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曹劌論戰》讀後心得體會10篇

《曹劌論戰》讀後心得體會

《曹劌論戰》讀後心得體會10篇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曹劌論戰》讀後心得體會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曹劌論戰》讀後心得體會10篇1

  透過語文課本中《曹劌論戰》一文的人都知道,它透過描述曹劌和魯莊公在齊魯長勺之戰的戰前準備、戰時指揮、戰後總結中的言行,展現了曹劌的愛國熱情、政治才能和軍事韜略,暴露了魯莊公政治上的目光短淺和軍事上的急躁冒進,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個核心的觀點

  不錯,大敵當前,魯莊公雖然列舉了應戰的三個條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為主要靠得到他封贈的幾個貴族首領率領士卒衝鋒陷陣,就能打敗齊軍,沒意識到“取信於民”,發動人民戰爭的重要意義,把貴族的力量至於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還把“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為虔誠地對待神靈,就能得到神靈的保佑,打敗齊軍,盲目迷信。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勞、敵疲我打、兵不厭詐的戰略戰術,急於指揮軍隊出擊和追擊,輕舉妄動,急躁冒進。魯莊公這個“肉食者”的確有“鄙”的一面。

  然而,魯莊公能弗專衣食、以情治獄,說明他是一個廉潔公正的君主。其次,他能紓尊降貴,接見曹劌,跟曹劌共同探討應戰的條件;能從善如流,不剛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賢,不嫉賢妒才,願意跟曹劌同車上陣,聽從曹劌的意見,放手讓曹劌代替自己指揮作戰;還不恥下問,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從中學習戰略戰術,吸取教訓。可見,魯莊公還有“不鄙”的一面,這正是他躋身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資本。

  透過上述的分析,我們是否可以得出以下兩個結論?

  第一,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歷史人物。正如我們既要否定魯莊公的缺點,又要肯定魯莊公的優點一樣,不能求全責備。

  第二,一個君主不可能是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軍事無所不精的全才,最要緊的是他能像魯莊公那樣廉潔公正,親近民眾,知人善任,任人唯賢,從善如流,不懂就問,虛心好學,不剛愎自用,不獨斷專行。

《曹劌論戰》讀後心得體會10篇2

  《曹劌論戰》一文,從它的結構安排和人物刻畫上來看,作者左丘明指在透過齊魯之咱,歌頌魯莊公“任人唯賢”“勇於納諫”的君主胸懷。

  同時,正面描寫了曹劌的“政治才能”和“軍士才能”。但在老師教學中,以及有關教學參考書中只表揚了曹劌的“陰謀”,隻字不提莊公的胸懷,反若鄙視他,使他相形見絀。我認為這違背了作者的創造意圖,對莊公的評價有是片面的。我認為真正值得讚揚的是魯莊公這個人物。因為無勸無是的曹劌,其“遠謀”能從分發揮並取得成功,這都是莊公的功勞。就文章交代來看,決不能排除莊公大力支援這一因素,也就是說莊公的“任人惟賢”是長勺之勝的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我們不妨來分析以下全文,看一看莊公作為:“公將戰,曹劌請見。”在強齊壓境,緊張備戰的形勢下作為一國之君還能顧及到“草民”來訪並親自接見,這是多麼令人難以想象啊!更可貴的是,在曹劌一一否定了他的戰略方案時,莊公並不生氣,而是更謙遜地說下去,當曹劌要求“戰則請從”,莊公就“與之乘”。倘無莊公的“納賢”,曹劌的一腔報國熱忱何能如此順利地如願以償。可見,莊工的“納賢”為曹劌施展“遠謀”創造了條件。

  莊工軍事才能不如曹劌,也許治國方面強於曹劌。你看:“衣事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雖然,此舉就參戰條件來講,顯然不夠,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莊工的政治清明。也就是說他不貪婪,不腐朽,能以誠待人,能順應潮流,雖然有迷信色彩,但他畢竟處在那個愚昧時代,我們又怎能過分苛求呢?當然“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更不用說了。再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常被議論者所忽略。其實,我們從此可以看到這個弱國之君有一種威武不能屈的氣質。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就是透過這些含意深刻的語句來讚揚莊公的。我認為作者寫曹劌的“遠謀”,其目的就是來讚揚莊公的君主胸懷的。不管怎樣說,我們分析一篇文章要從全域性著眼,而不能斷章取義,否則“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錯誤評價了文章中的人物,移植了文章的實質,違反了作者本意。

