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鄉愁> 《鄉愁》教學設計與反思

《鄉愁》教學設計與反思

《鄉愁》教學設計與反思

  《鄉愁》全詩單純美與豐富美於一體,物象集中明朗,教學上的要點有很多。

  一、教材分析

  我們採用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國標教材,《鄉愁》是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4課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為具體落實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編排的《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余光中的《鄉愁》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四個意象,表達了千萬遊子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他們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結束,祖國統一大業儘快實現的心情

  二、教學目標及難重點(知識與技能,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品味詩歌語言,瞭解詩人的情感2、瞭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能力目標:1、透過反覆朗誦,能說出詩中的四個意象及其表達的思想感情,入情入景的體驗作者的思鄉之情

  2、體會語言特點及詩的結構美和音樂美情感目標:學習詩人熱愛故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激發學生的愛國激情,喚起學生對自己家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說出詩中的四個意象及其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位揣摩語言;

  (3)體味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難點:情感的體驗和美感的薰陶

  三、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對比閱讀法、拓展延伸法

  四、教學環境及裝置、資源準備

  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室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認識生字詞,能獨立朗讀課文

  教師準備:教學設計 學生評價資料

  教學資源:ppt課件、音訊資料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裝置資源

  應用分析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文學常識介紹

  新課學習之朗讀訓練,整體感知

  品味語言

  體會情感

  寫作特色

  課文總結作業延伸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a.透過回憶思鄉詩句導課

  b.《鄉愁》歌曲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余光中(1928~ ) ,是當代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1928年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1949年去臺灣,就讀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後任師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2012年4月,84歲的余光中受聘為北京大學“駐校詩人” 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萬聖節》《白玉苦瓜》等作品

  三、朗讀訓練、整體感知

  1、播放余光中配樂詩朗誦《鄉愁》,讓學生仔細地聆聽從而讓學生進入詩中美妙的境界 要求學生感受詩中的真情,邊聽邊想象詩句呈現的畫面;要求學生注意聽朗誦的技巧

  2、幻燈片顯示朗讀詩歌的要求,出示自學指導:自由放聲朗讀,思考:用什麼樣的語速、語調、節奏,讀出什麼感情來2分鐘後挑出你喜歡的一節,看誰讀得好,讀得有感情

  3、投影顯示課文停頓指名讀,學生評價

  4、聽讀,學生品評

  四、細心品味語言

  1、大聲朗讀,看看抒發的什麼感情那些地方寫得好?

  預設:這一節寫出了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疊詞“小小”用的好,郵票雖小,思念濃濃;“一枚”用得好;“這頭”、“那頭”用得好

  2、自學指導:請同學們再次大聲讀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你喜歡哪一節?看看它抒發的又是什麼情感?哪些地方寫得好?3分鐘後交流

  3、自學指導:細心的同學會發現這四節有相同又有不同,能告訴老師你的發現嗎?

  五、再悟情感

  1、這首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學生交流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的解讀,師生評價

  2.研究性學習

  鄉愁是一種摸不著,看不見的情感,這些情感作者用那些具體的物象來表達呢?

  3、從研究“物象”開始進而一節詩一節詩的研討

  請學生把每一節詩讀一讀並結合老師提出的問題談一談

  教師恰當的啟發、點撥、補充、解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始終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

  4、分別指名學生來交流討論結果

  六、寫作特色

  本詩的又一亮點,就是其寫作特色

  1、主題的深刻性:具有強烈的歷史感、時代感、現實感

  2、意象的獨創性: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3、形式美

  ①結構美:寓變化於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