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讀後感(精選22篇)

岳陽樓記讀後感

岳陽樓記讀後感(精選22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岳陽樓記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1

  讀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深深打動。

  在《岳陽樓記》一文中,范仲淹因記述重修岳陽樓一事,向人們傾訴了他的政治抱負。他批評那些因環境的好壞而悲喜的人,批評了他們悲觀消極的生活態度。相比之下,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卻是一個積極面對生活的人。他受貶後還積極從政,短時間內就是巴陵郡“百廢俱興”。就範仲淹本人來說,他的一生是憂天下的一生,不論是日食兩餐冷粥,還是做參知政事,他都做到以天下為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岳陽樓記》這篇文章來說,儘管帶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但文章的主旨卻是很值得後人繼續發揚光大的。文章中表露出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嚴於律己,關心人民疾苦的思想主張在今天仍是很值得借鑑的。想來,在當時的社會中,范仲淹能夠提出那些見解,是在是難能可貴!

  由此,我想到現在,一個人不論其崗位如何,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關心國家大事,具有主人翁精神,積極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刻刻關心國家和人民的人為榜樣。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從小樹立為祖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志向。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磨鍊自己的意志,把自己培養成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之才。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流傳了千百年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而今我們要賦予它更新的時代意義,繼承發揚廣大!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2

  今讀《岳陽樓記》,對作者的人品、人格敬仰之情猶然而生、有感如下。

  一、政治失意不失志。

  作者於1045年因改革弊政失敗,被罷去副相官職,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遭受了嚴重的政治打擊。雖被罷官降職,作者卻沒有失去志向,仍然在新的崗位上勤懇工作。相比我們有些同志,在工作中遇到困難、遭受挫折、偶感仕途無望,從此就一蹶不振。對人生的理想、信仰瞬間發生顛倒的看法,工作中出現消極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顯然經受不起人生的挫折和失敗的考驗。就此比較,作者身為封建時期的官吏,在三年縣太爺,十萬雪花銀的時期,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仁人思想,值得我們認真很好的學習。

  二、憂國憂民的思想。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此句不泛體現了作者濃厚的封建忠君意識,但它更能體現作者的憂國憂民思想,做官時要想到民眾,為民眾多做事、做好事,不做官時也要想到國家,關心國家的發展壯大,把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緊密聯絡起來。

  當今,我們一些同志當官時,不是憂其民,而是高高在上,把公僕變為主人,甚至腐化墮落。不當官時也不憂其國,對國家發展壯大漠不關心,置若罔聞。我們共產黨是領導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力量,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共產黨人就更應具有憂國憂民的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的發展壯大多做貢獻。

  范仲淹的告誡我們的是世人應有大公無私的精神。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3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當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的偏失,因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的真諦是人為的,而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科騷人因環境而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抑鬱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謫在外,卻能把心事託付出來,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文章。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況且,這種頹廢的一直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行一種不滿現實,沉鬱的、萎靡不振的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的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人感到嘆惋罷了。孟子云‘土窮不離義,達不離道’。有孕‘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於現世’。‘窮則獨善起身,達則兼善天下’。

  這才是文人對得失真正的態度。不管處在什麼環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身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的遼闊,而人類的生命只有幾滴露水,當露水蒸融是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譭譽歡威,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民生為主,實得利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4

  《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傳誦的明文。

  文章分敘事、寫景、議論三部分。作家在略敘作文原因後,用濃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陽樓上看到的景物,透過寫環境變化反映人們的心情:當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時候,人們變得喜悅興奮,忘記了憂傷,沉醉在景色之中;當烏雲密佈、細雨連綿的時候,人們變得傷感悲痛。最後,作家借“古仁人”的形象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們只因環境變化而心情變化,絲毫沒有把國家安危放在眼裡。就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樣,應該時時刻刻惦念著國家,以國家大局為重,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遙遠的地方,只要有這顆愛國之心,就一定能夠打敗敵人。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麼由誰來抵抗侵兵?由誰來出謀獻策?由誰來力挽狂瀾?沒有了民眾,這個國家也就沒有了意義。當國家有了危難之時,有力出力,有計獻計,為國家擔憂,為國家殫精竭慮。當國家太平之後,就可以和舉國上下所有的人們一起歡欣,一同慶祝。那是,也許更覺得逍遙自在。學習也是一樣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學習,才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學完之後,再放下心來玩,難道不比提心吊膽地玩好嗎?

