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
冬至一到,夜至長而晝至短,開始白晝時間慢慢變長,天氣開始越來越冷,進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這時候也是人們身體進補的最好時候。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江西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希望有所幫助!
江西冬至吃什麼傳統食
熱豆腐
江西老百姓不僅有冬至吃餃子、湯圓的習慣,南昌人在冬至還要吃上一碗熱豆腐。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冬天到了,吃一碗熱豆腐不但能暖身子,還預示著來年紅紅火火、熱熱乎乎。
老話說冬至“有吃吃一夜,無吃凍一夜,吃了熱一冬,不吃凍一冬”。據介紹,因為“腐”與“富”諧音,民間諺語這麼講,“若要富,冬至隔夜胡蔥燒豆腐”,這也體現了百姓嚮往生活富裕的心理,因此這個習俗一直傳到現在。
麻餈果
麻餈是江西的特產,多作為祭祀用的供品。九江每年則有冬至打糯米粑的習俗,清晨一大早,窗外會響起“咚咚”打糯米粑的聲音。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餈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醃肉釀酒
另外,冬至也是民間“醃”“黴”的好時節。老南昌人常說,“冬至醃肉骨也好”,因此一般在冬至節以後開始殺豬醃肉、黴豆腐、用糯米蒸酒等,為過年做好物資上的準備。另外,上饒人在冬至這一天還要灌香腸、醃魚肉。除了醃製美味的魚肉外,晾蘿蔔也是冬至的一道風景。據稱,冬至晾的蘿蔔是最爽口的,霜風一吹,蘿蔔就脆,過年前後就差不多可以吃了。
燻臘肉
萍鄉燻臘肉堪稱一絕,易經上就有“日希於陽而煬於火,曰臘肉”的記載。每年冬至,萍鄉人家殺了過年豬,就要熏製臘肉、臘味。萍鄉臘肉特點:色香俱佳、手工熏製、儲存時間長等。除熏製臘豬肉外,還可熏製雞、鴨、鵝、牛肉、狗肉、豬內臟等其他肉製品。
土雞湯
在新餘民間流傳著冬至日為小孩進補養生的說法,冬至日要給小孩燉土雞湯,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令進補在我國曆史悠久。土雞本身具有鮮香怡人,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等優點,土雞湯味清醇鮮香,又易於吸收消化,非常有利於緩解一定的壓力,滋補身體。
糯米飯
宜春的冬至風俗是這一天要吃糯米飯,香噴噴的糯米飯上桌啦!據宜春人介紹,吃糯米飯,有吃甜的,裡面加了紅薯,軟軟糯糯的,鹹的就加豌豆和臘肉,超好吃。
酒釀湯圓
贛南客家繼承漢風慎終追遠,冬至祠堂舉行隆重祭祖尋根儀式,家家掃墓掛紙。贛南人冬至要吃酒釀湯圓,俗稱"冬至不挪圓,老公小鬼不賺錢"。酒釀湯園清香爽口,略帶酒味卻不濃烈。
糯米耙
在九江,每年都有冬至打糯米粑習俗。不顧清晨嚴寒霜凍,親自動手打糯米粑,然後大家圍坐在桌上,你一筷,我一筷,品嚐香甜軟糯的糯米粑。冬至吃糯米粑能健脾和胃,補中益氣,強身健體。
南瓜糊
景德鎮人冬至要吃上一碗熱熱的南瓜糊。將老南瓜洗淨,切塊放鍋裡煮至爛熟,再加以麵粉攪拌成糊狀,煮沸後即可吃。從醫學和營養學角度講,南瓜糊香甜可口,暖胃熱身,價格又便宜,是很適宜的食物。
釀腸
撫州人每年的冬至到,天氣轉寒時,開始製作各種當地美食小吃如撫州釀腸、黴豆腐等。冬至日當天,一般家庭會購買比較好的食材,一家人坐在一起,立上一盆火鍋,其樂融融。
老蘇州冬至習俗是什麼
冬釀酒
《清嘉錄》記載:"鄉田人家以草藥糯米釀酒,謂之冬釀酒",又稱冬陽酒。蘇州人冬至夜一定要喝的酒,僅在每年冬至前釀造一次。十月開鐮的新米,配上光福秋後採擷的桂花,釀出的酒色清香冽、芳香怡人,最適冬日裡佐食論風味。
赤豆糯米飯
蘇州風俗冬至之夜全家歡聚,共吃赤豆糯米飯。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死後為疫鬼,殘害百姓。此子最怕赤豆,人們遂在冬至這一天煮食赤豆飯,用以辟邪祛病。
冬至團
團圓冬至團。《清嘉錄》有載:比戶磨粉為團,以糖、肉、芽、果、紅豆沙、蘿蔔絲為餡。
滷菜
蘇式醬肉、滷菜。
冬至茶
冬至雖雪寒料峭,天寒地凍,卻一陽初生,陽氣已在慢慢醞釀、暗暗流動,助長陽氣可飲一些溫性的茶品。
冬至盤中的物品都有護陽、助體陽、升元氣的功效:比如冬釀酒,酒是百藥之長,祛除邪溼助陽炁,桂花是溫陽之物,有消除體寒的功效,冬至團內的蘿蔔絲也是滋助體陽的食品。
各地冬至吃什麼
上海:家家戶戶做湯圓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
巧克力湯圓
用料:湯圓粉(糯米粉)500克,巧克力250克,堅果果仁碎100克,白糖少許。
