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勸學> 孫權勸學的原文以及翻譯

孫權勸學的原文以及翻譯

孫權勸學的原文以及翻譯

  《孫權勸學》選自《資治通鑑》。該文透過敘述孫權勸學和呂蒙學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讀書大有好處的道理,並告誡人們刻苦學習的重要性。下面請欣賞小編為大家帶來孫權勸學的原文以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孫權勸學的原文以及翻譯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閱讀練習

  1、文學常識填空。

  《孫權勸學》一文作者是 ,是 時代的政治家、史學家。他主持編攥的 ,是我國最大的一部 史書。

  2、找出《孫權勸學》一文中的成語並解釋。(寫一個)

  3、解釋下面句子中的加點詞。

  (1)卿今當塗掌事( )

  (2)但當涉獵 ( )

  (3)蒙辭以軍中多務 ( )

  (4)及魯肅過尋陽( )

  4、根據語段內容回答。

  (1)表現孫權對下屬呂蒙愛護、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話是:

  (2)“刮目相待”後,魯肅有何舉動?說明了什麼?

  5、將下面的文言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②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6、從呂蒙的變化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發?請結合《傷仲永》一文簡要談談自己的看法

  參考答案

  1、司馬光 北宋 《資治通鑑》

  2、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來看待。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3、(1)當道、當權

  (2)粗略的閱讀

  (3)推託

  (4)到

  4、(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2)與呂蒙結友,說明魯肅對呂蒙的賞識、認可。

  5、①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瞭解歷史罷了。(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瞭解以往的事情罷了。)

  ②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

  6、只要樂於學習,善於學習,就會尋找一切機會去學習,最終有所成就。再聰明的人,如果放棄學習,終將一事無成。

  二:

  1、文中最突出的描寫方法是什麼?

  答:用對話的方法進行語言描寫 。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對你有什麼啟示?

  答: 我的啟示是:

  1、開卷有益,只要有學習,就會有收穫;

  2、士別三日 刮目相看,我們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別人。

  3.句子翻譯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譯文:你今天掌管權事,不可以不學習啊。(√)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譯文:我哪裡是讓你研究儒家經典做個博學多才的人呀!(√)

  3.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譯文:你今天的才幹和謀略,不再是在吳縣時的阿蒙啊!(√)

  4、《孫權勸學》選自《資治通鑑》,該書是宋(朝代)司馬光(人名)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

  《孫權勸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孫權勸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5、《孫權勸學》的原因是:“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孫權勸學》的學習方法是:“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孫權勸學》勸的語言是:“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孫權勸學》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以上均填原句)。

  6、魯肅的話表現了他驚訝、敬佩的感情,也從側面寫出了學有所獲;文末的“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原文)更進一步闡明瞭這一點。

  7、文中可以提煉的一個成語是: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8.說說文中描寫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點

  ①孫權:

  ②呂蒙:

  ③魯肅:

  孫權:豁達、大度,待人坦誠,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呂蒙:機敏精幹,虎虎有生氣的將才;魯肅:忠厚的長者。

  9.用原文回答

  ①孫權為什麼要勸呂蒙學習?

  答: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②表明呂蒙自己治學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語句是哪句?

  答: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10.魯肅為什麼與呂蒙“結友”?

  答: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這最後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餘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11.本文和《傷仲永》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答:本文寫呂蒙“當塗掌事”之後,經孫權勸說“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了驚人的長進;《傷仲永》寫出方仲永幼年聰慧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泯然眾人”。兩文的內容都與學習有關,卻一正一反,一是年長好學,學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學,毫無所成,從不同方面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兩文的寫法不同,本文以對話為主,言簡意豐;《傷仲永》敘議結合,借事說理。

  註釋

  1、初:當初,起初,這裡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2、權:指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浙江富陽)人,黃龍元年(公元222年)稱王於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222年稱帝。

  3、謂……曰:謂,告訴;連用表示“對……說”。

  4、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

  5、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6、今:如今。

  7、當塗:當道;當權

  8、掌事:掌管事務。

  9、辭:推辭,推託。

  10、以:介詞,用。

  11、務:事務。

  12、孤:古時王侯的`自稱。

  13、豈:難道。

  14、治經:研究儒家經典。治,研究,專攻。“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書。

  15、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者的官職。

  16、邪(yé):通“耶”,語氣詞,表示反問或疑問的語氣。

  17、但:只,僅。

  18、當:應當。

  19、涉獵:粗略地閱讀。

  20、見往事:瞭解歷史。見,瞭解;往事,指歷史。

  21、耳:語氣詞,表示限制語氣,罷了。

  22、多務:事務多,雜事多。務,事務。

  23、孰若:與……相比如何;誰像(我)。孰:誰,哪個;若:比得上。

  24、益:好處。

  25、乃:於是,就。

  26、始:開始。

  27、就學:指從事學習。

  28、及:到了……的時候。

  29、過:到。

  30、尋陽: 縣名,如今湖北黃梅西南。

  31、與:和。

  32、論議:討論議事。

  33、大:非常,十分。

  34、驚:驚奇。

  35、者:用在時間詞後面,無翻譯。

  36、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幹和謀略。

  37、非復:不再是。復:再。

  38、吳下阿蒙:指在吳下時的沒有才學的呂蒙。吳下,指吳縣,如今江蘇蘇州。阿蒙,指呂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暱的意味。現指才識尚淺的人。

