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白> 有關李白的故事(通用15篇)

李白的故事

有關李白的故事(通用15篇)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評價:“李白之詩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詩德參天地,源於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李白的故事(通用15篇)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李白的故事 篇1

  唐代大文學家李白少年時期,曾一度貪圖玩耍,不愛學習。有一次,他偶然看到一位老太婆在用鐵杵磨針,深受啟發。從此發奮學習,學業大進,聞名鄉里。後來,經鄉里文人舉薦,十六歲的李白到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衙門裡當了一名文書小吏。

  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 717 年)五月,涪江暴漲,淹沒了大片良田,沖毀了許多民房。可昏庸的彰明縣令不但不設法救災,反而硬拉著衙門裡的人去觀賞水景。

  他們來到江邊,只見黃水滔滔,急流似箭,濁浪中,卷雜著破板爛席、殘枝敗葉。忽然,有人驚叫起來:“死人!”眾人隨他手指方向仔細一瞧,果然有一具女屍從上游漂下,猛地一個大浪,屍體被衝到岸邊,在蘆葦叢中轉了幾轉,一會兒又不見了。

  面對被溺死的女子,腦滿腸肥的縣令卻詩興大發,搖頭晃腦地吟唱起來:“二八誰家女,漂來倚岸蘆。鳥窺眉上翠,魚弄口旁珠。”只作出這幾句,他就吭吭吃吃接不下去了。

  被迫隨行的李白早就心中有氣,眼下看到昏庸的縣令竟以死屍尋歡作樂,更是火頂腦門,於是滿懷疾憤之情,續了四句:“綠髮隨波改,紅顏逐浪無。因何逢伍相?應是怨秋胡。”詩中,李白辛辣地諷刺縣令就象春秋時代行為不軌、玩弄婦女的秋胡,應該讓被吳王夫差冤殺的伍子胥化作怒潮淹死。

  縣令一聽,臉色頓變,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李白料定縣令必將尋機報復,便收拾行裝,棄職回家了。

  李白的故事 篇2

  南京夫子廟前,有一座文德橋。聽老輩人說,每逢冬月十五月亮當頭的時候,站在橋頭朝水上看,倒映在水裡的月影子剛好分成兩半:橋這邊半個,橋那邊半個。 圓圓的月亮影子,為什麼會分成兩半呢?這裡有段故事。

  傳說唐朝大詩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來,在文德橋旁邊的一座酒樓上歇腳。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獨自坐在酒樓上賞月,一邊喝酒,一邊吟詩作賦。李白生平最喜愛月亮,說月亮又幹淨又好看。這天晚上,他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潔白滾圓,心裡非常高興,就多喝了幾杯。到了半夜,李白趁著酒興,下樓走到文德橋上。他剛走上橋,一低頭,忽然看見月亮掉在水裡了,河水一動,潔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幾條黑紋。

  李白這時喝得醉醺醺的,只當是月亮給河水弄髒了。他靴子也顧不得脫,張開雙手就跳下橋去撈月亮。誰知這一跳,月亮沒撈著,卻把水裡的月亮震破了,頓時分成了兩半兒。故事就這樣傳下來了。後來人們在文德橋旁邊修了個“得月臺”,據說那裡就是當年大詩人李白賞月的地方。

  李白的故事 篇3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了不少錢,相當富裕。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一天逃學下山,經過一條小山澗,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說要用鐵棒磨針。一根粗鐵棒要磨成一根細小的針談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此以後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了。他既學文又習武,專門學習劍術。決心要做一個滿腔俠義的“遊俠”。

