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鄉愁> 《鄉愁》課文經典教案

《鄉愁》課文經典教案

《鄉愁》課文經典教案

  《鄉愁》中的四個意象典型而貼切,雖然簡單卻自有搖曳的韻致,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下面是《鄉愁》課文經典教案,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教材分析:

  《鄉愁》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透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深刻的主題,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

  2、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誦能力、品味語言的能力、自學探究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及更為深沉的愛國情懷,將感情上升到激勵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統一的期盼 教學重點:體會意象和構思對錶達鄉愁的作用

  教學難點:

  對詩中四種意想的體會和把握

  教學過程:

  (課前3分鐘播放歌曲《想家的時候》,創設氛圍

  一、匯入新課

  故鄉,是每個離家的人都魂牽夢繞的地方,它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離開故鄉,有時帶著憧憬、夢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時帶著寂寞惆悵和一份深沉的蒼涼去奔波,但不管怎樣,家鄉總是遊子心中最溫柔、最留戀的地方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遊子,特別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板書課題、作者。

  二、作者簡介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

  (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 1928年出生於南京, 1950年去臺灣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於海外,遊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

  三、指導朗誦

  1、聽錄音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播放課件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朗讀深沉、圖文並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確感情基調、語速(深沉中略帶哀傷的`,緩慢的)

  3、劃分詩的節奏

  詩歌是講究節奏的藝術,節奏是感情的外在體現,“感情動於中而節奏形於外”朗讀詩歌必須講究節奏,請同學們開啟課文,根據課後習題三的提示,邊標出節奏邊小聲朗讀(生邊小聲試讀邊快速標出朗讀節奏,師來回巡視著,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4、老師作示範朗讀(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

  5、指名朗讀

  四、分析、解讀本詩

  1、這首詩抒發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抒發詩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感情具體表達出來,就要藉助意象,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藉助什麼樣的意象表達這濃濃的思鄉之情?(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詩中分別表達了怎樣的鄉愁呢?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再現詩中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生六人一組,師來回巡視,具體指導)

  (透過聯想,演釋詩的內容:小時候,作者出外求學,當夜靜時總想起母親,就拿筆寫信,望著那小小的郵票,他希望這郵票能帶去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後來他漸漸長大了,成家立業了,為了養家餬口,外出工作每當要回家時,望著那窄窄的船票,想著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飯菜在家等待著;後來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母親卻在一方矮矮的墳墓裡,作者心酸極了,那種辛酸是無法言喻的而現在,作者己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了,他站在臺

  灣的高山上,眺望祖國大陸:這淺淺海峽飽含著多少人的辛酸淚水,什麼時候祖國才能統一啊!板書:思鄉、懷親、愛國)

  4、透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這首詩美在哪裡?同學們可以從結構、主題、意境、修辭等去欣賞(生議論明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富有音樂美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富有結構美)

  小結: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作為鄉愁的對應物,收到了具體、生動的效果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來是並列的,從感情的抒發來看,則是層層推進的由鄉關之思、懷親之情、至更為崇高的愛國深情,具有以往鄉愁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構思精巧、結構整飭、旋律優美

  5、再次朗讀全詩,體會感情,試著背誦(三分鐘後,師生齊背)

  五、激情抒懷

  鄉愁是苦澀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縷縷扯不斷的情思,是對家的嚮往,是對根的企盼不論漂泊多久,不論身在何處,當夕陽西下,當晚風吹拂,總有那麼一抹淡淡的愁緒縈繞在心頭……如果你是這位憑欄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峽的彼岸,眺望大陸的方向,心裡會想些什麼?你又想對大陸說些什麼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許能隔開一切,卻隔不斷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骨肉深情!相信這深情總有一天會填平這淺淺的海峽,到那時,“月圓人也圓”!

  六、遷移拓展

  1、仿句

  這首詩作者透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託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整理起來,就是一首很美的鄉愁詩了,同學們嘗試做詩人了

  2、各領風騷話說愁

  鄉愁、離愁、憂愁歷來是文人墨客吟詠的題材,請說出帶“愁”字的詩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體演示積累的有關"愁"的詩句,學生 快速地抄寫在筆記本上,積累妙詞佳句)

  拓展閱讀:《鄉愁》的詩歌美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