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魯迅> 魯迅《三閒集》雜文集:《葉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

魯迅《三閒集》雜文集:《葉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

魯迅《三閒集》雜文集:《葉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

  引導語:魯迅的《葉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出自他的《三閒集》雜文集,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九年八月十五日上海《春潮月刊》第一卷第八期。下面是原文,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葉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1〕

  這是一個青年的作者,以一個現代的活的青年為主角,描寫他十年中的行動和思想的書。

  舊的傳統和新的思潮,紛紜於他的一身,愛和憎的糾纏,感情和理智的衝突,纏綿和決撒的迭代,歡欣和絕望的起伏,都逐著這“小小十年”而開展,以形成一部感傷的書,個人的書。但時代是現代,所以從舊家庭所希望的“上進”而渡到革命,從交通不大方便的小縣而渡到“革命策源地”的廣州,從本身的婚姻不自由而渡到偉大的社會改革——但我沒有發見其間的橋樑。

  一個革命者,將——而且實在也已經(!)——為大眾的幸福鬥爭,然而獨獨寬恕首先壓迫自己的親人,將槍口移向四面是敵,但又四不見敵的舊社會;一個革命者,將為人我爭解放,然而當失去愛人的時候,卻希望她自己負責,並且為了革命之故,不願自己有一個情敵,——志願愈大,希望愈高,可以致力之處就愈少,可以自解之處也愈多。——終於,則甚至閃出了惟本身目前的剎那間為惟一的現實一流的陰影。在這裡,是屹然站著一個個人主義者,遙望著集團主義的大纛,但在“重上征途”〔2〕之前,我沒有發見其間的橋樑。釋迦牟尼〔3〕出世以後,割肉喂鷹,投身飼虎的是小乘,渺渺茫茫地說教的倒算是大乘,總是發達起來,我想,那機微就在此。

  然而這書的生命,卻正在這裡。他描出了揹著傳統,又為世界思潮所激盪的一部分的青年的心,逐漸寫來,並無遮瞞,也不裝點,雖然間或有若干辯解,而這些辯解,卻又正是脫去了自己的衣裳。至少,將為現在作一面明鏡,為將來留一種記錄,是無疑的罷。多少偉大的招牌,去年以來,在文攤上都掛過了,但不到一年,便以變相和無物,自己告發了全盤的欺騙,中國如果還會有文藝,當然先要以這樣直說自己所本有的內容的著作,來打退騙局以後的空虛。因為文藝家至少是須有直抒己見的誠心和勇氣的,倘不肯吐露本心,就更談不到什麼意識。

  我覺得最有意義的是漸向戰場的一段,無論意識如何,總之,許多青年,從東江起,而上海,而武漢,而江西,為革命戰鬥了,其中的一部分,是抱著種種的希望,死在戰場上,再看不見上面擺起來的是金交椅呢還是虎皮交椅。種種革命,便都是這樣地進行,所以掉弄筆墨的,從實行者看來,究竟還是閒人之業。

  這部書的成就,是由於曾經革命而沒有死的青年。我想,活著,而又在看小說的人們,當有許多人發生同感。

  技術,是未曾矯揉造作的`。因為事情是按年敘述的,所以文章也傾瀉而下,至使作者在《後記》裡,不願稱之為小說〔4〕,但也自然是小說。我所感到累贅的只是說理之處過於多,校讀時刪節了一點,倘使反而損傷原作了,那便成了校者的責任。還有好像缺點而其實是優長之處,是語彙的不豐,新文學興起以來,未忘積習而常用成語如我的和故意作怪而亂用誰也不懂的生語如創造社一流的文字,都使文藝和大眾隔離,這部書卻加以掃蕩了,使讀者可以更易於瞭解,然而從中作梗的還有許多新名詞。

  通讀了這部書,已經在一月之前了,因為不得不寫幾句,便憑著現在所記得的寫了這些字。我不是什麼社的內定的“鬥爭”的“批評家”之一員,只能直說自己所願意說的話。我極欣幸能紹介這真實的作品於中國,還渴望看見“重上征途”以後之作的新吐的光芒。

  一九二九年七月二十八日,於上海,魯迅記。

  【註解】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九年八月十五日上海《春潮月刊》第一卷第八期。

  葉永蓁,浙江樂清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生。《小小十年》是他的一部自傳體長篇小說,一九二九年九月上海春潮書局出版。

  〔2〕“重上征途”《小小十年》的最後一章。

  〔3〕釋迦牟尼(Sakyamuni,約前565—前486)佛教創始人。相傳是北天竺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二十九歲時出家修行,後“悟道成佛”。

  〔4〕小說作者在《後記》中說:“寫到這裡,總算有好幾萬字了。但我也不知道究竟寫了些什麼。小說嗎?不像!散文嗎?不像!

  魯迅介紹:

  魯迅(1881—1936) 1881年9月25日誕生於浙江省紹興城裡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樟壽,後改名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魯迅著作二十卷,繼往開來,博大精深。《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礎;傑作《阿Q正傳》的發表,為新文學歷史樹立了一座豐碑,對中國作家和世界作家產生了巨大影響;《熱風》、《二心集》等雜文精悍犀利,獨樹一幟,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新領域。他卓越的文學成就,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寶庫,而且也是對世界文學的巨大貢獻。魯迅是世界文壇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在家鄉紹興

  魯迅青年時代求學於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和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頗受進化論思想影響。

  日本7年

  1902年9月赴日本仙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在是東北大學醫學部)學醫,據說曾經加入中國同盟會。1903年3月從學校退學,1909年從日本歸國。

  在北京,1912-1926

  1912年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教育部任籤事.在經歷一段思想苦悶,對、社會改革失望的痛苦後,重新投身新文化運動,在北京女子師範高等學校任教授、北京大學任講師。1918年,他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短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12月,他還生動地塑造了阿Q形象,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

  在廈門和廣州

  離開北京後,魯迅在廈門大學和廣州中山大學任教。

  上海10年

  1927年10月到達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築路區域(所謂“半租界”,今天虹口區北部魯迅公園一帶),那裡有特殊的政治環境,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後加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左翼作家聯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但魯迅與左聯領導有很多思想上的衝突,這或許是把他定位為自由作家的論據之一。1927年到1936年間,魯迅創作了很多回憶性的散文與大量思想性的雜文。

  魯迅在上海期間,和宋慶齡、陳賡有交往。魯迅所主持的文學團體和郭沫若、郁達夫主持的文學團體有矛盾。 魯迅扶植獎掖文學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蕭軍、蕭紅等,也和化名狄克的進行過論戰。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而逝世。上海民眾與全國各地民眾為他舉行隆重的悼念活動。上海民眾代表在其靈柩上覆蓋寫有“民族魂”的白旗。

  家庭

  元配朱安,1927年魯迅在廣州開始與許廣平(1898—1968)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在上海出世。 魯迅有兩個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

  成就

  魯迅一生寫了許多小說,散文和雜文,其中不少為經典之作。

  魯迅在學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著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同時對美術也頗喜好,他是中國版畫的發起人。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