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閱讀答案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閱讀答案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閱讀答案

  閱讀理解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資訊。有些試題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資訊”,回答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閱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原文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們總是很尊敬發現真理的人,以為只有天才才能發現真理。其實,要發現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並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邊,能不能發現它,就看你有沒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有沒有一個善於思考的腦子,有沒有敢於堅持探求真理的勇氣。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很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求源,終於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來說,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是為什麼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覆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而美國處於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北半路的颱風也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其道理與洗澡水的漩渦是一樣的。他還斷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種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完全正確。

  無獨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爾遜的生物學家,發現美國東海岸和歐洲西海岸同緯度的地區都有一種蚯蚓,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這是為什麼?這個疑問,引起了當時正在研究大陸和海岸起源問題的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為,那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大洋,它的這種分佈情況,正好說明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後來裂開分成了兩個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佈作為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

  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他看到兒子睡覺時,忽然眼珠子轉動起來。他感到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個夢。這位醫生想,眼珠子轉會不會與做夢有關?於是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物件,進行了反覆的觀察實驗,最後寫出論文,指出當人的眼珠子轉動時,表示睡者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用眼珠子轉動的次數、轉動的時間,測量人做夢的次數、夢的長短。

  洗澡水的漩渦、蚯蚓的分佈、睡覺時眼珠子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於“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豈止三個?它說明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那麼,當你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必能發現真理。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閱讀題

  24、請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2分)

  答:

  25、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論證方法是____________(2分)

  26、本文談到發現真理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是: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___。(3分)

  27、第三自然段中加點的“發現者”與“創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換,原因是:(2分)

  答:

  28、第三自然段中劃直線的句子的含義是(2分)

  答:

  29、“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豈止三個?”在這句話中,“這樣的事例”是指怎樣的事例?(2分)

  答:

  30、在上一題中提到的“這樣的事例”,除了文中已列舉的事例外,你還能舉兩例嗎?(4分)

  答: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閱讀答案

  24、善於“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就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25、舉例論證

  26、①有一雙敏銳的眼睛。②有一個善於思考的腦子。③有敢於探究真理的勇氣。

  27、“發現”與上文的“定理、定律”相對應,“創立”與上文的“學說”相對應,如調換了,搭配就不恰當了。(如從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談,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8、解決了疑難問題,發現了真理。

  29、洗澡水的漩渦、蚯蚓的分佈、睡覺時眼珠子的轉動三個事例或打破砂鍋問到底,有堅持不懈地探索精神的人。

  30、答出人名及事情得滿分 ,只答人名或事情各得2分。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當代作家葉永烈於1981年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此文主要是用多個事例論證並告誡了人們只有不斷的探索與發現,才能獲得真理,就是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只有“打破砂鍋問到底”,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全文條理清晰,通俗易懂,字裡行間閃爍著知性之美、智慧之美。

  此文被選為2017年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教科書第20課課文、2017年魯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教科書第28課課文、2019年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教科書第15課課文、2019年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教科書第15課課文。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寫於1981年,當時是為安徽新創辦的《科苑》雜誌寫的,最先發表在雜誌的創刊號上。

  大學期間,葉永烈作為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生,在正課之餘,讀了許許多多化學史著作,諸如丁緒賢教授的《化學史通考》袁翰青教授的《中國化學史論文集》等等。之後從化學史進而擴大到科學史,亦是大量閱讀。在二十歲的時候,葉永烈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其寫《十萬個為什麼》的“技巧”之一,就是從科學史上有趣的故事說起,從中引出相關的科學原理,回答“為什麼”。比如,《水是什麼》從英國化學家普列斯特利的故事說起,從而引申出氫氣在氧氣中燃燒變成水,得出水是由氫和氧組成的結論。後來,他寫科學雜文,也就以生動的學事例論證科學主題,論證哲理。此文是科學雜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就的。

  作品鑑賞

  中心思想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主要是用事實論證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這一論斷。

  藝術特色

  用具體的事例說明道理,這是此文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同時亦條理清楚,通俗易懂。從結構上來說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首段,此處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此處作者開門見提出觀點。

  第二部分,從“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到“有所創造,有所成就。”此處作者列舉了三個具體事例,證明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科學真理的發現,那些定理、定律、學說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才獲得的。然後,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透過反覆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第二個事例是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發明了酸鹼試紙。第三個事例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覆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

  第三部分,從“在科學史上”到結尾,此部分是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總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都發現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指出科學並不神秘,也不遙遠,關鍵在於“見微知著”,不斷探索,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名家點評

  當代作家徐魯《享受散文的陶冶·24堂經典散文閱讀課》:“散文的題材包羅永珍,科學發現、科普知識,同樣也是散文裡常見的題材。科學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字裡行間總是閃爍著知性之美、智慧之美。令人欣喜的是,中小學《語文》課本里,也選人了許多優美的科學散文名篇。例如……《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等等。”

  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健《美文讀本》:“真理對於人來說是一個神聖的東西,許多人認為發現真理的人都是偉大的人物,而作者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透過洗澡水的漩渦、蚯蚓的分佈、睡覺時眼珠子的轉動這三個事例來說明善於“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很平常的事情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闡述了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那麼,當你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必能發現真理。標題表明觀點,首尾呼應使文章結構嚴謹,事理結合的論證使觀點令人信服。”

  國家“十五”教材《實用語文》主編、教授尤冬克《議論文的論點與論據》:“葉永烈的《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論點就是科學真理的發現和誕生必須要有善於觀察、勇於探索的精神。圍繞達一論點,文章列舉了世界上三位科學家發現真理過程的例子,論證了真理的誕生,要有善於從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善於“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當你解答了一百個問題之後,必能找到真理”這一觀點。文章所選擇的材料完全服從中心論點的需要。”

  作品影響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被選為2017年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教科書的第20課課文。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被選為2017年魯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教科書的第28課課文。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被選為2019年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教科書的第15課課文。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被選為2019年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教科書的第15課課文。

  作者簡介

  葉永烈(1940年—2020年),筆名蕭通、久遠等。科普學家、傳記文學作家,是《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浙江溫州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化系。畢業後到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任編導。1979年9月25日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0年調往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擔任常委,兼任上海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並從事專業創作。1987年調往上海作家協會,任專業作家至今。現職稱為一級作家、教授。2002年獲第13屆“中國圖書獎”。2005年獲中國當代優秀傳記文學作家獎。2011年出版《葉永烈文集》,共50卷,其中科普作品24卷。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