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的獨特意蘊

朱自清散文的獨特意蘊

朱自清散文的獨特意蘊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散文家,其散文作品以清新自然的風格享譽文壇,至今仍為無數讀者所稱道。以下是小編分享的朱自清散文的獨特意蘊,歡迎大家閱讀!

  散文作為我國的主流文學形式,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學史上燦若群星的名家騷客,運用這一載體,展示出迷人的文學才華。兩千多年來的中國散文之路,是一條光彩奪目的心靈旅程,記載了一個個有思想、有文采的文化精英。朱自清就是在散文道路上留下足跡的著名作家,是二十世紀中國散文界的一顆巨星,尤其是其多篇散文,閃爍著獨特的光芒,令人心馳神往。本文試圖分析朱自清散文在藝術上的獨特意蘊,以期引起各位同仁對朱自清散文創作的深入思考。

  一、情景交融的詩意美

  朱自清的散文常常寓情於景,融景於情,在情景交融之中迸發出韻味深長的詩意。他在對情景的細緻描寫之中,自然而然地將自身感受融合到景緻當中,讓讀者深刻感受到文中撲面而來的詩意。一篇名為《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的散文便是一例,該題原是一句舊詞,朱自清藉以為文題,寫了這一篇內容為讀畫的散文。作者先將畫面作了介紹:一輪明月“青光遍滿紙上”,嫩綠色的海棠花葉子“彷彿掐得出水似的”,兩隻黑八哥“一隻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兒半睜半閉”,而另一隻“別過臉來對著這一隻,已縮著頸兒睡了”。如此介紹,就已使人見文如觀畫了。但作者的才華還不只表現在複述畫面,更在於透過畫面,發掘詩的意境,寫出自己獨特的讀畫感,虛實相間、景中有情,那朦朧的意境、柔和的氣氛、依戀的情緒都渾然一體,達到了文情並茂、意趣盎然的效果。另一篇散文《春》,則更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在朱自清的筆下,春天不但美麗,而且飽含感情,萬物甦醒後的春日景物躍然紙上。作家在文中寫出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及迎春的人們,展示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其中,“春花”給人以清新美麗、生機旺盛之感。“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一描述,使讀者眼前彷彿出現了春花“千朵萬朵壓枝低”的動人情景。接著,作者又把花兒的顏色寫得色彩奪目,“紅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還散發著撲鼻的香味,引來了蜂忙和蝶舞。一瞬間,原來的靜景在作者靈巧的筆下動了起來,描繪出春花絢麗的丰姿,真實地寫出了美好的春天。使春天的神韻如同詩一般,在畫面中流淌, 美不勝收。

  二、深邃幽遠的意境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具有長久的藝術生命力,不僅在於情景交融的詩意美,而且還在於其意境的深邃幽遠。朱自清常常將自己的情感在特定的環境下凝固下來,並昇華成為一種深遠的意境。其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就是透過美侖美奐的景物描寫,將他的心聲不露聲色地折射給讀者,透過文中創設的幽遠意境,很好地寄託了自己的情懷,讓讀者體會到藝術的韻味。開頭點明“心裡頗不寧靜”,接著寫景,渲染夜深人靜之時的氣氛,描寫小路的幽靜,荷塘四周的清靜,月光的淡淡,以此抒發作者心情的愁悶。作者獨自置身於這幽靜而靜謐的荷塘之畔,觸景生情,讓原本很不平靜的心情變得安靜起來,感到“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些含蓄的語言,揭示出作者的內心世界。他目睹黑暗的現實,感到現實世界再也沒有自己立足的天地與自由,但卻又無法擺脫現實,於是只能尋求在“另一個世界”獲得片刻的安寧,擺脫各種紛擾,一洩胸中的苦悶。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景色,不但觀察準確,而且描繪細膩,運用了多種手法來凸顯荷塘的淡雅寧靜,為荷塘創造出超凡脫俗的氛圍,從而形成了一個十分美麗的藝術境界,因而產生了十分巨大的魅力。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藝術效果,主要是因為作者筆下的那一方荷塘,已經不再是客觀意義上的普通荷塘了, 而是作者心中的“另一個世界”。由此,展現出深邃幽遠的意境美,詮釋著作者嚮往寧靜而自由生活的渴望。

  三、簡潔自然的口語美

  朱自清先生作為一位傑出的語言大師,對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他對於口語有一種獨特的敏感。在創作後期,他大量採用口語體的.語言,在經過藝術加工和改造之後,創造出被稱為“談話風”的語言風格,從而使文章語言具有通俗平易的獨特特色。朱自清從口語中提煉出許多活生生的,極其富有表現力的口語語彙。語彙是構築語言大廈的最基本的磚瓦。經過對精心加工提煉的口語語彙進行大量運用,使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簡潔自然,從而獲得了“談話風”的韻味。同時,朱自清還透過學習,在實踐中運用了口語的節調,並使之實現了藝術化的新境界。朱自清對於口語的節調有深刻獨到的敏感。透過運用藝術化的口語節調,使他的散文語言富有音樂旋律。這一特點主要還是透過獨特的口語句式運用來表現的。請看散文《兒女》中的一段描寫: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說紅筷子好,他說黑筷子好;這個要乾飯,那個要稀飯,要茶要湯,要魚要肉,要豆腐,要羅卜;你說他菜多,他說你菜好……”可以看出,這段話中的語彙,大多數都來自口語之中,作者注意並

  採用口語的句法對句子進行重新組織和安排,從而形成了迴環反覆的音樂旋律,構成了一種鏗鏘有力的音調,一種頓挫有力的音樂節奏,從而活靈活現地描寫出孩子們吃飯時相互爭吵的生動景象,同時也在不經意中流露出作者此時的不耐煩情緒。從對以上這個例子的分析之中,如果認真分析,我們還可以分析出,朱自清對口語節調的運用,不但是一種自覺的審美品位與藝術追求,而且同時也決不是為了追求而去追求,他散文中的種種口語節調完全是按照散文表情達意的需要,透過切入生活畫面和細節的言語內容,將本色的生活氛圍融合為一個整體,使文章具有生活的真味。

  當然,雖然朱自清散文十分重視吸收口語語彙,大量採取口語節調,具有“談話”的風格,但是散文的語言畢竟有別於口語,畢竟是一種文學藝術語言。因此,他十分注意對口語詞彙進行藝術化的提煉,他認為只有多誦讀,才知道怎樣去潤飾字句。只有多去聽活的語言,多聽人家說的話,並細細研究、體味,並且記住。朱自清散文中的口語節調不但保持了漢族標準語的民族特點,而且同時吸收了其它方言、文言以及外來語中的有用部分,因此讀起來覺得親切流利,毫無生硬彆扭的感覺,已十分接近如今我們使用的普通話。如散文《兒女》中還有一句:“不久也就抹著淚捧起碗了”一句,其中用的是“抹”字與“捧”字,而不用“擦”,也不用“端”,這就十分口語話,體現出形象性與生動性,將孩子受到大人訓斥之後那種戰戰兢兢、老老實實的形態,栩栩傳神地表現出來了。因此,朱自清先生“談話風”的藝術語言,在明白如話和通俗平易之中,不但有著字外有字、句外有句的無窮韻味,而且還富有形象生動的獨特意蘊。

  四、結語

  以上所論,僅是簡要分析了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美。綜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創作經歷,從早期的清秀脫俗,到中期的樸實深厚,再到後期的深邃高遠,無不顯示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審美情趣,為其後的中國散文創作開闢了一條平坦大道。因此,朱自清散文中還有眾多的藝術寶藏可以深入挖掘,有待於我們繼續學習探討。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