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瓦爾登湖》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1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創作的散文集,是梭羅對獨居在瓦爾登湖時期的日記式的記錄,記載了他獨居兩年時間裡的認知與思考,兩輪春秋的交替濃縮在了這18篇散文中。在19世紀上半葉,那個享樂與拜金的美國,物質侵佔人們的日常生活,貪婪和慾望控制著人們的思想,人們蜂擁著捲入財富與金錢的洪流,但人們卻越來越疏忽對於自我與自然的認知。梭羅獨自從城市去往一汪碧水的瓦爾登湖,從物質喧囂的孤島逃到精神寧靜的港灣,完成了一場追求人的自由精神,與強調人與上帝間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的超驗主義的精神探尋之旅。序言裡說《瓦爾登湖》是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並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在這本“私人化”的書裡講述了梭羅兩年面對平靜的瓦爾登湖找到的答案。對我們而言同樣也有所裨益。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吸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在簡單”。簡單,簡單,再簡單可以說是對物質上最純粹的概括。梭羅向友人阿爾柯特借了一柄斧頭,就孤身一人,走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畔的山林中,自己在湖畔建了一個小木屋,並在小木屋生活了2年時間。
在他的“節儉”一篇說到“我們可以簡單點,再簡單一點,用不著每天思考生命的價值來度過生命。為著黎明和大自然,以及心中的歡快曲調活著。用精彩的思考填滿生活的長久,比看重年輕女郎的演出更看重精神的富足。”梭羅面對生活單純的態度在每一篇中都有體現,如《來客》中“單純也是一種智慧。在這個哲理滿天飛的時代,極盡單純的思想可能更閃著絢麗的光。人與人之間的來往,只限於為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啟發和深思的感動,即是足夠。就像我們不該為了填飽肚子去拜訪他人,應是為了填飽精神的空缺。我所盼求得來客,是冰心一片的美麗黑夜。”
不常去思考生命的價值,反而擁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自然而又平凡的去發現生命的價值,或許生命本就不應該是喧擾的,簡單更能體現生活的真實。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化的趨勢好像還沒有要停下的意思,匆匆的人們踏著魚肚白去,趕著落雁灰歸來,歸來又急忙拿出手機開啟一個又一個軟體陷入罔無的空虛之中,明明我們天天趕著與時間賽跑卻總是有許多人感到空虛與不快樂,明明我們一天到晚四周被人群包圍卻總是抱怨自己空虛與孤獨。這些或許我們都可以在巜瓦爾登湖》中找到答案,我們不該為了填飽肚子去拜訪他人,應是為了填飽精神的空缺。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2
梭羅的《瓦爾登湖》,有一種治癒的魔性,是一種來源於自然,又迴歸於自然的治癒能力。全書浸潤在一股簡單而又真實的氣氛之中,恬淡寧靜,讓人的心靈甘於沉寂,於無聲處體悟那種徜徉於山水竹木的詩遠情懷。
在他的筆下,瓦爾登湖彷彿擁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僅滿足了讀者的幻想,更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拷問心靈的場所,一個在物慾橫流時代裡的中流砥柱。梭羅生活在一個工業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裡,科技進步帶來的物質享受讓許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願沉淪在城市裡,以犧牲自由和踐踏人與自然的平衡作為代價的。作者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弊端,並決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喚醒沉睡在人們心底的,尚未泯滅的良知,進而改變那種重物質,輕精神的浮誇世風,從而完成一個時代的救贖。