  《岳陽樓記》主要告訴我們一個臣子應該心繫國家,從而折射出應該如何學習。我也要學習這種精神,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學得紮實,玩得開心。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5

  《岳陽樓記》中第一段主要敘說本文寫作的原因和當時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為寫景,從中滲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為打動我的一段,它多為議論,其中表現作者的思想和遠大的報負。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從他們身上借鑑出一些思想和理論。我從中感悟到,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是否應該學習“古仁人”一樣,志存高遠,在成功與挫折前面保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態,

  在今日的中國,我們是否也應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雖然這種“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適用,有一定的歷史侷限。但是現在人人都是國家的主人,我們應該以主人翁的心態去看待國家,所以我們無論身在何方,身處何種地位,都應心繫天下,關心國事,以國家只是為己任。

  如果,每個人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中國將永盛不衰,繁榮延綿,雄偉高傲地屹立在世界東方。如果這樣,又何問“微斯人,吾誰與歸?”呢?到時,天下人皆為一道,共奔繁榮富強。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6

  今日的世博,是世界矚目的中國現代文化。而我們是不是應該回想古代的文化呢?沒有這些古代精髓,怎麼可能會有現代的科技文化呢?之所以有了古代的文學,才換來了今日世博的佳話呀!

  我今天看了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寫的散文《岳陽樓記》,這篇文章生動地描寫了作者被貶到鄧州(今河南鄧縣),和想起一年前友人滕子京也被誣陷浪費工錢被貶嶽州(今湖南嶽陽),修建岳陽樓的場面。

  我不禁讀了起來:“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

  如果沒有了這篇短文,我們這些孩子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呀。騰子京受了那麼多的苦,一點都沒有,而我們這些小皇帝、小公主挑食的挑食,連羽毛輕重的活都不肯幹,真是太嬌慣了!

  實情為1046年9月15日,應好友在日陵郡守騰子京之邀有感而寫,《岳陽樓記》能夠成為傳世名篇,並非對其岳陽樓風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陽樓記》一文抒發先憂後樂、憂國憂民的情懷,這便是我喜歡這篇散文的原因。

  之所以有了這些古文,才造出了今天的世博、今天的輝煌!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7

  人是感情的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境而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憂心沖沖,抑鬱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謫在外,卻能把心事託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況且,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於一種不滿現實、沉鬱的、萎靡不振的跡向。這對國家、對社會乃至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後人感到嘆惋罷了。

  孟子云:“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現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才是文人對得失真正的態度。不管處在什麼環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的遼闊,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照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民生為主,實得利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8

  前不見古人,使我們愴然涕下。自古遷客騷人多會於岳陽樓。我們無法再現當年的景象,留給我們的是一些深深的遺憾和無盡的思考。

  岳陽樓雄偉壯觀,洞庭湖南極瀟湖,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巖疆。有著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雄偉,有著朝暉夕陰的無窮變化,再加上遷客騷人華麗詩篇和萬船感慨,使得岳陽樓更加神秘。

  歷史已經過去,當我們五次回憶歷史的時候,我們能看到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滕子京,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有著升起的輝煌,也有著墜落的遺憾。於是滕子京遭貶而你又受牽連,但是你並沒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嘆,真是“卻道無涼好個秋”。或許辛棄疾也和你一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壯歲族旗擁萬夫”。但是最後也只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鄰家種樹節”的遺憾與無奈。《美芹十論》、《九議》也隨之成為歷史泛黃的一頁而後十六十年則讓人頓覺悲哀。

  或許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你,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髮。於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了你無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態度。你的精神、品質永遠活在後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恆。相信若干年後仍然能聽到你那豪邁的壯語!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9

  伴隨一篇文章成長,這也許是很不容易的。自然讀書時要讀這篇文章,那是因為這篇文章被選入了課文,考試要考,非得要讀。後來從學校出來又走上講臺,巧的是自己還教中學《語文》,這樣這篇《岳陽樓記》便伴隨我一生了,甚至教著教著就老了。早年教書的時候,用的《語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有《醉翁記》和《岳陽樓記》,後來改用了語文出版社編的教材,以為這兩篇“記”文不一定選入了,結果還是被選入了課本,這樣與《岳陽樓記》,便結下了“深仇大恨”,差不多每一年都要教上一遍《岳陽樓記》。這不現在還要寫點《岳陽樓記》的文字,真是“冤家路窄”啊!

