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朱自清> 朱自清歌聲讀後感

朱自清歌聲讀後感

朱自清歌聲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朱自清歌聲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朱自清歌聲讀後感1

  《歌聲》吟詠的正是朱自清的這種心靈的歷程,寫聽歌的感受。"好嘹亮的歌聲!"起章就是對他所聽到的歌聲的讚歎,沉浸在黑暗空虛中的他,彷彿透過歌聲接近了光明,使他紛擾、煩憂的內心得到"古井般的平靜",使他在周圍的冰冷中感覺到"縷縷微溫",這時,骯髒的世界,他和人的一切世俗關係,就完全忘卻了;於是,他卸去沉重的負擔,心靈輕飄飄地隨歌聲起伏,而沉浸於其中。這首詩寫得並無深意,卻脫俗、空靈、清新,表現了當時的心境情緒。

  隔了兩年,朱自清又寫了同題散文,仍寫聽歌的感受,可以作為這首詩的詮疏。散文《歌聲》記他在中西音樂歌舞大會聽中西絲竹和唱的三曲清歌,令他神迷心醉。他的心靈隨歌聲展開翅膀,在春晨細雨中輕快地翱翔,在花園錦繡般的花叢裡遨遊,在東風中讓田野上茂盛的草木、田禾和著泥土的甜香沁人心扉。最後一段寫道:"看啊,那都是歌聲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著,也用心唱著。我終於被一種健康的麻痺襲取了,於是為歌所有。此後只由歌獨自唱著,聽著,世界上便只有歌聲了。"

  好一幅真、善、美的圖畫!歌聲把人帶進純潔、明淨的境界,這裡五彩斑斕,香花芳草,田園欣欣向榮,宇宙充滿生命的活力,於是,詩人的心靈浸沉於其中。它不是寫實的現實主義素描。也不是激烈的浪漫主義抒情,只是寫出他從高尚的藝術中獲得的欣悅和寧靜,表現他對與假、惡、醜的現實相對照的真、善、美的追求。這也是當時一些青年知識分子愛好和皈依藝術宮殿的共同心態吧。

朱自清歌聲讀後感2

  靜靜的欣賞,如同身在歌聲中,心隨旋律轉動。作者以清麗的筆調,運用生動形象的移覺手法,融入豐富的想像,引我進入了一個美妙的歌聲境界。我驚歎歌聲的魅力,更驚歎朱自清的出色描繪。

  作用運用移覺,從觸覺、視覺、嗅覺三方面來進行描繪。“霏霏的毛雨默然灑在我臉上,引起潤澤,輕鬆的感覺。”“像愛人的鼻息吹著我的手一樣。”“正如塗了一層薄薄的乳油;踏著只覺越發滑膩可愛了。”作者把歌聲的輕柔之美化作可觸及的物象,形象而具體,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它的滋潤、輕柔、滑膩細緻。輕柔的歌聲突然轉向了低沉,於是作者又巧妙地一轉筆鋒,讀者眼前出現了,“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歌聲中淡淡的哀愁化成了眼前黯淡的花朵,讓我們看到春的睏倦,感受到了淡淡的哀傷。忽然“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溼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清新的花香混著泥土的氣息,沁人心脾,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這正是歌聲的輕快活力給人聽覺的震撼。

  散文意境的創造,要善於捕捉意象。在作品中,作者捕捉了滋潤的春雨、輕柔的微風、油滑的湧道、黯淡的花朵、清新的花香、潮溼的泥氣息、新栽的秧和少壯的麥的氣息、柳樹清新的蒸氣。

  作者把感情注入到這些事物中,透過移覺的手法將歌聲完全轉化成這些我們能夠觸控得到的,看得到的,聞得到的物象。然後再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手法把情與景、虛與實和諧統一起來,自然地展開聯想。他把輕柔的歌聲給人的享受比擬成春雨、春風的輕撫;把低沉的歌聲比擬成黯淡的花色,芳香的“消歇”、“楞倦”;把心靈為之一振的歌聲比擬成沁人心脾的花香、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