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專業資料> 外傷急救的幾種小妙招

外傷急救的幾種小妙招

外傷急救的幾種小妙招

  俗話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兒童時代發生意外事故並不是罕見的。不少事故發生太突然,病情變化比較快,兇險莫測,常常來不及送醫院,必須在現場作必要的應急處理,採取急救的措施,因此,家長必須學會外傷家庭急救的一些基本方法。下面瑞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外傷急救的幾種小妙招。

  下面介紹幾個意外事故的防治和處理方法:

  1、外傷:外傷是孩子常見的損傷,多數是由小刀、玻璃引起的割傷,石塊砸傷,門窗擠壓造成指尖擠壓傷,直接暴力使手腳骨折、扭傷。孩子發生手外傷,一般需要消毒、止血。有的家長認為這不會危及生命,不加重視。有的用菸灰敷上,有的擦唾沫、貼張紙,還有的用水沖洗一下,貼上創口貼就算完事了。雖然少量外傷出血不會引起多大危險,但遇到動脈血管尤其是大的動脈血管出血,如不及時止血,就會危及生命。外傷引起的內出血,是體內血管破裂,所以血雖未外流,但孩子亦有失血的症狀。如臉色蒼白、冷汗淋漓、呼吸急迫、心慌氣短、脈搏細而弱,甚至摸不到,血壓也急劇下降。外傷止血有如下幾種方法:

  普通止血法:普通較小傷口的外傷出血,可用生理鹽水(用9克鹽加冷開水1000毫升配成生理鹽水)沖洗區域性,蓋上消毒紗布塊,用繃帶或其他布類帶子較緊地包紮區域性,以不出血為度。如頭部或其他毛髮較多的部位受傷,應先剪去毛髮,清洗、消毒區域性,再按上述方法包紮。對於一般傷口的出血,這種方法效果較好,也簡便易行。

  指壓止血法:身體某些部位的動脈出血時,如有人熟悉止血部位,可採用指壓止血法。其方法是,用拇指壓住出血的血管上端(近心端),使得血管被壓閉住以斷血流。

  加壓繃扎止血法:傷口較大,出血很多,用普通止血方法未能奏效時,可用消毒白紗布、棉花等作成軟墊直接放在傷口上,緊緊繃扎以達到止血目的。另外,加墊可用在肢體的彎曲處,如肘窩、胭窩處,然後用繃帶把肢體彎曲起來,使用“8”字形繃帶纏起。當頭部受傷時,可用環形墊加壓繃扎,即用棉花作成環形,拿繃帶繞好,放在傷口正中心,然後用繃帶或三角巾包纏,這在頭部傷口有骨折或異物時可採用。

  2、骨折:兒童上肢骨折較多見,大人提拉小孩子手臂、穿衣時手臂被突然上提、孩子互相嬉戲打鬧、摔跤時手撐地等,都會引起上臂的骨折或關節脫位。股骨的骨折多由於跌倒、交通事故所致。發生骨折後,傷口有劇烈的疼痛和區域性壓痛。因為骨折後,斷骨將周圍組織血管、神經刺傷,血管破裂出血又壓迫周圍組織,所以剛剛發生骨折時疼痛最顯著,活動時疼痛加劇。下肢骨折時,不應走動;指骨骨折時,不應執筆或舉手取物。

  發現骨折時,不要忘了觀察孩子的全身情況,除了骨折是否還有其他的嚴重損害。孩子是否發生了休克、昏迷?是否還有其他外傷出血?千萬不能顧此失彼。然後對區域性斷骨進行檢查,當確認骨折時應這樣處理:

  一是要限制斷骨活動,用夾板固定。如果沒有夾板,可就地取材,選用木棒、竹板、竹片、手杖、硬紙板等代用物當夾板。上夾板前,在夾板接觸的肢體上,要墊上一層棉花或布類;捆綁夾板時,應將斷骨處的上下兩個關節都固定住,上肢要屈肘彎著固定,下肢要直著固定。四肢固定時要露出指、趾尖,這樣便於觀察血液迴圈。如出現指、趾蒼白、發涼、麻木、青紫等現象時,說明夾板綁得太緊,應放鬆繃帶,重新固定。

  二是如果是開放性骨折,在用夾板固定前,區域性要做清潔處理,用消毒液把傷口清洗乾淨,蓋上紗布,然後再用夾板固定。已經露在外面的斷骨不要再還納進去。

  經過上述處理後,要迅速將孩子送往醫院。

  3、燒傷和燙傷:兒童時期由於經驗缺乏,對外界的反應能力、抵抗力又比成人差,因此,燒傷和燙傷不但容易發生,後果也遠比成人嚴重。如果發生嚴重的燒、燙傷,應立即做現場急救。

  一滅:如果孩子身上著的火還未熄滅時,應採取緊急滅火措施,以免繼續燒傷;冬天還要注意,有時著火的棉衣,明火雖已熄滅,闇火仍在燃燒,要及時脫掉。如身上還沾有熱粥、熱菜等,要儘快地輕輕揩去。

  二查:要趕緊檢查燒、燙傷的部位、面積、深度等。同時要察看孩子總的情況,有無休克、昏迷,有無嚴重的合併症如腦外傷、內臟破裂、骨折、煤氣中毒等。

  三防:在燒、燙傷剛剛發生後,要預防出現危及生命的`休克和窒息。如有條件,可讓孩子服用止痛劑,以免孩子由於劇痛引起休克;對於煩躁口渴要喝水的孩子,可少量分次給他喝一些淡鹽水。同時,要及時預防創面感染,注意保護創面。

  四包:就是選用乾淨的毛巾、單子或其他軟織物包裹、覆蓋創面。

  五送:經過上述初步處理後,需要儘快送醫院救治。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是小面積燒、燙傷,往往不需要送醫院醫療,只要在家裡處理得當,就會較快痊癒。

  一要清潔創面。用冷卻的生理鹽水沖洗創面。要小心地將粘在傷口處的碎玻璃屑、碎棉花等物清除。有時衣物會粘在皮膚巳這時不要用力扯下,以免拉傷皮肉,最好把傷口放在生理鹽水中反覆浸、洗。

  二是對發生在四肢和軀幹上的創面要進行包紮。可用一層消毒的紗貼敷在創面區域性,上面蓋上幾層紗布或棉墊包紮。10-14天后開啟,觀察創面情況。如孩子出現發燒、區域性疼痛加劇、流膿等症狀,說明創面發炎感染,應儘早請醫生檢查處理。頭部、面部等處的燒、燙傷,經過清潔創面後,不必包紮而採用暴露療法。創面的分泌物,要經常清除,以保持創面乾燥,並避免創面沾水、受壓。冬天屋內生有煤爐,在掃地時,要防止塵土飛揚,讓孩子儘可能生活在清潔的環境裡,以保持創面不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