  甲、中學時讀《岳陽樓記》,“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少年的時候有遠大的理想,自然這樣一篇古代的“記”文是不在話下的。那時候自己就想說不定我長大了,能寫比這好的“記”文呢。開始交待了作者寫記文的原因,是因為朋友滕子京重修了岳陽樓,請范仲淹寫點歌功頌德的文字,這位範老先生覺得沒有什麼可寫的,便寫了陰雨天在岳陽樓上的心情:“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寫晴朗的時候:“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結尾還教我們要有自己的憂樂觀,這點內容還千古文章呢,這隻能說明古人的文化素養不高,寫不出好文章而已。將來的好文章要靠我輩來創作了。

  那時的我們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是古人水平差,是自己人生閱歷少,對古人認識不到位,不深刻,而犯了狂妄症的毛病。

  乙、而立之年讀《岳陽縷記》,“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後來為了實現自己要超越古人的夙願,自己就拚老命地寫一些東西。因為那時候正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期,文革剛剛結束,文學突然吃香起來。文學青年是一個最熱眼,最被追捧的年代,我便在滇西北深山谷裡一面教《岳陽樓記》,一面拿起手中的筆,要像範老先生一樣,留下點東西。然而一篇篇拙劣的文字寄出去,大部份都是泥牛入海,少部份有了那時候所謂的鉛字退稿信:“謝謝您的來稿,還未達到發表水平,請繼續給我們惠寄新作!”

  有時候實在寫得太多,還是不能發表,便在心底埋怨那些編輯的有眼無珠。後來再教學《岳陽樓記》時,才感悟到範老先生對人生的透徹理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範老先生曠達心胸確實令人敬佩得不得了,人生的得失是不要去計較的,也不為了某個目的而處心積慮,不擇手段地去實現。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行。

  丙、不惑之年讀《岳陽樓記》,“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後來也沒有強求自己去寫像範老先生那樣偉大的作品,而是切合自己工作實際地抒發點感想也就行了。慢慢地有的編輯便主動跟我聯絡,說某篇東西有點價值了,再怎麼處理一下就會更完美,慢慢地我的一些蹩腳的東西也就堂而皇之地登在某個報紙和期刊上了。

  這時再重讀《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是的人生不計較一時身份地位,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只要我們不論在那裡,心裡都想著為人類做點事情,都想著能盡一份自己的力量,不說推動人類向前發展,也想著盡上自己的一份能力。就像滕子京一樣,能夠重修一下岳陽樓也是可以的。不要非去逼迫自己要有多大作為也是沒有意義的。這是我對範老先生崇拜得五體投地的地方了,他不僅規勸了當時心情苦悶的滕子京,也將後世所有的來人都規勸下來了。文學的精要就是在不經意間,勸化了所有的世人。

  丁、知天命之年讀《岳陽樓記》,“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覺得什麼都將過去,只有保持一份樂觀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知天命的年齡,才知道人生確實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不容易的,但做到了這一點,說明人生也就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家有萬間,一夜僅睡一床而已;家有萬擔糧,一日僅三餐罷了。”過多的追求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古諺曰:“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還是讓我們像範老先生說的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吧,有了這樣的一種豁達和追求,人生沒有愈越不過的門檻。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10

  范仲淹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也是進步的思想家。在《岳陽樓記》中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志向和抱負,因此他的這篇文章及其思想被後人所銘記。

  透過《岳陽樓記》那酣暢淋漓的文筆,那臨江的春色,秀美的風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彷彿盡收眼底,如臨其境。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榮辱皆忘,把酒臨風,喜氣洋洋者矣。”我真切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社會理想,正是自然界萬類霜天競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諧歡暢,是榮辱皆忘的博愛與奉獻。

  《岳陽樓記》的著名不僅在於范仲淹細用膩逼真筆觸刻畫了一幅幅美景,更在於他用涵意深遠的文字傳達出來的政治情懷及思想魅力。

  范仲淹當時正被貶官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閒自在。可他沒有想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仍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來勉勵自己和朋友。

  縱觀范仲淹的一生,他從小苦讀史書,擔任過許多官職,兩袖清風,清正廉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這神聖的使命感與進取精神,如今已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無價之寶。

