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歐陽修> 歐陽修被貶的原因

歐陽修被貶的原因

歐陽修被貶的原因

  歐陽修所領導的運動把古文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但是他的一些政治觀點不被當時的統治者所採納,遭遇了被貶的命運。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詩人歐陽修被貶的原因,歡迎閱讀!

  歐陽修被貶為什麼被貶呢?

  歐陽修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仕途並不一帆風順。他三次被貶,但是三次都頑強的度過。他非常賞識范仲淹的才學和政治觀點,主動寫信與其交流。而范仲淹看到他的書信後便有惺惺相惜之感,此後兩人便一直保持書信往來。官場人多耳雜,他們互相通訊的事情被大家看在眼裡。後來范仲淹升官被重用,大家都認為歐陽修會因此平步青雲。可是范仲淹並沒有提拔過歐陽修,只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提拔他做很小的官都被歐陽修推辭了。可見,他們之間是真的英雄所見略同,並不是想攀關係。

  第一次被貶是由於范仲淹直言宰相任用親信,然而遭到宰相的反誣,結果范仲淹被貶到邊疆。他因為支援范仲淹也被貶,湊巧的是他的叔父去世,他承受被貶的不幸的同時,還要面對叔父死去的訊息。後來經過5個月的艱苦水路,終於趕到夷陵,而這個貧瘠之地卻讓他變得更加頑強。

  第二次被貶是由於支援范仲淹的新政,當範倒臺被貶的時候,歐陽修也沒有躲過這次被其他人彈劾的機會,他被貶到了滁州。滁州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不過他沒有過多的與當地的商賈來往,反而是致力於開拓旅遊的發展。

  似乎他的命中就有三次被貶之事,皇帝去世所有官員都得穿樸素的喪服,他因為一時疏忽穿了紫色的衣服而再次被貶。假如歐陽修沒有這三次被貶,也不會看出他堅毅和正直的為官之風,他的這種行為使我們對他的印象更加深刻。

  歐陽修領導的運動是什麼?

  歐陽修對古文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後人應當記住歐陽修領導的運動。

  這場運動讓文學變得更加有意義,有人說歐陽修是因為他在官場的地位才能發動這場古文運動的。但是無論怎樣,這樣運動讓我們知道學習文字是要讓大家看懂,而不是追求生僻讓別人看不懂。寫文章更不是追求表明的奢華,重在文章的實質意義。從韓愈開始的早一批文人已經看出了這一弊端,但是到了唐宋時期又開始追求浮華的文學,這才出現歐陽修又一次領導這場古文運動。

  參與這場運動的人數很多,參與的人數還包括著名的黃庭堅、蘇軾、蘇轍等一大批名士和文人。他們也都一致認為進行文學創新的同時,還應當講究其實質內容。這一重要思想歐陽修在早期的時候就已經提出,只不過那個時候還沒有形成一種趨勢。據說他在做官的時候審批一個學子的文章,那個學子的文章寫的非常的好,只不過出現了一些生僻的字。原本出色的文章被他拒絕,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一直注重文章簡單易懂。他認為:文字是拿出來給別人看的,而不是追求讓人看不懂。他倡導的這一股風氣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們在後期才能看到很多簡單易懂的文章。

  從歐陽修領導的運動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這一生過的認真、過得充實,並積極地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主要成就

  文學成就

  文章

  歐陽修早年為了應試,對駢儷之文下過很深的功夫,同時也認真研讀韓文,為日後的古文寫作打好了基礎。他在洛陽結識尹洙後,便有意識地向尹學習簡潔謹嚴的古文手法,並以古文為主要的文體進行寫作,但也注意形式的多樣化。歐陽修對待寫作的態度極為嚴肅,往往反覆修改才定稿。深厚的學養和辛勤的實踐使他的散文創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歐陽修的散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無論是議論,還是敘事,都是有為而作,有感而發。他的議論文有些直接關係到當時的政治的鬥爭,例如早年所作的《與高司諫書》,揭露、批評高若訥在政治上見風使舵的卑劣行為,是非分明,義正辭嚴,充滿著政治激情。又如慶曆年間所作的《朋黨論》,針對保守勢力誣衊范仲淹等人結為朋黨的言論,旗幟鮮明地提出“小人無朋,唯君子則有之”的論點,有力地駁斥了政敵的謬論,顯示了革新者的凜然正氣和過人膽識。這一類文章具有積極的實質性內容,是古文的實際功用和藝術價值有機結合的典範。歐陽修另有一類議論文與現實政治並無直接關係,但表達了作者對歷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如《五代史》中的.一些序論,對五代的歷史教訓進行總結,並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褒貶,以及國家興亡在於人事而非天命的歷史觀。又如他為友人文集作的序言,不但對友人的文學業績進行評述,而且抒發了對死生離合、盛衰成敗的人生遭際的感慨,絕非為文而文之作。

