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瓦爾登湖最新七年級讀書筆記600字

瓦爾登湖最新七年級讀書筆記

瓦爾登湖最新七年級讀書筆記600字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瓦爾登湖最新七年級讀書筆記6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瓦爾登湖最新七年級讀書筆記600字1

  從1845年7月4日起,到1847年9月6日,一位生活在美國東北部的普通人梭羅,放棄了舒適的小鎮生活,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差不多正好兩年零兩個月。

  他沒有錢和朋友,而僅僅靠自己的節儉造起了他的第一棟小屋。他自己種豆子、土豆和玉米存活下來,偶爾也會去旁邊的瓦爾登湖釣魚來補充營養。在旁人看來,這樣的生活十分孤苦無依、十分淒涼,但在作者看來,他很享受與這裡的樹木一起工作,他與自然也漸漸成為密友,瓦爾登湖不僅為梭羅提供了一個棲身之所,也為他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氛圍。

  梭羅所處的時代,美國工業迅速發展、經濟發展迅速。那個時代,大家都不停地工作,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對財富的追求似乎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在梭羅看來,這些人們被生活所擺佈,勞累得無時間和心思欣賞美好的事物,精神上十分貧窮。

  梭羅寧可貧窮卑微,也不願失去精神上的財富,因為那才是最重要的。

  讓我佩服的除了梭羅的文字,還有他對自然的廣泛認識,他熟知每一種動植物,知道根據春夏秋冬來改造房子,播撒種子,他是一位獵人、漁夫、匠人,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他不單單是從書中學到一點學問,他貢獻的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這也使我反思,每天路邊的樹木,有幾棵可以準確地叫出名字?若家中斷了電,你又能幫上什麼忙?你能堅持遠離手機幾分鐘?你有追求過真理嗎?你有經常獨自思考問題嗎?

  從書中,我也知道了不少真理。第一,生活可以很簡單。這些日子在湖邊,他一直堅持著這一觀點並付諸行動。他認為過度地追求物質,為了那些浮華之物,反而忽視了簡單生活的本質,這是不可取的。第二,多實踐,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他認為青年人應該進行生活的實踐,才能把知識掌握得更加充足。第三,要有熱愛自然、樂觀的心態。他認為自然是治癒陰鬱的最好辦法,當人們享受四季的友愛時,什麼都不能使生活成為沉重的負擔,同時,我們要用樂觀的心情做事,他的人生一定比別人快樂得多。

  《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但更是一本生動的書,它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充滿著獨特的氛圍,還縈繞著梭羅對大自然真摯的熱愛,書中所散發出的恬靜,使人心靜而愉悅。

瓦爾登湖最新七年級讀書筆記600字2

  讀此書感悟頗多,在書中領略一番瓦爾登湖的風景和與自然和諧相處場景,書中告訴我們勤儉也可以讓生活有滋有味。

  思考領悟:現實中我們自詡不是套中人,不過是已上套,被矇蔽了雙眼,還不知。或許與自然和諧相處一段給自己一個思考的空間,就可以知曉自身所渴求的本質。

  思考本質:在此間尋一處屬於自己的靜謐,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生活留出更多空間去思考,放飛真實的自我。畢竟我們經歷了,需要一個思考的過程,在此待思考過後,心境透徹,懂得撥開似是而非的雲霧,遵從自己的內心看到渴求的本質。

  尋一方向:在思考著思考著,選擇出一條屬於我們的生活。其實每一條路都是通向命運之路,但只有你自個兒的路例外,那就得了,還是走你自個兒的路吧。

  思考未來:確定了方向,開始思考未來。未來有無限的可能,可以思考,但不能深陷於對外界恐慌的思緒中,給自身帶來緊張的氣氛,一個人活著,總會遇到危險。不念過往,不懼將來,秉持心氣,何懼遠方?

  播種美德:遇人遇事,要播種諸如誠實、真理、簡樸、信仰和純真這一類的種子,既然付出了,就要做到最好!無愧於心,無愧於己。

  生活、經營需算計:生活需要經營,有時候說人生難得糊塗,但在生活上要會打理、“算計”,讓自己的生活樸素而精緻,且生活需是認真的但不是較真。在經營中我們需要算計,算計自己的得失才能更好的向前發展,畢竟一團亂麻,誰都幫不了你自己。在經營中還有需要注意的一點,你要謀生,靠的不是自己的手藝,而是自己的消遣。盡情享受大地的樂趣吧,可千萬不要佔有大地。不要居於安樂,不侷限於自己的小世界,一份渴求外應的心,透過自己努力,獲得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還要牢記思考兩者的得失,一份發現,一份思考,一份收穫!

  感受自然的魅力,重塑自身的心境。靠時光的流逝,斷斷乎到不了拂曉,這就是那個早晨的特性。遮住我們兩眼的亮光,對我們無異於黑暗。唯有我們清醒的時候,天光才大亮。天光大亮的日子多著呢。太陽才不過是一顆晨星罷了。

瓦爾登湖最新七年級讀書筆記600字3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每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

  下午,反反覆覆地讀著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並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

  他與孤獨為伴,但並不消沉。他那麼熱烈地愛著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著自然。他積極地探索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堅定地維護著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著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聖地呢?

  我們彷彿看見一個叫梭羅的28歲的年輕人,孤身一人來到距離康德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在最短的時間裡,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雙手在湖畔蓋起了一座實用的小木屋,並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蔔、玉米和馬鈴薯等農作物,用收穫的果實來填飽自己的肚子和補貼家用買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隱居生活。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裡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裡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最新七年級讀書筆記600字4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並純粹地因深陷梭羅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終聆聽著自然的聲音。始終穿梭於行行親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鬆土、施肥;始終光著腳投入地細數瓦爾登湖畔第一片落葉的脈絡;始終戴著草帽爬到樹上去找老鷹或松鼠的窩;時常夾著舊樂譜來採集植物標本而樂此不疲;時常頂著最燦爛的星空,靜靜觀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世人往往缺少冒險精神和信仰,所以他們忙於買賣經營,過著奴隸般的日子。”我常常驚異於梭羅描繪自然的能力,語言精妙絕倫,卻毫無矯揉造作的嫌疑,字字句句都讓人被他對自然發出的由衷讚歎吸引,並有種立刻不帶分文,不攜行囊地向自然狂奔的衝動。一抹晨光可以讓他傾情謳歌歐若拉女神,一滴露珠可以讓他看到青草的真情,他可以煞有介事地拿著放大鏡匍匐在草地上當一場蟻群搏鬥的熱忱的看客,為其中受傷的敗將扼腕,並致像悼念英雄一樣致以敬意。

  有些書適合無聊的時候讀,有些書適合睡覺前讀,有些書適合每個感興趣的人讀,但《瓦爾登湖》卻並非如此,壞的書各有各的不好,而好書卻大致相同。當你懷著功利的目的'想從書中找對你有幫助的東西,當你只是為打發無聊時光而漫不經心的翻閱,當你把它們當作難題一樣刻苦鑽研,你既得不到樂趣,也無法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精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的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我們的生活本該就這麼簡單。

  每一本好書都是聖經,值得我們以最虔誠的姿態去閱讀。

瓦爾登湖最新七年級讀書筆記600字5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為,從一種特殊的意義上說,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棄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面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多麼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閱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裡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湧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著。聽聽梭羅的忠告: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

  “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讓我們追隨著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