  居安思危,憂國憂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心繫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灑脫,憂國憂民的情操,像一面鏡子,在歷史的長河裡熠熠生輝,令人敬仰。

  由此,我想到現在一個人不論其崗位如何,都應具有主人翁精神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刻刻關心國家和人民的模範人物為榜樣。

  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從小樹立為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志向,學好文化知識,磨練自己的意志,讓自己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11

  近日,讀範公文《岳陽樓記》,敬古人憂國憂民之天下情懷,今深有感觸,感同身受,比之年少,又有不同,然萬千景仰,不及一二,為悼範公,遂作此文。

  我的心情總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忽一日,烏雲蔽日,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從地面到房頂,從房頂到天空,伸手只見五指,周圍芳華搖落,落英繽紛,灌木草叢,皆搖旗吶喊,鬼哭狼嚎,呼聲大作,雞飛狗跳。且聽的電線聲,聲聲嗚咽,隨後,鍋碗瓢盆,一起叮叮噹噹作響,如小雨切切,似大雨嚓嚓,萬物欲立而不由,欲匍而不能,欲靜而不止。

  遇此情景,則心慼慼然,不免生無限嘆息。憂思多慮,愁老煩幼,畏懼人言,感人生之沉重,嘆世道之艱難,想昨日之傷痛,鬱郁而行,糾整合結。念去日苦多,路險途惡實難成其業。悔恨該珍惜年少時光,到如今蹉跎歲月苦不堪言顛沛流離早生華髮。人生百年,春夏秋冬只一輪迴,剎那便是永恆。唯有好好活過,方覺不負此生。

  彼日,天和景明,惠風和暢,天地嫻靜的不拂帶一絲雜音,江河明淨的不招惹一滴塵埃。朵朵白雲,緩緩舒展,萬千綠柳,波光粼粼。桃花搖曳,聲聲鳥鳴清脆悅耳,流水傾瀉,陣陣歌聲優美婉轉。更有巧燕翩然而至,三五成群,尖叫互答。人來人往,目光不經意的觸碰,回報以對方淺淺一笑。

  遇此情景,則心胸為之一寬,放眼天下之大,躊躇滿志,振臂一呼。思過往之崢嶸,已成電影之一幀幀溫馨畫面。心之優雅坦然,安之若素,寵辱皆望,念有萬千思緒,如不盡長江滾滾而來。豪情壯志,氣吞山河,放眼望,江水揚波沖天,拔劍吟,雲起心潮逐浪。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12

  說起《岳陽樓記》誕生,實乃文壇的一段佳話。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謫任巴陵知府,第二年集資重修岳陽樓,考慮到“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鉅卿者不成著”,於是他想到自己好友范仲淹。六月,他寫了一封《求記信》,同時附有一幅《洞庭晚秋圖》,請范仲淹為之作記。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北宋中葉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從小就立下“不能利澤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志向,歐陽修給他寫的墓碑文也說:“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接到滕子京的《求記信》,正值他被貶鄧州(今河南南陽),陷入人生最低谷的時候。

  這天是公元1046年9月14日。吃過晚飯,范仲淹令人將《洞庭晚秋圖》高高掛起,他要仔細品讀一番,好好構思這篇文章。秋風習習,月光如水。凝神壯美的畫圖,他彷彿神遊物外,越長江,入洞庭,登臨送目,心與景匯。

  神遊物外,他想了些什麼呢?

  也許是那一碗米粥分為四塊果腹兩餐的艱辛童年?或許是長達五年和衣而臥的求學歲月?抑或是眼下仕途坎坷、一貶再貶的屈辱處境?

  應該不會。因為這不合他的性格,而且書有佐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他終身奉行的操守。

  登臨送目,他看到些什麼?

  是先秦諸子或乘車、或騎驢為濟世救民奔走呼號的忙碌?或是屈原策杖行吟、抱屈投江的悲壯?還是杜甫徒喚茅屋為秋風所破的無奈?

  都有可能。因為見賢思齊是他的行為準則。記中所說“餘嘗求古仁人之心”就是確證。

  心與景匯,他或許聽到了什麼?

  是孔夫子執著不悔的“君子憂道不憂貧”信念?或者是孟子矢志不渝的“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理念?還是屈原“哀民生之多艱”,至死都不放棄的“民生各有所樂”追求?抑或是杜甫“窮年憂黎元”,但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開顏”,自己縱使“受凍死亦足”的誓言?

