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朱自清> 朱自清綠讀後感(通用29篇)

朱自清綠讀後感

朱自清綠讀後感(通用29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朱自清綠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1

  那天清晨,我坐在窗前的椅子上,讀朱自清的散文《綠》。題目,只一個 綠字,而文章卻是洋洋灑灑,好幾段。我不由好奇起來:綠,到底能作什麼文章?

  窗外,草是綠的,樹也是綠的,都是綠的。我眼前的綠和作家筆下的綠難道有什麼不同嗎?我細細地讀起了《綠》: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溼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潭水的綠是在搖盪的醉人的奇異的綠,是清而溫潤的;哦,原來綠真的那樣豐富而多姿,而每一種綠在朱自清先生的眼裡都是那樣富有韻味而值得回味。

  合上書,冥想,忽然間,草的綠多姿了,草有嫩嫩的綠,黃黃的綠,就連草尖的露珠也染上了淺淺的綠。樹葉是黑綠的,每一片都有著各不相同的紋理……在浮想聯翩中,我會心地笑了。

  記得一次去爬山,走在坑坑窪窪的石板路上,我卻並不抱怨。我留意著腳踩在每一塊石板上時的聲音。那聲音與記憶裡不同,有時它咚的一聲,很短促,又很清脆,傳入耳畔,猶如鋼琴上的某一個琴鍵的跳動;有時它是沉沉的一聲響,彷彿鼓槌重重地敲在你的胸前。石板成了琴鍵或是撥動的弦,或是跳躍的鼓點,在我腳下歡躍著……想到這些,我不禁再次體味起《綠》中那意韻無窮的綠的境界。

  也許,就是《綠》吧,讓我的心靈變得細膩而靈動,讓我的世界變得斑斕而多韻,我常常這樣想。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2

  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由朱自清寫的,書名《綠》。這裡寫了梅雨潭的綠是多麼奇異;梅雨潭的綠是多麼醉人;梅雨潭的綠是多麼可愛;梅雨潭的綠是多麼明亮。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綜合運用了比喻、擬人、對比的藝術手法,並且用大量的比喻、擬人、誇張的修辭手法,使諸多美麗景色,構成了動態的感人畫卷。這就是這篇文章的特點。我對這篇文章印象很深。有很多非常的生動的句子:“那醉人的綠啊!彷彿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我怎捨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摸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嗎?”當我讀完這篇文章時,眼前就浮現出了那綠,那綠招引著我,使我無比的神往,我要撲向它的懷抱!

  啊,要是處處都有梅雨潭的綠,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乾淨,沒有因為環境的汙染而生病致殘甚至死掉。我們如果都想讓自己的家園多一份綠,出一份力,我想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加美麗!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3

  梅雨瀑,曾經僅是一個無名小瀑,但隨著大作家朱自清所寫文章《綠》的發表,梅雨潭從此聞名天下。

  梅雨潭的綠,那種軟、嫩、清的綠,著實令人著迷。“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試想,若置身於這樣的綠中,難道不會令人陶醉嗎?想想,輕觸這樣的綠,這綠將泛起波紋、泛起漣漪。柔軟的感覺,這是如此純潔!滑嫩的感覺,如絲如縷,欲挽留她,這綠又瞬間從你手中溜去,輕盈地,回到了池塘中,在池水中融化,如同幻影般飄散開了,與池水融為一體,直到滿池塘,皆是這種純潔的綠了,皆是這種醉人的綠了。

  梅雨潭的綠,那種溫潤又親切的綠,天下無雙。“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若這綠慢慢向你飄來,閉上雙眼,你會感受到一陣陣濃濃的暖意撲面而來。那種溫婉、那種親切擁抱著你,浸透了你,又飄回到那池塘裡去了。但你的心,仍然如此溫暖。

  啊,梅雨潭的綠!你永遠不會被世人所忘懷!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4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綠》,那是我上初中時,從語文課本上讀到的,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再讀過先生的文章,心中所憾的是無法走進先生的精神世界。

  有一天,在書店裡,我找到了一本先生的作品精選,那飄著淡淡墨香的文字,讓我陶醉,讓我愛不釋手了

  重溫《綠》的夢境,梅雨潭的瀑布突然間就活了——“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我反覆地詠讀,先生在這句話裡連續用了“花花花花”四個同音字,而為何不用“花花花”三個字呢?“花花花花”四個字,讓這動聽的流水聲,連綿不絕,彷彿是在音樂大師的指尖輕輕跳動的琴鍵,帶給我們歡快愉悅的聽覺享受,賦予了一切生命之源——水無限的生命力!而“花花花”三個字讀起來就感覺有些缺少水的樂感和生氣了。

  喜歡先生那精彩,流暢的文筆,讀先生的文章,也讓我們看到了先生那顆熾熱而透明的心,這是一種影響我們後輩如何做人,如何作文的精神財富!

  重溫《綠》的記憶,她純淨而空靈,眼前的一切親切而美麗……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5

  “那醉人的綠呀!彷彿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這是朱自清先生看到梅雨潭中那醉人的綠時發出的感嘆。綠是醉人的,綠是奇異的。我幻想著我也去了那梅雨潭,見到一大片一大片醉人的綠,彷彿仙境似的,令人心曠神怡。

  梅雨潭的綠是少女,充滿著激情與活力。“她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梅雨潭的綠是多麼美貌,是多麼生機勃勃,以至於讓朱先生看得如痴如醉,把瀑布也沒裝在心上。放眼望世界,還有哪裡的潭,哪裡的湖,哪裡的綠有這般美麗動人?

  我不禁想起了我家鄉的那顆璀璨明珠——西湖。

  西湖,同樣是一位少女,她一年四季都穿著裙紗,她的微波很明亮,夏天總能看見她映襯著太陽的倒影。西湖會唱歌:風吹到湖面上,會發出“啫啫”的響聲;西湖會微笑:泛起微波時她總是在微笑。西湖她也有活力,細柳、荷花襯著她的小巧可愛;樟樹襯著她的高大強壯。梅雨潭與西湖取長補短,便是人世間最美的天堂。

  梅雨潭,朱自清的嚮往,人世間的天堂;西湖更是如此。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6

  道德,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用實際行動來證實的。道德就像一盞燈,照亮著我們的心房。道德是一雙手,推開封鎖在心裡的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美好的天空;道德是一片天空,它孕育著無數純潔的心靈。道德是社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行為規範,獲得別人信任的一個標準。

  記得那是一個冬天的下午,我和奶奶一起坐公交車回家。因為車上人比較多,路也比較堵,所以我們坐了許久,車子才開出站臺。但才剛剛駛出彎道,車又停了下來。我很生氣,也很奇怪,為什麼司機要停下來呢?無意之中,我發現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正拄著柺杖向這裡走來。這時,車上的一些乘客也發現了這位老人。可他們的反應卻截然不同,有的讓司機快開,不要等他了;有的對那位老人喊:“快點吶,就等你了!”可司機叔叔卻無動於衷,只顧等那位老人。終於,那位老人上了車,司機叔叔又說:“請年輕人為這位老人讓個座。”話音剛落,一位年輕的小夥子“刷”地一下子就站了起來,親切地說:“大爺,您來這裡坐。”那位老人感嘆道:“現在社會上還是好人多啊!”

