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鐵牛的課本課文
《撈鐵牛》講的是宋朝懷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時的八隻鐵牛打撈上來的故事,讚揚了我國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懷丙和尚的聰明才智明才智。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及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撈鐵牛的課本課文,歡迎閱讀。
撈鐵牛
宋朝時候,有一回黃河發大水,沖斷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橋。黃河兩岸的八隻大鐵牛是拴住浮橋用的,也被大水沖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裡。
洪水退了,浮橋得重修。可是笨重的鐵牛陷在河底,有哪個大力士能把它們一隻一隻撈起來呢?人們正在議論紛紛,一個和尚說:讓我來試試。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
和尚先請熟悉水性的人潛到水底,摸清了八隻鐵牛沉在哪兒。然後讓人準備了兩隻很大的木船,船艙裡裝滿泥沙,劃到鐵牛沉沒的地方。船停穩了,他再叫人把兩隻船並排拴得緊緊的,用結實的木料搭個架子,跨在兩隻船上。又請熟悉水性的人帶了很粗的繩子潛到水底,把繩子的一頭牢牢地拴住鐵牛,繩子的另一頭綁在兩隻大船之間的架子上。
準備工作做好了。和尚請水手們一起動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鏟到黃河裡去。船裡的泥沙慢慢地減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鐵牛的繩子越繃越緊。船靠著水的浮力,把鐵牛從淤泥裡一點兒一點兒地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鏟光了,鐵牛也離開了河底。和尚不急著把鐵牛撈上船,而是讓水手們使勁把船划到岸邊,再讓許多人一齊用力,把水裡的鐵牛拖上了岸。
和尚用這樣的辦法,把八隻笨重的鐵牛,一隻一隻地拖了回來。
這個和尚個叫懷丙,是當時出色的工程家。
附:撈鐵牛課文教案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懷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撈起鐵牛的;學會生字新詞;學習課文按一定的順序寫的方法。
2、能力方面:會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會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情感及其他發展方面: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與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弄懂懷丙撈鐵牛時做了那四項準備工作,是怎樣利用水的浮力把鐵牛撈上來的。
2、初步學習歸納段落大意。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錄影 、實驗演示器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 按生字表學生字,讀準字音。
2、練習讀熟課文。
3、在教師指導下,初步理解課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詞(浮橋、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讀全文,試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 再讀課文,結合課後思考題,嘗試分段
四、 課堂練習
熟讀課文,書寫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板書課題,匯入 新課
學生自由讀第一節, 思考;為什麼要把鐵牛撈起來?
二、明確學習目標
這節課我們學習的目標就是要在認認真真讀書的基礎上,理解懷丙是怎樣把鐵牛撈上來的,同時初步學習概括段意。
三、學習新課
(一)學習第二大段
1、自由讀課文,練習複述課文內容。
2、學生小組合作(教師在組間巡迴指導)練習概括段意。
3、學生大組交流段意概括情況。
(二) 學習第三大段
1、指名讀,思考:這段中的三個自然段分別寫得是什麼?
2、學習第一節:
①自由讀,嘗試針對段落提出問題。
②理解段中“試試”的含義。
3、學習第二、三節:
①師範讀→生小組學習→結合課件●板畫,弄清懷丙是怎樣做準備工作的。
②指導學生交流學習情況,明白段中“摸清”、“很大”、“並排”、“結實”、“很粗”等詞的含義及“先”、“然後”、“再”、“又”等詞的先後順序。
③生小組自學→師指導部分學生演示“撈”的過程,弄清鐵牛是怎樣被浮力“撈”起來的。
④指導學生交流,明白“沙減少→船上浮”的關係及“浮力”等詞的意思。
⑤指導學生朗讀;結合錄影,引導體會文章的意境。
4、生嘗試概括段意。
(三) 學習第四大段
指名讀段,生概括段意;結合課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據各自興趣,自由讀課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發散思維
1、為什麼和尚不把鐵牛直接拉到船上載回來?
2、為什麼船上要裝很滿的沙?
3、你們還有什麼好辦法可以把鐵牛“撈”回來?
五、 質疑問難
學習了這課後,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
六、 課堂練習
填空——課文第四小節。
七、總結(結合課文內容及思想、情感、科學等教育)
(略)
八、課後作業 (2、3題選作一題)
1、造句:“熟悉”、“出色”。
2、畫出懷丙準備工作的簡圖。
3、我和懷丙比智慧。
附:板書設計
17、撈鐵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