  李白幼年時候記憶力特別好。諸子百家,佛經道書,無不過目成誦。據說他五歲就會誦寫“六甲”,十歲能讀諸子百家的書,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歷史、文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此外,他還學會了彈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來了一位客人,風流儒雅,氣概不凡,是當時很有名氣的文人,這次是到蜀中來做官的。在長安,他早就聽說李白的詩名,這次來到蜀中還未上任就前來拜訪了。家人帶他來到一條河邊的柳樹蔭下,只見一個年幼的書生,頭戴綸巾,佩一把寶劍,正在吟詩,同樣是風流倜儻,卓越不群,詩人對這少年的喜歡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詩稿,先是吃驚,後是讚歎,最後竟是擊節拊掌了,他說:“小傢伙的文辭簡直可以和司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寫吧,中國第二個屈原就要橫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遠大,稟性高潔。當時的讀書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參加進士考試。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個國家棟梁,否則就一輩子只當一個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謝安,相信總有一天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少年時代的詩歌留下來不多,比較早的一篇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說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觀中去尋訪一位道士。時值初春季節,桃花正帶露開放,飛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確實美不勝收。然而道士卻始終沒有回來,從早晨到下午,一直見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歸了。回到家後愈想愈覺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詩興。

  於是展紙揮筆: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會差不多呢?我們不好說這是個什麼樣的女人。

  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就是這首詩裡有刻骨銘心的相思。在李白所有的詩文中,寫對女子刻骨銘心的感情,而且是出於戀情的,只有這一首。這是一種纏綿悱惻而又神秘的相思。李白在作品中從來不避諱他和小的關係,在他的某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和女道士,乃至良家婦女,也有很曖昧的關係!

  李白的故事 篇4

  李白的成長故事唐朝的著名的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愛念書,常常逃學,去街上閒逛。

  一天,李白有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河邊。傢俱廣告語

  和暖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鮮花綠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呆在家裡那多沒意思啊!”李白走著走著,看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奶奶坐在一塊大石頭上,老奶奶正在專心致志地磨著一根鐵棒。李白好奇地走過去問:“老奶奶,您在幹什麼?”“我要把這根鐵棒磨成繡花針。”老奶奶抬起頭,對李白慈祥地笑了笑,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當然!”“但是,鐵棒這麼粗,什麼時候才能磨成針呢?”老奶奶反問李白:“滴水能夠穿石,愚公能夠移山,那鐵棒為什麼不能磨成針呢?”“但是,您年紀這麼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奶奶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他再也沒有逃過學,學習也很用功,最後成了名垂千史的詩仙。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要有耐心和恆心才能成功。

  李白的故事 篇5

  早在唐朝的時候,中國各地都佈滿了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

  一次,李白獨自撐船在江上喝酒吟詩,忽然,一個大浪把他捲進了水底下的一個山洞裡,李白如果向上遊得話,還有很遠的陸,因此他選取了往洞裡遊。不一會就來到了一個氣室,裡面有一個通向陸地的通道,那個通道初極狹,才通人。

  李白遊世外桃源再往前走,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李白看到的是一片和諧的鄉村景色,美中不足的是,那裡的科技很落後,房子很簡陋。李白在村莊裡走了走,看了看,發現自己以前很少見到的朋友竟然在那裡,李白上前與他交談。

  原來,那裡的人都是早期發生戰亂的時候逃到那裡來避難的,他們在那裡住下來繁衍後代,那裡原來是片荒地,無遮無擋,那裡的人就將邊上幾座不出名的小山搬到那裡來掩護自己。

  李白在朋友的邀請下到邊上的一個茶館裡坐下,喝喝茶,吃吃小吃,談一下。李白喝過酒,嘗過菜,頓時呆住了,這但是人間美味呀,這種小吃和酒幾乎只能在皇宮裡見得到,在那裡,茶館裡就有。他們到了街道去逛逛,。李白東瞧瞧,西看看,可就是不能買,這地方的錢與唐朝的不一樣,那位朋友給他買了一支筆和紙,李白把紙平放在一戶人家的臺階上,揮筆寫到:在無人知之之地,有乃世外桃源。此地乃有人間美味,此地乃有樸實之民,吾愛此地之也。眾人都圍過來看。李白就之後寫詩,李白在那裡寫過不少的詩呢。全城上下都知道這位來自於山外的人,都崇拜他,敬佩他,可李白要走了,不然的話外面的人會惦記著他的。