  如果有人說:“我們以前的分析是絕對正確的。”那麼我深表遺憾,奉勸老師去細品一下魯莊公其人。

《曹劌論戰》讀後心得體會10篇3

  《曹劌論戰》選自左丘明的'《左傳》。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是記敘這次戰役的程序,而是記錄曹劌關於戰爭的論述。它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於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關於曹劌,課文集中體現了他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而關於魯莊公,課文集中體現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

  他把戰爭的希望寄託在施行曹劌論戰”的故事可能大家都聽說過。曹劌,這位公元前684年長勺戰場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薦精神和把握戰機的卓越才能,歷來為世人稱道。然而,人們卻忽略了這場戰爭中的另一個人物魯莊公,對此,我很有幾分不平。試問:如果不是他大膽啟用賢才,曹劌的軍事思想能得以實施嗎?魯國能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嗎?

  今曰重讀《曹劌論戰》,我對魯莊公有五贊:一讚魯莊公廣開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劌得以參與“論戰” ;二贊魯莊公面對曹劌“肉食者鄙”的批評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見,仍能虛懷若谷,唯才是用;三贊魯莊公不高高在上,而是親臨一線,深入實際,“戰於長勺”,並能甘當配角,讓有能者“掌旗”;四贊魯莊公不被“齊人三鼓”勢頭嚇蒙,用人決心堅定,不打退堂鼓,不擾亂能人的作戰部署;五贊魯莊公善於總結經驗,“既克”之後能“問其故”,向內行請教,虛心學習戰爭制勝的策略。(作者用一個與眾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這個故事裡的另一個人物,用五個讚美的句子將這個人物的優點描寫得淋漓盡致。^俗話說得好,“宰相肚裡能撐船”,雖然魯莊公不是宰相,但他這種虛心接受批評,並給有能力者充分發揮空間的博大胸懷確是值得肯定和發揚的。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在人才層出不窮的今天,魯莊公的形象難道不使人備覺親切和可愛嗎?(作者從古人的故事過渡到現今改革開放大業中的人才,聯絡實際來說明道理,這樣整篇讀後感便顯得更加充實有說服力。

《曹劌論戰》讀後心得體會10篇4

  《曹劌論戰》是《左轉》中的名篇,透過簡潔扼要的敘述和生動傳神的語言描寫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影響。曹劌的遠見卓識、當機立斷以及一介匹夫在外敵入侵時對國家的擔當被千古傳誦。一國之君魯莊公卻成了曹劌的配角甚至反面,用他的“鄙”襯托曹劌的“遠謀”。其實魯莊公才對這場戰役的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的“鄙”僅表現在軍事上,其他許多方面,都非常值得推崇。

  首先,他忠於職守。“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他盡心盡力地把本職工作幹好,為國家大多數人謀利益,自然會獲得人民的擁護,這是打贏這場以少勝多戰役的基石。雖然他自己一開始對這一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還得需曹劌提醒,但如果他翫忽職守眾叛親離,曹劌多有謀略也無能為力了。

  第二,他不畏強暴。面對強大的霸主齊國的入侵,他立刻準備迎戰,並且跟曹劌乘一輛戰車到前線指揮,這是頑強不屈的姿態,激勵全國軍民奮起抗敵。正因為“公將戰”,曹劌才請求入宮拜見他,願意幫他成就大事。如果他首先被強敵嚇破膽割地賠款苟且偷生,那就是“一君無能氣死全國”,曹劌哪還有報效國家流芳千古的機會?

  第三,他禮賢下士有識人之明。曹劌並不屬於“肉食者”,本來沒有資格參與這場戰役的謀劃和指揮。但莊公不憑出身給人貼標籤,而是禮貌地接見了他,容忍了他對自己毫不客氣的反駁,並且透過短暫的會面、對話認定曹劌是個難得的軍事人才,從而加以重用。能夠識人、用人是作為君主、領導的重要品質。

  尤其重要的是他的開誠佈公和自知之明。他不像某些身居高位的人一樣剛愎自用裝腔作勢,生怕別人知道自己不行。他清楚軍事是自己的短板,但決不護短。他發現曹劌是內行,是忠臣良將,就對曹劌言聽計從,跟曹劌乘一輛戰車,完全聽取曹劌的不同意見,從而取得戰役的徹底勝利。

  最後,魯莊公虛心好學。戰役已經大獲全勝,他決不放過向行家學習的機會,放下一國之君的身段“問其故”。換成某些領導,早就炫耀自己知人善任大肆慶功去了。就憑這種態度,他一定會不斷取長補短,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

