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六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今天是四月五日,我們一家與大伯、二伯以及兩位伯母約好到山上祭拜爺爺奶奶。
在門口等了一會,二伯的汽車便開來了,大伯他們也已經坐在裡面。我向車裡的親戚一一打了招呼,不久,父親便拖著一袋泥土走了出來。大家一年沒見,都有很多話要說,於是父親便首先跟兩位伯伯聊起天來了,我也跟堂哥說笑著。聊了一陣子後,時間已經不早,大家便都開始準備出發。按照以往的慣例,由於二伯的車子裝了不少東西,車子最多可容許坐六個人,所以在我上車之後車子便滿座了,父親跟母親只好另外騎車去了。
鄉間的小路雖算不上崎嶇,但卻因為昨晚下了一場大雨而變得坑坑窪窪。所幸過去的一些小路都已經拓寬了,並鋪上了水泥,所以經過一小陣顛簸之後,我們便順利地把汽車停在了山腳,不久父親跟母親也到了。像往常一樣,大家分配好各自需要攜帶的東西,便開始上山。在所有人之中,最輕鬆的自然是我了,我被分到的是兩個很大的袋子,裡面裝的都是一些紙做的冥具,所以我的步伐是最輕快的,一會兒我便把大家甩在了後面。微風迎面吹來,帶來了一陣泥土的芳香,走在山路上,腳下踩著樹上落下的松子簌簌作響,讓我感到一陣的輕鬆。就在我認為自己已經走在最前頭的時候,卻突然看到一個熟悉的背影在我前方慢慢的前進著。好奇地,我加快了步伐,跑近一看,啊,竟是父親!父親此刻正扛著那滿滿的一袋泥土不快不慢地走著,背後的衣服已經打溼了一大片。因為山路比較崎嶇,父親走得很踏實,並沒有發現身後的我,而我也放慢了步伐,緩慢地跟在他的身後。路上零零散散地散落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石塊,父親幾次被絆到,搖搖欲墜的時候,我都緊跟在他身後伸出攙扶的雙手。幸好,每一次絆到了石頭,父親都能十分迅速地找回平衡,擦一擦汗,便又繼續前進。
終於,父親第一個來到了爺爺奶奶的墳前,把肩膀上負荷往旁邊一摔,便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我亦隨之跟到,當我再次看到那一袋似乎比我還要重的泥土時,我忍不住問了:"爸,你扛這袋泥土上來做什麼啊?"父親看了我一眼,說:"待會你跟我一起給墳跟上這些土。"我雖有些不滿,但還是點了點頭。不久,大伯他們也到了,於是大家便忙著一起給爺爺跟奶奶的墳除草,我跟父親還給墳跟上了新泥,兩位伯母也點燃了蠟燭,分別給爺爺跟奶奶上了香,我母親也在墳前擺好了杯子,並一一給倒上了茶跟酒。接著,大家便一一跪在墳前,給爺爺奶奶"敬酒"、"敬茶"。像往年一樣,就在我認為一切都快要結束的時候,一聲細微的抽噎傳入我的耳朵,接著令我吃驚的一幕出現在我眼前:二伯突然跪倒在爺爺墳前,埋著頭哭了!山林一片寂靜,樹上的枝葉也停止了搖擺,蒼綠的四野只剩下斷斷續續的悲慼的哭泣聲。聽著那抽抽搭搭的哭泣聲,我望著二伯一臉的不相信,我從未想到,在我眼中高大堅毅的二伯竟會有如此的一面。氣氛在此刻變得更加嚴肅了,似乎連空氣也變得十分凝重,看著二伯埋頭低泣的樣子,我心中充滿了不解:"爺爺都已經逝世這麼多年了,二伯怎麼還……"
想到這裡,我無意間瞥見了父親那斑白的兩鬢在烈日下正滲出一顆顆碩大的汗珠,就在那一剎,我一下子便怔住了。下一刻,我突然理解到了二伯的心境。
