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

  篇一:朝花夕拾

  “即便人逝世了真有靈魂,因為最惡的心,應當陷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二十四孝圖》。

  讀了魯迅先生的作品,讓人憑有感想的。

  在初一時學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道《朝花夕拾》底本叫做“往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跟青年生涯片斷的10篇文章。那個本應該是個快活的童年卻覆蓋在那封建社會里,時不斷透出些陳腐的氣味。於是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罵得酣暢淋漓,罵得溫柔順轉,罵得你都要很難猜他到底在罵什麼。但柔軟的舌頭在那個時候通常是最傷人的兵器,魯迅先生也許也就是應用這一點!

  再接觸本學期的阿長與《山海經》一文,讓我覺得魯迅先生是一個如許可惡的人兒。長媽媽這個角色,須要分一為二對待。因為當時封建社會的影響,阿長儲存了許多迂腐的風俗。像要在新年的凌晨對她說祝賀,而後還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標對“長毛”的故事亂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最愛好的隱鼠。因而,那時的魯迅對她懷恨在心。

  呵呵,這個粗鄙、保守的婦女卻做了些讓人對她要刮目相待的事——賣《山海經》。在長媽媽曉得“我”愛好《山海經》後,跑了很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以為她“有巨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抒發了他對阿長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白了他對阿長的愛,他盼望善良的地母能讓阿長安眠。

  在這,我不得不信服魯迅先生的人格。對長媽媽,他說不出愛戴,也說不出冤仇。興許說這是他仁慈,抑或說這是他愁悶。由於,文字的發明者賦予了文字的心坎一種更加深沉的情感。名義或者是你看到的樣子,內在你卻是那麼難揣摩到的。

  放開心去想,放開心去看。你會在這本書裡,看到另外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只屬於那時侯的魯迅一個人的。讓咱們敞開心扉,去領會。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拿起那本剛剛買來的《朝花夕拾》,慢慢地看,細細地讀,我彷彿到了魯迅先生的童年,看他和狗,貓,鼠的故事,看他在百草園中快樂嬉戲,在三味書屋中刻苦讀書。朝花夕拾,表面上是說早上的花到了傍晚才去摘,暗指魯迅先生到了晚年後去回味童年生活的快樂與點點滴滴。

  《朝花夕拾》的開篇之作《狗,貓,鼠》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魯迅先生用了對比與諷刺的手法,借物喻人。他的仇貓,理由,怎麼仇貓都寫得惟妙惟肖,趣味十足。還有魯迅先生無意中救的那隻小隱鼠,看了他的描述,我都想養一隻呢!小隱鼠不懼人,很可愛,像小墨猴一般也喜歡舔墨,滿足了魯迅先生一度想養一隻小墨猴的願望。讓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小時候的天真爛漫。也讓我感受到他對小動物的喜愛。最有趣的是當他知道心愛的隱鼠並不是被貓吃了,而是被長媽媽踏死時,發覺自己錯怪了貓,從而對貓頗為客氣。還有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表達出了兒時最真的想法:在百草園中無憂無慮地玩耍,與小蟲為友,以冬天捕鳥為樂,生活是多麼有趣,多麼自在啊!細緻的描寫讓我很羨慕魯迅先生在百草園的日子。比起現在相對緊張的生活,那簡直是樂園!但是魯迅先生被家裡人送到了最嚴厲的私塾讀書,使他很懷念百草園的一切。私塾的千篇一律使他有些厭倦,不過他也會自己找樂,讓生活多些色彩??

  《朝花夕拾》以小孩子的目光寫了魯迅先生兒時,青年時的一些事情,平淡而不乏有趣,讓我真切的瞭解了偉人的童年。也使我很羨慕他自由的生活。雖然有些地方看不懂,讀不深,但也能多多少少了解一些。有時間,你也來看一看吧,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國慶放假期間,我無聊的沒什麼事情幹,於是,我打算讀一本好書。在初中,學了許多有關於魯迅先生的文章,我突然想看看他的作品,於是,便閱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

  裡面有一篇散文是我們學過的,叫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寫了魯迅魯迅先生小時候在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中乏味的讀書生活,在上個學期,老師已經帶著我們深深地學習了這篇課文,有一些段落我還可以背出來,對於這篇課文來說,我已經十分熟悉。

  其他的九篇文章都分別敘述了不一樣卻都同樣有意義的事情,我很想把我我每一篇的感想都寫下來,但是還是決定挑出我最深有感觸的那一篇?