  這次坐公交車真是令我受益匪淺,不僅看到了司機叔叔和那位小夥子“將心比心”的道德精神;也看到了那些不尊重老人的人,以及他們不道德的一面。

  以後,我要以那位司機叔叔和年輕小夥子為榜樣,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他人著想,幫助他人,將心比心,真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7

  我讀完《綠》的時候,我被被深深地陶醉了,在這綠的仙境中我彷彿真的感受到那麼明亮、深密、醉人的綠。

  從文字間,我輕輕地撫摸,細細地品味,用心地感受。我彷彿飛越了時空,與朱自清爺爺並肩站在梅雨潭邊。當瀑布從山頂直瀉而下時,我會不禁吟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雖然梅雨瀑布沒有詩中的壯觀,沒有詩中的高聳入雲,沒有詩中的……卻有著獨有的晶瑩多芒,獨具風韻,讓我不禁感慨萬千。放眼望去,梅雨潭猶如鏡般明澈,有節奏地搖盪,在深綠地伴襯下,散發著魅力,或像深色的翡翠、或像水嫩的豆腐,或像帶露的碧葉,真怕無意間碰碎了它。

  若不是它離和的神光,怎能吸引朱自清爺爺的注意;若不是它神奇的魅力,怎能使朱自清爺爺為它贊誦;若不是它晶瑩多芒的瀑布,怎能讓朱自清爺爺為它驚詫。它沒有長江一洩千里,它沒有兵馬俑般世界聞名,它也沒有長城壯觀宏偉,它只有那種清新脫俗的綠,清澈如境的明,頗似豆腐的嫩,那種獨有的魅力。

  繪畫的美,動態的美,音樂的美全部集中在了朱自清爺爺的筆下。他寫出了對梅雨潭喜愛,對溫州的讚美,對大自然熱愛。在筆墨的渲染下,我也被這奇妙的大自然迷得神魂顛倒,如痴如醉,讓我愈來愈佩服這鬼斧神工、美麗神奇的大自然。

  懷著遐想、懷著感慨、懷著憧憬,合上書本,激動之心久久不能平息,梅雨潭的那抹綠總是在眼前浮動。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8

  《綠》是朱自清先生描寫梅雨潭美景的一篇散文,非常富有詩意,那高超的寫景手法,更是令我為之陶醉……

  首先,作者並沒有框定並寫出遊覽路線,而是採用移步換景的手法,讓我的心靈自由飛翔,更自然地親近梅雨潭那醉人的綠,也讓人心中的梅雨潭更加廣闊了:"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溼溼的黑邊兒裡的,……"作者的動作貫穿全文,極其自然;"我們先到梅雨亭",作者把沿途的美景也順路寫下,更為美文增添了一份自然純真之情,更讓那梅雨潭的綠愈加醉人……

  "綠",也是全文的中心詞,雖若隱若現,卻貫穿全文:"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瞧,作者真如一位畫家,細心調配那水墨丹青,勾勒出水面的美。此處是靜態的美,作者將廣闊的潭水比擬成亭亭玉立的荷葉,雖廣闊無邊卻又飽滿而不單調,像荷葉般色彩變化萬千,真是"相看兩不厭,之友梅雨潭。"啊!我也被作者筆下的綠陶醉了……

  最後,作者的開頭和結尾極其精妙:結尾只比開頭多了"不禁"兩字,卻抒發了作者的無盡感概與神往,更使我也"不禁"被梅雨潭醉人的綠,以及作者高超的文筆"驚詫"了……

  啊,那醉人的綠啊!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9

  翻開這本書,那如夢如幻般的綠便佔據了我的心靈。那如一片青天似綠的水,那如一塊豆腐般嫩的色,那如一面明鏡樣明的波,一股股梅雨潭中的水,似乎滲透了書頁,融入我的眼。

  我似乎正站在那潭碧水前,面對著那白而發亮的瀑布。瀑布如一串串白色的珍珠,飛躍下來,潔而有色;瀑布上泛動的光如繁星綴落,紛而不亂,瞬忽一道光線劃過,別有一番色彩。我已然分辨不出現實與幻境,那飛逝而下的瀑布彷彿在書桌上流淌開來,水流輕輕觸碰到黑黑的桌邊,便化作一朵朵晶瑩而多芒的白梅,如雨般飄散……仔細尋著一朵時,卻發現它早已又融入書中那一潭碧色的水中去了。目光跟隨著那石稜中穿梭的水流,也一同落在那池洋洋的潭水之中。

  作者筆下的潭水如荷葉,卷兒著邊,鋪在石中,寬大得把這一處佔下了,觸卻觸不著;它,又是那樣的嫩,如雞蛋清那樣嫩,從手指間溜去了。微風中,泛起的漣漪,恰似作者筆下那跳動著的初戀少女的心;又像"少婦拖著的裙幅,鬆鬆的皺褶著",一圈一圈往四周散去,悄悄的消失在遠方,化作那離幻的光影,搖盪在那"女兒綠"的湖面之上了。

  我的心這時想是和作者一樣的了,那麼可愛的梅雨潭啊,我怎捨得了你啊?

  作者曼妙的文筆從我眼中浮過,同梅雨潭的流一起逝去了……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10

  我讀到《綠》的時候,我又一次沉醉於朱自清的筆下了。

  這篇文章融情於景,作者用全身心來體味著梅雨潭的綠。全文僅四段,結構則較為緊湊。作者十分注意對詞語的提煉、妙用,從而極具親和力,緊抓讀者的心。此外,文章的修辭與抒情運用也恰到好處。這便是它使我沉醉的原因了。

  文章起筆突兀,自然點題,這般開頭,使讀者留有懸念,同時,作者說這是“第二次”來此地,才“驚詫”,是我猜想可能作者第一次雲遊此地時,可能因季節、氣候、心情以及背景而無緣於此景。

  第二段,作者妙用動詞,行文流暢,質樸,向讀者交代遊蹤,同時為下文對梅雨潭的精妙描寫醞釀、積累情緒、做鋪墊。其中,“抬起頭,鑲在兩條溼溼的黑邊”裡的字用得尤為精妙,因黑白分明,這“鑲”字便浮現於作者的腦畔中了。還有,“這個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其中“踞”字運用得極為生動、傳神,頓生雄壯之感。還有,“綠意”隱隱露出盎然,頗具感染力。

  第三段,作者放下了包袱,盪開一筆,便可安心於梅雨潭中了。第一句,“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透過“招引” “追捉”兩詞呼應,極有意境美。來到潭前,作者的心與潭水融為一體,抒發著自己對潭水的熱愛,他想用身體與潭水接觸,因為他太愛這個綠了。抒情時,作者說出了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感受,再配上助詞,就相當富有詩意。作者用少-婦的裙幅,少女的心,雞蛋清的軟以及溫潤的碧玉來從靜態、動態、亮度、質地及色彩多角度來比喻潭水,接著又用對比的手法,表明潭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其中還運用了反問句加強語氣。段尾,作者表達出他美好心願的同時,用細膩貼切的語言感染著讀者。