  由此可見,魯莊公忠於職守、不畏強暴、知人善任、坦誠自知、虛心好學,很有君主風範,值得大家尤其各級領導推崇和學習。

《曹劌論戰》讀後心得體會10篇5

  曹劌論戰記錄的是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場戰役,曹劌用自己的智慧幫助魯莊公戰勝了強大的齊軍。這篇文章的精髓在於曹劌準確抓住了時機,給魯國帶來了勝利。從這篇文章中我認為我們應該像曹劌那樣能夠抓住時機,出奇制勝。

  抓住時機,對於職場上或即將進入職場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曹劌就是透過擊鼓和車轍觀察齊軍的狀態,從而抓住了戰勝齊軍的時機。但在實際生活中,而時機並非像《曹劌論戰》中那樣是能夠看到,它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所以,我們每個人在工作和學習過程中,時刻都要運用我們的五官去發現可以向他人展現自己才能或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一旦發現,我們就要時刻抓住。同時我還要說的是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曹劌之所以能夠抓住機會,就是因為他熟悉各種兵法,能夠熟練應用各種兵法。所以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在機會到來之前,我們還要做好準備。這些準備其實就是我們的專業知識、社會經驗、人際交往等等方面。只有在這些方面達到一定程度,在機會到來之時,我們才能很好的抓住它。

  作為保煙一名新進的員工,我認為抓住每一個向廠領導和各位同仁表現自己,展現自己的能力的機會,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我必須積極向老員工學習工作技能,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熟悉保煙的廠規廠紀和基本的運作流程,儘快盡好地適應工作環境。與此同時我還要努力踏實地、認真地做好每件事情。雖然現在我暫時在保全班工作,但在工作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最基本的是三車間機組的有幾臺,具體位置在哪。其次保全班的工作涉及到三車間各個領域,我們大概瞭解到這些領域的工作情況。還有我們還進行了相關培訓,增長了我們的見識。最重要的是,我在保全班學到了什麼是細節。由於三車間的衛生很重要,所以任何角落都要乾淨,我們每天的工作都要細緻到一個膠點,一個細節的錯過,就會導致我們一天的工作滿盤皆輸。注重細節,是我在保全班最大的體會。

  雖然我並不確定自己今後會在哪個職位上工作,但是無論在哪我都要時刻保持學習的態度,認真做好本職工作,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能夠在工作過程中抓住屬於自己的機會,從而得到能力和事業上的提升。

《曹劌論戰》讀後心得體會10篇6

  古人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蘇軾曾說:“政無舊新,以便民為本。”這些名言都強調了一個觀點——凡事以人為本。同一件事,當一個人以主動的、積極的心態去做時,便會想方法將它做好,從而提高效率;若以被動、消積的心態去做,其惡果也顯而易見。為此,許多企業都把人心當作一項工程來看待。儘可能多地為從業人員辦些看得見、覺得出的好事。以美國羅伯梅德家庭用品公司為例,它建立了利潤分享制度,讓員工明白公司賺得越多,員工也就分得越多。於是人人奮勇,個個勇先,積極生產,自不待言,該公司在同行業中,贏得了大量顧客。顯而易見,無論什麼事,只要順民心,人心所向,就一定能成功,這與《曹劌論戰》的政治上取信於民的道理是相通的。

  人生充滿機遇。所謂“時勢造英雄”就足以說明機遇對人的一生是極其重要的。國外著名的思想家馬克斯威爾·馬爾茲曾說過:“你應該尋覓機遇,而不能靜候它來敲你的房門。”南朝的劉勰自幼好學,才學很高,但因出身寒微,社會地位低下,苦心經營的著作《文心雕龍》完稿後卻無人賞識。深秋一天,大詩人沈約照常回自己的宅院,衣著單薄的劉勰站在寒風中,當面將書稿交給沈約,因為前幾次拜見均被門衛拒之門外。沈約讀後深感其難得的文才,便推薦他走入仕途,並最終得到昭明太子蕭統的器重。劉勰的事蹟告訴我們,做事要學會抓住機遇,必要時還要自己創造機遇,因為這些都是你最後走上成功之路的鋪路石。

  學了《曹劌論戰》,使我深思的還有一點:面臨任何一件事,都應該站在一定的高度,把目光放遠一些。如曹劌一般“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將小細節也考慮周全。目光與成功不可分割。“鼠目寸光”者只貪求眼前之安逸,追求蠅頭之小利,成不了大器;而目光長遠者,往往獨具慧眼,將成功牢牢掌握在手中,他們隱忍而行,力排眾難,最終於成大事業。