  阿長是魯迅魯迅先生小時候的保姆,這篇散文記述魯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當時善良、樸實的特點,但她也有愚昧迷信的一面,嘮叨著?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當她知道魯迅先生一直很想看《山海經》的圖畫後,過了十幾天或者一個月,她就把魯迅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買來送給了他,我還記得她當時的那句淳樸的話語:?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這句話讓我感動了,這是多麼可愛的保姆啊。我體會得出魯迅魯迅先生對長媽媽充滿了尊敬和感激。魯迅魯迅先生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從長媽媽身上,我看到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文筆相當之好。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故事寫出了魯迅先生的小時的生活,讓我受益匪淺。

  篇二:《城南舊事》讀書筆記

  《城南舊事》這本書,敘說著一個叫英子的女孩的童年。我讀完這本書第一個感想就是:有趣,作者寫作的方法的不同之處就是作者並沒有像其他作者一樣剛開始就表明主人公的名字和家庭環境,而是慢慢的隨著事情的發展才說到。

  故事是從一九二三年開始的,英子從一個天真、可愛、活潑的七歲小女孩到一個聰明、能幹、成熟的小大人,在英子成長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趣事和苦惱。影子經常給她不喜歡的人取外號,英子小時候,她媽媽的奶不夠,所以就請了一個奶媽,這個奶媽叫宋媽,英子的四個妹妹和兩個弟弟都是宋媽喂的奶,宋媽的丈夫沒出息,從來都不幹事整天閒著,所以英子就很討厭他,英子發現宋媽的丈夫的牙齒很黃,就給他取個外號叫“黃板兒牙”。還有一次,英子要進小學,可是要被小學錄取要會數目,英子吃飯的時候媽媽問她:“你來數給我聽聽。”英子就數起來:“一、二、三??二十、二十一??”英子的媽媽說:“不是二十,你聽我年啊。二俗、二俗錄一、二俗錄二、二俗錄三??”像這類有趣的事有很多。

  英子他們那個時候的童年樂趣是踢皮球、玩過家家、養寵物??而我們的童年比他們的童年比他們好多了,可以踢足球、打籃球、玩電腦、psp?? 我的童年是多麼美好,多麼幸福啊!

  篇三:朝花夕拾讀書筆記

  介紹:

  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是魯迅唯一的散文集。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改名?朝花夕拾?,於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本書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範愛農?等篇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閒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狗?貓?鼠》記述了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保姆長媽媽的淳樸善良。?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五猖會?回顧了兒時一次看廟會的經歷。?無常?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鄉間迎神賽會時的活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純真快樂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日子。?父親的病?在敘述父親生病長期治療的過程中,對庸醫誤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憤慨。?瑣記?記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讀書的經歷。?藤野先生?懷念日本留學期間的老師藤野,並記述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經過。?範愛農?回憶和悼念了青年時代的摯友範愛農。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佳句摘抄與賞析:

  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狹窄險阻的小路,左面是一個廣漠無際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廣漠無際的浮砂,前面是遙遙茫茫蔭在薄霧的裡面的目的地。

  賞析:這是魯迅先生寫的鄉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他對當時鄉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魯迅認為鄉下人不會寫出這種“熱昏似的妙語”,也寫出了當時鄉下人的'素質低下,為後文寫活無常作鋪墊。

  但是,和無常開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為他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賞析:這句話透露出魯迅先生對活無常的敬佩之情,從對他的尊稱“活無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連一個鬼都可以如此賦有人情味,那我們作為一個人又何嘗不可呢?所以魯迅先生也是要借無常的“重人情”來啟示我們。作為一個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活無常先生一樣賦有濃烈的同情心。 :

  整篇文章都洋溢著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讚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訴我們,連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應該怎樣呢?