  李白出了小洞撐船到了岸邊回家了,可他的心還是在世外桃源中。

  李白的故事 篇6

  李白是一位有才華的詩人,他一心期望能為國家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但唐玄宗李隆基卻只讓他做了一個翰林供奉,給皇上、后妃們寫詩作賦,他很不願意,常常一人喝悶酒。

  蔑視權貴的李白這一天,李白又喝得大醉,突然侍衛來召他去見皇上。原來李隆基和楊貴妃正在花園賞花,想讓李白寫幾首詩助興。

  李白看到如雲似錦的牡丹襯托著美色傾城的貴妃,詩興大發,提筆寫下了著名的《清平調》。李隆基看了十分高興,便叫宮中樂師李龜年演奏,自己吹笛,宮女們演唱,其中一句“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使楊貴妃聽得如醉如痴,高力士和楊國忠更是竭力討好皇上。

  李白看了,覺得十分噁心,便藉著酒勁,把腳伸到高力士面前說:“來,給我脫靴!”高力士哪受過這種羞辱?但此刻李白是李隆基面前的“紅人”,高力士知道此刻惹不起他,只得忍氣把他的兩隻長靴脫下來。

  李白心裡十分痛快,用眼斜了一下旁邊的楊國忠,向李隆基磕了個頭說:“皇上,我聽說楊國舅研的墨很好,不如讓國舅爺研墨,我把《清平調》重新抄寫一遍,好嗎?”

  李隆基連頭都沒回,就說:“行!”這可把楊國忠氣壞了,他做夢也沒想到李白竟敢戲弄自己。但皇上都答應了,他不敢爭辯,只好忍著氣,強裝笑臉,慢慢研起墨來。

  高力士、楊國忠受了這種羞辱,向楊貴妃說:“《清平調》裡面有一句‘可憐飛燕倚新妝’,分明是把娘娘比作漢朝成性的趙飛燕。趙飛燕最後被漢成帝廢黜,由此可見李白用心叵測呀!”楊貴妃聽了,氣得臉色發白。於是李白逐漸遭到了排擠,而李白早就厭煩了這種無聊的生活,便離開長安,去了洛陽。

  李白曾寫過一首長詩《夢遊天姥吟留別》,結尾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有力地說出了自己蔑視權貴的心聲。

  李白的故事 篇7

  公元762年,年過花甲的李白已百病纏身,他已忘記了人世的悲歡,只圖一醉方休。他一生醉過太多次,但這是最後一次了。他恍恍惚惚去邀水中之月,不幸溺水,抱月長眠。

  李白一生豪放浪漫,連死都如同一首詩。可誰又知道這光鮮的外表下,淤積了多少難以言狀的憤懣和悲傷?

  悲傷的李白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遊俠,寫下不少遊俠詩,並且胸中也懷有遠大的抱負,曾自稱“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他25歲便辭親遠遊,“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遊歷名山無數,縱情山水之間,提筆寫下無數好詩,春風得意,名噪一時,但他志向卻不在此。他秉承儒家教誨,是個用心的入世者,立志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他一向在等,等長安天子的召喚。他終究是等到了,42歲那年,由一個道士引薦,他應召入京。

  那時,他感覺自己化為一個任情恣意的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就是他那時最好的寫照。他作文曾讓楊貴妃捧硯,高力士脫靴。但好景不長,在長安的第三年,他正因不能放下自己的個性,受權貴排擠,被流放出京。

  親眼見到了封建官場的黑暗和宮廷生活的糜爛,李白對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全化為泡影,“濟蒼生,安黎民”的遠大抱負總是受挫,在幻想的完美和現實的殘酷中,他也只能承受這巨大的落差了。