  《曹劌論戰》所闡述的軍事上的戰略戰術,大可適用於學習、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讓我們把握成功的“秘訣”,走上成功之路吧。

《曹劌論戰》讀後心得體會10篇7

  這是一篇千古傳頌的華章。人們談及它時,總是為曹劌的深謀遠慮、遠見卓識而讚歎,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名言在軍事史上永放光輝。然而我在掩卷之餘,更為曹劌那以平民之身,挺身而出擔當大任的精神所深深折服。

  曹劌不是貴族,不是士大夫,只是一介草民。軍國大事本來與他毫無關係,他也毫無責任,“肉食者謀之,又何問焉?”說得也有道理。古人的主張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士農工商、民眾官府各司其職,即使國有危難,也不是曹劌這樣“素食者”的責任所在,他依然可以袖手旁觀。可是,曹劌卻還是坐不住了。他毅然地站出來,請見國君,獻計獻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曹劌所言“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而他自己又確實有著驚人的謀略才能。但更深的一層,曹劌之所以有勇氣打破官民的界限、突破世俗的成見而毅然決然地挺身而出,應當還是他救國於危難的一腔愛國心和責任感。

  古往今來,胸懷天下、以社櫻黎民的興亡安危為己任的精神一直都最受崇仰。古人的修身操守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然層次分明,從我做起,但最後的目標仍然是天下,仍然是壯志凌雲。至於明末愛國學者顧炎武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是振人胸臆,即使千載之下,也會令人激動不已。

  國之為國,雖然有專門負責統治的官府君臣,但每個百姓也都是國中的一員,國家的興衰榮辱,與每個人都切身相關。國家興盛,社會繁榮,人民便可以生活富裕,安居樂業;政治腐敗,國家動盪,人民便會流離失所,難以為生。至於外敵入侵,國破家亡,人民便連生命也難以保全。可見國家的命運直接關乎每個人,每個人都有必要來關注國家的命運。而反過來,可能一個人在渙映大國中顯得微不足道,但聚少成多,眾志成城,如果每一個人都懷著富國救國的信念,就沒有什麼情勢不能改變,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

  歷史有太多的悲壯和光榮來證明這一點。南宋的岳飛,明末的袁崇煥,開始的時候都是憑一人之身勇擔大任,感動了身邊無數計程車卒,使金兵後退,滿洲兵不能前進。如果有更大的響應和追隨,怎麼還會有江山的淪喪、家園的理亡?

《曹劌論戰》讀後心得體會10篇8

  曹劌論戰出自左傳,記載春秋年間大小國事。那年春天齊國軍隊揮師伐魯,莊公迎戰,在曹劌的幫助下打敗齊國。

  每讀經典文學作品總會有不同的見解與不同的感悟,這也正是我留戀於書香味瀰漫的圖書館的一個原因。世人偏喜李白開封灑豪氣的壯志,偏愛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屈的清廉,偏頌蘇軾與眾不同的隨性人生,而我卻獨愛春秋曹劌的智勇雙全和他的愛國愛民。那曹劌,究竟何許人也?

  天下大亂,齊師伐魯,肉食者鄙,挺身而出。毅然摒棄“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的想法,雖然自身出身於民間,但仍懷著一顆堅定的心向朝廷請見。若一念之間曹劌放棄請見,可想而知實力懸殊的齊魯勝敗花落誰家。作戰之時,充分利用自己卓越的智謀、才能、膽識指揮作戰,自信而謹慎,終帶領魯國走向勝利的輝煌。

  以上的種種都充分展現出了她人格的魅力,而換作如今又不禁令人產生一連串的深思。家人患病,我們會承擔起照顧他人的角色嗎?朋友受傷,我們會貢獻自己的一份愛心嗎?老人摔倒,我們會伸出那雙溫暖的援助之手嗎?真情面前,我們會去追逐金錢與物質嗎?