  最後一段,首尾呼應,意味深長。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11

  《梅雨潭》講的是作者朱自清親自去仙岩的梅雨潭遊玩,他看到了梅雨潭與眾不同的綠:從一開始幾分油油的綠意,然後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最後看到了那醉人的綠並深深打動了作者。

  我非常喜歡文中第三自然段中後段部分,作者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與眾不同,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梅雨潭綠的美,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梅雨潭的鮮潤。

  梅雨潭的綠,不濃不淡,不明不暗,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使人久久停留在綠的海洋裡,不能自己。

  我看完這篇文章後,覺得身臨其境:身後是一片綠,身前也是一片綠,身前是瀑布,身後是青山,我置身在濃濃的綠意之中……往身後望去,前面湧現出一處綠潭,這就是梅雨潭吧!梅雨潭的水真清啊!一眼就能望到底;梅雨潭的水真綠啊!像一塊碧玉,染綠了天空。轉過身來,只見瀑布分成幾綹往下流,水撞在岩石上,瞬間成了碎片……這簡直和作者寫的一模一樣。作者是去過梅雨潭並親眼感受過,才能寫出如此美妙的文章。

  我從中也悟出一個道理:沒有見過真實畫面而虛寫的文章,是讀不出真情實感的。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12

  總覺得梅雨潭的綠有些神奇,似乎能在這篇《綠》中感受到。這字裡行間,滲透著這樣的淡淡的綠。也不知它綠得為什麼讓人驚詫,或許是它的淡雅,又或者是它的柔軟。

  朱自清先生說這綠"醉人",確實讓我產生了共鳴。美,固然因為顏色純;醉人,可不止顏色。就像一陣清風,忽然把這綠染進心裡了。說是"醉人",還不但因為觀了綠,更像是走進了這片水淋淋的綠。

  不過,說"西湖的波太明瞭",我是不大認同的。西湖雖無那醉人之綠,卻有別樣的水藍。用"接天蓮葉無窮碧"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但這"無窮"不是指濃郁,更像一種蒼翠欲滴的碧。或許朱自清先生太愛梅雨潭的綠了,這才把西湖水天一色的美景拋在了腦後。

  說"潭水"和"情"是分不開的。曾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李白和汪倫的友情。又有《小石潭記》中,"水尤清冽",體現柳宗元清高自賞的思想感情。而這梅雨潭的綠,又想表達什麼感情呢?我認為表達了朱自清先生對潭水的驚詫,也是賞了大片綠以後的震撼。

  梅雨潭的綠,令人流連忘返。不是因為多麼濃,或多麼淡,而是讓人忽然被滋潤了一般,彷彿擁有了靈魂似的。朱自清先生賞了這樣一派風光,必然願意寫下這篇引人入勝的《綠》。而這世上,又有誰不會震撼於此呢?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13

  《綠》是朱自清先生在《溫州的蹤跡》這篇文章中的一章。朱自清先生在寫景類散文上的特長,發揮的淋漓盡致。

  文章開頭便寫到"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開頭開門見山,我們可能覺得有些突兀,但是它說明了文章的描寫物件,還起到點題的作用。由此可見,"開門見山"這種寫法是十分實用的,也可以看到朱自清先生的老練。

  但作者並沒有急著去寫綠,而是選擇坐在亭邊作為切入口,慢慢接近"綠"。作者花費大量的筆墨去描寫似乎與主題"綠"無關的景物,其實暗藏玄機,我又從另一方面瞭解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老道。

  讓我記憶最深的是這段話:"她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地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

  這一大段話中,朱自清先生用了大段的排比,其間又夾雜些比喻、擬人,把梅雨潭的動態美寫得極為形象。把瀑布比作一位少女,估計沒幾個人想得到吧?即使想到了,能有作者寫得如此細緻嗎?作者甚至把少女的皮膚都寫得這麼形象、生動,似乎這位少女正站在你的面前,好像你和她的距離那麼近,那麼近……

  能把景寫得如此優美,而且不失逼真的現代作家中,恐怕只有朱先生一人了吧?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14

  再讀朱自清的《綠》,我也是"第二次到仙岩了",感觸更加深刻。

  "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朱自清用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帶著他好奇的心,和我他一起走到了梅雨潭邊。我眼前就只有一個字綠!草是綠的,潭水是綠的,石頭好像也被水染綠了。從字裡行間,無不表達了朱自清對梅雨潭這種奇異的綠的喜愛之情。"裙幅"、"跳動的心"、"塗了明油一般"、"溫潤的碧玉",梅雨潭這別具一格的綠色在這些比喻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我浮想聯翩,無法自拔。我真想有朝一日能一覽梅雨潭的風光啊!

  不過,朱自清在後文中把梅雨潭的綠與杭州西湖、虎跑、秦淮河作對比,他認為後者都比不上梅雨潭之綠。我身為杭州人,覺得西湖並不像朱自清說得那樣,西湖也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綠中帶紅,也有"綠楊陰裡白沙堤"那看不厭的景色。所以,西湖其實也很美。畢竟"境由心生"嘛,朱自清當時肯定是因為初見梅雨潭那令人驚詫的綠而心情格外舒暢,十分陶醉;也是因為他想讚美梅雨潭,才這樣寫的。要是朱自清來過西湖,他也一定會沉迷其中。

  梅雨潭的綠是這樣如詩如畫,能讓朱自清用如此大的篇幅去寫。我想,它一定真如文中朱自清所寫,是那樣有著無法比擬、奇妙的美吧!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15

  看了朱自清先生的《綠》,我彷彿親身到了梅雨潭,體會到了其中不同尋常的綠。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作者並沒有像普通人一樣,把綠單純地當成一種顏色。在作者的眼中,綠是活潑的,是跳動的;綠和人一樣有著自己的思想,他們是可愛的,是伶俐的;他們也喜歡和人互動,讓人們陪他們玩耍,這便更突出了綠的生動。作者視角上的不同致使文章得以無比地有趣。"招引"一詞表現了綠的活潑與可愛;"追捉"一詞則又體現出作者的天真與爛漫。看來,梅雨潭這可愛的綠確實不同尋常啊。

  "她鬆鬆地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看,像塗了明油一般。"她是一位美麗的仙女,穿著漂亮的裙子,抹著動人的香水,漫步過了梅雨潭,從此這裡留下了她的氣息。氣息變化無端,詭異莫測,卻又柔軟輕柔,多姿多彩。這便是綠。綠有著她淘氣的一面,變成這樣,又變成那樣,迷住了作者的眼球,只為讓他多陪她一會兒。若說作者上一段寫的是綠的可愛,這一段便是寫綠的美了:既有成熟之風韻,又有純潔之無暇。作者的刻畫真可謂是細緻入微,更是突出了梅雨潭的綠美得不同尋常。

  在朱自清先生的筆下,綠有著生命,可愛又美麗。梅雨潭的綠是那麼讓人回味悠長。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16