隱居避世可以說是一種逃避,一種對於現實宣洩不滿的表達方式。不同於五柳先生的桃源臥夢,籬菊養心,這種身處時代洪流之中,而無可奈何的無力感,深深刺痛了我的神經。五柳先生的避世是一種隱晦的入世,他無時無刻不想重回朝堂之上,為了他的理想而堅持著,看似平淡的外表背後是一顆火熱的炎炎赤子之心。而梭羅則不同,他的遠離則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深深的絕望。這種莫名的痛苦無從言說,別人不懂,也不願意懂。他唯有向自然傾訴,像那一片蔚藍的,毫不參雜半點塵世渣滓,空明如洗,澄澈似練的瓦爾登湖傾訴,訴說著他那綿綿不絕,如泣如訴的動人回目。
遇見瓦爾登湖,是梭羅的夙願。別人稱他“自然隨筆的創始者”,倒也是名副其實。在康科德的小木屋裡,他完成了他的超驗主義的實踐,在這種依山傍水的環境裡開始他的靈魂之旅。他相信自然是有靈性的,必然能夠讀懂他的心聲。到處是工業化氣息的城市裡,自然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們為了活著四處奔波,這一切讓他感到窒息,生髮出對於生的恐懼。為此,他選擇遠離,選擇了犧牲優越,地位,以此來成全精神的完全解放。他曾經說過:“你走出了失望之域,又走進了絕望之鄉。只有我們醒著,黎明才是黎明。”多麼貫徹人心的肺腑之言啊,這種蘇格拉底式的曠達與自信,鼓舞著一代代人勇敢追逐心靈的光明。
透過《瓦爾登湖》,梭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的幻境:寂靜,空靈,人與自然和諧相依。這不僅是對於現實的抗爭,對於未來的展望,更是作者為人類所勾勒出來的一種理想的思考模式。人來自於自然,終歸於自然,必然要憑著一種皈依自然的勇氣,簡簡單單的生活,而不是苟延殘喘地浪費它的饋贈。他用他那細緻而又精微地筆觸講述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真實,並且自然。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3
花了一個週末的時間,終於把這本枯燥的書看完了!
《瓦爾登湖》是作者亨利。梭羅寫得一本散文集,主要內容是作者遠離塵世的喧囂,在瓦爾登湖邊上的森林裡過了兩年與世無爭的生活。
透過作者描述的如何透過自己的勞動實現自給自足的生活,如何與大自然相處,在沒有文明的生活中體會那種純粹的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時光。作者批判了現實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在追求功名利祿以及一切看似很重要的東西,實際上一切都是浮雲。拋開表象去看實質,我們大多數人追求的東西都是沒有意義的,而我們為了追求這些沒有意義的東西卻舍掉了太多本該有的樂趣。作者用了絕大部分的篇幅來描寫了季節更替,山川湖水,飛鳥游魚等等自然現象,囉裡囉嗦說了很多很多,讓人看了很想睡覺。可能是因為翻譯的原因,或者作者想表達的就是觀察大自然的種種、與大自然相處本身就是一種很享受的事情,而這種樂趣需要去體會了才知道。
也許是因為我正處於作者批判的這樣一個社會中,自己也是這樣一個社會的產物,儘管我能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但是內心還是很抗拒的。我想我們每個人內心醜陋的一面不也是我們的真實狀態嗎,不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嗎?從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說,既然人類成為了地球上表面上的統治者,那所有人類正在發生的行為,所謂好的還是不好的,不也是進化的結果嗎?換言之,也是自然的結果。現在人類倡導的人和自然和諧相處,保護動物等等也是自然的結果。作者所倡導的那樣一種生活方式是要人類都回歸到一種簡單原始的生活狀態去,這樣就會減少很多痛苦。的確,人生中的很多痛苦都是自尋苦惱,所謂變苦、行苦都是,只有苦苦—生老病死是無可奈何的苦。然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所有這些痛苦都是我們為了追求所謂的.功名利祿而付出的代價。如果我們寧願承受這樣的痛苦去追尋我們所想要的東西,我們承擔這個後果和代價去追求那些我們想要的結果,這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從這個角度來看,作者所描述的和我所說的形成了兩種極端。一種是類似犬儒主義的拋去世間一切枷鎖迴歸自然的狀態,一種則是主動承受社會強加給我們的枷鎖去追求世俗眼光中的功名和財富。其實各有利弊。作者所說的那種生活可以讓個人昇華成一種哲學的範疇,然而這樣社會就不發展了,文明也不進步了。而我所說的那種生活狀態其實是如今大部分人正在承受的,雖然能獲得某些方面的滿足,然而卻要承受更大的痛苦以及心靈的折磨而不得解脫。