當我們開啟那塵封在腦海深處的記憶時,我們將會看到,父親用他那堅強的臂膀為他的兒女撐起一片成長的天空,而在這片天空之下,我們將永遠都是那個沒有長大的小孩。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溼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揹負一團心冷在風裡哀號盤旋。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寫的《清明》,正如他所說,清明本是個悲傷的日子,因為清明是要祭祀祖先的,難免不會悲傷。可是海安的清明節卻與杜牧所說的截然不同,海安的清明節過的分外熱鬧,因為每年的海安到了這個時候都會舉行大規模的趕集活動。
清明節前夕,四面八方的小販們都會蜂擁而至,不約而同的來到海安,昨天還是冷冷清清的海安,第二天一下子變得人聲鼎沸。就連“丐幫”也耐不住寂寞,派出了自己各型各色的“弟子”,每每到了清明節,來到海安時,你都得注意腳下,因為動不動你就可能會踩到要麼沒手要麼沒腳的“丐幫弟子”,久而久之,這也成為海安趕集中的一道風景。
清明節早晨,我囫圇吞棗地扒了幾口早飯,便迫不及待地拉起外婆和妹妹向海安的方向走去,沒錯,我正是要去趕集!路上,看著大大小小,男女老少的人們不謀而合地向海安湧去,我的心,充滿了對海安清明節的期待,為這無法預知的一切所興奮不已,難以自持。我像一隻出籠的小鳥,興奮地一蹦一跳地向還海安走去……
海安真熱鬧啊!人山人海,水洩不通,放眼望去黑壓壓的一片,看不到邊際!人們摩肩擦踵,人頭攢動,就像海里奔騰的浪花般川流不息,又像星空中的點點繁星。大家把衣服袖子舉起來就像五彩的雲。我吃力地擠進人流中,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東摸摸,西看看。這裡的東西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繚亂:精緻漂亮,琳琅滿目的小飾品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耀眼的光芒。各種各樣的小吃散發著誘人的氣味,好像在呼喚行人們趕快來買它們。可愛的小動物們賣力地擺動著自己美麗的身姿,吸引人們來觀看。鮮豔的衣服像一面面五顏六色的彩旗,給海安清明節添加了幾抹亮麗……趕集的人三五成群,談笑聲風,有的人拎著籃子,裡面裝滿了自己的“戰果”;有的人揹著個孩子,井然有序地穿梭在人山人海中;有的人挎著個包包,不過基本都是女學生,她們邊走邊吃著手中各種各樣的小吃,有說有笑地大步走著,她們所走過的地方洋溢著青春的味道。小販的呦呵聲,人們討價還價的聲音,擴音機的樂曲聲,大家的歡笑聲,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匯成一曲有聲有色的樂譜……
我拉著妹妹,那邊看看,這裡瞧瞧,這時,一股誘人的香味鑽入我的鼻腔中。我一回頭一看,原來是有人在賣羊肉串啊!只見那些人穿著奇形怪狀的新疆服飾,隨著震天動地的音樂聲,忘我地扭動著身子,翻動著羊肉串。看著那美味的羊肉串,我嚥了咽口水,肚子裡的饞蟲早就被勾出來了,我不由自主地走了過去,掏出錢,遞給老闆,吞吞口水說道:“老闆,來十串羊肉串。”“好嘞!”老闆熟練地拿起十串還是生的的羊肉串,不慌不忙地把那起十串羊肉串放在閃著紅光,發出“劈里啪啦”的響聲的碳爐上烤。老闆不停地翻動著那十串羊肉,我的目光也片刻不離地吸在他手中羊肉串中,烤到一半的時候,我已經口水直流,再看看旁邊的人,呵!也好不到哪裡去,一個個如狼般地盯著老闆手中的羊肉串,恨不得立刻撲上去大吃特吃。老闆用刷子沾了一點羊油,均勻地在羊肉串上上上下來回地刷個不停。看見來油亮亮的。然後他又捏點孜然粉、辣椒麵、鹽撒在上面,又翻了幾下,便大功告成了。
