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李煜《虞美人》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李煜《虞美人》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李煜《虞美人》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 南唐後主 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 絕命詞。此詞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透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李煜《虞美人》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歡迎閱讀。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許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閱讀答案一:

  1、“問君能有許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情感?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3、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4分)抒發了詞人深重、難以遏制的愁緒。以春水來比喻愁緒,呼應了“春花”“東風”等點明季節的詞語,又把抽象的愁緒形象化,寫出了愁緒的奔騰不息和連綿不絕的特點。

  2、 運用了設問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心中無形的愁苦比作滾滾東去的長江水,具體形象。

  3、 表達了作者痛失家國的無限愁緒。

  李煜《虞美人》閱讀答案二:

  1、詞的上闋一共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的特點是什麼?作者透過這些意象的描寫抒發了什麼思想感情?這是什麼寫法?

  答:詞的上闋一共寫了“春花”“秋月”“小樓”“東風”“明月”五個意象,這些意象的共同特點是“美”,它們是良辰美景,作者寫這些是為了表明自己對人生的厭倦,這是以美景寫哀情的反襯手法。

  2、“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中的“朱顏改”如何理解,這三句詞蘊涵了詞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朱顏改”三字,既可以理解為古國宮殿的顏色已經陳舊,也可以理解為舊時宮女的容貌已經衰老、憔悴,又可理解為原為故國君主的詞人自己已經淪為“階下囚”而憔悴不堪,更可以理解為國家易主,江山變色,這三句詞抒發詞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國之痛。

  3、結尾兩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東流”,突出了“愁”的哪些特點?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結尾兩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東流”,突出了“愁”的深重、強烈和無窮無盡。這種比喻性的寫法可以化抽象為形象,把“愁”寫得具體可感,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李煜《虞美人》閱讀答案三:

  1.“_________,_________”的詩句,將“離愁”寫得如此真切、深刻。(李煜《虞美人》)

  2.“明月”與“東風”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詩詞中也用了這兩個意象,這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3.李商隱的《五絕·登樂遊原》中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表示對美好而又行將消逝的事物的留戀。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劈頭怨問蒼天,你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這句詩是:“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4.崔護《題都城南莊》中“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兩句寫出了桃花依舊,但人面不見,人去樓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兩句寫出了這樣的物是人非之感,這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無窮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答案:

  《虞美人》(李煜)

  1.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3.春花秋月何時了

  4.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李煜《虞美人》閱讀答案四:

  (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為什麼要追問它“何時了”?

  (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請說說這個比喻句的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

  (1)春花秋月——春花美,秋月亮,但絲毫也喚不回亡國之君欣賞的興趣。春花秋月是美景,面對美景更觸發了詩人內心的悲苦和對自己當前處境的慨嘆何時了——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之意味著這種屈辱生活的延續罷了,這樣的日子何時才是盡頭呢?(內容大體正確就可)

  (2)含蓄地顯示出鬱結已久的愁緒長流不斷,無窮無盡,並且將要達到迸發奔放,縱橫恣肆的程度。比喻,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化(內容大體正確就可)

  譯文: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樓上昨天夜裡又刮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若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作者】

  937-978, 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稱南唐後主。即位後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 975年,宋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侯命,實已淪為階下囚。太平興國三年七月卒。據宋人王至《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藥所毒斃。他精於書畫,諳於音律,工於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後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評析】: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 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透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 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 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資訊,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 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 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賞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透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的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瞭“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儘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裡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裡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透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

  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後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拓展內容】

  李煜《虞美人》教案

  教學目標

  1、透過誦讀,依據時間順序,理清三個不同時期聽雨的場景。

  2、透過三幅聽雨場景的對比寫法,分析出作者在文字背後隱藏的情感變化。

  說明:

  這首詞的作者蔣捷,雖生卒年不詳,但知生當宋、元易代之際,是進士出身,幾年以後宋就亡了,隱居竹山不仕。故作者在聽雨過程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徵性的畫面,感懷已逝的歲月,感慨目前的境遇,形象地概括自己曲折的經歷,暗示整個時世的變遷。整首詞的層次清楚、脈絡分明,所以教師期望透過對本詞的不同形式的誦讀,依據時間順序,讓學生找出並理清詞中作者三個不同時期聽雨的場景。當我們細讀這首詞時,其間那作者的一股身世之衰和亡國之恨是紛至沓來、湧集心頭。因此教師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課文,在不斷的誦讀中,並且在教師的引領下,透過三幅聽雨場景的對比寫法,分析並充分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情感的變化。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初步朗讀的基礎上,藉助圈劃、品讀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字詞,感受作者在“聽雨”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身世之衰和亡國之恨相融和的情感。

  2、難點:作者如何運用畫面,來對比表現出他的家國情愁。

  說明:

  這是一篇傷時感事的詞,針對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教學的重點設計為藉助各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宋詞”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朗讀課文。朗讀是把握文字、體會情感的有效方法,在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圈劃,抓住關鍵字詞品讀、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

  李煜《虞美人》教案

  學習目標:

  1、認知目標

  透過把握詞中意象的特徵,鑑賞李煜詞深遠的意境美和真摯的情感美。

  2、能力目標

  學習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藝術手法。

  3、情感目標

  感受李煜詞中的亡國之恨,故國之思。

  學習思路:

  整首詞的學習以“讀”、“感”為主,教師引導學生透過對意象特徵的整體把握從而更好的深入探尋作者的內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詞的感情。

  學習過程:

  一、品味鑑賞:

  1、讀詩悟情(是什麼):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朗讀語調

  概括全文的情感

  2、追尋愁因:(為什麼)瞭解李煜

  3、愁情表達:(怎麼樣/方法技巧)

  1)品味意象

  2)賞析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4、小結:

  二、聯想比較:

  1)都是東流水,試比較《虞美人》的結句與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中的“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的表情達意有什麼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絕命詞,《垓下歌》與《虞美人》的風格有何不同

  三、“愁”句集錦:

  1、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2、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3、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成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

  4、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

  四、遷移運用:

  1、仿照例子,自擬一個描寫物件,寫一組句子,要求所寫句子使用誇張、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

  這滿山遍野的桃花,開得熱火朝天,驚天動地,是一一幅立體的畫,一首無聲的詩,把青春揮灑得淋漓盡致。

  2、片段練習:以“李煜,我想對你說”為題

  附頁:

  一、關於李煜:

  1李煜能詩文、善書畫、通音律,尤以詞聞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寫宮廷享樂生活、男女戀情,風格柔靡。後期則描寫了思鄉之情,亡國之恨以及對昔日生活的懷念,表現出濃厚的感傷情緒,在題材與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寫豔主的窠臼。相傳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詞,李煜被宋太宗賜酒毒死,所以本詞也就成了他的絕命詞。

  二、關於詞的知識:

  1、詞興於隋唐,盛於宋代,是一種和樂可唱,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

  2、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詞牌。可分為上下兩段,叫“片”或“闕”

  3、詞牌名:虞美人:相傳虞美人花與美人虞姬有關。楚漢相爭,西楚霸王兵敗烏江,聽四面楚歌,自知難以突出重圍,便勸所愛虞姬另尋生路。虞姬執意追隨,拔劍自刎,香銷玉殞。虞姬血染之地,長出了一種鮮紅的花,後人把這種花稱作“虞美人”。後人欽佩美人虞姬節烈可嘉,創制詞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為曲名,訴一縷衷腸。“虞美人”因以逐漸成為詞牌名

  三、前人評價:

  1、前人憑弔李後主詩云:“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主。”的確,作為“好聲色而不恤國政”的亡國之君,李後主確實可悲可嘆,但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詩章確實難尋其右……

  2、唐圭璋《李後主評傳》指出:quot;他身為國主,富貴繁華到了極點;而身經亡國,繁華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極點。正因為他一人經過這種極端的悲樂,遂使他在文學上的收成,也格外光榮而偉大。在歡樂的詞裡,我們看見一朵朵美麗之花;在悲哀的詞裡,我們看見一縷縷的血痕淚痕。quot;