想到這裡,我突然想到我們所尊崇的各類主義,佛家,儒家,拜金主義等等。以前從來沒有好好想過自己需不需要尊崇一種主義,現在我想是時候好好了解一下儒家了。我想孔子的儒家思想真正是做到了中庸之道,在一個大的禮制的環境下不過分的追求自己的抱負。
《瓦爾登湖》這本書中其實作者也多處引用了孔子的話,這多多少少讓我有些吃驚!而且作者的意思中國人是自以為是的,會不會是因為作者知道2000多年前的中國人就已經擁有了這樣的智慧,所以現在變得有些自以為是了呢?又或者,作者就是透過這樣一種極端的生活方式的描述來喚醒現實生活中被矇蔽的我們呢?我因為讀書比較少,所以不敢妄加評價。既然這麼多人推崇這本書,必然是有一定的道理吧?我還要多加修煉,多讀書,多學習,才能體會這本書中的奧妙所在。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4
《瓦爾登湖》一書又稱為《或林居紀事》,為作者住在瓦爾登湖畔的林居實錄,書中充滿了田園魅力,足以激勵數以百計的讀者退隱山林,或傍湖築舍,竟相效仿這位賢哲俊彥的生活模式,而這位“閒者”就是新英格蘭著名作家,美國生態文學批評家的始祖——亨利。戴維。梭羅。
梭羅,1817年7月12日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康科德鎮的一個商人家庭,康科德四季風景如畫,梭羅經常喜歡到野外去,獨自徘徊在樹林花草、鳥獸魚蟲之間,與大自然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以後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在我看來,《瓦爾登湖》不僅僅是講述作者種莊稼、在蔬菜、過著獨立不羈、悠閒自在的生活,還是在探索人生的真諦,思考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這些深要問題。同樣是描述自然生活,《瓦爾登湖》和《魯濱孫漂流記》有相同之處,但也有巨大的不同之處,《魯濱孫漂流記》是一部虛構小說,而《瓦爾登湖》乃是名副其實非虛構作品,將作者的親身經歷描繪的栩栩如生,讓人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生的真諦,就此點,兩者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作為藝術品的《瓦爾登湖》,在美國已被公認為現代美國散文的最在範本。《瓦爾登湖》的風格,若與同時代的作品,比如說,具有寫作天才的霍桑,梅爾維爾,愛默生等人的作品相比,都是迥然不同,那主要是梭羅這種獨特的體裁頗具20世紀的風格。當然《瓦爾登湖》的主題,顯而易見,寫的是19世紀的人和事,然而妙就妙在,作者對字句文體選擇似乎有點超前,頗具20世紀的風格。句子寫的率真、簡潔,一掃早期的那種漫無邊際的文風,而且用字極其精當,富有實體感,幾乎不用模糊抽象的綴字,這也是梭羅在當時獨具一格的寫作風格。
在此書中,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梭羅不論是對紅黑螞蟻大戰,還是對灰背隼、紅松鼠、獵狐犬等的描寫,總是那麼繪聲繪色,那麼引人入勝,那麼令人流連忘返。在寫作手法上,我也發現了作者不少的獨創之處,特別是“比喻”的應用,非常的形象到位,令人回味。在此書中,我還親身領略了梭羅的幽默,他的幽默不見張揚,就像喜劇那樣通俗易懂,它不僅使我看在眼裡,心情輕鬆愉快,乃至忍俊不禁,而且還像斯威夫特、伏爾泰、馬克吐溫的幽默,令人深省。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5
這個暑假,在我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時,對它並不是很感興趣,那些晦澀難懂的言語,讓我只粗粗瀏覽了幾頁。然而當我第二次靜心地閱讀後,這本書讓我有了一種親近自然、迴歸自然的感覺。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梭羅描寫他在瓦爾登湖畔的獨居生活,記述了梭羅兩年多里的見聞和思索。
