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余光中> 分析余光中的“鄉愁”

分析余光中的“鄉愁”

分析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一種情感,蘊涵著對祖國、家鄉的深沉摯愛、關心的情懷,從而體現一種崇高的精神品格。

  鄉愁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情感,因而,古往今來,人們基於對祖國、家鄉的思念之情就成為普遍而恆久的主題。余光中《鄉愁》所抒發的不僅是個體的內在情感,更蘊涵著億萬中華兒女渴盼兩岸統一,和諧團結的民族精神和歷史責任感。因而具有典型而深遠的社會意義。

  一、鄉愁是一種文化傳統

  自古以來,中華兒女有著一種深沉的精神意識,這種精神意識歷經數千年曆史長河的沉積,形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傳統——鄉愁。“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在《詩經》裡,像這些描寫鄉愁的內容極為豐富,因而可以說《詩經》是鄉愁的文化傳統之源。這也說明悠久的鄉愁文化傳統不僅源起於《詩經》,而且在那遠古時代裡已醞釀成熟。及至屈原《離騷》所表現的去國懷鄉的鄉愁情懷,則使這種傳統由民間百姓的自由抒發而發展到以文人為主導的高雅境界。從此,鄉愁成為歷代文人賦詠不盡的永恆主題和深蘊內涵的文化傳統。

  二、鄉愁是一種對故土眷戀的情感

  在現實生活中,鄉愁蘊寓著人們對家鄉的情感回憶。俗語云“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家鄉人。”“故人親情曖,家鄉井水甜。”(周巍峙《跪拜大地》)家鄉的風土人情,山山水水,甚至人生中孩提時所嬉戲、玩耍的種種情形經歷,在人們的大腦裡潛意識地儲存著豐富的相關資訊。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這些資訊將會被啟用而成為一種精神上的情緒反映。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情感思念或渲瀉。“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丘遲《與陳伯之書》)當困惑苦悶廁身於北魏陣營的陳伯之將軍展閱聲情並茂的家鄉故友來信。家鄉那無限熟悉的萬千風物歷歷在目。終於,陳伯之棄暗投明,迴歸到他生於斯,長於斯的梁朝。“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白居易《憶江南》)“跪拜大地,跪拜的是一份沉甸甸的鄉情,是一份濃得化不開的摯愛、一份純淨溫馨的眷戀、一份永不褪色的回憶。”(周巍峙《跪拜大地》)因此,鄉愁的產生在於人們對故土眷戀的內在情感。

  三、鄉愁是一種愛國的崇高情懷

  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家國共構的民族。幾千年來,人們對家鄉故土的眷戀情感,始終建立在獨立、自由的民族、地區以至國家上。就是說,人們對家鄉的熱愛是建立在對祖國的熱愛忠誠前提下進行的。這不僅符合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團結統一的精神品格,而且在儒家思想裡,修身、治家平天下是人生的發展路徑和奮鬥目標。建立和諧、團結的家庭,進而建立和諧統一的民族、國家。屈原聞知郢都失陷後所產生的對故都強烈思念情感並留芳萬代,“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黿吾以行——”(屈原《哀郢》)首先是因為他是一個無限忠耿於祖國的偉大愛國者。杜甫陷安史叛軍中的鄉愁《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直接反映的就是愛國愛家的思想感情。“燕然未勒,歸無計,將軍白髮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作者抒發了守邊將士對家鄉濃濃的思念情懷,更體現了為捍衛祖國邊境安寧而有家歸不得的愛國崇高精神。聞一多先生是一位鬥士式的愛國主義詩人,留美期間,他的濃濃鄉愁就是一股股激情澎湃的愛國主義熱流:“太陽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陽!/又逼走了遊子底一出還鄉夢,/又加他十二個時辰底九曲迴腸!”這種愛國的崇高情懷在他《致吳景超》信裡得到證明:“我想你讀完這兩首詩,當不致誤會我想的是狹義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國的山川,中國的草木,中國的鳥獸,中國的屋宇——中國的人。”因而,鄉愁體現的是一種愛國的崇高情懷。

  四、鄉愁是一種追求和諧親情的精神訴求

  家鄉的美麗可愛在於山水田園的自然風光美,更在於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社會人倫之美。這種社會人倫關係就是家人、親戚、朋友的親情、友情。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詩中透過想象描寫家鄉月夜時妻子正在獨自憶念長安的情形,表達了作者被叛軍所俘身陷長安時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正因為戰亂而致令長別家園,杜甫對家鄉親人的'憶念也逾益日深。“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杜甫《恨別》)。這些,都充分表明,鄉愁是一種追求和諧親情的精神訴求。

  五、鄉愁是一種幸福的希望與無奈的痛苦交織的情感體驗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顧名思義,“鄉愁”的產生是在遠離祖國、家鄉的異國他鄉背景下精神上的情緒反映。因而,悠悠鄉愁,在於人們的情感依歸是國家、民族與家鄉。從這方面上說,鄉愁是幸福的希望,它反映了人們雖身處異域,卻時刻關心著祖國、家鄉的命運與發展。他們透過想象祖國家鄉的美好變化來寄寓豐富的內心情感。“太陽啊,我家鄉來的太陽!/不是剛從我們東方來的嗎?/我的家鄉此刻可都依然無恙?”(聞一多《太陽吟》)但是,鄉愁又是無奈的痛苦,人在他鄉,關河相隔,迢迢萬里,要想目睹祖國、家鄉的尊容,或是投懷於母親的懷抱,感受家庭親情的溫馨,卻是可望而遙不可及。“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經.蒹葭》)“呵,漂泊之年月,/帶去我們之嬉笑,痛苦,/獨餘剩這傷痕。”(李金髮《故鄉》)這是多麼深刻的漂泊異鄉的痛苦情感體驗!

  六、鄉愁是一種對海峽統一的熱切希望與祝願的民族精神的情感昇華

  余光中《鄉愁》的實質就是遊子與母親,即臺灣與祖國大陸“海峽盈盈一水間”所產生的彼此無法割捨的骨肉關係的縷縷思念情懷——“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生於江蘇南京,1948年隨父母離開大陸家鄉居香港,次年赴臺,至寫作《鄉愁》時已足有三十個年頭。此際,他必然清楚地記得,十五年前,就在這寶島臺灣上,曾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為思念故鄉而哀切痛哭:“葬我於高山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于右任《遺願篇》)其時,痛別祖國母親多年的他,也時時聽到母親痛楚的呼喚:“喊我,在海峽這邊/喊我,在海峽那邊。”(余光中《春天,遂想起》)而現在,罹受三十年的故鄉夢牽魂繞痛苦的余光中,在抒發內心的思鄉情感時自然表現得強烈而深沉。詩中選取了人生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個階段:少年、青年、中年(過去)、老年(現在),同時,選取生活中的四種普通物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來構築痛苦無奈的深沉綿渺意境。從而使詩人在最後噴薄而出的呼喊中把思鄉的情感昇華為對海峽統一的熱切希望與祝願的民族精神:——“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

  總之,《鄉愁》是一篇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它給人以時序的連貫性,也給人以意象內涵的豐富層遞感,更給人以民族的歷史重任。透過《鄉愁》,讓我們感受到作者詩歌思想“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余光中《白玉苦瓜》序)同時,《鄉愁》在形式上體現了聞一多先生的詩歌“三美”(建築美、音樂美、色彩美)之結構美、音樂美的和諧統一,使得全詩讀來回旋往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有效地助成了詩歌內在的哀婉情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