  一定是這樣的。因為“仁者”的濟世情懷,一直是他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記中不是清楚記述了他對“異於二者之為”高尚行為的苦苦追尋嗎?

  但是,更可能的實際情況是,他也許什麼也沒見,什麼也沒想,什麼也沒聽見。此刻他的心中,只有憂樂兩字關情。融入血脈的信念,埋藏日久,體念日深,筆走龍蛇,不過一吐為快而已。但見他,身微傾,輕拈筆,伏案疾書,疊彩華章在筆端湧流,躍然紙上。

  凝望著重彩塑金的雕屏,我彷彿聽到自己的心跳聲,一種敬意,一股激情在胸中搏動。

  《岳陽樓記》區區368字,開篇先敘重修岳陽樓的背景、盛狀,交代作《岳陽樓記》的緣由。繼而由岳陽樓大觀過渡到覽物之情,濃筆重彩描繪洞庭湖陰晴變幻的不同景色,分寫覽物而悲、覽物而喜的不同心境。最後透過與“古仁人之心”相比照,正面抒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表達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千百年來,《岳陽樓記》以其立意高遠、寫景雄奇、抒情真切而傳誦千古。它所闡述的人文理想,幾乎昇華為普遍的道德規範,成為激勵歷代志士仁人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

  臨勝境讀華章,滋味果然大不相同。沉吟間,忽聽身旁輕聲嘆言:“讀《岳陽樓記》,人人爭說憂樂觀,依我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值得探求。”

  這話讓我砰然心動:“這是誰呀?說我哩!”抬頭循聲望去,是校長。只見他兩眼笑得眯成一條縫,意味深長地望著我,那神情明明白白是傳遞著一個問號。

  對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之所屬唯有天下蒼生。這是無我的境界,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前提。我茅塞頓開,忽然悟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一種摒個人成敗得失、榮辱譭譽於度外,以天下為己任,濟蒼生、安社稷的胸懷;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一種憂民、憂國、憂天下的愛國主義、濟世情懷;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一種居安思危、樂在其中的憂患意識。

  多情的中國文人,千百年來,滲入你骨髓的憂患意識、濟世情懷,是穿越時空涓涓流淌的一股清流,凌風怒放永不凋謝的一枝奇葩,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注入了無限的活力,附麗了壯美的生命。它發端於商周,發達於唐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書寫了彪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歷史長卷。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13

  岳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稱為江南地區三大名樓。他們的知名,都和題詠他們的詩詞相關。而岳陽樓則以王安石的《岳陽樓記》最負盛名。

  王安石因其實施的慶曆新政不成功,由參知政事貶官為鄧州知州,正當性他煩悶之極時,收到朋友藤子京為岳陽樓作記的懇求,因此便故弄玄虛,表達了自身遠大的胸懷和宏大的政冶理想,並與盆友共勉之。千載名作便因而而問世。

  提及岳陽樓,就不可或缺洪澤湖。正由於擁有洪澤湖才鑄就了那樣一座名樓。范文正公覺得巴陵的幸福風景全集中化在洪澤湖,因此他說道:“銜群山,吞湘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盡這一句,就可與“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樓”的詩詞相提並論,活現了洞庭之水的浩渺壯美,由此可見創作者恢宏的氣概,非凡的才識。並不是大格局是寫出不來這“勢極雄豪”的語句來的。

  隨後,創作者根據“遷客騷人”在收看兩張迥然不同的景色時造成的二種迥然不同的情緒,說明人的情感容易受外部自然環境的危害。這原本是以己度人。殊不知,創作者又與“古仁人”的不一樣心情來駁論,她們不因外部的優劣和自身的得與失而或悲或喜。這應該是人生道路的真諦,跨越高官厚祿、跨越盛衰得與失,“不慼慼於困窮,不汲汲於榮華富貴”。她們卻積極主動加入wto,在她們內心裝著我國的興衰和普通百姓的苦與樂。

  《岳陽樓記》的知名,是由於它思想覺悟的高尚。王安石那時候正被貶職“處江湖之遠”,原本能夠採用明哲保身的心態,落個清閒自在,可他沒有像很多像陶淵明那般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任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盆友。