梭羅崇尚質樸的生活,崇尚自然,熱愛自然,與動植物們談天說地,似乎動植物才是他的摯友;冬天,站在冰凍的湖面上四處觀望,看著麝鼠在湖面上搭的窩穴,這樣的風景也別有一番風味;每天清晨,森鴞在遠處的樹林裡與梭羅打著親切的招呼:“你好。”梭羅從不斥責來偷吃玉米穗的紅松鼠,從不介意它每次臨走前搶走一個大玉米穗,也不抱怨它每天清晨來家裡上躥下跳、大鬧一番而把自己吵醒,也從不驅趕來啃食土豆皮的野兔。梭羅就是這樣一個與自然和平相處的人,在他的世界裡,自然界裡的一切事物都是他最親密的朋友。
梭羅寫的這本書的主旨是:迴歸自然,追求精神生活、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現在大多數人不辭勞苦換來的物質生活。在瓦爾登湖畔獨處的那段時光裡,梭羅在小木屋旁開墾荒地,春種秋收。自己種的糧食能供自己吃飽就行,衣服穿暖就行,不追求奢侈和舒適。正如書中所提到的那樣:“大部分的奢侈品以及很多所謂的舒適品,它們非但不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反而對人類的進步起到了極大的阻礙作用。所以那些最明智的人從不追求奢侈和舒適,他們生活得比窮人還要簡單清貧。”比如我們生活中穿的衣服,梭羅是這樣說的:“衣服,首先要起到維持我們身體熱量的作用,其次,在我們這個文明社會里,它是用來蓋裸遮羞的。所以,你們不需要無休止地往衣櫥裡添置新衣,很多重要的事情依然可以順利完成。”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很多人只是盲目地為自己披上華麗的新衣,以此贏得他人的尊重。還有些人,在寒冷的冬日仍不穿保暖的大衣,為了讓自己不顯得臃腫難看,穿著單薄的衣衫在外出行。可見這些人已忘記了衣服最本質的作用。
大多數人追求物質生活,不乏被家庭責任,工作壓力,物質需求等枷鎖所禁錮,限制甚至扼殺了人們的精神追求,使人們只能看見自己眼前的那些蠅頭小利,卻忘記、忽略了自身利益之外的事情,而人們為追求物慾,就整日整夜地、不辭勞苦地工作,所以他們就根本沒有了休息和享受生活的時間,也沒有閒暇時光陪伴親友,聯絡感情。這樣的生活毫無意義,如梭羅所說:“這不是真正的生活。”
親近自然,迴歸自然,追求精神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6
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裡,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份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已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些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書中,他描寫到,他的工具僅有一個斧頭,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堅實得足以避風擋雨的小木屋。原來,找著住的地方,是那麼簡單。隨後,這間木屋的前後填充了他自種的蔬果地。原來,填飽肚子,是那麼簡單。再後,他不定期地用這些收成去和村民物物交換,原本空曠的屋子由此裝點得頗具姿彩。原來,構築起一個心靈的港灣,還是那麼簡單。
這一點,正是梭羅與陶淵明不相似的地方。陶淵明如此沉浸於對生活的幻境。他的清高孤傲,落落寡合,不是世間每一個人能夠企及的。但之我見,這其間,卻缺少一種源於心境底部的樸素與淡泊。而梭羅則不然,他明確自己簡樸的生活所需,並用自己的雙手卻為自己儘可能簡單地創造出這些。從而騰出時間來,坐在湖畔,暢然呼吸,定神觀察,貼身傾聽,沉靜思考。老子便曾這樣說過,道,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或既是唯心,又是唯物。二者絕不可被人為地割裂開來。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居住的兩年又兩個月裡,僅用很少的時間憑藉自己的雙手維持生計,而將大部分時間用來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後使自己和自然融為一體。梭羅面對著湖,眺望著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變為理性。