  這一次,李白是真的悲傷了。

  悲傷的李白也只能“舉杯消愁”,卻得到了“愁更愁”的結果。他終日與酒為伴,盡情釋放內心的悲傷。“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高歌取醉欲安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他終究是不能放下心中的理想,然而朝廷耽於聲色犬馬,奸相李林甫、楊國忠當道,官場一片黑暗,他永遠也回不去了。時光飛逝,自己卻功業無成,他,也只能寫下“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等悲憤填膺的詩句了。

  李白幸運,生於盛唐;李白不幸,空有抱負卻無處施展。歷史的不可測之處也就在於,他們造就了李白的悲傷,卻也讓一個不老的詩仙——悲傷的李白成就了一段浪漫的傳奇。

  李白的故事 篇8

  通常的印象,彷彿古代的詩人都挺能喝酒,個性是李白,他的《將進酒》中說“將進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一斗詩百篇”。可見李白是很愛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夠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李白其實沒酒量這得先從“鬥”說起。此刻已經沒人用鬥了,我們以前見過的鬥,一般是稱量糧食的工具。一斗大約是50斤糧食。誰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驚人。古時候量酒用的也是鬥,但是跟現代稱糧食的鬥並不是一回事。

  《公羊傳》:“熊蹯不熟,公怒,以鬥擊而殺之。”這鬥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夠順手拿起來投人,體積必須是有限的。《史記·項羽本紀》中,劉邦從鴻門宴上逃走時,讓張良送給項羽白璧一雙,送給范增玉斗一雙,這玉斗也是酒器,張良能夠隨身帶著,體積也不是很大。

  還有另一種稱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來的形狀就是這種斗的樣貌,這種鬥有長長的柄,實際是盛酒的勺子。

  《詩經·大雅·行葦》有“酌以大斗,以祈黃考”。朱熹注:“大斗,柄長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此刻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鬥必須還要小。從出土的青銅鬥看,也就是此刻家裡飯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此刻常用的一個玻璃杯。《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問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這是說喝得很少,不算什麼;“一石亦醉”,這是說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數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此刻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滸傳》中的武松,在景陽岡上喝了十八碗,是懸了點,但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誇張,並不為過。如果換成此刻的白酒,那可就懸了,沒有可信性了,成了“廣州雪花大如席”式的誇張,成了敗筆。

  只有李白喝酒的記錄,沒有發現李白連氣喝上幾斗酒的記錄,估計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飲中八仙歌》說:“汝陽三鬥始朝天”,“張旭三杯草聖傳”,“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詩百篇”。比較起來,人家是三鬥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長安市上酒家眠”了。論酒量,李白顯然不如那幾位。

  杜甫說他“一斗詩百篇”,實際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夠寫出許多詩來。只喝那麼一杯啤酒,就上了詩情,顯然是酒精起了作用,這正說明了他酒量並不大。從李白的詩作來看,他喝酒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進肚裡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發洩。

  李白的故事 篇9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27歲的詩人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輾轉來到安陸。在這裡,他與唐高宗時的宰相許圉師孫女結婚。隨後,居住於離許宅10華里的碧山中。

  李白為何落腳安陸,不僅是現代,即使在當時,都有許多人不理解。至今民間還流傳一個故事:有一天,安陸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姓閣老回到碧山腳下的老家,聽到鄉親們介紹李白生得英俊瀟灑,博覽群書,一目十行,吟詩作賦,揮筆成章,十分欣賞。於是,吩咐家人準備名餚佳釀,請李白來家作客。

  李白來後,閣老一見果然氣象不凡。又談詩書,李白都能對答如流,閣老更為佩服。於是忍不住發問:“李學士,天下名山那麼多,緣何單單看中了我們的碧山呢?”李白聽了,不假思索,隨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閣老一聽,大聲稱讚,立即讓家人取出筆墨紙硯,請李白錄下。李白當即再補兩句,並取名《山中問答》:“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首《山中問答》不脛而走,廣為傳誦。“別有天地”也成了一句流行的成語,意為一種新的境界。

