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文大全>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11課課文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11課課文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11課課文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11課是《蝙蝠和雷達》,主要講科學家透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

  《蝙蝠和雷達》

  清朗的夜空出現兩個亮點,越來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紅一綠的兩盞燈。接著傳來了隆隆聲,這是一架飛機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裡,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蝙蝠是在夜裡飛行的,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而且無論怎麼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麼東西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裡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做了一次試驗。在一間屋子裡橫七豎八地拉了許多繩子,繩子上繫著許多鈴鐺。他們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讓它在屋子裡飛。蝙蝠飛了幾個鐘頭,鈴鐺一個也沒響,那麼多的繩子,它一根也沒碰著。

  科學家又做了兩次試驗: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讓它在屋子裡飛。蝙蝠就像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撞,掛在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

  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裡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科學家經過反覆研究,終於揭開了蝙蝠能在夜裡飛行的秘密。它一邊飛,一邊從嘴裡發出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叫做超聲波,人的耳朵是聽不見的,蝙蝠的耳朵卻能聽見。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裡,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

  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雷達透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顯示在熒光屏上。駕駛員從雷達的熒光屏上,能夠看清楚前方有沒有障礙物,所以飛機在夜裡飛行也十分安全。

  《蝙蝠和雷達》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5個生字。理解“啟示、證明”等詞語的意思。正確區分近義詞“敏銳、靈敏”。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能說說蝙蝠和雷達之間的科學聯絡。

  3、繼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透過各種途徑查閱有關資料。

  4、瞭解飛機靠雷達在夜間飛行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受到的啟示,知道事物之間有著普遍聯絡,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理解科學家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使飛機能夠安全夜航。

  【教學難點】

  蝙蝠飛行與飛機夜航之間的內在聯絡。

  【課前準備】

  組織學生從百科全書、詞典辭海、網際網路絡等各種途徑查閱、收集有關蝙蝠、雷達的資訊資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揭示課題。

  1、出示“蝙蝠”圖,板書:蝙蝠

  請學生介紹自己課前瞭解的有關蝙蝠資料。

  2、出示“雷達”圖,板書:雷達。

  請學生介紹自己課前瞭解的有關雷達資料。

  3、板書,齊讀課題。

  師:這兩者毫不相干,課題卻用“和”字連線。這是為什麼呢?學習課文後,我們就明白了。

  二、自學課文,整體感知。

  1、提出自學要求:

  (1)讀一讀: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說一說: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麼?

  (3)想一想:你有什麼問題?

  2、小組交流學習。

  3、集體彙報學習成果。

  (1)字詞學習

  重點指導“辨析組詞”:摹   幕   墓   暮   慕

  (2)開火車分節朗讀課文,注意字字音準,句句通順。

  (3)說說你知道了些什麼。

  (學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師注意適當點評,引出重點;同時進行語言規範表達的訓練。

  (4)提出不懂的問題。

  (可能有關於試驗方面;關於研究方面;關於仿生學方面;關於語言文字方面等等。師對學生的問題歸類,簡單的問題當場予以解決,有的則留待深入學習課文時解決。)

  三、深入學習,突破難點。

  1、瞭解三次不同的試驗,理解“證明”一詞並運用說話。

  (1)指讀有關句子,理解“證明”一詞意思。(用可靠的事實來表明結論的真實性。)

  (2)三次試驗怎樣進行的?證明什麼結論?輕讀課文相關小節,完成表格。

  試驗次數試驗方法試驗結果試驗結論

  (3)根據三次試驗內容,分別用“證明”一詞說一句話。

  2、學習科學家反覆研究的內容,理解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原理,並進行說話訓練。

  (1)讀讀課文有關內容,邊讀邊思考,動手畫畫蝙蝠探路示意圖。

  (2)看著示意圖,練習說話: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經過。

  3、學習科學家發明雷達的內容,理解雷達在飛機夜航中的作用,並進行說話訓練。

  (1)讀讀課文,用文具擺擺雷達使飛機安全夜航的示意圖。

  (2)看著示意圖,練習說話:雷達使飛機安全夜航的過程。

  4、理解並說說蝙蝠和雷達之間的科學聯絡。

  (1)小組討論,給句式:

  雷達的    (    )    相當於蝙蝠的    (    )。

  雷達的    (    )    相當於蝙蝠的    (    )。

  雷達的    (    )    相當於蝙蝠的    (    )。

  (2)默讀課文,思考: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麼科學關係?用“因為……又因為……所以”練習說說它們的科學聯絡及其依據。

  小結:科學家從蝙蝠探路的試驗和研究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這就是蝙蝠與雷達的聯絡,所以課題要用“和”來連線。

  四、課後質疑,總結全文。

  學了課文,你們還有什麼問題?

  五、課後拓展。

  1、初瞭解“仿生學”。

  2、語言直播廳:你還知道哪些東西是受到動物的一些特點的啟發而發明的?查閱有關資料,然後向同學介紹。

  (例如:魚類和艦船;蒼蠅和宇宙飛船;水母和風暴預測儀等。)

  《蝙蝠與雷達》教學反思範文

  課文介紹了科學家們透過對蝙蝠夜間飛行秘密的探究,並從中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全文條理清晰,邏輯性強。在教學後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體會課文內容。

  這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課文,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枯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字,我首先創設了讓學生來當一回科學家的情境,透過三次試驗來探究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激發學生閱讀的慾望和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這是整堂課的`第一個環節。其次,在深入理解課文字內容之後,學生對仿生學有了一定的瞭解,在此基礎上,我又鼓勵學生當一回作家,仿照課文1、2、7、8自然段的寫法,以魚和潛水艇為題指導學生練筆,按照“提出問題——揭示秘密——發明創造”的順序,以課文為範例,進行讀寫的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 巧設質疑,激發興趣,引發探究。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的,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後質疑: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現代交通工具,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絡呢?有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一下子學生的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思維置於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於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三、注重自主學習,強化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透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實現自主性的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好實踐活動,對於密切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聯絡,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發展其個性,培養其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複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複述課文的真正目的。複述完後,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今後,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