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歌> 淺談寫作意識及詩歌創作

淺談寫作意識及詩歌創作

淺談寫作意識及詩歌創作

  “憂傷寫作”是我在批評三道年輕詩人詩歌時第一次提到的觀點,也是我詩歌創作所傾向的理念,至於針對性的貼切與否,我想時間可以為之證實。雅斯貝爾斯說:“當新方式逐漸顯露,舊方式還依然存在著,面對尚未消亡的舊生命方式的持久力和內聚力,新方式的巨大突進最初註定要失敗。過渡階段是一個悲劇地帶。”其實這是符合進化公式的,新方式的出現已經體現了它本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其意義和價值的大小,則可由時間的洗滌來呈現。所謂的“過渡階段是一個悲劇地帶”則又毫無疑問是非常合理的事實。那麼它合理在哪兒呢?

  首先,一種新方式的提出必須能承受得起人們的檢驗、反駁、批判,在成長的過程裡漸漸的顯出它的價值,而被人們檢驗、反駁、批判的.同時,它便是悲劇性的了,要麼它永遠存在,要麼永遠毀滅。在這裡,我所指代的“新方式”是在透過對文字的介入,在作家或學者或理論家心中產生的一種新的觀點和理念。“憂傷寫作”是我個人透過對一些第三條道路上的詩人寫作闡述時產生的一種文學理論觀,它的出現已經說明了它有存在的價值,至於價值大小,還有待於人們(作家或學者或理論家等)的驗證。不過,它的出現充分說明它已經是處於“悲劇地帶”了。

  那麼什麼是“憂傷寫作”呢?所謂“憂傷寫作”,其實是從悲觀主義和悲劇美學中演化出來的一種寫作方式,它注重理性的思考,不是著重描繪其人物命運的悲慘,也不著重對悲劇的創造,而是一種由內心在壓抑之下從情感中衍生的一種淡淡的憂傷。這種問題憂傷是人們在回憶或難過時不由自主的產生的一種心理感覺,沒有大悲,沒有大哀,也不攜帶頹廢色彩,是融入著理性思考和辨識的情感。作家將其容入到作品中,使文字(詩歌或小說等)呈現的一種意向和手法。當代社會知識分子作家的個性壓抑,已經是潛在的問題之一,他們在排洩心理負荷或處理感情時,必會將其在文字中張顯出來,這寫文字便可說是具體的“憂傷寫作”文字所在。

  在我看來詩人都有一個再生的我,那是精神上的自我再造的體現,而且每一個詩人都創造了不同的“物外的”自我。詩人的詩歌不僅僅要有理論上支撐,更重要的是自己詩歌的獨特。詩人首先是獨特的異樣的,具有自己的“舞裙”,在晚會中人們一眼便能分辨出來。如果一個詩人的詩歌與另外一個詩人的詩歌是無法分辨的,那麼他們之間必然要有一個被喚做“模仿者”,無論他們之中誰是,都只有一個創造者。“朦朧詩”是一個最具典型的詩歌流派,但是北島、顧城、舒婷卻創造了三種不同的詩格。

  我想說的是,我們在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時,詩歌的創造形式必須要具有特色,內容也要新穎豐富,這才是一個詩人真正成功的所在。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