見羊肉串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接過羊肉串,一串串羊肉上還滴著搖搖欲墜的羊油,金燦燦的羊肉串通體透亮,紅紅的羊肉烤過以後又焦又亮,在陽光下一閃一閃的,讓人看了就胃口大開,垂涎三尺。我趕緊塞了一串進了嘴裡,輕輕咬上一口,“滋!”油汁從羊肉裡擠出來,從舌尖流到喉嚨裡,讓人慾罷不能。羊肉烤的又焦又嫩、又軟又膩,卻膩而乾爽。羊肉伴隨著它與其身俱來的羶味,在味覺與嗅覺的雙重衝擊下,我忍不住吃了一串又一串……
吃完羊肉串,我又拉著妹妹玩了起來,不知不覺中,時間飛快流逝,我們該回家了,我戀戀不捨地望了一眼海安依舊熱鬧非凡的場景,不禁盜用了灰太狼的臺詞:“明年清明節,我一定會回來的!”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野草默默地泣著淚,山風撕卷著酷冬沒有摧落的殘葉,山野外不時傳來一陣鞭炮的響聲,四處平常都掩沒在荒草叢中的墳塋,也因了墳飄的舞動而昭示著它的存在。
哦,清明瞭,人們都在忙著祭墳懷祖了。我獨自在山路上漫無目的地走著。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出來走,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要走到哪裡去。身在異鄉,遠離家園,逢年過節的那孤獨真是莫可名狀。今天一大早,總覺得心裡憋悶得慌,便不自主地走上山來。
密密的細雨交織成一張死寂的網,網住了遠山遙村,也網住了我的眼睛,網住了我的思緒和記憶。幾百裡之外老屋後那一片松林中祖母的孤墳,此刻似乎也模糊了。曾幾何時,墳邊有幾顆樹,墳頭有幾株草都是那麼清晰可數的。我才意識到,我真的好久好久沒回老家了。
我怕見行人!我避開了行人,專揀那僻靜荒蕪小路走,任草樹上的露水滴落在頭上身上。鑽林入草,衣服都要溼透了。突然,眼前出現了一群野蘑菇,那麼鮮活,那麼新嫩,而且正是祖母和我都特愛吃的奶漿菇!有的正頂著泥土從地地裡鑽出來。
那蘑菇似乎正笑著向我招手!我忙忙地脫下外衣,揀採起蘑菇來。我的思緒不禁又回到了童年。我的童年是在祖母的手中度過的。父輩兄弟三個,我父親是老大。我是孫輩中的老大,又是兒子,祖輩父輩都拿我當珍寶。祖母更是珍愛有加,像是用手捧著我似的,走三步遠也要帶上我。
那時生活困難,祖母便常常領著我上山採蕨折筍,揀蘑菇。我就隨她穿林入蔓,翻山越嶺。困了就在她懷裡睡;累了她就揹著我走。我於是從祖母那兒知道了好多蘑菇的名字:蜂窩菇、九月香、奶漿菌、大腳菇、刷把菌、絲茅草菌……,還知道哪些蘑菇最好吃,哪些有毒,哪兩種蘑菇不能和著煮……老家的幾山幾嶺,哪兒長什麼蘑菇,什麼時候該長什麼蘑菇,我都還記憶猶新。而至今記憶最深的莫過於祖母親手煮出來的蘑菇,特別是春天長的奶漿菇。那湯沾稠稠的,那滋味真讓人垂涎三尺,如今只在夢中偶爾能嚐到。祖母對蘑菇也似乎有特別的嗜好,蘑菇和著肉煮,她總是專挑蘑菇,卻把肉留給我;而我也總要跟她爭著蘑菇吃。長大了我才真正懂得她愛吃蘑菇的原因。後來生活好了,我發現她對蘑菇仍然是情有獨鍾,只要我一回家,她總要弄幾頓蘑菇讓我解解饞,我也時常陪她上山揀蘑菇。而她自己也從這揀、煮、吃中得到了莫大的享受!