  歐陽修的記敘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記》一類歷史散文自不必說,即使是亭臺記、哀祭文、碑誌文等作品,也都具有充實的內容,如《豐樂亭記》對滁州的歷史故事、地理環境乃至風土人情都作了細緻的描寫。又如《瀧岡阡表》,追憶父母的嘉言懿行,細節描寫細膩逼真,栩栩如生,這種效果決不是虛言所能達到的。

  歐陽修的散文有很強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論文慷慨陳詞,感情激越;史論文則低迴往復,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註重抒情,哀樂由衷,情文並至。例如《釋秘演詩集序》,寥寥數筆,釋秘演、石曼卿兩位奇士豪宕磊落的性情和落拓不偶的遭際已躍然紙上,而作者對兩人的敬重惋惜之情以及對時光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也洋溢於字裡行間,感人至深。在歐陽修筆下,散文的實用性質和審美性質得到了充分的顯示,散文的敘事、議論、抒情三種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機融合。

  歐陽修歐陽修對散文文體的發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的作品體裁多樣,各得其宜。除了古文之外,辭賦和四六也是他擅長的文體。首先,歐陽修對前代的駢賦、律賦進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韻的兩重規定,改以單筆散體作賦,創造了文賦。其名作如《秋聲賦》,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為問答的形式特徵,又呈現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強了賦體的抒情意味。歐陽修的成功嘗試,對文賦形式的確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其次,歐陽修對四六體也進行了革新。宋初的四六皆沿襲唐人舊制,西昆諸子更是嚴格遵守李商隱等人的“三十六體”。歐陽修雖也遵守舊制用四六體來寫公牘文書,但他常參用散體單行之古文筆法,且少用故事成語,不求對偶工切,從而給這種駢四儷六的文體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上隨州錢相公啟》、《蔡州乞致仕第二表》等都是宋代四六中的佳作。

  歐陽修的語言簡潔流暢,文氣紆徐委婉,創造了一種平易自然的新風格,在韓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別開生面。例如《醉翁亭記》的開頭一段,語言平易曉暢,晶瑩秀潤,既簡潔凝練又圓融輕快,毫無滯澀窘迫之感。深沉的感慨和精當的議論都出之以委婉含蓄的語氣,娓娓而談,紆徐有致。這種平易近人的文風顯然更容易為讀者所接受,所以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其後宋代散文的發展歷程就證明了這一點。黃庭堅很膜拜歐陽修,特別喜歡他的《醉翁亭記》,竟然把400字的《醉翁亭記》創作成《瑞鶴仙·環滁皆山也》。歐文黃詞,文壇奇蹟。

  歐陽修的創作使散文的體裁更加豐富,功能更加完備。歐陽修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

  歐陽修領導的北宋古文運動取得完全成功,結束了駢文從南北朝以來長達六百年的統治地位,為以後元明清九百年間提供了一種便於論事說理、抒情述志的新型古文。歐陽修也成為一代文章宗師。

  詞作

  歐陽修側身像與晏殊詞相比,歐陽修雖然也主要是走五代詞人的老路,但新變的成分要多些。儘管他作詞是以餘力而作,固守著詞傳統的創作觀念,但作為開創風氣的一代文宗,他對詞作也有所革新。這主要體現於兩個方面:一是擴大了詞的抒情功能,沿著李煜詞所開闢的方向,進一步用詞抒發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變了詞的審美趣味,朝著通俗化的方向開拓,而與柳永詞相互呼應。

  歐陽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貶謫,仕途不像晏殊那麼順利,對人生命運的變幻和官場的艱險有較深的體驗。表現這類情感的詞作雖然不太多,但畢竟顯示出一種新的創作方向,即詞既可以寫傳統的型別化的相思恨別,也能夠用以抒發作者自我獨特的人生體驗和心態。他有名的《朝中普·平山堂》(平山欄檻倚晴空)更展現出他瀟灑曠達的風神個性。這種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用詞來表現自我情懷的創作方式對後來的蘇軾有著直接的影響。