縱觀閱讀全書的過程,梭羅在我的印象裡,已不再那般強調“避世”的概念。梭羅來到湖畔居住了兩年零兩個月餘兩天——他彷彿為自己掐準了秒錶一般,準時告別。他能意識到自己何時不再需要繼續地沉寂,於是,“到時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才使自始至終的湖畔生活統一地聯結成一片,而且句號完滿——還是那麼簡單,而沒有造作和偽飾,也沒有對生活的消極。而這恰是《瓦爾登湖》這部著作的本質、關鍵,以及可貴。
《瓦爾登湖》字裡行間都洋溢著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著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著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裡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7
我沒有去過瓦爾登湖,但透過此書,亦可足不出戶便一覽湖光山色。這也是我喜愛閱讀的原因之一。書中有大段大段的優美文字描寫瓦爾登湖的迷人,譬如對其顏色的描述,“在你能看到近岸的細砂的地方,水色先是黃澄澄的,然後是淡綠色的了,然後逐漸地加深起來,直到水波一律地呈現了全湖一致的深綠色……在這種時候,泛舟湖上,四處眺望倒影,我發現了一種無可比擬、難以形容的淡藍色,就像波紋綢或閃光絲綢以及劍身使人聯想到的那樣,比天空本身更蔚藍,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來的深綠色交替閃現,後者對比之下顏色更渾濁些。這是一個透明的、藍色帶淡綠的顏色……”細緻入微而富有層次感,恰到好處的戛然而止,又能留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比真實的瓦爾登湖更為夢幻。
梭羅崇尚心靈的本真,於是他遠離塵囂,來到了瓦爾登湖畔,在山林中搭起木屋,開荒墾殖,自食其力,以一種近似於隱居的方式生活著。只是他雖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悠然,卻沒有後者消極避世的心態。完全脫離世俗的人同樣極為罕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人是不完整的。有人評價說:“梭羅的本質主要的還不在其對‘返歸自然’的倡導,而在其對‘人的完整性’的崇尚。”假如人分為兩面,在當時瘋狂追求物質財富的美國,大多數人都屬於世俗的那一面,而他算是一個標新立異的人,硬是將人自然的一面挖掘出來,拂去上面的塵埃,並鼓勵別人也去追求這種人性的完整。他沒有強迫任何人像他在瓦爾登湖的兩年那樣生活,僅僅是提醒:還有追逐功利之外的生活方式。
作為學生,我們不能放下一切,跑到荒郊野外住上個把月,但我們可以在週末同家人一起騎腳踏車出遊,享受鄉郊的陽光空氣水,享受更簡單更有幸福感的生活。梭羅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聽從心靈的召喚,選擇了一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生活,從而獲得了發自內心的幸福與滿足。雖然在當時這並不被人看好,但透過本書中關於他生活的一些瑣碎的記錄與感悟,可以發現,梭羅自己在湖邊的兩年是十分快活的,他自由,甚至可以說是“任性”,任著自己的天性,隨心而動,在極為普通的一天中,他或讀書,或種豆,或漫步於瓦爾登湖畔,靜靜凝視湖中若隱若現的一株水草,甚至什麼也不做,在陽光普照的門口坐下來,在時間的轉瞬即逝中幻想、思考,從日出到日落。“這樣做不是從我的生命中減去了時間,而是在我通常的時間裡增添了許多,超出了許多。”他如是寫道。
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是寧靜的,所以書中的文字也像是在深井的水中浸泡了一千年那樣沉靜和清澈。這就要求讀者心無旁騖,完全沉浸在文字堆砌的世界中,看一排水鳥掠過湖面,看一朵雲彩變換形態。一個浮躁的人是永遠讀不下去的。很喜歡一句話: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再開啟這本書。心靈的寧靜是進入此書的唯一有效途徑。
感謝梭羅,給我們留下了《瓦爾登湖》,一份如此珍貴的禮物。他教給我們簡單、自由與寧靜。梭羅在書中還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迴歸自然的真善美。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大概就是《瓦爾登湖》中的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