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九齡> 一代名相張九齡說明文4篇

一代名相張九齡說明文

一代名相張九齡說明文4篇

  引導語: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尤其是在作文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說明文,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法的介紹事物、解釋事物的文體。要求使用一定的說明方法,如定義、分類、舉例、資料、圖表等。那麼說明文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代名相張九齡說明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代名相張九齡說明文篇1

  在廣東省韶關市有一條繁華的街道,名叫“風度路”,是為紀念唐朝宰相張九齡而命名的。張九齡是韶關曲江人,祖籍韶關始興。唐玄宗的丞相,也是歷史上第一位擔任丞相的嶺南人。清初大文人王夫之稱讚他為“當年唐室無雙士,自古南天第一人”。他不僅是個出色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一直為世人所崇敬、仰慕。

  張九齡自幼天資聰慧、才智過人,五六歲便能吟詩做對,一時人稱神童。七八歲那年春天,張九齡隨家人遊寶林寺。寶林寺是名剎,香火鼎盛,風景秀麗,遊客如雲。張九齡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報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員進香朝拜。殿前香客趕忙迴避。張九齡把進寺前折的桃花枝藏於袖中,若無其事地看著太守隨從擺弄貢品,沒有一點害怕的樣子。太守見張九齡活潑天真十分可愛,想試試他的才氣如何。便問:“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個對子,若你對得上,就給你供果吃。”張九齡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見九齡袖藏桃花,就出了個上聯“白面書生修理暗藏春色”

  九齡介面應道:“黃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這小孩真是個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對“一位童子,攀龍攀鳳攀丹桂”,張九齡猛一抬頭,正對三尊大佛像,觸景生情,便應“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太守與隨從無不驚歎:此子日後定非等閒之輩。

  張九齡拿著太守賞給的供果到後院玩,被一和尚看見,以為他偷吃供果。九齡說是太守賞賜的,和尚不信:“憑什麼說太守給你的?”九齡訴說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讓九齡說出太守的對子。九齡念出太守的上聯,和尚又問“那你又是怎麼應對的。”九齡靈機一動,便說我對的下聯是:滿寺和尚,偷豬偷狗偷青菜。”和尚一聽這下聯,心頭一驚,便拔腿要追太守去說個明白。

  這就是張九齡小時候的故事,從故事裡就可以看出他是個機智聰明、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勤奮好學的人,他能成為一代名相,成為詩人,與這些是分不開的。

  一個人學習成績的好壞、知識的多寡關鍵在於勤奮的程度如何。高爾基說過“天才出於勤奮。”卡萊爾也說過“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這就是說,只有我們不怠於勤善於求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學習中,贏得學業上的巨大成就。勤奮是把願望變為現實的條件,不付出勤奮,就不會有智慧和靈感,也不會產生天才。

  張九齡身上的許多品質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我們要像他一樣的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爭取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代名相張九齡說明文篇2

  張九齡(678-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生平

  張九齡出生於官宦世家。少聰慧能文,弱冠參加科舉考試獲中進士,為秘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他曾上書,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後因與主政者不合,一度辭官返回家鄉。期間,主持修築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暢通。唐開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重其文才,稱為後出詞人之冠。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為中書舍人。及張說罷相,因受權力鬥爭風波的牽連而被調往外地任官。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由於他才學超群,風度亦甚佳,因而頗受玄宗的'讚賞。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時,唐朝處在全盛時期 ,但卻又隱伏著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遊說九齡,九齡叱退使者,及時據理力爭,從而平息了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而對安祿山、等奸佞所為,張九齡更痛斥其非,並竭力挫敗其陰謀。

  玄宗欲以范陽(今北京)節度使張守珪為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悅,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玄宗遂於開元二十四年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罷相後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八年(740),張九齡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祿山討奚、契丹,戰敗,被執送京師。九齡主張按軍法處以極刑,玄宗不從。

  在他死後,曾被其預斷為必反的安祿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齡。

  成就

  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寫出了不少留存後世的名詩,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張九齡的詩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為詩壇前輩張說所激賞。被貶後風格轉趨樸素遒勁。

