元宵節的傳統節日習俗。古時,城裡鄉間到處張燈結綵,盛況空前。元宵節賞花燈也是一個交友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物色自己的物件。
三、猜燈謎。燈謎是元宵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做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測,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且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猜燈謎已形成元宵節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其實,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代表著過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說,到了元宵節這一天,春節才算是徹底的結束。最後,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作文8
元宵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
關於元宵節,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降入人間迷了路,卻不幸被獵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後非常憤怒,就派天兵在農曆正月十五日火燒人間,人間一片慌亂。後來有一位智者想出了辦法,他要人們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家家戶戶掛燈籠、放煙花。到了那天,天兵看到人間一片紅光,就以為人間被燒燬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性命和財產。為了慶祝這成功的創舉,人們想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有賽龍舟,比賽誰划船快;有舞龍獅,人們頂著假龍獅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有吃元宵、踩高蹺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活動是猜燈謎,在古代,人們把紙條貼在燈籠的外側,寫上燈謎,掛在街上讓人們猜……文人墨客為了紀念元宵節留下了很多經典詩句。如元好問的“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有張枯的“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雖然元宵節從古到今保持下來,但已經有較大的變化。
儘管如此,元宵節還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作文9
元宵節,中國民間有“觀燈猜謎”的習俗。民俗專家介紹說,猜燈謎,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記載,猜燈謎自南宋起開始流行,至今不衰。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天津市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說,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於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學形式,生動活潑。燈謎的基礎是謎語,而謎語的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早在春秋戰國時謎語就已經出現了,當時一些“政客”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說動各國君主,往往在發言中採用民間故事傳說的隱喻方法,巧妙影射。當時把這種方法叫“隱語”或“瘦詞”。到漢代時,逐步演變成為破譯文字形義為主的謎語。這時的謎語還是比較粗糙的,有民間老百姓創作的,也有文人創作的。
到了三國時,謎語書面創作形式已十分盛行。宋代謎語與元宵賞燈相結合,豐富了燈節的娛樂活動,這時才是燈謎。此後,謎語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因為在宋代,遊樂場所“瓦舍”興起,給燈謎的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這就促進了燈謎的發展。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作文10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充套件開來。又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