記得那個難忘的秋天,我突然接到家裡的電話,祖母不行了。我風火急急地趕回家中,祖母渴望已久的眼睛終於在看上我一眼後放心地閉上了。後來聽大人說,祖母啞口之前,還唸叨過想吃蘑菇。可那年秋天,老天出奇地幹,山上就是長不出半點蘑菇來。祖母終於還是帶著一份遺憾走了。然而,我卻明白,祖母並非真的想吃蘑菇,而是想看著我吃蘑菇的那個饞樣兒,想品味帶著我一起採蘑菇的那份溫馨。不然,她的眼睛何以在見到我後閉得那樣安詳呢?我就是她心底的那株蘑菇!以後的日子,每到清明或是她是忌日,我總也學著人們,給她燒錢化紙,以寄託我的思念。可卻從沒有想到過她想要蘑菇。
今天,也許真是天意,讓我誤打誤闖,遇上這麼一群我和她都愛吃奶漿菇!我匆匆回到家裡,仔仔細細地挑揀,認認真真地清洗,也按著從祖母那兒學來的方法,把蘑菇烹煮好。然後,盛在缽裡,虔誠地供奉在臨時設立的祖母牌位前。我跪著恭恭敬敬地化錢燒紙,叩頭,舀著蘑菇湯酹向牌位前……
祖母的墳塋也在這酹祀中逐漸清晰起來,我也在心中把一束墳飄插在祖母的墳頭。墳飄在清明的風中搖曵著,傳遞著陰陽兩界的親情。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陽春三月裡,大地上的野草蓄積了一個冬季的力量,在三月柔柔的春風裡,輕輕地舞蹈著。山中的布穀鳥兒歡聚在一起,一聲陰,一聲陽,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充滿思念的清明節即將到來。在布穀鳥兒的聲聲呼喚聲裡,我尋根之情、懷念親人之情交織著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我的老家座落在大巴山深處的一個偏遠鄉村,那個村子裡有我的根。我一顆虔誠的心,早已縈繞在那座給我了靈魂的老屋,孤獨的木牆青瓦的老屋在風中顯得有些無奈。老屋後那山坡上的墓碑和祖墳,無時不讓外出的遊子在傳統的節日裡倍加思念。小時候,隔壁八十多歲的劉大爺告訴我,在清明節這天,已逝先人的靈魂會在墓門前等候著子孫們到墳墓前上墳燒香,如果自己子孫沒有來上香,這些靈魂就會闇然神傷地離去時,或許會喃喃自語:唉,我的後人沒有了。劉大爺的話說得有點玄外,但說得沒有錯,前傳後教的'鄉間世俗,恐怕是幾千年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緣由吧。
在清明節前幾天,村裡的大人們就開始了籌劃清明的民俗儀式。長輩們在相互的嘮叨中忙這忙那。那一陣陣匆忙的腳步寫滿了對祖先的思念,長輩們的一切活動都在潛移默化著後生們。祭奠先人用的紙錢是到鄉場上買的有黃色的毛邊紙,再由長輩們在黃色的毛邊紙上列印上一些小孔,說這是給先人們用的錢。如今村裡的人在清明節祭奠祖先再也不用這些比較粗糙的黃色毛邊紙,而是到市場上買現成的冥幣。既不費事還十分美觀,這也讓長眠於地的祖先們好好享受一下潮流與時尚。“祖先們都在天上唸叨了,該去添添土、祭祭墳了。”一天夜裡,春雨拍打芭蕉葉的聲音驚醒了夢中的長輩們,第二天長輩們趕緊把柳枝悄悄插於屋簷和門窗上的,清明粽、清明粑等祭品是悄悄被搬上供桌的……
清明節這天,一場不大不小的春雨總會溼潤著大地,這真是應了“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詩句吧,給人無限的傷感。綿綿的細雨打在堅硬的青石板上,無聲無息,情思不斷,“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意境竟然躍然於鄉村院落。長輩們一手提著裝滿了酒、肉、香火與紙錢等祭品的小竹籃,一手牽拉著後生的小手,行進在鄉村纖細的山路上,去向祖先們表達一年一度的思念。鄉村裡的清明祭品遠沒有城裡人的雅緻,時尚的鮮花對於鄉里人來說是難得的奢侈之品,不過鄉里人也時興採摘山中的野花擺放在先人的墳墓前。墳墓上的亂草被後生們打理得十分乾淨,大人們帶領後生娃兒們給墳墓培上幾把新土,擺下幾杯冷酒,點上幾支香燭,燒上一把紙錢,風雨愁人,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清風徐來,仙逝的親人們的面龐在繚繞的青煙中漸漸清晰起來……也許仙逝的祖輩們不再有痛苦與絕望,不再理會今生的塵埃是非。仙逝的祖輩們可以得到永遠的安息,得到生命的另一種昇華。面對墓碑,面對墓碑上的文字,活著的人們會感悟到的是一種緬懷與繼承的重負,感悟到的是生命的短暫和做人的尊嚴與誠信。
此時此刻,鄉村大地上有一種無形的默契,此起彼伏的爆竹聲音,使沉寂了許久的墓場像過年一樣,熱鬧起來了。鄉野裡的油菜花正盛開著,縷縷清風,帶著春天的氣息,裹著油菜花的芳香,讓人們一次次深深地呼吸著,這份清明的春意便浸入身體,溶進血液,盪滌全身。中午時分,鄉村裡清明粑的香氣飄在風裡,那獨一無二的清香,吃起來是情短絲長,把一腔女兒心,男兒情牽牽扯扯到永遠。老家的鄉里人過清明,多了鄉里人的虔誠之心,沒有斷魂,只有內心無盡的思念。
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在再開的時候。”而這正是朱自清的《匆匆》裡所說的。的確,我們逐漸長大,很多人卻離我遠去。
清明的情景,總是驚人地相似,正像唐代詩人杜牧所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我的印象中,清明總是個悲喜交加的日子,許多兄弟姐妹,因為祭祀祖先而得以重聚。今年由於種種原因,我並沒有跟隨爸爸回到家鄉,去掃墓,去祭祀祖先。
每次,我都是為了尊敬祖先,才來到他們的墳前或靈堂前。再跟他們談談心,不讓祖先們在另外一個世界感到那麼孤獨。如今,我並沒有來到他們面前,跟他們敘敘家長裡短。只是,獨自一人在偌大的房間裡發呆,我望著窗外的金魚,情不自禁地想起祖屋門前魚塘裡的魚。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浮想聯翩呢?