  一個人要保證先憂,務必有膽有識熱血,雖然不易。而當一個先憂之士建立了榮譽以後還能後樂,更為彌足珍貴。

  我很喜歡創作者用細緻真實的畫筆勾畫出的一幅幅美麗風景,更沉醉於其用實際意義長遠的文字所傳遞出的最終使用價值高標準。讀《岳陽樓記》確實是一種美麗的'享有!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14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它是源於宋朝王安石作品《岳陽樓記》的一句名言,意為“在世人焦慮以前先焦慮,在世人開心以後才開心”。王安石貶官出京,應對萬傾洞庭,把本人“寵辱偕忘”,它是是多少愛國志士無私激吊的感嘆,是以天下為己任、以天下為己任的政冶理想的反映,也主要表現出他崇高的熱愛祖國品性。

  蘇武牧羊,歷經歷盡艱辛。委曲求全為何?還並不是由於蘇武胸襟為國分憂、為國持節的信心,才不管不顧本人悽慘的處境。他那類博大胸懷非常值得世世代代弘揚眾多。

  社會經濟發展了,時代背景不一樣了,但“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即“為人們美好理想在先,以苦為樂”的人生價值觀,仍是大家中華民族的基調,也仍是大家青年一代的理想化。

  一代偉人周總理在國家大事危殆,外侮日亟的狀況下,自小就塑造了“為中華崛起而唸書”的理想,他以天下為己任,甘願為“面壁十年圖破壁料理機”,把自己的的發展前途運勢牢牢地聯絡在—起,無私無畏拼搏—生,獲得了老百姓的景仰和擁戴。

  今日,中華民族現代化建設飛速發展,智慧化的幸福生活向大家每一個人揮手,而孔繁森卻決然撇開繁榮都市,趕赴中華民族那塊貧乏的農田,甘心情願地為這方面農田灑去一腔熱血,他是大家新時期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楷模。以便藏族同胞,他能夠撤銷回家了探親訪友,能夠把自己的'薪水贈給藏族老大娘,其至能夠不管不顧自身的病苦,以便那一方水土,為那邊的同胞們,他把比較有限的性命化作無盡的精神實質驅動力。生命不息,作戰不僅,大公無私,死而無憾。

  今日,大家誦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性之樂而樂”這句話千載至理名言,便是要以天地為本,以老百姓為本,不以一點考試成績而得意忘形,不以一點挫敗而灰心喪氣,大家僅有英勇地擔負起中華民族轉型發展的重擔,才無愧歷史時間,無愧革命先烈,無愧明日!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15

  我還在假期期內記誦了《岳陽樓記》這篇知名的文言文。王安石在原文中對岳陽樓、洪澤湖的描繪令人好像親臨其境,它用幽美的文采為大家展現了壯觀的美麗風景,而他在描繪美麗風景的另外表達出的以天下為己任感情,也是令我深深地欽佩。

  《岳陽樓記》是王安石就盆友滕子京之邀所寫。那時候滕子京被貶職到巴陵做郡守,他意氣低落、灰心喪氣,觀念很是消沉。此刻他的朋友王安石也被貶官,當他邀約王安石寫《岳陽樓記》時,王安石根據本文勸告滕子京,也是勸告世人“不以物喜,不因已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這類力透紙背的天下為公的觀念情結變成每一個人學習的榜樣。

  本文有很多名垂千古的名詩句。“不以物喜,不因已悲”告知大家:不必由於獲得一些小考試成績而得意忘形,也不必由於碰到一點挫敗就躊躇不前。而成千上萬革命烈士和愛國志士更是有著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傑出情結,才擁有新中國成立的問世和如今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16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閃爍著質樸的大義凜然的觀念輝煌得話,並不是近現代和當代人說的,只是九百年以前王安石說的。

  王安石是宋代名臣,一位優秀的思想家和作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王安石一生的真實寫照。他扔下妻室與韓琦一起駐守陝西省,頻繁擊敗了北魏、契丹的入侵,護衛了我國的安全性;在哪“長煙日落孤城閉”的荒郊野外上,他也曾想過家,沉吟過“濁酒一杯家千萬裡”的詩詞,殊不知他想起“燕然未勒歸無計”,就在那裡餐風飲露渡過了一輩子。對啊!“願得此體長報國志,何必生入玉門關”呢?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它表達了有識之士為祖國的領土完整和繁榮昌盛,為解救老百姓的困苦而拼搏的無私情感,它鼓勵了成千上萬的人戰死沙場。

  文天祥在元軍兵臨城下時,明知道前往交涉凶多吉少,充分考慮“國家大事到此”,就“不可愛身”了。他置本人存亡於度外,多少度擺脫元軍魔掌,以求重振旗鼓,為國雪恥。臨終時還一心要拯救中華民族。他在《指南錄後序》中立誓:“生不可以救國救民難,死猶為惡鬼以擊賊”,仍在一首詩中傳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取材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這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嗎?

