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作品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張愛玲作品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張愛玲作品讀後感1
1.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
——出自《愛》。看了第一句,
2.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去,但我的心是歡喜的。並且在那裡開出一朵花來。——出自《中毒》?
夜讀發現據說是張愛玲的這兩句。文藝女青年為什麼這麼喜歡張愛玲,也就有了答案。
我讀不了紅樓夢,也就讀不了這一型別的書。我覺得無論如何,那是在大觀園裡面的雞毛蒜皮的小事,猜度揣摩的小心思,一個小地方鑽來鑽去沒有意思。還不如李逵雙斧一揮,諸葛亮羽扇一指,殺它個落花流水。
但是人總是有些小心思需要安撫,總有些小情懷需要抒發,這些安撫和抒發需要用很細很細的筆去描,用很巧很輕的顏色去寫。讓人家在細膩轉承中感受到裡面的機靈勁。
張愛玲就是有這個本事。
一般的狗血女作家寫得很細膩,但不機靈,寫得很敏感,但是不上檔次,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電視劇,但沒有一出不是一次性消費品,沒有把玩的餘地。
“於千萬人中遇到你”一句,從佛學中偷來的,用在愛情上很合適。跟你遇見原是有萬般機緣,就是這個意思,但用了很細很細的工筆來描,用很鋪陳的顏色來排比,覺得很芳香入口,濃淡皆宜。
遇到了是佛學,遇上後如何說,張愛玲安排的一個小情節:男女主人公即便遇上了一時還不認識,唯有道上一句:你也在這裡?
彷彿是認識已久,只是隔斷了數重輪迴,此次相見,也是命中註定。巧到了極點,也輕到了極點。真是女兒家心思,很細,很溫柔,被動的,但心裡卻有一團火。
“很低很低”那一句,也是一個驗證。曲折迂迴,讓到了無限遠,然後慢慢的兜回來,還開出了一朵花,你說是不是很細很細,是不是很溫柔很溫柔,是不是雖然很細很溫柔,但裡面有一團火焰,化身出來,成為了一朵非常鮮豔亮麗的花兒。
我無法知道摘下來的是不是就是張愛玲寫的。我沒時間鑽進去,沒時間讀。儘管我似乎有的是時間。
張愛玲作品讀後感2
青春是什麼?
青春是一片雲,朝也彩霞,晚也彩霞;青春是一陣春風,吹皺一池春水,揚起漫天飛絮。
青春是一種激情,它充斥著你澎湃的血液,刺激著你那雙孜孜求知的雙眼讓你對世界充滿好奇,樂於接受任何挑戰。
青春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講是一筆財富。因為年輕,我們擁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情;因為年輕,我們擁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魄力;因為年輕,我們擁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志向。我們年輕,我們是一群追夢者,我們可以駕馭人生的航船,在蔚藍的天空下,在粼粼的碧波上,高揚著夢想的風帆,去追逐我們的理想。正因青春如此珍貴,如此美好,有人會在青春已逝後,憑欄獨吟“黃卷青燈,美人遲暮,千古一轍。”
張愛玲的這篇《遲暮》正是向人們提醒珍惜青春。文中描寫了一副在勃勃生機的春天,一個青春已逝的女子憑欄哀悼青春的畫面。“成團的柳絮,模仿著二月間漫天舞出輕清的春雪,飛入簾櫳”,這是多麼富有詩意的意境,卻有人在此憑欄悲傷。強烈的對比,讓人心中驚醒。許多人不正是在“才從青春之夢裡醒過來的眼還帶著些許朦朧的睡意”的時候,青春已悄然離他遠去了嗎?而當他們醒來的時候,他們也只有在悔恨中悲傷。這篇散文表現了作者對青春的緬懷,對青春易逝、紅顏易老的感嘆,同時也是對我們年輕人的一種警醒:不要等和文中女主人公“在心裡千迴百轉的'想著,接著,一滴冷的淚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說話又說不出的顫動的口”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在這篇散文中,或多或少反映了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和對青春的珍惜,但更多的是一種提醒,對擁有青春的我們的一種警醒。青春易逝,誰也不想憑欄獨吟“黃卷青燈,美人遲暮”吧。
從中我們至少讀懂了一點,那就是:青春是寶貴的更是短暫的。青春是我們手中最大的資本,我們有本錢去追逐我們想要的,我們可以用青春放飛我們的夢想,去實現我們的夢想。我們雖然不能增加青春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增加青春的寬度;我們雖然不能讓青春為我們停留,但至少我們可以讓青春無悔。讓我們把握現在,把握青春,把握未來,奏出最美的青春之歌。
張愛玲作品讀後感3
讀了張愛玲的散文《天才夢》,看見了這樣的張愛玲。自稱是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視為天才,除了發展她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她三歲能背誦唐詩,七歲寫了第一部關於家庭悲劇的小說和第二部關於一個因失戀而自殺的女郎的小說,八歲開始寫類似烏托邦的小說,題名為快樂村。九歲時學習鋼琴,決定做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裡演奏。
在她十六歲時,她媽媽從法國回來,發現女兒不會削蘋果,怕見客人,學不會織絨線,不會識路,一個住了兩年的房裡,問她電鈴在哪兒還茫然……,於是努力培養她做一個淑女:學習煮飯;用肥皂粉洗衣服;練習行走的姿勢;看人的眼色;照鏡子研究臉部神態……,然而兩年的培養計劃卻沉痛地宣告失敗。
在那個時代,女子就是該學會燒菜做飯,織衣補襪;該有優雅的舉止,得體的言辭。愛玲看起來是不符合當時對女子的要求了,所以她說自己:“總而言之,在現實的社會里,我等於一個廢物”,儘管她說她還是會領略一部分的生活藝術:看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吹比bagpipe,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
而今天的社會里,我們現在的母親是不會象愛玲的媽媽那樣要求自己的女兒,他們順應時代,著力讓她們學文化,懂樂器,會書畫,能舞蹈,善交際等,把他們培養成魅力十足的美女加才女。可是孩子們仍舊讓他們失望,不思學習,不努力。樂器學得想砸樂器,各種補習,訓練讓她們喘不贏氣。能忍受的就順著母親的意圖或好或歹地發展著,成為人才或庸才,儘管心理不知是怎樣的扭曲和壓抑。不能忍受的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是象愛玲那樣成為蜚聲文壇的四大才女之一,也算是圓了她自己的天才夢。而是走向了倔強逆反,不求上進的廢才,成為父母和社會的包袱和不穩定份子,當然,最終賤踏的是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