  或許,你不知道梅雨潭在哪,但你,一定知道朱自清筆下那梅雨潭的綠。

  朱自清在《綠》中寫到"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地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讓我彷彿置身其中,面前是那一潭澄澈的,閃著光的池水。這水,讓人忍不住想捧一把在手中,細細觀賞,又生怕這水離了這潭,就喪失了美感。凝望一池春水,澄澈的可以看見池底的岩石,好似一位少女最單純的眼神。飛濺到身上的水滴,邀請著我與她玩耍,水滴落在岩石上發出的聲音,好像是她的歡笑聲,驅散了我所有的煩躁。

  在我心中,西湖的綠更加美麗。西湖的綠是明豔的,是乾淨的,就像臉上帶著淡淡微笑,一身素衣的美麗少女。被這淡淡微笑所迷倒的,不僅有我,還有古代的各路詩人,蘇軾、楊萬里、白居易……多不勝數。在西湖邊,不需任何介紹,只需自身的雙眼,便可察覺到西湖明豔、乾淨的綠了。

  梅雨潭的綠是美的,而西湖,又何嘗不是呢!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17

  當我讀完朱自清先生的《綠》,我已經被梅雨潭明亮的綠色深深吸引了,沉醉在那細膩溫柔的"綠"中。

  讀著這篇散文,從字裡行間中用心靈感受,我彷彿穿越時空,站在朱自清先生旁邊,感受著那獨一無二的綠色帶來的神秘感。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那宛若綠色絲綢的瀑布從岩石上倒掛下來,在某個點匯合,閃閃發光,別有一番風味。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形容它真是再適合不過了。放眼望去,梅雨潭雖"綠",但如明鏡般清澈,好像可以從潭中的倒影看到異世界的自己。我讚歎著梅雨潭如翡翠,或如清晨沾有露珠的青葉,那樣透明見底。

  "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綠壁,叢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似乎又太濃了。"這是朱自清對其他湖水的描寫。是啊,梅雨潭綠得那麼幹淨,卻又不失濃墨的重筆,在濃墨中,隱藏著細細淡淡的淺色勾勒。若不是它晶瑩剔透的瀑布,怎能使後人為它讚頌?若不是它清新脫俗、與眾不同的明綠,怎會使朱自清先生為它驚詫?我愛梅雨潭那種非凡的顏色,更愛它那清純的氣質。

  那如同繪畫般的美,在朱自清先生筆下擁有生命,變得如此栩栩如生,我不禁佩服朱自清優秀驚人的文筆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18

  凝望星夜,若擺脫世間的紛擾,亦是一件美事。追尋心靈的寧靜安詳,亦為人間一大樂事。自從讀過《朱自清散文》,我發覺,我對人生的看法有了巨大轉變。

  此書以散文體敘述多事,也夾有幾篇自己的論述與看法。猶如一本隱匿於森林深處的魔力寶典,讓我見到了另一番奇景。誰曾想過,滾滾塵世中竟然有如此不入世俗之雜的書,它似人生之典,起開我對生活的領悟。

  “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詩情畫意的句中,隱現出一抹不沾風塵的芳影。似散文中描繪的:“上方的左角,斜著一卷綠色的簾子,稀疏而長;當紙的直處三分之一,橫處三分之二。簾子中央,著一黃色的,茶壺嘴似的鉤兒——就是所謂軟金鉤麼?“鉤彎”垂著雙穗,石青色;絲縷微亂,若小曳於輕風中。紙右一圓月,淡淡的青光遍滿紙上;月的純淨,柔軟與平和,如一張睡美人的臉。從簾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纏的海棠花。花葉扶疏,上下錯落著,共有五叢;或散或密,都玲瓏有致。葉嫩綠色,彷彿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著,微微有淺深之別。花正盛開,紅豔欲流;黃色的雄蕊歷歷的,閃閃的。襯托在叢綠之間,格外覺著妖嬈了。枝欹斜而騰挪,如少女的一隻臂膊。枝上歇著一對黑色的八哥,揹著月光,向著簾裡。一隻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兒半睜半閉的,似乎在入夢之前,還有所留戀似的。那低些的一隻別過臉來對著這一隻,已縮著頸兒睡了。簾下是空空的,不著一些痕跡。”

  松燈下,斑駁而迷離的影子逐漸消失,當夜幕降臨,微燈已熄,你是否有恐懼之意?可為何要懼怕,為何要彷徨?但當你把心靜下時,你便無畏黑暗,心靈光明一片,處處是嬌豔的花兒。是的,我們要用平靜對待一切,即使傷痕累累,也要漂漂亮亮地度過每一天,不是嗎?

  回想當年,青澀的我只知玩樂,根本不懂人世間的歡樂與苦楚,更不知用靜來提升心靈。只是一味的玩兒,依偎在父母身旁上躥下跳,沒大沒小。有一次,我失手打碎媽媽心愛的玉鐲子。她一怒之下用雞毛撣子狠狠的打我,我有些懷恨在心,一個星期不理媽媽,直到後來,媽媽主動給我道歉。從此,我的心越發躁動,闖下許多禍,最終卻都以同樣的方式收場。直到現在,當我讀起此書,一開始覺得有趣,後來品出了其中的韻味,我開始反省自己,並逐步修養身心,使我的心安逸下來。

  立於北國之阡陌,品茗茶玉露,只願一人心靜而安逸,覽天下大事。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19

  關注宋樂天(天叔)的微博和豆瓣已一年多,最初被她鏡頭裡的那些照片打動,尋常的綠,尋常的景在她的鏡頭裡變得靈動,富有靈魂。一直覺得她是用圖片來說話的,直至讀了她最新的散文集《無盡綠》,再次對天叔刮目相看,她拍的圖不僅好看,文字也是質樸溫潤的,那些文字一次次把我帶進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綠色世界。

  顯然,天叔的《無盡綠》已不是對植物、風俗傳統的簡單記錄,字裡行間可窺見她飽含著對家鄉、對江浙一帶的的濃濃深情。裡面穿插著天叔兒時的記憶與如今的所見思悟,那些即將沒去,或已日漸式微的古老習俗一次次盪滌著人心。她寫《青與清明果》下筆深刻,每一種做青果的植物,她用心實地考察、資料查詢,甚至參與嘗試青果的做法,細緻記錄,用文字記錄下這些傳統吃食的材料、浙江各地的做法以及青果對異鄉遊子的意義。而今,飛速的發展導致人們慢生活的缺失,讓許多傳統風俗變淡,甚至流失,成為此情可待成追憶的遺憾。在我看來,天叔書卻用筆下的一物一景和靈動的圖片試圖喚起更多人的記憶,書裡的文字明為記錄,實為另一種呼籲,如同寫下的《陰翳禮讚》的谷崎潤一郎先生一樣,呼籲對傳統的尊重、傳承和保留。

  記得周作人先生曾在《瑣事難寫》中寫道:“我們所知道的還是平常人的平常事,有如鄰人在院子裡吃晚飯,走過時招呼一下,順便一看那些小菜,那倒是很有興味的。人與事是平常,其普遍性更大,若是寫的誠實親切,雖然原是甲與甲家的瑣事,卻也即是平民生活的片段,一樣的值得注意。”天叔的這本隨筆散文裡很多寫的也是瑣事和平常人家的生活片段,細細碎碎,樸實親切,充滿著濃濃的人間煙火味,這些尋常的瑣事一次次把讀者帶入到美麗的江浙,體味世間的清歡與好味。