  3、王國維《人間詞話》:“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四、相關連線:

  1)垓下歌

  力撥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金陵酒肆留別(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李煜《虞美人》教案

  教學目的:

  1、瞭解詞作者的相關情況;

  2、以誦讀為主來品讀詞;體會詞的音韻美;

  3、體會詞的藝術特點,理解詞的基本意義和詞思想內涵,對李煜的詞風有一定的瞭解。

  教學重點

  1、如何分析詩詞的意象及意境,從而把握詩人的感情。

  2、提高詩歌鑑能力。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寶庫中,有兩顆璀璨的明珠,一顆是唐詩,另一顆就是宋詞。詞最初在唐、五代就已經出現了,至宋代達到全盛時期。五代時期最傑出的詞人是李煜。今天我們來學習李煜的絕命詞《虞美人》。

  二、簡介作者

  李煜,世稱南唐李後主,人多稱之為李後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國君,過著奢華的生活。詞的題材狹窄,無非是表現宮廷生活、男女戀情或者離愁別恨。亡國後,詞多數是寫思鄉之情、亡國之恨,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首。

  三、配樂朗誦:學生初步體味詞的意境。

  四、集體朗誦

  五、品味詩歌

  1、“春花秋月”本來是美好的事物,李煜為什麼希望它們結束呢?

  春花秋月它的確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隨著詞人身份地位的改變,這些美好的事物也將在詞人的心裡改變顏色。原來錦衣玉食,在如花宮女朝歌夜弦伴著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個“階下囚”的無限悲傷,這樣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結束才好。

  板書補充:一切景語皆情語眼前景(實寫)——心中情(虛寫)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體指的是什麼?

  教師點撥:錦衣玉食、後宮佳麗、國君的尊榮富貴的生活精神上的歡樂、尊嚴、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3、頭六句運用了什麼手法來寫?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頭二句以春花秋月之無休無盡和人世間多少“往事”之短暫無常對比;“小樓昨夜又東風”的永恆和“故國不堪回首”的變化無常相對比;“雕欄玉砌應猶在”和“朱顏改相對比。

  宇宙之永恆不變“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

  對比手法

  人生之短暫無常“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

  幾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恆和短暫達到統一)

  寫出了詞人作為一位亡國之君面對物是人非,復國之夢難圓的無限悵恨之情。

  4、品味欣賞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引導學生思考詞句用了什麼方法來寫愁?抒發了詞人的怎樣的感情?還有哪些詩句中用了這種手法來寫愁思?(啟發學生體會抓住意象的特徵來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教師點評: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瀉千里

  以水喻愁(比喻)又如春水之不捨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作為一位亡國之君,李煜過著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國滅亡之恨,讓他心潮起伏,憂思難平。這種有如滔滔江水,一瀉千里,綿綿無盡。

  運用比喻寫愁思的名句,可啟發學生思考,然後列舉一二: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5、知識延伸討論:詞中兩次出現“月”這一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月”這個意象有什麼特殊固定的涵義嗎?啟發學生思考,聯絡他們所學過的詩歌進行分析討論。由“月”而“柳”、“長亭”。

  月:懷念親人,懷念故鄉之意。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秦時明月漢時關。

  柳:同“留”,依依惜別之情。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長亭:送別之意。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六、總結全詩。

  這首《虞美人》充滿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以致他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這首詞就是這樣的不朽之作。

  七、作業:背誦課文

  李煜《虞美人》教案

  教學目的

  感受李煜詞中亡國之恨,故國之思

  鑑賞李煜詞的深遠的意境美和真摯的情感美

  理解李煜詞“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藝術特色

  教學設想:

  以誦讀與欣賞為主,課件融合朗讀、音樂、歌曲、圖片,構成優美的課堂情境。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背誦《相見歡》(2分鐘)

  讀:讓學生談對這首詞的感情基調,後聽配樂朗讀,是否合自己對詞的欣賞,發表看法。(8分鐘)