  在大家的民族解放抗爭中,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士仁人也是不計其數了。成千上萬的革命烈士英勇鬥爭,以血水染紅紅旗轎車,目地是“天地之樂”。抗爭的生還者,當她們見到革命勝利,老百姓翻盤了,覺得極其高興。老一輩工人階級革命英雄們也是“後天下之樂而樂”,她們還以便中華民族老百姓進一步的“樂”?完成四化,已經“老驥伏櫪”,簡直“烈士墓年,壯心未已”呀!

  要“後天下之樂而樂”,必定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僅有行“先天下之憂而憂”,才可以“後天下之樂而樂”。前蘇聯知名的教育學家加里寧說過,要變成自身幸福快樂的工匠和創始者,就務必先變成全體人員職工和農戶幸福快樂的工匠和創始者。當他變成全體人員職工和農戶幸福快樂的工匠和創始者時,他便變成自身幸福快樂的創始者。這話更是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實際解說。

  大家這種年輕人,普通高中剛大學畢業,對幸福快樂充滿了期待和憧憬。要得到真實的幸福快樂,就務必投身於到服務於人民、基本建設和保衛國家的驚濤駭浪中去,任勞任怨;在臨死的情況下,想起自身沒有碌碌無為地虛度光陰,為祖國的四化工作作出了一定奉獻時,便會覺得引以為豪,覺得幸福快樂。

  如今有的人對“幸福快樂”的瞭解,只困於一己之利,報考學校“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但是河”,分毫都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準備。這類人最終總是四處栽跟頭,其“幸福快樂”是最迷茫的,對社會發展不可以有所裨益,乃至變成社會發展的蛀木蟲。我勸誡這類人,“男子漢大西北有九州,莫滲水西橋畔淚”,“當喪生於過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爾,何能臥床不起上死在子女手上邪?”千萬不要做得比古代人送差!

  唐代詩人高適說過:“男兒本自重橫行”,主張有志男兒要為國效勞,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況社會主義時代的青年呢?我們應賦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新時代的思想內容,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樹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觀,投身四化建設,為人民,為祖國,奉獻畢生的力量。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17

  讀過《岳陽樓記》的人們,大多終生難忘范仲淹“先憂後樂”的名言警句。但我,也非常欣賞“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這九個字給後人的昭示和啟迪。

  首先,這九個大字給我們巨大的精神財富和思想啟迪。在“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的後面,作者不是寫下了描寫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和“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的美妙文字嗎?在大多數人看來,這裡寫的是洞庭湖的美麗景緻,而我看來,他卻是在寫洞庭湖的博大情懷和開放胸襟。試想,洞庭湖的美麗風景該有多少呀,為什麼作者偏偏選擇了這兩個方面予以描述?我認為這一方面與作者本人的素養和情懷有關,另一方面,則是作者要為後面道出“先憂後樂”的警句做客觀上的鋪墊。你想,一個人如果沒有包容四海的胸懷,他能做到“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嗎?

  其次,這九個大字也為我們創造新的物資財富和謀求新的發展指明瞭方向,打開了思路。古老的巴陵曾經是魚米之鄉,有過幾千年以農業為支柱產業發展經濟的歷史;解放後,又曾大力發展化工、造紙、醫藥等現代工業;改革開放後,為推進城市化程序、快速發展城市,也做過很多的投入。所有這些,都曾取得了相應的成果。然而,就是圍繞洞庭湖做的文章太少!其實,搞市場經濟已經不需要一個地區、一個城市去謀求小而全的經濟佈局和發展思路。九百年前,我們的範老前輩就暗示我們,要創造“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哦!

  再次,這九個大字也警示我們樹立強烈的環保意識,珍惜大自然對我們偏愛和饋贈!既然“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沒有了洞庭湖,我們還會有引以為自豪和驕傲的巴陵勝狀嗎?所以,我們要珍愛洞庭湖、保護洞庭湖、美化洞庭湖!

