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基礎之詩歌
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後世將兩者統稱為詩歌。
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為詩歌。它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詩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時期就有相關文獻記載。《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
近年來關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尚有爭論。中國古代詩歌歷經漢魏六朝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之發展。《漢書·禮樂志》: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鍾石筦弦。 漢 荀悅《漢紀·惠帝紀》作詩謌。 唐 韓愈《鄆州溪堂詩》序:雖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謂,而喑無詩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王鏊《震澤長語·官制》: 唐宋翰林,極為深嚴之地,見於詩歌者多矣。
魯迅《書信集·致竇隱夫》:詩歌雖有眼看的和嘴唱的兩種,也究以後一種為好。孔羽《睢縣文史資料·袁氏陸園》:袁氏(袁可立)陸園在鳴鳳門內,每逢佳日節期,州內文人名士在此聚會。所吟誦的詩歌,後來薈為專集,名《蓬萊紀勝》。
總結: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摘自趙缺《無咎詩三百序》。依照對事物的觀察和體驗亦可將詩歌劃分為哲理詩與抒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