  篇四:《傅雷家書》讀書筆記

  “日常瑣事要做的乾淨,等於彈琴要講究乾淨是一樣的。我始終認為做人的作風應當是一致的,否則就是不調和;而從事藝術的人應當最恨不調和。我這回附上一小塊方紙,還比你用的信封小一些,照樣能寫的很寬綽。你能不能注意一下呢?以此類推,一切小事養成這種乾淨的習慣,對你的藝術無形中也有好處,因為無論如何細小不足道的事情,都反映出一個人的意識與性情,修改小習慣,就等於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所謂學習,不一定限於書本或是某種技術;否則‘隨時隨地都該學習’這句話,又怎麼講呢?我想你每次接到我的信,連寄書譜的大包,總該有個印象,覺得我的字都寫得整整齊齊,清楚明白吧!” 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人生和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傅雷教育兒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且把習慣的養成看做學習的一部分。這種叮嚀看似瑣碎,卻正體現了父親教子的特點。

  這個片段讓我聯想起我父親常和我說的一句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說明要成功就要從小事做起,從小事做起的目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習慣對人的成長和成才十分重要。設想一下,如果你從小就養成認真寫字的好習慣,那麼大家都會喜歡看你的文章和觀點,儘管你的文章寫得不算優秀,但乾淨整潔的畫面和規規矩矩的字型會讓人覺得舒服,讓人覺得不好好看下去都對不起你的卷面,從而給你的文章加分。“一白遮三醜”產生的就是這個效果。反之,儘管你的文章寫得再好,字寫得卻不規矩,那麼哪個人願意看你的文章呢?有的企業面試,先看字跡,俗話說“見字如見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字寫得好,可以表現他良好的性情;一個人字寫得寥寥草草,他可能就是一個粗心毛躁的人。

  這僅僅是從因果關係的角度考慮,從長遠考慮的話,它就會影響到你的意識和性情。所以,養成良好的習慣十分重要。

  篇五:《我不想不想長大》讀書筆記

  你想長大嗎?暑假裡,我又開始讀辮子姐姐鬱雨君的書,因為她的書有一種強大的“辮子引力”,讓我特別享受。開頭的問題,需要好好地思考。有時候,我特別想馬上長大好幾歲,因為,小孩們根本得不到大人的尊重,卻又被迫尊重大人;有時候,我又想縮小好幾歲,然後不再長大,因為,小時候多好,走到哪兒都有人疼,還處處要讓著我?

  《我不想不想長大》書裡的主人公扇貝也不想長大,他是個心很軟,膽子很小的胖男孩。從小到大養了許多小動物:四隻已經遠走高飛的小鳥;餓死的小青蛙;;拉肚子死的“比較白”和“比較黑”?猜猜扇貝為什麼不想長大?他才沒我這麼幼稚,因為他長大了,第一課就是作弊。前,老師把他們的座位排得緊緊的;考試時傳紙條,老師只是笑笑而已。原來學校老師早就串通好了,只為了學校成績!扇貝經歷了這件事後就再也不想長大。可憐的扇貝呀!

  我和主人公一樣,是馬上就要成為畢業班的學生了,也和他一樣好像弄不懂什麼是長大。你呢?你也許會回答:“就是長大成人唄!”但是,讀了這本書的我,長大的我認為:長大應該是變得懂事、有主見。所以,長大對我來說不好也不壞。我也可以這樣說:只要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你就要經歷長大。小時候的你就像毛毛蟲一樣,總要經歷些什麼才能蛻變成蝴蝶吧。

  讀完了《我不想不想長大》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了: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為什麼要害怕呢?成長,給我們帶來了快樂,讓我們知道了更多的知識;雖然成長中也有煩惱,但正因為這些煩惱,讓我們增強了意志。其實坦然面對成長也沒什麼不好。

  篇六:初中讀書心得

  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了一段人生,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書,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在別人眼裡,它卻是比精神支柱還要寶貴的東西,就像高爾基先生,他曾經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見,書對他來說就是最寶貴的東西。

  書!是我們的朋友,也是我們的家人??

  讀書,對愛書的人來說是一種享受,尤其是一本情節曲折動人,語言優美生動吸引人的書,那更是一種享受。

  有的同學會說,看書有什麼好的啊?一大推螞蟻般的字,看得心都煩了。可是,當你細細品讀一本書的時候,你會發現——眼睛因為讀書而明亮,靈魂因為讀書而純潔??