做法:用溫水與湯圓粉一起和麵,然後把麵糰揪成大小相等的`劑子;將巧克力掰成小塊,碾碎;將劑子按扁,中間直接包入巧克力碎和堅果果仁碎及少許白糖,揉成圓球,下入沸水鍋中煮熟,即可食用。
河南:捏凍耳朵
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告老還鄉時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傷了,就叫其弟子將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入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故形成了“捏凍耳朵”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地方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
青椒水餃
用料:麵粉400克,海米50克,青椒300克,豬肉300克,鹽、蔥花、薑絲、大醬、雞精、五香粉、油各適量。
做法:在調餡前應當做的工作是和麵。將麵粉與溫水按2:1的比例和好,還要少放點鹽,這樣和出的麵筋道,將和好的面餳1個小時左右即可;海米泡水,切碎,青椒洗淨,去籽,切碎後撒點鹽,靜置一會兒,釋出水分,用乾淨紗布擠出水分;豬肉(五花肉最好)與蔥花、薑絲一併剁碎,加入大醬、雞精、五香粉、油攪拌均勻,分次加入剛才擠出的青椒菜汁,朝一個方向攪打至菜汁完全吃透,海米、青椒放在肉餡上,先不用拌,在包餃子之前再拌餡;面和好餳好後,接下來就是搓面,切劑子,擀餃子皮;菜餡內再補加適量的鹽,並攪拌均勻,然後把餃子包好;煮餃子時要添足水,待水開後加入2%的食鹽,溶解後再下餃子,能增加麵筋的韌性,餃子不會粘皮、粘底,餃子煮熟出鍋即可食用。
北京:冬至餛飩夏至面
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後來沿襲下來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三鮮餛飩
用料:麵粉300克,豬肉100克,雞蛋1個,蝦仁100克,韭菜100克,紫菜、姜、蔥、香油、醬油、雞精、鹽各適量。
做法:先把麵粉和涼水按5:1的比例混合,揉成麵糰;把豬肉剁碎,姜剁成末和豬肉混合,加入醬油、鹽、韭菜碎、蝦仁,打入雞蛋,順著同一方向快速攪拌均勻,製成餡料;然後將麵糰擀成餛飩皮,包成餛飩,煮熟,將紫菜、姜、蔥、香油、醬油、雞精調成湯,倒入煮好的餛飩即可食用。
廈門:排隊買薑母鴨
在廈門,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薑母鴨。薑母鴨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
用料:鴨1只約1000克,老薑100克,香油200克,豬棒骨500克,廣東米酒50克,冰糖20克,白糖30克,醬油150克,幹辣椒10克,香蔥20克,鹽10克,味精15克,黑藥料包(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草果、首烏、香葉)1個,白藥料包(山奈、白芷、良姜、南姜、白胡椒)1個,鴨心、鴨肝、鴨胗、鴨腸、鴨血、水發粉絲、白菜、水發腐竹各適量,雜麵少許。
做法:鴨洗淨,剁成塊;老薑去皮洗淨,用刀拍松;豬棒骨洗淨,放入清水鍋中,用大火燒沸後撇淨浮沫,轉用中小火熬至湯色乳白,撈出豬棒骨;幹辣椒去蒂去籽,切為細末;香蔥洗淨,也切成細末;鴨心、鴨肝、鴨胗、鴨血均切片;鴨腸切段;水發粉絲、水發腐竹均切段,白菜切塊;炒鍋置火上,放入香油燒熱,將鴨塊倒入鍋中,翻炒約15分鐘,至鴨塊水分將幹且快熟時,放入白色藥料包,炒至藥料香味溢位時,起鍋盛入高壓鍋中,倒入豬棒骨湯,調入鹽、味精、廣東米酒和冰糖,再投入黑色藥料包,上火壓約15分鐘。鍋離火,再燜約15分鐘,揭蓋,將鴨塊撈出裝入盆中,鍋中燉鴨原湯留用;把醬油倒入大碗內,放入白糖攪拌,至白糖溶化後,再放入幹辣椒末、香蔥末及少許香油,待調勻後即成薑母鴨小料汁,待用;先把姜放入火鍋中,再將鴨塊盛入火鍋,然後將高壓鍋中的燉鴨原湯及適量豬棒骨湯分別倒入火鍋中加熱,隨小料汁味碟及鴨心、鴨肝、鴨胗、鴨腸、鴨血、水發粉絲、白菜、水發腐竹等配菜涮食。
杭州:一天三頓吃年糕
杭州人每逢冬至,會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意謂“年年長高”,就是圖個吉利。
八寶年糕
用料:糯米1000克,白糖20克,芝麻20克,葡萄乾20克,杏脯20克,蜜紅豆(用糖醃漬的紅小豆)50克。
做法:將糯米倒入水中浸24小時後上屜蒸爛,取出用木棒搗爛攤涼備用;把白糖、芝麻、葡萄乾、杏脯、蜜紅豆攪拌均勻做成餡;在方盤內刷一層油,鋪上搗爛的糯米1釐米,鋪一層餡,共做三層;上鍋蒸熟後,用刀切成小塊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