  一代名相張九齡說明文篇3

  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今廣東韶關),死後諡號文獻,後世被人稱為“張曲江”和“文獻公”。其家族顯赫,祖上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留侯張良和西晉的武郡公張華。

  張九齡少有才名,弱冠中進士。13歲時,他的文章就得到了廣州刺史王方慶的讚賞。入仕後,張九齡曾提醒當時有名的宰相宋璟,讓他舉人唯賢。得到了宋璟的肯定。還上書皇帝,讓他任官要消除重內輕外的毛病。

  開元四年,張九齡和宰相宋璟鬧了矛盾,回家賦閒。在此期間,開闢了大庾嶺,開鑿梅關古道,貫通了南北交通,造福了當地人民,為廣州的貿易發展和交流作出了傑出貢獻。

  開元九年,張九齡的恩師張說拜相,張九齡也因為政績突出被屢次提升。十四年,張說被罷免,張九齡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貶職。十七年,張說被重新啟用,但第二年便得了重病。他重病期間多次推薦張九齡為相。

  開元二十一年,張九齡拜相。當時安祿山討伐奚、契丹失敗,要被斬首。張九齡認為他有謀反之相,上書皇帝請求殺了安祿山。唐玄宗沒有同意。

  在張九齡任宰相期間,大唐王朝雖然處於極盛時期,但同時也隱藏著許多社會矛盾。對此,張九齡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進了農業發展,整頓了吏治,使得朝廷面貌煥然一新。

  李林甫忌妒張九齡的才能。當時周子諒彈劾牛仙客失敗,被流放。李林甫對皇帝說:周子諒是張九齡推薦的。因此,張九齡也受到牽連,被貶為荊州長史。張九齡被罷免後,大唐王朝疾速走向衰落,並最終引發“安史之亂”。

  四年後,張九齡回鄉探親,病死於自己家中。死後,唐玄宗賜諡號文獻,追封為荊州大都督。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後悔當初沒有聽從張九齡的話,殺掉安祿山,特地派人來到廣州紀念張九齡。

  一代名相張九齡說明文篇4

  張九齡,唐玄宗時期的宰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任名相。在他之後,大唐王朝便如江河日下,最終引發了幾乎導致唐王朝滅亡的“安史之亂”。在張九齡當政期間,唐王朝雖然繁華到了極點,但社會的各種矛盾已經暗流洶湧。張九齡重視農桑,輕徭薄賦,整頓吏治,保持了開元盛世的最後幾年的穩定。

  唐玄宗寵愛武惠妃,武惠妃想讓她自己的兒子當太子,日後可以繼承大統。所以她私下裡欲謀廢掉當時的太子李瑛。但是她也知道,廢太子是大事,如果沒有朝中大臣的支援,這事根本幹不成。所以武惠妃就派了個宮中的官奴去遊說張九齡。結果遊說不成,反而被張九齡罵了一通。張九齡馬上將此事告知了皇帝,從而挫敗了武惠妃謀立太子的陰謀,穩定了宮廷形勢。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武惠妃。

  張九齡識人明察秋毫,剛見到安祿山就斷言此人日後必反,便向唐玄宗申請斬殺安祿山。但唐玄宗卻沒有同意他的這個意見,二十年後,果然引爆了“安史之亂”,幾乎導致大唐王朝的滅亡。

  當唐玄宗欲立範陽節度使張守珪為相,立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時,張九齡極力阻止。這下也引起了皇上對他的不滿。

  開元二十五年四月,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在奏章上引用了武后時的讖詞:首尾三鱗六十年,兩角犢子自狂顛,龍蛇相鬥血成川。其中“兩角犢子”被解讀成牛,言下之意必有姓牛的人來禍亂大唐。唐玄宗認為他荒謬,當場將他杖於朝堂之上,幾乎把周子諒打死。十七日流放廣西,在流放的路上死去。

  這時,李林甫想起了當初他立相時張九齡也竭力阻止,就對皇帝說:周子諒是張九齡推薦的,張九齡也要之罪。唐玄宗想起了張九齡處處與他作對的往事,新仇舊恨一併發作。於是張九齡也受了牽連被罷相,貶為荊州長史。

  而在張九齡被罷相後沒幾天,太子瑛和瑤、琚兩位王子也被貶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