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詳細教案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筆調靈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語淺味永,摹寫逼真的佳作,是一幅頗有審美價值的淡墨畫,充滿著農村生活氣息的夏夜素描。下面是yjbys小編和大家分享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詳細教案,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www.ruiwen.com/wenxue)。
課前熱身:詩歌知識小競賽
(1)“詞又被稱為( )
A、長短句 B、樂府詩 C、小令
(2)我們通常所說的“元曲”,正式的名稱更改叫做( )
A、小令 B、套數 C、散曲
(3)詞和曲與詩歌的不同之一在於題目前還分別有( )和( )
A、詞牌名 B、曲牌名
(4)我知道的宋代著名詞人有( ),我還會揹他的( )
(5)古詩一般有( )( )( )三種形式。
一、教學目標: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用問題為切入口,想象詩歌的意境。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2、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同學們,咱們從一年級到現在學了很多很多的古詩,感受了詩歌的魅力。也積累了不少名句。能背上幾句嗎?
1、名句背誦。
師:我還記得一句“稻花鄉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知道是誰寫的嗎?(南宋詞人辛棄疾)相信大家對辛棄疾並不陌生,瞭解這位偉大的詞人嗎?
2、簡介辛棄疾,知背景:
3、揭示課題:
而“稻花鄉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出自他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節課我們就跟隨詩人一起到詩歌的王國去遨遊吧!
理解題目:(“西江月”是詞牌名,夜行黃山道中是詞的內容。)
教師介紹黃沙道
黃沙,就是指黃沙嶺。辛棄疾當時隱居在江西上饒帶湖,那裡有一個黃沙嶺,高約50多米,深而且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農田十多畝。黃沙嶺一帶風景優美,農田水利條件很好
(用學生積累的名句來引入教學,既可以鞏固孩子已有的知識,還可以很自然地過渡到作者。透過資料,學生進一步瞭解了辛棄疾,對理解詩詞有一定的幫助。可以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領會詩人的心境。)
二、初讀詩歌,初步感悟。
1.自個兒放聲讀一讀,讀通、讀順詩歌,並拿起筆來斷詞,劃出停頓。
學生彙報,後課件出示
2.指名朗讀,並讓學生作出相應的評價,師隨機引導學生讀出這首詞的節奏。
師:誰願意把詩流暢得讀給大家聽? 生1
師:誰能讀得更流利,更有節奏。 生2
師:聲音清脆響亮,口齒清楚。但是讀詞的時候如果能稍加停頓,那就能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了。老師來試一試。
女生男生賽讀《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全班齊讀,邊讀邊想:
3、讀著讀著,你彷彿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夜晚?
例如:生:一個明月當空的夜晚
生:我彷彿看到了一個美好的、快樂的夜晚。
師評1:你很能幹,一下子看到了。
師評2:誰能把話說具體嗎?連續地說上幾句,優美的語句往往令人耳目一新。
(一輪皎潔的明月照耀著大地,鳥兒歡叫翻飛。清風徐來,樹枝輕搖,驚得沉睡的夏蟬也在深夜裡鳴叫起來。在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們的詞人踽踽獨行於黃沙道中,耳聽著蟬鳴鵲叫,鼻聞著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國的驕子們似乎很理解我們詞人歡悅的心情,於是為他奏起了歡快的交響曲。)
(知人論詩、整體觀照,實為古詩學習之重要門徑。藉助註釋、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礎,此處整合,意在鋪墊當時的背景,把握情緒基調、營造解讀期待。從整體入手解讀古詩,雖然部分學生對“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這一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對詩詞的整體感知確實很重要,同時也培養學生在讀熟詩歌后,有一個初步的思考。作為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時應體現語言的梯度。)
三、走進文字,讀中悟意——《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師:就在這樣的夜晚,作者看著,聽著,聞著,還想著……那麼他到底在看著什麼?聽著什麼?聞到了什麼?還想著什麼呢?(課件1)
先別急著回答,請大家再次讀一讀課文,相信你會有更大的收穫。
(提示:理解古詩,有什麼方法?——藉助工具書、註釋等)
1.學生自主學習,結合註釋、詞典理解詩歌大意。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師:誰能大膽地說給大家聽聽?,此時此刻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或想到的。
2.全班交流,教師進行必要的引導、點撥。
(注:要求學生用完整的語言來交流)
(1)隨機解釋個別詞語。 (課件2)
別枝驚雀:驚動喜鵲飛離樹枝,來到另外樹枝上。
見:同“現”。 茅店:鄉村小客舍。
七八個星天外:天外七八個星。 兩三點雨山前:山前兩三點雨。(倒裝句)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道路轉過溪頭,忽然出現社林旁邊舊時住過的茅店。
(2)相機出示下列語句。(課件3)
①“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夜半鳴蟬。”
生1:詞人看到了明月當空,喜鵲正在枝頭歡叫,驚飛……(隨機出示句子)
板書: 看: (學生寫)明月 清風 驚鵲 鳴蟬
聽 :(學生寫)鵲聲 風聲 蟬聲
師:誰還從這一句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生2
師:明月無語,但流瀉的是清幽的月光;樹枝不動,但鵲兒飛起,引起枝兒搖曳;它飛到另外的枝頭,甚至邊舞邊鳴。明月之夜,清風無言,但在夏日的夜半,徐徐拂來,令人神清氣爽;蟬兒一改酷暑的喧囂鳴叫,或許是被枝的顫動驚醒,送來幾聲悠長而又涼絲絲的蟬聲。)
師:多美的月夜啊,詞人深情地讚歎——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夜半鳴蟬。(引讀)
師:多美的月夜啊,我們深深地讚歎——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夜半鳴蟬。
師:面對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月落烏啼”的場面,讓我們再次感受詩句——
②“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引:還看到、聽到或聞到了什麼?
板書:聞 : (學生寫)花香 聽:蛙聲 人聲
A、此時此刻,鼻聞著稻花的馥郁芳香,耳聽著水國的驕子們奏起了歡快的交響曲。詞人擁有怎樣的心情?為什麼(板書:愉悅、與民同樂)
師引:作者行走在黃沙嶺的道途之中,沐浴著清風、明月,嗅著晚風送來的稻花的清香,那種輕鬆與愉悅之情已經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從心湖之中溢位來,流淌出來。
他會想些什麼呢? (課件) 板書:想
(如:“今年是一個豐收年啊!”他在心中情不自禁地發出了這樣的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