  書是燈,孰能照亮前面的路;書是橋,書接通彼此的岸;書是帆,書推動了人生的船。讀書時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

  讀書,是好事,讀大量的書,更值得稱讚。

  有一位叫亞克敦的外國人,他的書房裡雜亂的堆滿了各科各類的書,而每一本書都有他的手跡,說到這裡,是不是有一種敬佩之意呢?讀書就像鳥兒有翅膀可以遨遊的飛一樣,自由自在。

  朱熹說過,“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由此可見,讀書不在多,而在於是否讀的精。

  對於書,只有善讀,才能像蠶一樣,吃進去的是桑葉,吐出來的是絲一樣。讀書是為靈魂尋找的鏡子,我們必須用心去領會書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

  讀書給了我知識,讀書給了我樂趣,讀書更給了我力量。

  讀書,讓我知道什麼是酸?什麼是甜?什麼是苦?什麼是辣?讀書讓我知道了怎麼為人處事,讀書給了我最大的東西就是,“知識,它豐富了我的大腦,增長我的見識。”

  書,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所以我們要像海綿吸水那樣,吸收著知識的點點滴滴。

  篇七: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文/盧山

  劉備登位後,不想著如何更好地治理疆土,如何一步步地聯結東吳打敗曹丕,再打敗孫權,而是為自己死去的結拜兄弟關羽報仇。還聽不進去趙雲的勸告,執意要打,從這裡也看出劉備這個人隨著事業的蒸蒸日上,漸漸被衝昏了頭腦,已經不會冷靜的思考了,也沒有遠見,打東吳,並不能雪恨,反而賠的越多,結果把張飛搭進去了,還把自己也搭進去了。

  一個開明,睿智的君主是應該認真傾聽手下的意見,再權衡利弊,如此無望的仗,自然很難打成,當年東吳明知是諸葛亮害死周瑜這個在東吳算得上是二號人物的,還能咬牙繼續與蜀周旋而不是拼命抵抗,以至於能逐漸壯大勢力,最後奪回荊州。

  由此,也可以看出結拜兄弟的弊端;它雖然能使劉關張三人一條心,不願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樣在集體中,無論劉備,關羽還是張飛誰立了軍令狀又沒有完成任務,都不會因此受罰,這樣對其他人就不公平,容易激化矛盾,還有就是關羽被殺,劉備定不能坐視不管,再加上自己當上皇帝,早已有些飄飄欲仙,不能冷靜思考了,便去打東吳,最後,兄弟三人全部賠給了東吳!

  報殺弟之仇,十年不晚!玄德先團結東吳,表示原諒,相約一齊討伐曹丕,待到打敗曹丕,瓜分土地之後,因東吳與蜀國勢力相當,且後來的東吳亂賊當道,吳國皇帝早已失去實權,再一統天下,痛痛快快地一雪弟恨,封關羽,張飛為什麼什麼候爵,再寫本書稱讚他們,記錄他們的當年的豐功偉績,讓他們流若百世,永遠被世人記住,我想,這個結局才是真正的義氣!

  東吳聽說劉備要打過來,便派諸葛亮瑾前來陳說利害,劉玄德此時一意孤行,根本就聽不進他說的話,臭罵一通後,被諸葛亮瑾回來。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著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著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他不但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

  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為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金錢、地位、官職?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這些又豈是金錢、地位、官職能彌補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列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開啟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中的《鳳雛死臥龍定西川》這篇故事講了劉備要去攻打西川。第二天早上,劉備說自己做了個噩夢。而且孔明有書信說最近不吉利,勸龐統不要去打西川,擔心這次不能順利取勝。龐統卻說,這是軍師怕他立功才這麼說的。說著他就調動兵馬準備去攻打西川,在去的路上,龐統從馬背上摔了下來。他和劉備交換了坐騎,劉備走大路,他走小路,這時張任等人聽說劉備要來攻城就決定在小路上設伏,龐統大軍走到這裡時,張任騎白馬的一定是劉備,想亂箭殺死他,與此同時龐統問士兵這裡是什麼地方,士兵回答叫落鳳坡。龐統一聽覺得此地對自己不好就準備回去,可是此時伏兵四起,亂箭齊發,龐統就這樣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放暑假了,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少兒拼音版《三國演義》的書,讓我可以在家裡獨立閱讀。

  《三國演義》這本書是以講故事的形式來講魏、蜀、吳三國的建立,以及三國之間的戰爭和三國滅亡的過程。我非常喜歡這本書,透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三國時期許多經典故事,有劉備、張飛、關羽桃園三結義,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草船借箭和火燒赤壁等。我還認識了許多英雄人物,有張飛、關羽、劉備、曹操、諸葛亮、周瑜、馬超等等。我最喜歡諸葛亮了,他足智多謀、料事如神,歷史上有名的草船借箭就是講諸葛亮不費一兵一卒就借到十幾萬支箭的故事。

  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以後,我很喜歡。它讓我增長了知識,也讓我明白現在的生活多麼幸福。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