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易經> 易經:恢復人與天地溝通的權利

易經:恢復人與天地溝通的權利

易經:恢復人與天地溝通的權利

  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儒道兩家均有從中汲取養分,西方一些學者更對它推崇備至。關於它的解釋多不可數,但大多呈現兩種傾向,要麼被複雜化,要麼被玄學化。

  而學者餘世存認為,易經的起源其實很簡單,只不過是一種歷史敘事。

  從讀不懂易經說起

  我這一代人算得上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當代傳人。

  受新文化運動乃至百年中國革命運動的影響,我們對傳統文化有一種價值評判,認為它是落後的、多封建糟粕的,不適應現代化。因此,在很長的時間裡,我們對傳統文化,多半敬而遠之。

  不過,認真觀察現代中國人,我們會發現,那些最具現代性的知識分子,都會向傳統文化迴歸致意,魯迅、胡適們都不曾跟傳統文化斬斷聯絡。

  我這一代人同樣如此。我們經歷了80年代的文化啟蒙,到90年代,當我們開始自立的時候,我們從西方迴向東方。

  我自己當然屬於這個從“自西徂東”的代際或時代現象。在07年的時候,因為一些工作原因,我把先秦的經典翻閱了不少,從孔子、老子、墨子們那裡,我發現他們有一個源頭,就是易經。

  當然,除了讀出易經的文辭之美,我讀不懂易經。註解本我讀了大約幾十本,但就是不懂得易經的結構,也不懂易經講的是什麼意思。各種註解本,也都是像猜謎一樣,去猜易經的意思。有人甚至說,易經是外星人送給地球人的禮物。

  易經是過去知識分子的必讀之書

  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的故事是大家都知道的。他還感嘆,假我數年,吾學易,彬彬矣。

  後來的人比如唐代的虞世南說過,不學易,不可以將相。

  孫思邈說過,不學易,不可以為大醫。

  清末民初的革命家、思想家章炳麟年輕時說,易道冥昧,可存而不論。但有了人生閱歷後,他說,不學易,則終生不能無大過,而悔吝隨之。

  當代的哲學家如馮友蘭臨終前說過,中國文化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學。

  但是,很奇怪,這麼一部神奇的書居然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它是什麼。民國年間,現代精神分析學的大師榮格曾經問中國的胡適,易經是什麼?胡適說,那是一部有年頭的巫術魔法彙編。榮格感嘆胡適對自己國家的經典沒有感覺。

  儘管新文化運動斬斷了現代讀書人跟易經的聯絡,但易經仍在中國社會流傳、應用,像陳寅恪、錢穆這些大師級人物都接觸過易經,有的還用易經打過卦。馮友蘭說得好,易經是宇宙代數學,是一個框,什麼都可以往裡面裝。

  普通人如何去理解易經

  我後來又花了兩年時間讀易經,總算利用時間劃分的角度,切入進易經。

  如果說從春秋時代到現在近三千年,我們有老子、孔子、墨子一直到今天,有無數人寫的浩如煙海的圖書。那麼,春秋前的'三千年,中國的先民所擁有的典籍屈指可數,而最為重要的就是易經。也就是說,易經是中國先民三千年生活的總結性著作。

  從六千年前觀測太陽月亮開始劃定八卦時間,到春秋時代,64卦的卦辭象辭等等最終確定,經過了三千多年。易經就是關於一個人類共同體在時空中的訊息,我們可以說,這是規律,是道理。

  任何生物都有時空調節的能力,生物鐘自然地把自己跟天地相聯絡了,但幾乎只有人類,能夠把時空捕捉到可以隨時隨地察看,可以安頓自身。

  因為時空並不均勻,對生物體或生命的存在有利也有不利。在春天的時候,往北極移動並不吉利,因為那裡還有殘冬殘雪。在南方的時候,潮溼、酷熱的夏天並不適宜生活,那是“瘴癧之地”,那是苦夏,夏天是苦的。這些時空中的利或不利,就構成了後來中國人所說的時位吉凶。

  這種時空的吉凶,現代人多半忘記了。但有旅遊經驗的人,迷過路的人都知道,在荒郊野外生活,時間、方位是極為重要的。

  如果在黃昏時還未下山,人就容易心慌意亂、煩燥異常;那麼,此時的黃昏就不是詩意的,而是兇險的。如果在森林裡迷失方向,人也容易沮喪、憂鬱、心急狂亂,此時的森林就不是美好的,而是讓人悔吝的。

  現代人在都市裡生活,狂燥、抑鬱症等心理疾病多,不像鄉間生活那樣舒展,其實也是因為現代人對時空失去了認知。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的話題。

  易經要解決的就是時和位

  易經要解決的就是時間、空間。我們一般稱為時、位。

  舉個例子,乾卦六爻,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潛龍勿用、見龍在田、朝乾夕惕、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這六種狀態,就把一個人在什麼年齡階段,在什麼地位的狀態說出來了。

  這個介紹其實是對易經的義理化。易經最初就是確定、劃分、描述時間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