  欣賞:歌曲 跟唱(10分鐘)

  積累:訓練學生美讀並背誦 (5分鐘)

  鑑賞:讓學生選句欣賞 以“我認為這句美(或不美),在於……”(10分鐘)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實虛結合,看到眼前景物,沉入對往事的回憶中,美好的時光匆匆而去,作者開篇奠定悲涼的基調,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作者登樓遙望,東風吹面,月明之夜,故國何在?兩字“不堪“心中悲痛不言而喻,令人傷懷涕泣。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故國的景物依然還在吧,然而已是物是人非,不能不讓人悲上心頭,愁腸寸斷,唏噓不已。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此句為千古名句,以浩蕩東流的長江比愁之深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以愁字點睛,反照全詞,亡國之恨達到高潮。

  拓展閱讀:選擇喜歡的一首詞,理解並積累(5分鐘)

  《浪淘沙》

  《相見歡》

  《烏夜啼》

  遷移訓練(5分鐘)

  古詩詞中寫“月”的語句:

  寫出蘊含愁緒的詩句: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自由花。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李白)

  引申練習:用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這種手法寫愁的名句再舉幾例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試問閒愁幾許,梅子黃時雨。

  李煜《虞美人》教案

  教學目標

  1、能說出本詞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並能就這種感情作出恰當的評價。

  2、能說出作者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的。

  3、能入情入境地誦讀並背誦全詞。

  教學設想

  1、本文是自讀課文,但是,卻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後所學的第一首詞作。較之以初中所學的三首詞(李清照的《如夢令》、辛棄疾的《西江月》和蘇軾的《水調歌頭》),除了在背誦和把握全詞的思想感情外,重點應放在透過語言來品味詞中情景的況味,進一步分析詞的藝術特點、表現手法等,從而引發學生對詞章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潛心涵詠的誦讀習慣。

  2、本詞是唐宋詞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難度並不大。可以以誦讀為主線,結合評議,抓住詞義要旨,分組討論意境構成及藝術特點。爭取當堂成誦。

  3、李煜是開一代詞風的領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個人生活情感的印記,因此有必要對其生平進行補充。另外,可以引入他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進行延伸閱讀。

  4、自制多媒體課件,渲染教學的情感氛圍,梳理知識要點。

  5、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

  今天,老師給同學們講一個歷史故事。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這不是一個歡樂的故事,而是一個悲傷悽婉的故事。我要求大家在聽讀的過程中,能把聽到的內容在腦海裡轉換為形象的畫面。我也相信大家都是出色的攝影師,一定能完成這個任務。下面,讓我們開始——

  一個細雨濛濛陰雲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輝煌而又氣氛肅殺的宮殿,一個淚眼朦朧面容蒼白的君主。佛,他拜過了;契丹,他也求過了,眼見著亡國被俘的命運是逃不掉了。在這花園般美麗的古都金陵即將沉陷於敵國鐵蹄之下的時候,這位“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風流天子,緩緩地站起身來,脫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閃閃的龍袍,肉袒負荊,出城跪降。隨後,在宋兵的辱罵聲中,一路嗚咽,北上東京。緊接著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淚洗面。雖被封為“違命侯”,但最後的命運還是在他過完41歲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對一彎殘月,他慢慢轉過身去,遠眺南方他那無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涼的眼淚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無法整理這多年積累的愁緒,吟唱了一曲最為絕望的詩歌,喝完宋太宗賜來的毒酒,倒地而亡。

  請問,他是誰?