  對於愛植物、愛生活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最讓人心動的不僅可觀且動手性也極強如同書裡面詳細記載了烏糯米飯、梅子醬、木蓮豆腐、粽子、桂花糖等江浙風俗小食的做法以及天然手工(染色)的操作步驟,操作性極強,寓教於樂,極有意思。當人們對生活的理解越來越物質化,也習慣性用金錢來買所需求的物品,其實,偶爾的動一動手,不僅其樂無窮,還能讓生活增添幾分色彩,人生本該如此。

  每每閱讀餘暇,我總會對著窗外的一片盈綠遐想,在西子湖畔,掛著相機的天叔排在一群大媽身後等待買蓮蓬蓮葉時的景象。也許,某一年七月中旬,我將會來到西子湖畔的蓮市與那個內秀的天叔來一次溫暖的邂逅。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20

  讀罷這本書,感覺雖然植物是書的主題,但是背後串聯起的是藉著植物而表露的對家鄉風土的愛。“月是故鄉明”,於宋樂天而言,故鄉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是家鄉對她的一種牽絆;對我而言,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牽掛。最近兩年,一直在全國各地出差,每天奔波在不同的城市,每逢節氣時令,我總是在遠離故鄉千里的城市度過,故鄉對我來說是那麼的難以觸及。記憶最深刻的是去年冬至,北方漢子的我按著習俗要吃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但是那天跑遍南方某城各個角落,館子裡不是爆滿便是售賣完了,我只好到超市買袋速凍餃子回到賓館,自個兒用燒水壺一個一個煮著吃,吃著吃著,悵然所失,失去的便是遠離家鄉的風物吧。

  菜市場,小吃攤,老街巷,這是我所認為最能體現一座城市的世情生活。每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出差,閒暇之餘總會漫步在這些最生活的地方:在蘇州滾繡坊吃一碗同德興的面,去雙塔市場跟老人嘮嘮嗑,又去南昌丁公路整一碗米粉,或是在長沙朝陽路邊吃米粉便跟老長沙聊城市的變化,以此來體驗一點那裡的風土人情吧。然而,唯有長久的居住生活,才能體會那座城市四季不同的風土人情。

  植物。最近迷戀上自然,迷戀自然的植物。宋樂天在浙江做風土記錄十幾年:青,蓬蘽,牽牛花,桑蠶,荷葉。這些有的對我來說很陌生,有的太普通而不屑於知。直到讀了她的文字才知道青是某些植物的名稱或是類別,蓬蘽是懸鉤子種,加工入藥便為覆盆子。這些記錄細膩而平實,也勾起我對自己家鄉風物的興趣。昨天便去附近山裡爬山,一邊走一邊記錄路兩旁的植物:杉樹,柏樹,櫟樹,鵝掌楸,白玉蘭……我也開始記錄家鄉植物的點滴。

  共鳴。記得汪曾祺老爺子寫過,沈從文在西南聯大作文課上說過:寫文章要貼近人物本身去寫。汪老後來的文字便也極生活,平淡質樸中娓娓道來,引起我的共鳴;宋樂天的文字亦如此,尤其是寫杭城的桂花:照片中的銀桂和丹桂正是我秋天採摘的;打桂花的風俗我也曾在山民家的院落裡看見過。江浙一帶,金桂時節會採摘桂花做糖桂花,桂花酒之類的時令美食;最近幾年的秋天,我也經常做桂花茶和桂花醬,這些是在林清玄的書中學到的:桂花醬,桂花采下後放入玻璃罐中半罐,然後把酸梅肉剝下放入,最後以蜂蜜灌滿玻璃罐,十天後即可食用;桂花茶,桂花與茶葉以1:3的比例放入茶罐,窨制幾天,沸水泡飲,濃濃的桂花香氣撲鼻而來,啜飲一口頓覺舒爽,是桂花帶來的秋天的手信。

  唯有對家鄉如此熱愛才有這樣的文字。除了這本書之外,想起之前讀過的:顧祿的《清嘉錄》《桐橋椅棹錄》,范成大的《吳郡志》。壽嶽章子的“京都三部曲”以及汪曾祺老爺子的文字。他們的文字就這樣深深的融於家鄉的生活之中,記錄著家鄉的風土物候。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21

  《無盡綠》沒有讓我想起我小時候讀過的任何一本書。雖然我透過宋樂天描繪的清清江水想起了小時候故鄉的河,想起了河上千百年磨損而把變得石面光滑的橋,想起了爺爺在世時候每年端午蒸粽和玻璃葉,大人們一掀開鍋蓋那一瞬間熱氣滿溢的欣喜與甜蜜,想起了掛在脖子上小小的辟邪掛墜,和小朋友們比誰的小粽子更可愛,誰手上的五色線更精緻出彩……但它更多的讓我想起了現在的一些時光。每年春季出頭,上海街頭小巷便利店雜貨攤上擺放整齊可愛的青團,嘉定加油站鍋子裡熱氣騰騰的蛋黃鮮肉虎頭粽,傍晚和小夥伴一起回家,路邊的老奶奶一面編織一面出售的鮮花,也果真如書中所言:梔子、茉莉和香蘭,茉莉攢成手環,香蘭用細鐵絲凝成胸針掛環,壽命一週不到,美好而又傷感。每次買,那編花的老人就會低眉說謝謝,讓人擔心她們是不是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來賺錢。梔子偶爾還可以在路邊的花圃裡看見,高而茂盛的越過路人的頭頂,妖嬈別緻地開放著,倒是擺脫了被人砍伐、握在手心的命運,但南方習俗與所愛的影子,依然可見。

  我穿越了大半個中國,從北到南,來到上海這座城,周圍杭州、鎮江、嘉定、蘇州、揚州……各種機緣巧合下,也一一造訪過,南方的溫暖與嬌俏,在春與夏兩季最是明顯,那種滿眼的青翠綠意和清純水色,一直靜靜落在我心中,像是一面不說話的湖,卻在《無盡綠》這本書中,輕聲漫語,娓娓道來。宋樂天的文字是簡潔質樸而又溫暖禪柔的,帶著陶淵明式的堪破與眷慕,把她生活中所有好的、美的、無法遺忘的東西,如水墨畫卷般展示重現出來,她手裡的筆和相機都更像是小小的紫竹狼毫,不沾染一絲城市的泥濘與銅臭,又不同於一般文人墨客的矯造與掙扎,在入世和出世之間盈盈一笑,分毫不差。看西北的風土人情散文圖冊,我印象深刻而又手不釋卷的,是李娟的《冬牧場》,就像是對聯工整精巧的另一面,談到杭州與江南,我念念不忘而又忍不住和人絮絮叨叨推薦的,大概是這部《無盡綠》了。