  39、士別三日: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三:幾天,這裡指“幾”。

  40、即:就。

  41、更:重新。

  4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3、大兄:長兄,這裡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44、何:為什麼。

  45、見事:認清事物。

  46、乎:啊。表感嘆或反問語氣。

  47、遂:於是,就。

  48、拜:拜見。

  《孫權勸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古詩詞鑑賞

  49、別:離開。

  50、為:成為。

  51、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親暱的意思。

  52、肅:指魯肅。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忙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當博士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瞭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忙,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認為有很大的好處。”呂蒙於是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與呂蒙討論議事,(魯肅)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不再是當年的吳下呂蒙了!”呂蒙說:“讀書人離別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後分別了。

  賞析

  該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歎,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呂蒙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長進,突出了學習重要性。

  文章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趣。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係,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道理啟示

  (1)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

  (3)要善於聽取他人好的意見並去做。

  (4)不但自己要學好,還要催動附近的人也要學習,讓社會也一起進步。

  (5)勸人要講究策略。

  (6)不要找藉口不聽從別人。

  (7)只要發奮學習,就能積學修業,學有所成。

  (8)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

  (9)一個人即使基礎差,但只要端正態度,刻苦努力,就能學到知識,並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辦事能力。

  (10)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願意,你就會成活併成長。

  孫權的歷史典故

  孫權簡介

  孫權(公元182—252),字仲謀。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曾任長沙太守,封破虜將軍。兄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孫權19歲就繼承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后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

  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他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後再安全駛回。他“博覽書傳歷史”頗有才華。他曾寫信給曹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曹操戰敗劉表,取得荊州,企圖一舉滅吳。他對孫權聲稱:"今治水軍80萬方與將軍會貓於吳。"孫權沒有被曹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果斷地採納魯肅的建議,與劉備結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用火攻戰術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審時度勢,考慮重新選擇一個合適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後,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為建業。黃初二年(公元211年),因與劉備爭奪荊州,為便於指揮對蜀作戰,又以荊州的鄂城為政治中心,改稱武昌。黃龍元年(公元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又將都城自武昌遷回“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建業。這樣,孫權開創了南京的建都歷史。

  孫權規劃並建造了建業都城,城週二十里十九步。建業城中建有壯麗的宮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頭城、丹陽郡城,還有人口集中和商業繁榮的市場。孫權建立的建業成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為日後南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孫權對開發建業和整個江南地區做出重大貢獻。他採取了不少措施,鼓勵發展生產。他“親自受田”,將駕車用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農業生產。並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時徵調農民服徭役,以保證生產期間,又興修水利,疏浚和擴大秦淮河水道,開破崗瀆、運瀆、東渠、潮溝等。當時建業城有數千名技術熟練的手工業工人,從事絲織、冶鑄生產。孫權還發展了航海事業,派將軍衛溫和諸葛直領兵萬人航行到夷州(今臺灣省),又派人出使遼東半島及海南諸國,有的使者到高句麗、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島等地。公元247年,還為西域僧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孫權統治江東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吳國創業的黃金時代。到他的晚年,有才華的太子孫登不幸早逝,其他兒子們為了王位明爭暗鬥吳的元氣大傷。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孫權,這位雄踞江東的傑出政治家在失望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葬在蔣山之陽(今紫金山梅花山)。

  孫權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備的英雄。

  廣納忠言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這裡介紹他能聽諷納諫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後,就大擺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走到騎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於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並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後,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麼可以與曹操相提並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後,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於死罪。酒席後,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後,我酒後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臺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後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並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裡不可。當時,任輔吳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麼要發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於是立即撤了宴席。

  孫權勸學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傳授經書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瞭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多,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經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呂蒙於是就開始學習。

  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國家大事,(魯肅)驚訝地說:“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縣的阿蒙了!”呂蒙說:“和有抱負的人分開一段時間後,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長兄怎麼認清事物這麼晚啊!”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分別。

  孫權射虎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公元218年10月),孫權親自騎著馬去庱亭這個地方射虎,他所騎乘的馬被老虎抓傷,孫權把雙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卻停了下來,孫權用戈(古代兵器)攻擊老虎,才把老虎抓獲了。 孫權每次打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張昭變色而前曰:“你用什麼抵擋它?為人君者,應該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能馳逐於原野,驍勇於猛獸?如一旦有所危險,恐天下恥笑?”孫權謝張昭曰:“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於是做射虎車,間不置蓋,一人駕駛,自己在裡面射之。時有脫群之獸,犯其車,而權每手擊之以為樂。昭雖苦諫,孫權常笑而不答。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