  李白的故事 篇10

  李白“辭親遠遊”,並不是直接來到安陸的,而是“南穹參梧,東涉溟海”,過了三年的遊俠生活。在東遊維楊(楊州)時,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餘萬”。然而,“黃金散盡交不成”,促使詩人結束了遊俠生活,寓居安陸。

  在與許氏結婚後的第三年,李白寫了著名的《上安解裴長史書》。詩人為了讓裴長史瞭解並且重視自己,向他介紹了自己的身世和到安陸之前的情況,其中關於楊州的一段是這樣表述的:“曩昔東遊維楊,不逾一年,散盡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惠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輕財好施,由此而來。

  李白的故事 篇11

  李白在上書裴長史無果的第二年,前往長安尋找機會,仍是屢屢碰壁。於是發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長嘆,頹喪地踏上歸程。其間,聽到韓朝宗出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的訊息後,又“心雄萬夫”,希望“一登龍門”。因而,揮筆寫下了《與韓荊州書》。

  《與韓荊州書》開篇即是:“白聞天下俠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賓中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這就是成語“聲價十倍”的出處。

  然而,韓朝宗並沒有重視李白,甚至連理也沒有理他。李白在安陸期間,屢屢上偈不遇,政治上十分失意,只有無可奈何地“酒隱安陸,蹉跎十年”。這種境遇造就了詩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骨氣,使中國文壇多了一個偉大詩人。

  李白的故事 篇12

  李白從小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還在他5歲的時候,小小李白就坐在窗前開始搖頭晃腦地大聲背誦前人有名的文章了。只消兩三遍,他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把書上的內容背鎝滾瓜爛熟。由於李白總是把功課作得很好,所以老師非常喜歡李白,經常在小朋友們面前誇獎他。可是,李白當時也是一個貪玩的小孩子,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樣,身上難免有一些缺點。有一天,老師還在講課呢,他卻聽著聽著就走神了,一雙大眼睛盯著窗外,腦子裡竟然想起了昨天晚上媽媽給他講的金色鯉魚的故事。李白想:“那些小魚穿著金色的鱗片衣服,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真是太好看了。可是,它們的美麗會不會引來壞人呢?要是被人抓住了,就不能自由自在地游泳了呀,多可憐。”瞧,李白開始陷入他自己編織的幻想的世界裡。老師看見李白愣愣的模樣,知道他沒有認真聽課,就停下課來,很生氣的說:“李白,你站起來重複一遍我剛才講的話。”李白一下子清醒了,慌忙站起來,卻一句話也說不出。“同學們都在笑話我吧!”李白的臉刷的紅了,他感到難為情極了。

  放學回家的路上,李白還在生自己的氣呢。忽然,他發現一條清澈的小溪邊,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棒。老婆婆磨得很認真很賣力,大滴大滴的汗珠從老婆婆的額頭上滾下,可是老婆婆只是抬起手用衣袖擦了擦汗,又接著繼續磨那根大鐵棒了。李白看見老婆婆這麼辛苦地磨鐵棒,覺得非常好奇。於是他跑上前去,來到老婆婆的身旁,一邊輕輕地拉著老婆婆的衣角,一邊很有禮貌地說:“婆婆,您好。請問您磨這根大鐵棒幹什麼呢?”老婆婆繼續專心地磨著她的鐵棒,頭也不回地說:“我呀,我要把它磨成一支細細的繡花針哩。”李白瞪大了眼睛,嘟著嘴說:“這麼粗的鐵棒能磨成針嗎?”老婆婆轉頭看了看李白,見他一臉不相信的樣子,這才停下手中的活,蹲下身來,慈祥地對李白說:“好孩子,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繡花針哩!”李白像是突然明白了一個深奧的.道理,使勁地點了點頭。這件事給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對他以後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後來凡是讀書碰到困難,他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教導,便抖擻精神,鼓起勇氣,堅持不懈地奮力拼搏。有一段時間,他為了專心讀書,甚至搬到一所道觀中去安心苦讀。正是憑著這種精神,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為他以後取得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功打下了牢實的基礎。