  歐陽修在政治生活中,剛勁正直,見義勇為,他的詩文和部分“雅詞”表現出其性格中的這個側面。而他的日常私生活,尤其是年輕時的生活,則頗風流放任。因而也寫了一些帶“世俗之氣”的豔詞,其中有的比較庸俗,另一些內容和情調則比較健康,如《南歌子》(鳳髻金泥帶)、《玉樓春》(夜來枕上爭閒事)。此類詞作,體現出一種與五代詞追求語言富麗華美的貴族化傾向相異的審美趣味,而接近市民大眾的審美情趣。

  歐陽修詞朝通俗化方向開拓的另一表現是,他借鑑和吸取了民歌的“定格聯章”等表現手法,創作了兩套分詠十二月節氣的《漁家傲》“鼓子詞”,這對後來蘇軾用聯章組詞的方式來抒情紀事頗有影響;而另外兩首《漁家傲》(“花底忽聞敲兩槳”和“荷葉田田清照水”)詞,分別寫採蓮女的浪漫歡樂和愛情苦惱,格調清新,也具有民歌風味。在宋代詞史上,歐陽修是主動向民歌學習的第一人,由此也造就了其詞清新明暢的藝術風格,歌詠潁州西湖的《採桑子十首》就集中體現出這種風格特徵。

  詩作

  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進行了革新。他重視韓愈詩歌的特點,並提出了“詩窮而後工”的詩歌理論。相對於西昆詩人的主張,歐陽修的詩論無疑含有重視生活內容的精神。歐陽修詩歌創作正是以扭轉西昆體脫離現實的不良傾向為指導思想的,這體現了宋代詩人對矯正晚唐五代詩風的最初自覺。

  歐詩中有一些以社會現實為題材的作品,如《食糟民》揭露了種糧的農民只能以酒糟充飢的不合理現實,《邊戶》描寫了宋遼邊境地區人民的不幸遭遇。但歐詩更重要的內容則是表現個人的生活經歷或抒發個人的情懷,以及對歷史題材的吟詠等。由於他的這類詩篇多含有很深的人生感慨,所以與西昆體的同類詩作有本質的區別。例如《戲答元珍》(春風疑不到天涯)。

  歐詩受韓愈的影響較大,主要體現於散文手法和議論入詩。然而歐詩並不對古人亦步亦趨,故仍然具有自家面目。歐詩中的議論往往能與敘事、抒情融為一體,所以得韓詩暢盡之致而避免了其枯燥艱澀之失。例如《再和明妃曲》議論精警,又富有情韻。歐詩的散文手法主要不是體現於句法上,而是借鑑散文的敘事手段,如《書懷感事寄梅聖俞》敘述宴遊經歷,平直周詳,深得古文之妙。

  歐詩也學李白,主要得益於語言之清新流暢,這與歐詩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結合,便形成了流麗宛轉的風格,例如《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寫好友萬里相思和少去老來的感慨,時空跨度很大,情緒亦跌宕起落,然而文氣仍很宛轉,娓娓如訴家常。歐詩的成就不如歐文,但兩者的風格傾向是一致的,這種詩風顯然是對西昆體詩風的矯正。

  其他成就

  歐陽修書法作品經學方面,歐陽修研究《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金石學為開闢之功,編輯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並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

  史學方面,歐陽修史學成就較高,除了參加修定《新唐書》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鑑戒。歐陽修書法亦著稱於世,其書法受顏真卿影響較深。朱熹說:“歐陽公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遊,中實剛勁”。

  農學方面,歐陽修曾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栽培歷史、種植技術、品種、花期以及賞花習俗等作了詳盡的考察和總結,撰寫了《洛陽牡丹記》一書,包括《花品序》、《花釋名》、《風俗記》三篇。書中列舉牡丹品種24種,是歷史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

  譜學方面,歐陽修開創了民間家譜學之先河,著有《歐陽氏譜圖序》,該文中詳細說明了歐陽修先世的遷移圖,即其先大禹到越國王族的脈絡,也描寫了八王之亂後,歐陽氏再度南遷江南,在南方各地族衍發展的歷程。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