  國人大概無論說什麼,都會談到“吃”上去的。前兩天看備受年輕人推崇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央視的紀錄片,滿目鐘錶石雕字畫絹帛,欄目組還有閒情拍一幕修復師傅們打杏子、吃杏子的畫面來,看得人口舌生津,活生生又演成了《舌尖上的中國》。金色落地的杏子,讓我想起了《無盡綠》書裡描寫做青梅醬的篇章,十幅圖片裡,梅子由青色圓果變成玻璃小罐裡金燦燦的酸甜果醬,筆者道:“吃完了午飯,我便不時舀上一勺,一會兒工夫,忍不住又舀一勺,差點就一次性吃了個精光。用‘食髓知味’來形容這種欲罷不能是再貼切不過的。”圖文並茂,食色俱佳,你看,就是這樣可恨,卻又讓你一面摸著咕咕叫的肚子,流著口水,欲罷不能地一頁頁翻看下去。

  我但凡真心喜歡敬慕一個故事或一樣東西,都不願意絮絮叨叨說太多,和朋友推薦,知道他們會懂,也就拿著這本書,硬邦邦地杵在對方面前,說“很好看,你看吧”。好在他們也懂我,一面笑嘻嘻漫不經心地接過,回頭到了他們家裡,便能在書房案几上看見,書的側面因為翻看磨損而微微變色,卻比那些熱熱鬧鬧拿了書回家,喊著“真好看我回去就看完”,而後停留在架子上落灰的要好的多。好的書就像是《深夜食堂》裡那家巷子裡不起眼的老店,簡簡單單,過了夜深人靜才掛起燈火,卻依舊有絡繹不絕的人光顧,這些人裡有許多是我這樣常來常往的老顧客,對某個味道某份記憶念念不忘,想要和人分享而又不善言辭,只能唯唯諾諾地拿著它往你懷裡一塞:“很好看,你看吧。”還希望路過的你不要走開,因為店主是個很風趣可愛,而又美好溫柔的人啊。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22

  有一天,一如往常開啟微信,好朋友發來資訊說給你選了一份禮物,追問之下得知是《無盡綠》,光是聽名字我就知道我會喜歡。綠色,是我一直鍾愛的顏色,沒有之一。

  “這是一本以植物為主角的江南風物散文集”植物、江南、散文,這三個關鍵詞又正中下懷。可字裡行間博物考證的痕跡,起初讓我有點讀不下去,覺得乾澀,又因為缺乏江南水鄉的代入感,差點想擱置一邊。好在有圖片,它們吸引了我。讀到第二篇開始,就漸入佳境,當我讀完整本書的那一刻,慶幸,當時沒有把它擱置。在第二十九頁下圖中發現了鼠麴草,一看模樣,明明就是四川農村叫的清明菜嘛,我揣著疑問讀到文字中果然有一處寫到:“鼠曲。溫州等地稱為‘棉(綿)菜’‘清明菜’,後一個名字足見其作為清明之草的地位。”心裡高興得一驚,拍案自言自語:“我就說嘛,長得那麼像。”兒時清明時節回農村外婆家,總會吃到清明饃饃,就是用清明菜和麵粉雞蛋混合烙制的小餅。吃過好幾次,記憶尤甚。在這裡突然看到,重建了這種植物與我曾有的關聯。便是我對此書越發有興趣的原因。最近在瞭解艾灸,正好對艾草、艾葉、菖蒲讀來又頗有興致。就這樣耐著性子,一頁一頁往下翻看。

  果然,勾起了兒時農村的一幕幕場景。蛇莓就是我在田間地頭常見的蛇泡,儘管滿地,我們都沒有去採摘的念頭,或許就是被告知,它有毒。小學時某個暑假去大姨家小住,堂屋裡搭了兩層高架子,架子上圓圓的簸箕裡滿是悉悉索索蠕動的蠶寶,我和表姐就住在旁邊的小屋裡,總是聽得見它們進食的聲音,我倒是並不害怕,白天還去採桑葉偷吃桑葚呢。端午時節的梔子花、黃角蘭、串成圓環的茉莉花,都是我曾經喜歡的植物,連穿串的方式都一樣,它們專屬南方。來北京十年,沒有一次在街頭見過它們的身影。很是想念。那冰玉一般的木蓮豆腐像極了小時候常吃的“冰粉”,我表示懷疑,它倆是同一個東西,因為書中寫到“薜荔果,別名冰粉子(四川,貴州)”為了探個究竟,上網各處查詢,發現冰粉的主原料是假酸漿和凝固劑,而非薜荔果,才作罷。心裡起了個念想,以後有機會去江南一定要嚐個究竟。

  從春到秋,書末的“桂花晴雨錄”又讓我回到外婆家。數十株桂花樹排列在鄉村小道的兩旁,從外婆的午後直接連線到公路上,去年秋天回家正好趕上了,外婆說:“今年桂花開得晚,你們來得剛剛好。”坐在院壩裡,眼見樹上的花一朵一朵隨風掉下來,滿地。香,醉。午飯後,舅母拿來長竹竿,想要一點新鮮花瓣做桂花蜜,和媽媽一起在樹下用布毯接梢上掉下的花,花瓣落滿頭。我牽起紅裙子的紗。回家和姐姐一起做了幾罐桂花蜜。外婆聽我說起城裡菜市上好多人折桂花枝賣錢,她便說:“什麼時候我也去,你看著一樹一樹的花多可惜了。”

  要說我最讀不下去的是《山竺香市》,從來對寺廟都無感,考證式的文字更是味同爵蠟,索性隨手翻翻便進入到下一篇,便是“桂花晴雨錄”,一種豁然開朗之感。

  整本書讀下來,喜歡的是書名,圖片和記錄的江南風物內容。不喜歡有一些博物考證的引文,顯得生硬,頗有掉書袋風範。當然作者是秉承科學的態度,無可厚非,字裡行間我常有一種猜測,她是有中文系的背景嗎?或是她在北大學習過嗎?無端的聯想,但無從得知。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23

  看到這本書,不自覺的會想到清新這個詞,無論是文字,還是圖片,無論是作者描繪的人物還是景物,還是食物,都有一種安靜與祥和的氛圍。

  在這本書中,有恬靜的圖片,述說著作者家鄉的一些美景和美食,每一張圖片都是那麼簡單,透亮,卻給人一種豐富與透徹的感覺。有安靜的文章,靜靜地述說著作者的所見所感,還有她淡淡的回憶,語言是平淡的,感情卻是豐富和自然的。在自然和人文之中,讓我們體會到了內心的安寧。

  作為攝影師的作者,所拍的照片的確很有境界。《無盡綠》這本書連名字,都充滿著文藝的氣息。封面的設計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在微信上,還看到了這本書的編輯對書封創造過程的評價,又給這本書增加了很多質感。很喜歡作者這樣的風格與處事的態度,讓人很想親近。

  作者在《無盡綠》這本書中,敘述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卻給了讀者不普通的感受。說到作者寫的內容,不得不說,在平淡中,在真實中,透漏出作者對於世間萬物的態度,順其自然,笑看人生。就像書中說道的,這些文章,除了都可歸到浙江風土的主題之下,尚有一個共同點,即多數是以植物為主角的。喜歡親近花草樹木,對於鄉村出身的人來說,也算是自然而然的事吧。