  在這個公德淡漠與人心功利的時代,扶不扶這樣一個簡單的選擇就一讓無數人迷失了心智,又何談憂天下之憂,樂天下之樂呢?人生在世,不僅是為了索取,更是為了奉獻勇於去奉獻、去嘗試、去感悟,因為這個人來人往的生活所具有的真善美的本質,已被假醜惡的浮雲籠罩著,使迷茫與無助暴露在外。唯有用心去洗滌它,美好才會重現於人們的心間。

  正如古人所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換作我們今日,便是“天下善惡匹夫有責”。以自己的一份魄氣去感動這個世界,擁抱這個世界,我相信你會同曹劌一樣,收穫的美好遠比失去的珍貴多多了。願有時光可回憶,且以溫暖共長久。

《曹劌論戰》讀後心得體會10篇9

  危急時刻,一個人挺身而出的感召便能如此巨大,如果能有億萬的人挺身而出,結果又會怎樣?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需要每個人都切實記取,需要我們身體力行。

  戰爭靠什麼贏

  古代君主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雖然並不怎麼欣賞儒家學說,但對老百姓的態度也就是民意還是看重的。曹劌直到聽魯莊公回答“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才覺得“民心可用”,滿意地說:“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注重民心”是不少人特別是儒家學者津津樂道的事。可仔細一想,我便納悶了。眾所周知,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前,兩軍交戰主要是車戰,規模不甚大,時間不甚長,很少出現高牆深溝對峙幾個月的情況。那麼,在一場小規模的決戰後,勝負立分。所以,人民的支援固然重要,更關鍵的還是戰略戰術。在一場短時間的交鋒中,人民的支援度是高還是低幾乎看不出有什麼明顯的作用,而將領的用兵就顯得至關緊要了。曹劌的勝利其實在於兩點:第一,齊軍師出不義,深入別國,心理上吃虧且不熟悉地形;第二,巧妙地利用了戰爭中士卒心理作用,善於分析戰場形勢。

  看到曹劌論戰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一個可笑的人物―宋襄公。這位扯起“仁義”招牌的君主,倒也頗點得了一些民心,甚至被尊為“春秋五霸”之一。但他的“霸氣”不知從何說起。與楚軍交戰時,不擊半渡之師―仁義;不攻未列陣完畢的楚人―仁義;不殺老弱殘兵―仁義。可是,戰爭不相信仁義。宋襄公的軍隊被荊楚精銳打得落花流水,宋襄公本人也被一箭射中大腿,險些丟了性命。這樣的下場實在是對儒家“仁政”學說的一種莫大的諷刺。

  在現代戰爭中,將帥所思考的乃是整個大局,個別戰役的成敗有時未必十分重要,因而人民的支援轉而上升到首要的位置。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古代的烽火,我們就必須保持客觀、謹嚴的態度,這樣我們的研究才能結出真理的花朵。

《曹劌論戰》讀後心得體會10篇10

  《曹劌論戰》選自左丘明的《左傳》。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是記敘這次戰役的程序,而是記錄曹劌關於戰爭的論述。它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於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關於曹劌,課文集中體現了他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而關於魯莊公,課文集中體現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

  他把戰爭的希望寄託在施行曹劌論戰”的故事可能大家都聽說過。曹劌,這位公元前684年長勺戰場上的主

  角,他的毛遂自薦精神和把握戰機的卓越才能,歷來為世人稱道。然而,人們卻忽略了這場戰爭中的另一個人物魯莊公,對此,我很有幾分不平。試問:如果不是他大膽啟用賢才,曹劌的軍事思想能得以實施嗎?魯國能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嗎?

  今曰重讀《曹劌論戰》,我對魯莊公有五贊:一讚魯莊公廣開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劌得以參與“論戰” ;二贊魯莊公面對曹劌“肉食者鄙”的批評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見,仍能虛懷若谷,唯才是用;三贊魯莊公不高高在上,而是親臨一線,深入實際,“與之乘

  “戰於長勺”,並能甘當配角,讓有能者“掌旗”;四贊魯莊公不被“齊人三鼓”勢頭嚇蒙,用人決心堅定,不打退堂鼓,不擾亂能人的作戰部署;五贊魯莊公善於總結經驗,“既克”之後能“問其故”,向內行請教,虛心學習戰爭制勝的策略。(作者用一個與眾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這個故事裡的另一個人物,用五個讚美的句子將這個人物的優點描寫得淋漓盡致。^俗話說得好,“宰相肚裡能撐船”,雖然魯莊公不是宰相,但他這種虛心接受

  批評,並給有能力者充分發揮空間的博大胸懷確是值得肯定和發揚的。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在人才層出不窮的今天,魯莊公的形象難道不使人備覺親切和可愛嗎?(作者從古人的故事過渡到現今改革開放大業中的人才,聯絡實際來說明道理,這樣整篇讀後感便顯得更加充實有說服力。〉願為今朝眾多的“曹劌”呼籲有更多的“魯莊公”出現。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