  李白的故事 篇13

  唐朝著名詩人李白的大名呀,在中國那可是沒有人不知道的。李白是一位非常偉大的詩人,他一生寫了許許多多很有名的詩歌流傳後世。直到今天,很多愛學習的小朋友都在背誦李白的詩呢。李白寫的詩歌充滿了神奇的想象力,常常把人帶到似乎只有神仙才居住的另一個奇幻的世界,所以喜愛李白詩歌的人又給了李白一個美稱,把他稱作“詩仙”。李白就像一位灑脫狂放、雲遊萬里的仙人一樣,遊遍了中國秀美的山河。他每到一個有特點的地方,總會寫下抒發感情的詩篇,而且從來不擺名人的架子,與當地的老百姓成為很好的朋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因此,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李白的動人故事。

  有關李白的出生,就有一個神秘的傳說。說的是李白的母親生下李白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她到底夢見了什麼呢?原來,她夢到了一片很美麗的星空。那麼多閃亮的星星都在衝她眨眼睛呢,實在讓人有些看不過來了。不過,還是有一顆很特別的星星吸引了李白媽媽的注意。這是秋天傍晚西方天邊上最早升起的那顆最亮的星,叫做太白星,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啟明星。它是那麼耀眼那麼閃亮,把夜空中其它的星星一下子就比下去了。正當李白的媽媽抬著頭望著這顆太白星讚歎它的明亮耀眼時,這顆太白星忽然從天上墜下來,落入了李白媽媽的懷裡。這時,李白媽媽感到肚子一陣疼痛。於是,一個白白胖胖的小生命便呱呱落地了。因為這個太白星的夢,爸爸媽媽便決定給他們可愛的小寶寶起名李白,字太白。李白長大後,為了實現幫助君王治理國家、幫助窮苦老百姓多做一點好事的遠大理想,用他的詩歌抒發自己對祖國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激勵自己與各種困難作鬥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李白真的像一顆明亮的太白星一樣,用他的光芒照耀著我們前進的道路呢。

  李白的故事 篇14

  李白過人的才華,使他成為一位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所以就連當時的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個怎樣厲害的人物。於是唐玄宗下詔書請李白到皇宮來相見,一起商談國家大事。聽到皇帝召見,李白邁著大步,仰天長笑著走進皇宮,沒有一絲拘束緊張的樣子。唐玄宗看見李白儀表非凡,氣宇軒昂,雙目炯炯有神,就像一片朝陽升起在東方。透過與李白親切的交談,皇帝發現這個李白可真是不簡單,他的知識如此淵博,無論問他什麼問題,都能對答如流,並能提出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呢。

  唐玄宗皇帝得到這樣一個值得誇耀的文人在身邊,高興得合不攏嘴,立即邀請李白留下來和他一起吃飯。當時,誰如果能和皇帝一起吃飯,那可是一件非常非常榮耀的事。更何況,皇帝還用滿桌的好菜親自招待李白呢。於是,有很多人羨慕李白,但也有很多小心眼的人嫉妒他。可李白才不怕別人嫉妒他呢,他還是像以前一樣瀟灑狂放。李白喜歡喝酒,與他同一個時代的另一位大詩人杜甫有一首詩曾經這樣寫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首詩的意思是:“李白喝一斗酒就能作上百篇的詩,他倒在長安的酒店裡就可以忽忽大睡。在李白喝酒的時候,即使是天子的召喚,他也不理,而自稱自己是酒中仙。”