  明確:他就是南唐後主李煜,一位失敗的政治家。但在死神來臨之前,他卻用一個藝術家的天才敏感,領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個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國滅種的不幸命運。在死亡的召喚聲中,他沒有閉上眼睛,而是蘸著血,和著淚寫下了一曲曲淒涼如輓歌般的詩作,創造了審美世界的最後輝煌。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內心世界——

  二、讀

  1、學習課文先從誦讀開始。先請兩位同學來朗讀這首詞,其他同學在聽讀過程中,要注意比較,然後評析誰朗讀得更好。

  2、評價朗讀。

  提示:入情入境的讀,一定要把握整體的感情和區域性的重音。

  整體:低沉悽楚、曲折迂迴

  區域性:何時、多少、又、不堪、應猶、只是、幾多、一江

  月——明——中——

  向——東——流——

  3、學生朗讀,試背。

  4、再請學生配樂朗讀。

  5、教師示範,加入朗讀比賽。

  6、評議師生朗讀優劣,齊讀。

  三、議

  1、問:要朗讀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詞的情感核心。請問,文中哪個詞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明確:愁)

  2、那麼,根據這首詞,再結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

  明確:往事之嘆

  亡國之恨

  “愁”

  離家之痛

  思家之苦

  真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3、那些層層疊疊、排山倒海、接踵而來的憂愁,雖然真實存在,但畢竟過於抽象。我們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麼,問問大家,作者是怎麼樣來寫“愁情”的?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明確:

  ①意境的創設上:虛實結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往事、小樓、東風、故國、明月、雕欄玉砌、朱顏、一江春水

  作者運用這麼多意象,創設了生動形象的一幅幅畫境:春花秋月圖、小樓東風圖、故國月明圖等。

  實寫:物是(自然永恆)

  虛寫:人非(人生無常)

  ②比喻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作者將一腔愁緒化為有形的流水,無窮無盡,無邊無際,豐盈而且沉重。這哪裡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負載著愁情的李煜的眼淚。這樣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發的感情兼有了無邊無際的廣度和深度。

  ③對比

  春花秋月與往事的對比

  小樓東風與故國明月的對比

  雕欄玉砌與已改朱顏的對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載不動許多愁”。

  ④發問

  問天——問人——問自己,一唱三嘆。問天天不應,問人人不知,問己淚滿面。悽楚中,造成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

  四、小結

  這首詞前六句三度對比,隔句相承,反覆對比自然與人生之無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此迴圈往復,一唱三嘆,將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難平

  李煜《虞美人》教案

  活動目標:

  1.欣賞盛開的虞美人花,感受花朵顏色的五彩繽紛。

  2.嘗試用水彩顏料畫花朵,初步感受宣紙暈染的變化效果。

  3.學習點畫法來表現虞美人的花朵,用直線表現虞美人的花莖。

  活動準備:

  宣紙、托盤,畫筆,人手一份;水桶、水彩顏料,教學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教師:你們喜歡花兒嗎?喜歡什麼花呀?

  (二)欣賞虞美人,感受其顏色、外形獨特的美。

  1.引導幼兒觀察虞美人的圖片。

  談話:圖片上有什麼啊?虞美人的花朵是什麼樣子的嗎?花瓣的中間有什麼啊?虞美人的花莖是怎麼樣的?

  2.小結:虞美人的花朵開在花朵的頂端,它的花瓣顏色鮮豔,花瓣的中間有一些花芯,花莖又細又直,虞美人盛開的時候給人一種很美的感覺。

  (二)介紹繪畫材料——水彩顏料、宣紙,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出示宣紙,向幼兒介紹在宣紙上作畫的要點:

  宣紙是我們中國的國寶,在宣紙上畫畫一定要注意,只要輕輕地畫出圓形,顏料就會慢慢地往外圈暈染出去,所以只要畫出一個小的圓形或者橢圓形就可以了,畫筆在紙上停留的時間不能太長了。

  2.畫好各種顏色的花朵後,在花瓣中間畫上不同顏色的花芯,再沾上綠色的顏料在花朵的下面畫出花莖。

  (三)幼兒進行創作,教師進行指導。

  講解繪畫時需注意的事項:

  1.不同顏色的畫筆要按顏色擺放,不能把顏色弄混;