清明的雨,是清明的象徵;清明的雨,好像很懂人情,總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樣,滋潤著田裡的莊稼,也滋潤著人們的心靈;清明的雨,就如同催淚彈,使人潸然淚下;清明的雨,也是最富有詩情畫意的,不然古往今來,怎麼會留下這麼多的千古絕句呢?
想著想著,小時候的情景便油然而生,一切是多麼熟悉和親切。那裡的路坑坑窪窪,家禽隨處可見,茂密的灌木叢林“拔地而起”,唯一可以值得慶幸的是:那裡空氣清新,自然資源也十分豐富。那裡的人並不算太富裕,但他們並不羨慕什麼金銀珠寶,只是希望家人能平平安安。所以他們的生活過得很清貧,但卻又很充實。他們遠離城市的喧鬧,過著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特別喜歡這句歌詞“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去年我和爸爸回去掃墓,聽說要走兩三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達目的地,我的心,頓時涼了一大截。我鼓起勇氣向困難發起挑戰,可這路——坡度大,路面泥濘,寸步難行,簡直趕上萬里長徵了。我有點想打退堂鼓的衝動,但我又不忍心就這麼放棄。儘管每走一步都困難重重,但我依然咬牙堅持著。既然踏上了征程,就絕不能返航!今天無論如何,爬也要爬上去!
我每走一步都用盡渾身解數,但在這過程中,由於淤泥太深,腳一旦陷進去,就很難再拔出來。我的體力已經透支,可是我離目的地還有十幾米的路程。但我已經沒有力氣再走下去了,整個身子就像散架一樣,不聽使喚。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回頭一看,我驚呆了:我竟然走了這麼遠的路,現在快到了可以“一覽眾山小”的位置了。之前這麼難走的路,我都挺過來了,還在乎那最後的十幾米嗎?我一步步走向了目的地。
“陽光總在風雨後,烏雲上有晴空”。我終於依靠自己的努力爬上來了。我氣喘吁吁地看著這泥濘的路,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真是匪夷所思。我站在山頂,欣賞著山上的美景,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此時,祭祀的活動很快也開始了,而那雨,也知趣地下起來,像是在為人們哭泣,而我更覺得,這雨更是在為我而鼓掌!
我開啟電腦,登陸上微博,無意中發現了這樣一句話:“從生到死有多遠,呼吸之間;從迷到悟有多遠,一念之間;從愛到恨有多遠,無常之間;從古到今有多遠,談笑之間;從你到我有多遠,善解之間;從心到心有多遠,天地之間;當歡場變成荒臺,當新歡笑著舊愛,當記憶飄落塵埃,當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麼無常的醒來!”這句話,是多麼耐人尋味,意味深長,由遠及近,引人深思。我想:生者的堅強,是對逝去的人的最好安慰。我趕緊為祖先上了柱香,我們活著的人,不僅為了已逝的人,也為了自己,應該堅強、樂觀地活著!在自己的有限生命中,創造出更多的奇蹟!
清明,那雨,那景,那情。一切都是那麼平凡,但卻不乏溫馨。今年的清明,我在家中度過,感受不一樣的生活,感受不一樣的童年往事,過著不一樣的清明,寄託的是對逝去親人的同樣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