  有一天,皇帝又召見李白,請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詔書。恰巧李白剛剛喝完酒,東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眯著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見站在皇帝身邊的一個太監正在很不友好地盯著他。這個太監叫高力士,當時得到皇帝無比的寵愛,就連皇帝的兒子們也稱呼他“阿哥”,王公大臣們也要稱呼他“老爹”呢。高力士心裡總想著:“我可是皇帝眼前的紅人,誰敢得罪我!”所以他整天在皇宮裡橫行霸道,老欺負那些被他排擠的小官員。他發現皇帝喜歡李白,心裡就很不舒服,還想著要找個機會整整李白呢。李白呢,其實早就看不慣這個欺軟怕硬的太監了。於是趁著這天的酒性對皇帝說:“皇上,我有個小小的請求,不知您準不準?”皇上因為急著要李白寫詔書,便著急地說:“你有什麼要求,儘管講。”李白說:“我剛喝了點酒,因此無法像平常那樣很恭敬地寫文章。請皇上准許我穿戴隨便一點,這樣我才能把這篇詔書寫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著鬍子說:“既然這樣,我就准許你隨便一點吧。”於是,李白伸了個懶腰說:“我穿的鞋太緊了,要換一雙松一點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給他取雙便鞋來換。李白趁機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腳一伸:“給我把鞋脫了!”高力士平時作威作福搞慣了,沒想到李白會來個突然襲擊。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高力士當慣奴才的膝蓋便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竟給李白把靴子脫了。這一次,李白可給那些受高力士欺負的人出了口氣,就連千百年後的人們聽到這個故事也覺得痛快呢。

  李白的故事 篇15

  李白非常喜歡遊覽名山大川,他多次漫遊長江南北,黃河上下。我們偉大祖國的版圖上,幾乎印滿了李白的足跡。那些爛漫的山花發出一陣陣芳香,那些快樂的小鳥“啾啾”的叫著,大自然在李白的眼中充滿了詩情畫意,是一個千姿百態的世界。所以,他常常到各地去遊玩。一天,他收到一個叫汪倫的人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上寫著:“先生喜歡遊玩嗎?我們這裡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歡喝酒嗎?我們這裡有萬家酒店。請您來我們皖南涇縣玩吧。”李白看了這封邀請信十分高興,馬上收拾行李就向涇縣出發。可是到了涇縣以後,李白朝四周張望了半天也沒見到什麼十里桃花,更別提萬家酒店了。正在納悶,一個村民打扮的人走上前來說:“李白先生,見到你真是太榮幸了。我就是汪倫。”汪倫接著便解釋說:“我信裡所說的十里桃花,是指十里之外有個桃花潭,而萬家酒店呢,是說有一家姓萬的人開的酒店。”李白聽了,哈哈大笑。兩個人就這樣交上了好朋友。

  汪倫邀請李白在他家住一段時間,叫妻子做了好多鄉噴噴的飯菜,還拿出了釀造多年的好酒熱情地招待李白。他們邊吃邊聊,真是愉快極了。後來李白又到附近的幾個朋友家住了幾天。可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著李白去辦呢。所以待了幾天後,李白決定要離開了。但為了不給汪倫添麻煩,李白並沒有專門向汪倫告別,他準備悄悄地坐船回家了。誰知就在李白已經上了船而船正要開動的時候,汪倫趕到了。要知道如果再慢一步,就來不及了。李白聽到汪倫和村裡的鄉親們手拉著手一邊唱著為他送行的歌,一邊用腳踏出節奏。李白又驚又喜,他沒想到汪倫會和這麼多村民一起來河邊送他,這些老百姓對他實在太好了。他只覺得心頭一熱,眼淚差點掉了下來。就這樣,李白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詩,詩名叫《贈汪倫》。詩的後兩句寫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意思是:“桃花潭的水就算有千尺那麼深,也比不上汪倫來送我的情誼深呀。”

  這首送給汪倫的詩為什麼會這麼美好動人,為什麼會流傳這麼廣呢?因為它抒寫了一位偉大的詩人與普通人之間純真質樸的友情。這也是為什麼千百年來李白能得到老百姓特殊喜愛的很重要的原因。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