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巴金課文主要內容
《繁星》描寫了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經歷和感受,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他對星空的觀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下面是關於繁星巴金課文主要內容,歡迎閱讀!
繁星課文
巴金
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從前在家鄉,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裡納涼的時候,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著星天,我就會忘記一切,彷彿回到了母親的懷裡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後門,每晚我打開後門,便看見一個靜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園,上面是星群密佈的藍天。星光在我們的肉眼裡雖然微小,然而它使我們覺得光明無處不在。那時候我正在讀一些關於天文學的書,也認得一些星星,好像它們就是我的朋友,它們常常在和我談話一樣。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對,我把它們認得很熟了。我躺在艙面上,仰望天空。深藍色的天空裡懸著無數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動,星也在動,它們是這樣低,真是搖搖欲墜呢!漸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見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靜寂的,是夢幻的。我望著那許多認識的星,我彷彿看見它們在對我霎眼,我彷彿聽見它們在小聲說話。這時我忘記了一切。在星的懷抱中我微笑著,我沉睡著。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孩子,現在睡在母親的懷裡了。
有一夜,那個在哥倫波上船的英國人指給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著:那四顆明亮的星是頭,下面的幾顆是身子,這幾顆是手,那幾顆是腿和腳,還有三顆星算是腰帶。經他這一番指點,我果然看清楚了那個天上的巨人。看,那個巨人還在跑呢!
寫作背景:
1923年,19歲的巴金和三哥毅然衝破封建家庭的樊籠到了上海,南京,考入東南大學附中補習班。在學習期間,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著名的“五卅”運動對他影響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國輪船“昂熱號”離滬赴法,衛惠林同行,先後同船的中國學生計9人。他去法國是為了學習經濟學,“向西方找真理”,進一步研究無政府主義理論,考察歐洲的社會活動。法國既是無政府主義的發源地,也是當時歐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護所。2月18日,“昂熱號”郵船抵達馬塞。19日巴金抵達巴黎。在郵船航行期間,巴金撰寫了《海行雜記》38則。《繁星》是其中的一篇遊記,寫於1927年1月。
拓展:
巴金《繁星》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一12題。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對,我把它們認得很熟了。我躺在艙面上,仰望天空。深藍色的天空裡懸著無數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動,星也在動,它們是這樣低,真是搖搖欲墜呢!漸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見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靜寂的,是夢幻的。我望著那許多認識的星,我彷彿看見它們在對我霎眼,我彷彿聽見它們在小聲說話。這時我忘記了一切。在星的懷抱中我微笑著,我沉睡著。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孩子,現在睡在母親的懷裡了。 (巴金《繁星》)
11.文中所描寫的繁星有什麼獨特的美?作者在海上看繁星有什麼獨特的`感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的一段文字描寫月亮,與上文描寫繁星相比較,它們的寫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請作簡要分析。(2分)
那竹窗簾兒裡,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我們都高興起採,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了呢。 (賈平凹《月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無數的星星“懸”在天空中,在深藍色的背景映襯下顯出一種寧靜的美;繁星是半明半昧的,如螢火蟲般的,有一種朦朧的美、夢幻的美:星星是閃爍著的,如對“我”“霎 眼”,又如在“小聲說話”,有一種動態的美。在海上看繁星就如同小孩“睡在母親的懷抱中”,能“忘記一切”,表達了作者熱愛星空,熱愛大自然,嚮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基本意思對即時。
12.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繁星和月亮的美妙和可愛,營造出一種童話般的意境:透過“我”和“我們”對繁星和月亮的主觀感受來襯托繁星和月亮的可愛。基本意思對即可。巴金《繁星》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