  讓我們攜起手來,珍愛自然,保護生態,共同把美麗的地球建設成為我們人類理想的家園。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18

  不得不說《岳陽樓記》的震撼力;其景之壯觀,尤如歷歷在目!其情之真切,好似感同身受!

  “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怎樣的一種愛國情懷,作為讀者的我自認為是很愛國的,但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境界卻實難達到!我想當時在朝做高官拿厚祿的人如果都能有這種覺悟,能達到這種境界,今天的中國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有機會我一定要登上《岳陽樓》,去目睹“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氣勢;去感受“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的悲涼;去體繪“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的快樂!

  有時候我真感慨古人的聖明賢得真是今人無法比似的,如果現今的人們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世間又少了多少煩腦與憂愁!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19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岳陽樓記》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最被人們熟識的文學作品。

  實際上作者並未去守岳陽樓,縱觀全文,準確描寫岳陽樓的語言並不多見,作者正是避生就熟地用“前人之述備矣”來替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句表達了作者曠達開闊的胸襟。

  “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千古名句則是向世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

  整篇文章一氣呵成,描寫也十分細緻。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20

  岳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號稱江南三大名樓。它們的出名,都與題詠它們的詩文有關。而岳陽樓則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最負盛名。

  范仲淹因其施行的慶曆新政失敗,由參知政事被貶為鄧州知州,正當他鬱悶之極時,接到好友藤子京為岳陽樓作記的請求,於是便借題發揮,抒發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並與朋友共勉。千古名篇便因此而誕生。

  提到岳陽樓,就離不開洞庭湖。正正因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這樣一座名樓。正公認為巴陵的完美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於是他說:“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盡這一句,就可與“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樓”的詩句相媲美,活現了洞庭之水的浩淼壯闊,可見作者恢弘的氣度,不凡的才識。不是大手筆是寫不出這“勢極雄豪”的句子來的。

  然後,作者透過“遷客騷人”在觀看兩幅迥異的景象時產生的兩種迥異的情緒,證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這本來是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又與“古仁人”的不一樣心境來駁論,他們不因外界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這就應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祿、超越榮辱得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們卻用心入世,在他們心裡裝著國家的興亡和老百姓的苦樂。

  《岳陽樓記》的著名,是正因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當時正被貶官“處江湖之遠”,本來能夠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閒自在,可他沒有像許多像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任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朋友。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務必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當一個先憂之士建立了功勳之後還能後樂,更加難能可貴。

  我喜愛作者用細膩逼真的筆觸刻畫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於其用好處深遠的文字所傳達出的終極價值高標。讀《岳陽樓記》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21

  看了《岳陽樓記》,我有很大的感受。

  首先,滕子京是很有能力的,他把巴陵管理的特別好,他把各種已經幹不下去的事業又重新辦起來了,重修了岳陽樓。然後是洞庭湖,這一段寫的特別精彩。在它下雨的時候,浪花衝上天空,太陽和星星都不見了它們的光。晚上登上岳陽樓,就會有一種懷念家鄉的心情和傷感。還好,在晴天時,春風和熙、陽光明媚。登上這座樓,就會無比高興,端著酒杯,吹著微風,心情很快活。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流傳經典。

  讀完這篇文章,我受到的啟發是:一定要做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不做鼠目寸光,沒有能力的人。

  好好學習,熱愛祖國,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岳陽樓記讀後感 篇22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筆下《岳陽樓記》的一句名言,意為“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范仲淹被貶出京,面對萬頃洞庭,把個人“寵辱偕忘”,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的體現,也表現出他高尚的愛國情操。

  蘇武牧羊,歷盡千辛萬苦。忍辱負重為什麼?還不是因為蘇武胸懷為國分憂、為國持節的信念,才不顧個人悲慘的境地。他那種博大胸懷值得子子孫孫發揚廣大。

  社會發展了,歷史背景不同了,但“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即“為人類美好理想在先,以苦為樂”的人生觀,仍是我們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們青年一代的理想。

  今天,我們吟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天下為先,以人民為先,不為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不為一點挫折而垂頭喪氣,我們只有勇敢地肩負起民族振興的擔子,才無愧於歷史,無愧於先烈,無愧於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