  看過很多寫家鄉風土人情的書,有很多是故事性的,回憶性的,也有的有很多動人的圖片。卻沒有一本,像《無盡綠》一樣,做的這麼清涼透徹,像家鄉的一灣清泉一樣,讓讀者在細細品味的過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酸甜苦辣。我們在看到作者的過程中,也看到了自己。

  作者寫這本書,為了回憶,為了紀念,也是為了未來。他寫家人,寫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感覺,是對過去的懷念,也是對未來的期許。就像他在文章中說到的,寫家鄉風土,除了補充“地方知識”,便是想把存在過和存在著的、普通人生活裡恆常的一面,記錄一二。同時,也向上述兩位浙江母親表示感謝。

  一部好書,應該給人一種安穩的感覺,讓讀者在書中找到心靈的寄託。無論是什麼樣的型別,總能從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無盡綠》就做到了這一點。

  看好看的攝影作品,聽好聽的故事,還有一些美食的介紹,就看這本書吧。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24

  居住在城市裡的現代人,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已經喪失了對季節與鄉土的敏感。如果你在一個玻璃幕牆密閉的寫字樓裡上班,那你所處的環境是一個由燈光和空調所調節的恆定環境,外面無論如何颳風下雨都不會感受得到,甚至直到下班走出大樓才會發現外面正在下雨。至於說“鄉土”,對城市居民而言,“鄉土”本身是否存在都是個問題,因為至少在中文語境中,這好像通常都是指某種遠離城市喧囂的鄉野環境,而城市是景觀雷同的水泥森林,對生活多年的大都市懷有“鄉愁”,這似乎是一種矛盾修辭。無論在哪裡,城市都是受到最強烈人工干預的環境,也許只有生活在其中的藝術家和窮人還保持著對季節流逝和地理細節的敏感。

  為什麼要說這些呢?因為正是這種對周遭時空變遷的麻木,使人們喪失了永恆。城市中的典型景象是不分晝夜、紛至沓來的,因而對時空的感受也都是碎片化的。但要深入感受一個地方的風物和季節變遷,卻必須在藝術敏感之外,還須加上深厚的情結與長時間專注的觀察,而這才是最難的。除了像大學教師這樣特殊的群體外,如今人們很少會長時間生活在同一塊狹小的地理區域內,並且還能一直對它加以持續的關注——又或者,雖然長年生活在同一個小區裡,但並不覺得它有什麼值得一看的景物。然而在東方的審美中,時空的遷流中包含著最深沉的感受,這也就是為何《徒然草》中要這麼說:“仔細想來,我在世上已經了無牽掛,只對於時序節令的推移,還不能忘懷。”

  早在這本《無盡綠》出版之前,我便在豆瓣上看過宋樂天的文章與照片。這些文章常圍繞一些恆定不變的主題:鄉土、手工、博物、世情;而那些照片還常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她經常從同一個角度反覆拍攝同一個風景在不同季節、天氣、光線下所呈現的面貌,讓人從畫面上就能感受到那種時光的綿延。用她在書中的一句話說:“天竺是我在杭州常去的地方,一度曾保持了一週一次的到訪頻率,逐漸也就成為那兒一個‘熟悉的陌生人’了。一年當中,無論什麼時節,什麼天氣,得空時總想再去一趟,似乎那裡存在著無盡的未知。”

  這或許是一個觀察者最重要的品質:他/她既要足夠專注和投入,又不能對已經瞭如指掌的事物熟視無睹,而須保持著一種始終還有無數細節和未知有待探求的好奇心。無疑,這需要極大的耐心。我想起許多年前一次爬黃山時遇到的事:那次剛好煙雨籠罩群山,雲海蒸騰,在一處山坳避雨時,正遇到一個攝影家在那裡,他的表情就好像一個已經蹲守了三天三夜的狙擊手。攀談起來才知他已拍了二十年黃山,各種景象之下的黃山,他說黃山從來不會讓他感到膩煩,相反好像每個角落和瞬間都是不一樣的,百看不膩。

  人們或許很容易將這種專注歸結為某種“情懷”或“情結”——這一點,本書的自序中倒也不隱諱,裡面說到全書篇章多以植物為主角,“喜歡親近花草樹木,對於鄉村出身的人來說,也算是自然而然的事吧”。然而並不是所有鄉村出身的人都具有這樣的敏銳的觀察,多數情況其實剛好相反,那就像魚也無法像一個海洋學家那樣觀察海洋。這裡有一個矛盾的要求:既身在其中對其有著情感紐帶,又能把鄉土作為一個客體來觀察。

  或許也正是這一點,使得宋樂天的文章不同於其他許多純抒情式的散文(這實在很多),她的趣味不是文人化的,倒不如說更像個植物學家或手工藝人:她對那些景緻風物念茲在茲,但最感興趣的卻是像田野調查一樣去弄清楚它們到底是怎麼回事,因而不滿於早先許多人的解說“往往語焉不詳,甚而有張冠李戴”。在這些地方,她簡直像一個實驗室裡的科學家,在像用茜草根染布料著色,或用艾草青汁做糕點時,對配製、工具材料、製作步驟和最後效果的測試上,可說是某種匠人精神般的認真。可能也因此,在記敘這些時,她也不像有些散文家那樣在情緒上不加節制,或在想象力上天馬行空,甚至倒有幾分拘謹。

  不必說,《無盡綠》所提到的許多風物、民俗,都是典型的江南景象。雖然她寫的主要是錢塘江兩岸的杭州與紹興(所謂“吳山青,越山青”,據說書名一度擬為《兩山青》),但裡面所提到的草頭、採茶、簪花、賣花、蛇莓等等,大多是江南一帶村鎮長大的孩子曾體驗過的事,甚至她裡面提到小時候母親抱著她去抓鬮分田,我也有過一模一樣的經歷。只不過像木蓮豆腐、蔥包檜、天竺香市、打桂花這些,的確更有杭州那種特殊的風味。在中國或許也難有另一個城市能像杭州一樣,四時花信能登上報紙的新聞版面,那顯然也是因為市民們一直關心今年桂花最早哪天開。

  和很多事物一樣,鄉土和自然在漸漸遠去的時候,也就成了人們懷舊的物件。在日本,也是在工業化基本完成的1960年代,人們才開始重新回到鄉村去發現“日本之美”,並開始重新找回傳統的手工藝。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現在也行進在同樣的道路上,正有越來越多的人對鄉土、手工、民間記憶和植物感興趣,而能滿足這種願望的書籍卻又是如此之少。和以往不同,對居住在城市裡的新一代人來說,現在農業、園藝和手工都不是一種職業,而更多地意味著一種生活方式,而那是值得人們去追尋的。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25

  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散文,內容優美,描寫生動,非常有感覺,彷彿就像置身於西湖之中。

  文中的西湖的“綠”寫得好!我們可能以為身邊只有樹葉的深綠,小草的深綠,可是不然,作者卻把西湖的“綠”寫得美輪美奐。首先,比喻的手法用得恰到好處。從飛來峰到亭旁,一路的“綠”讓人陶醉,尤其是“如飛珠滾玉一般”這個比喻詞用得好,這樣既寫出水珠的飽滿,又寫出了水流的湍急,彷彿西湖的亭旁的溪水躍然紙上。

