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審美賞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作於熙寧九年(丙辰1076)中秋夜,當時蘇軾正在密州任上。作者與其弟弟蘇轍(字子由)已經有七年沒有團聚,因而,對著圓月想念親人,自生離愁。同時,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和,因而,在離愁別緒外有增添了濃濃的憂鬱。於是,在中秋之夜,面對圓月,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全詞如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的小序,不但說明了寫詞的時間及其原因。更重要的是小序中“歡飲達旦,大醉”,這不但暗示了詞人內心的憂鬱和情緒的低沉,而且也說明了寫作此詞所表現出來矛盾心理。
詞的上片開始寫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裡蘇軾化用了李白的《把酒問月》中的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一聯。蘇軾對李白的詩句稍加變化,就增強了情感的表達。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月”這一意象所蘊含的意義也是具有多義性的'。李達武老師在《中國古代詩歌精神》中個歸納出了月的象徵的多義性,比如,“憂患的寄託,孤獨的象徵”、“美人的風貌,明君的象徵”、“愛情的見證,忠誠的象徵”、“鄉情的投射,無私的象徵”、“理想的化身,事業的象徵”、“性情人格的顯現,社會時代的投影”等。蘇軾在詞中,“月”就成了一個有生命的、懂得情感的意象,當然也就成為自己情感傾訴的物件,因而先對青天發問,“明月幾時有”、“今夕是何年”。問話來得很是有力量,不但表現出了人間滄桑,而且把視角轉入了天上的明月,從而暗示了人間的恨別與所帶來的苦惱、惆悵。就詩句來說,“今夕是何年”,是借用唐人小說《周秦行記》中的典故。《周秦行記》中有這樣一首詩:“香風引導大羅天,月地雲階拜洞天。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這詩歌的意義表現了宇宙茫茫,無始無終,滄海桑田而引發了惆悵無限之感。蘇軾化用“今夕是何年”,也就是借用詩歌所蘊含的無限惆悵之感。詩人在無限的惆悵中想到了“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在這裡,蘇軾明確地表現了內心的矛盾。要“乘風歸去”,離開人世間,擺脫世俗的煩惱,卻“又恐”、“高處不勝寒”。而“乘風歸去”出自《列子·黃帝篇》中的“列子乘風而去”。從《列子·黃帝篇》來看,這句話的意義表現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所以蘇軾化用了這句來表達自己的內在心理——忘記一切,但“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就表現了蘇軾的矛盾心理——出世和入世思想的矛盾。因而,也只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起舞弄清影”是化用了李白《月下獨酌》中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意。這與上面相接,詞人也就在月光之下翩翩起舞,影子也隨人舞動。這就表明了蘇軾對出世的否定,其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幸福在人間,也只有人間才有這樣美好的生活啊!
總之,上片把蘇軾由想超出塵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淋漓盡致表達出來,從而表現了蘇軾熱愛現實人生及其豪放飄逸的情懷。
詞的下片有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分離。“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移動著,照在 “朱閣”上,有照在“綺戶”上,明亮的月光使我難以入睡。“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月亮你不應該有什麼怨恨,你為什麼都在人間有別離時你就圓了呢?今天晚上的月亮多麼圓啊,可是人卻不能團圓!是啊,因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嘛!這裡詩人借月“長向別時圓”表現了離愁別緒的情感,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卻又理性地表達了“此事古難全”的思想。這不但是一種無可奈何自慰,而且也是蘇軾對人生的感悟。因此,在最後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作結。這裡化用了謝莊《月賦》中:“美人邁兮音塵闋,隔千里兮共明月。”可以說,蘇軾的化用,不但提高了詞的境界,而且以理馭情,不但表達了對親人的祝願,也是自己得到了解脫。這裡蘇軾把離愁別恨又以一種曠達的方式加以處理,更表現出詩人豪放飄逸的情懷。
總而言之,這首對月懷人之詞,不但含蓄地表達了蘇軾貶官居外的孤獨寂寞之感,而且表達了蘇軾對人生離別思念之情,同時,更表現出蘇軾熱愛現實人生以及超然曠達的樂觀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