  2.不要在整張紙上畫滿花朵,花朵之間應該留有空隙。

  3.幼兒分組進行繪畫,教師觀察並輔導。

  重點觀察幼兒佈局畫面的情況,提醒幼兒畫筆不在紙上停留太長時間。

  (四)將幼兒作品展示在一起,共同欣賞,體驗成功的成就感。

  李煜《虞美人》教案

  教學目的

  1. 誦讀詩歌,把握詩歌基本內容。

  2. 透過品讀、鑑賞,體會作者訴說內心的極度痛苦,並學習詞人化抽象為形象的表達技巧。

  3. 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難點

  1. 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 透過分析內容體會情感,並學習詞人化抽象為形象的表達技巧。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匯入新課

  古代的詞是為演唱而作的歌詞,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古代,欣賞一首優美的古詞。播放李煜《獨上西樓》——鄧麗君演唱。我們已知道詞分為婉約和豪放兩個流派。這首詞屬於哪個詞派?(婉約)知道誰寫的嗎?(李煜)下面,讓我們走近李煜,去聆聽這位詞中帝王充滿哀怨的淺唱低吟,去感受這位亡國之君聲聲血淚所寫成的作品《虞美人》。(板書)

  二、介紹作者

  請同學們發言介紹李煜的生平,然後教師補充。

  明確:李煜,南唐最後一個國君,字重光,史稱南唐後主。他有雙重身份,既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王,又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詞人。後人評價他“作個詞人真絕代,可憐薄命為君王”。他治國無方,卻多才多藝,工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較高造詣,詞的成就最突出。

  三、寫作背景

  975年,宋軍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雖被封作違命侯,實則淪為階下囚。978年的7月7日,是李煜的生日,他作了一首詞命樂伎寓所演唱,宋太宗得知後極為震怒,賜酒將他毒死。這首詞就成了李煜的絕命詞,就是《虞美人》。

  四、整體感知,瞭解內容

  1.請一位男生和女生分別朗誦,讓學生比較評價。

  2.教師範讀詩歌。

  3.找出韻腳和重讀詞。

  (注意把握詞人低沉、悽迷的感情基調)

  明確:韻腳——了,少;風,中;在,改;愁,流

  重讀——何時,多少,又,不堪,應,只是,幾多

  4.根據詩歌內容,用一個字來概括詞人的內心世界。

  明確:愁。

  5.提問:哪些詞體現了詞人的故國情感?

  明確:春花,秋月,往事,東風,故國,雕欄玉砌,春水。

  五、品析鑑賞,感受藝術

  學生齊讀上片

  1. 思考:“春花秋月”是美景,如此賞心悅目的景緻,作者為什麼要追問它“何時了”?

  明確:春花最美,秋月最亮,然而,如此美景在李煜那裡卻絲毫也喚不起欣賞的興趣。一個被囚禁的亡國之君要忍受無盡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著這種屈辱的生活無盡的延續,這樣的日子何時才是盡頭呢?

  2. 思考:“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隱含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思?

  明確:昨夜的東風預示著又一個春天來了,舉頭仰望明月,不由思戀起故國。一樣的東風,一樣的明月,不一樣的境遇,故國已不在,皇帝的身份已不在了,正所謂“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回首故國,只有傷痛和悲哀。

  3.小試身手:將“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這句話改寫成現代情景散文。

  學生齊讀下片

  4.思考:“雕欄玉砌應猶在”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心理活動?

  明確:“雕欄玉砌”是作者過去生活的象徵,詞人用猜測的語氣,含有國破家亡,江山變色之意。反映作者悔恨、追思、悲憤的心理活動。可以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5.思考:“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千古名句,你是否同意

  這種觀點?這句話好在哪裡?

  明確:同意。運用比喻,以水喻愁,將抽象的感情具體化。這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捨晝夜,長流不斷。

  6.拓展: 化抽象為形象的詩句有哪些?

  明確: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六、課堂小結

  這首詞充滿了悲恨悽楚的感情色彩,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以致他為此付出了生命。李煜,如果沒有慘痛的人生經歷,就寫不出如此飽含血淚的作品,也就不能打動人們的心靈。正如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七、課堂活動

  請多才多藝的同學演唱《虞美人》。

  八、佈置作業

  1. 背誦全詞;

  2. 李煜,我想對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