  隨後,作者又寫了西湖名勝景觀的“綠”,什麼“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溪十八澗綠得閒。”都寫出了綠的各種“姿態”。接著,又詳寫了蘇堤的“綠”,綠萌萌的,可愛的,莽莽蒼蒼的,非常美麗。

  最後,作者又寫了自己在花港觀魚的情景,看到了又一種“綠”,那是一種生機勃勃、跳躍滿地的綠。綠色,是生命的顏色,所有的植物都茁壯的成長,正是因為有了綠色,我們的生活才更加美麗,更加朝氣蓬勃,更加繁榮。再加上作者以擬人的手法,荷葉在裙袂飛揚,翩翩起舞,好像在我眼前,就是那令人流連忘返的西湖!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26

  初識《采綠》是因為老爸的推薦。對此,一開始我並不覺得會給我帶來多大的驚喜。

  素淨的封面,淺綠色的底子,幾朵水彩繪製的花,兩隻藍幽幽的蝴蝶相映成趣。當我開啟這本書細細閱讀後,我發現我錯了。這本書就像一本城市博物日誌,記錄了從三月到來年二月的花草鳥獸。它其實更像散文,說它像博物日誌未免太單調、呆板了。作者的筆風是那樣輕鬆俏皮又充滿孩子氣,彷彿正向讀者炫耀自己童年收藏的那一件件寶貝。“一路上有藍熒熒的光亮瞥來,那是六月最美妙的饋贈——鴨拓草又來到人間了……。我覺得它兩片豎著的藍色瓣子像小兔子支稜著的耳朵……。”這就是作者的最愛——鴨拓草。蘆花說它像“小小的碧色蝴蝶歇息在草葉上。”這就是作者淵博知識的最大體現。她愛花草、愛樹木,甚至愛一般人都討厭的碩蝽。這都來源於她對這些小生靈的愛吧!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平常事物細緻觀察、嚴肅考證,那些被我們由於習焉不察而被遺忘的生靈,在她筆下是多麼的可愛:“整個世界只剩下蝴蝶的翅膀無聲地閃動。”這些小精靈只有在她筆下才有靈光的閃現吧!整本書你無需從頭翻起,漫不經心地隨意開啟一頁,就會呈現一個巨大的驚喜。

  《采綠》繽紛了我的這個夏天,采綠採的不是綠,而是心底那份孩子般的純淨。

  我想,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應該有“采綠”相伴。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27

  解已哲暑假裡,我閱讀了中國當代作家宗璞的散文《西湖的綠》,這篇文章十分優美,寫出了西湖的很多種“綠”:綠得幽、綠得野、綠得閒……都寫出了綠的性格。“幽”透出黃龍洞綠得幽靜和深沉;“野”則寫出了屏風山綠得十分惹眼,有一種張揚的感覺;而“閒”則刻畫出九溪十八澗綠得十分清新、清清爽爽、讓人看了心裡十分舒坦。作者這幾個詞用得太妙了!“心曠神怡”和“這一片綠色的影中”又增添了幾分詩情畫意。形容青苔,作者用了“綠茸茸”、“鮮嫩”二詞。“綠茸茸”讓人覺得充滿生氣、“鮮嫩”則刻畫出青苔的水靈、嬌小、可愛。用詞相當精煉傳神。形容水珠在荷葉上滴溜溜滾著,“簡直好象滿池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作者用“翩然起舞”而不是“翩翩起舞”,在我看來,“然”這個字表達了伸展雙臂即將要起舞,讓人有一種想象的空間,十分恰當。這篇散文十分精煉卻也十分注重細節描寫,把綠色寫得很靈動,而且“千姿百態”,用詞精妙而準確,語句優美又富有詩意,而且把景色描寫得很細緻。例如作者描寫青苔的形狀,“如耕牛,如樹木,如雲霞,有的整片看來,佈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綠山水。”描寫得相當到位,這也說明作者觀察得十分仔細和認真。

  《西湖的綠》整篇文章寫得都是景,從那些優美準確的字詞中,能體會出作者認真的觀察、細心的思考。真是一篇難得的寫景佳作!這篇美文也激起了我心中對西湖美景的神往: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什麼時候我能與這個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來一次親密接觸呢?也許,就在這個綠色的夏天……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28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曾經讓我留戀於那細膩的描寫。而這篇《綠》更使我們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細膩的筆力和如水的情思。

  對梅雨潭的大景描寫,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加上嚴密的邏輯,彷彿將梅雨潭還原到你的眼前。如“彷彿一隻卷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化靜為動,有氣勢,有情趣,讓我想起了《醉翁亭記》中的“有亭子翼然臨於泉上者”,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再如“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裡,便倏的鑽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這句話運用擬人的修辭,山東形象的寫出了水珠的可愛,調皮,也表達出了作者對小水珠的喜愛,對他頑皮的包容。

  第三段將“綠”比作少婦的裙幅,少女的心,溫潤的碧玉,語調極為活潑,清快,明麗,使之充滿女兒般的似水柔情。又透過與北京升剎海拂地的綠楊,杭州虎跑寺靜旁高峻而深密的綠璧,西湖的波和秦淮河做對比,突出了梅雨潭綠的完美,綠的適宜。從“我若能裁你以為帶”至完,是作者感情的集中噴發,表達了作者對梅雨潭的濃濃愛意。

  這部作品讓我又一次感受到朱自清先生筆法的細膩,不失為一篇美文。

  朱自清的文章,也使我浮想聯翩,是我深深的沉浸於那如詩如畫的美景中。

  我彷彿看到了四面都是青青的山巒,一碧如洗的天空映襯出詩人的爽朗與愜意。山中的一汪瀑布,雖然沒有見到其真面目,但是從詩人那極富有準確性和美感的文字中,我如臨其境。耳邊似乎想起了那瀑布飛流直下時的驚天動地的響聲。極遠又極近,像奔騰的駿馬,卻時而憂傷的等待。極驚天動地而又細切如絲,如同和藹的春風佛過你我的臉頰,那麼輕柔。從字裡行間,沒有多美的詞藻,沒有多高遠的立意,平凡的語言中,展現了無邊無際的美,樸實的話語中,抒發了作者高深的境界和極高深的情操。

  朱自清的《綠》讀罷,還沉浸在那美妙的,詩一樣的畫卷中。耳邊聽著潺潺的瀑布流水聲,更覺得自然美景,如同一個溫柔的懷抱,讓人不知不覺醉了,深深的醉了……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29

  朱自清的文章,一篇《綠》,一篇《荷塘月色》,還有一篇《背影》,那梅雨潭深邃的綠,婷婷玉立的荷花下脈脈的流水,父親拿著桔子爬上月臺時那蹣跚的背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梅雨潭的綠是那樣的迷人,那樣的令人心曠神怡,是那麼的惹人喜愛!難怪作者會生出想抱它的念頭。

  重讀《綠》,再次體會到了那種被大自然所包圍,所吸引,所感動的情懷。朱自清看到了那醉人的綠,用漂亮的詞句去讚美它,用華麗的比擬去裝飾它。

  綠是生命的顏色,也是花草樹木的顏色,讓我們一起保護環境,珍惜身邊這醉人的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