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韓愈> 雜說一·龍說韓愈原文、翻譯、註釋

雜說一·龍說韓愈原文、翻譯、註釋

雜說一·龍說韓愈原文、翻譯、註釋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讚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雜說一·龍說韓愈原文、翻譯、註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雜說一·龍說

  作者:韓愈

  原文: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

  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

  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

  翻譯:

  龍吐出的氣形成雲,雲本來不比龍靈異。但是龍乘著這股雲氣,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處遨遊,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電,變化神奇莫測,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淪。這雲也是很神奇靈異的呢!

  雲,是龍的能力使它有靈異的。至於龍的靈異,卻不是雲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但是龍沒有云,就不能顯示出它的靈異。失去它所憑藉的雲,實在是不行的啊。

  多麼奇妙啊,龍所憑藉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雲。《周易》說:“雲跟隨著龍。那麼既然叫做龍,就應該有云跟隨著它啊!”

  註釋:

  ①龍說:選自《雜說》,為其首篇,題目為編者加。

  ②噓:噴吐。龍吹氣成雲是古代的一種傳說。

  ③固:本來、當然。

  ④景:通“影”。

  ⑤神變化:語出《管子·水地篇》“龍生於水,被五色而遊,故神。欲小則化為蠶(蟲蜀)[說明,此為一個字zh ],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凌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

  ⑥水:名詞用作動詞,下雨。

  ⑦汩:淹沒

  ⑧雲從龍:語出《易·乾·文言》“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從:隨,跟隨。

  ⑨伏:遮蔽。

  ⑩無以:沒有可以用來。

  作品鑑賞

  “雜說”是一種隨感性的議論文,內容、形式都比較自由。《韓昌黎集》中有雜說四篇,本篇是第一篇,又稱《龍說》。

  全篇以雲龍作比喻,有五層意義:龍噓氣生雲;龍得雲則變化無窮;龍失雲則毫無神異;雲的有無全靠龍自己創造;真正的龍一定人有云跟從。全文主旨大概是鼓勵有志之士要自己創造出可以施展抱負的有利條件。

  在《昌黎集》卷十一《雜著》中收有《雜說》四篇,這是一組隨筆性的短論,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

  作者簡介

  韓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貞元八年(七九二)進士。唐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後於穆宗時,召為國子監祭酒,歷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詩人。他和柳宗元政見不和,但並未影響他們共同攜手倡導古文運動。他們反對過分追求形式的駢文,提倡散文,強調文章內容的重要性。韓愈時代的詩壇,已開始突破了大曆詩人的狹小天地。韓愈更是別開生面,也建立了一個新的詩歌流派。他善於用強健而有力的筆觸,驅使縱橫磅礴的氣勢,夾雜著恢奇詭譎的情趣,給詩思渲染上一層濃郁瑰麗的色彩,造成奔雷摯電的壯觀。另外韓詩在藝術上有“以文為詩”的特點,對後世亦有不小的影響。當然韓詩中也有追求怪誕詭譎的遊戲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大曆十二年(777),韓會因在官場上受到牽連,被貶韶州刺史,韓愈也隨韓會南遷。不幸的是,抵達韶州不久,韓會即因病去世。韓愈先隨長嫂鄭氏送葬於安陽,再一同避居江南,從處理喪事,到往返奔波、撫育子弟等一切重擔,都被鄭氏一人挑起,而其維持不易,自然可以想見。

  經濟的重負使得韓愈早早成熟起來,當他十九歲時,便獨身前往長安,要在仕途上有所進取。但與他所預料截然相反的是,自己不僅未能“一戰而霸”,且連續參加三屆考試均無成果。長安米珠薪桂,大不易居,而考試的挫折與對長嫂的愧疚,更使得他“蹉跎顏遂低,摧折氣愈下”。然而他仍然勉力支撐,始終不肯效溜鬚拍馬之輩四處活動。

  隨後,他打道回府,在宣州住了一年,貞元七年(792)再度入京考試。這一次考試的主考官是兵部侍郎陸贄,他是中唐時期有名的駢文家。陸贄以駢文名世,同時對古文也極為在行,並嘗試將古文文法融入駢文。韓愈雖然為了考試違心的習學駢文,真正偏好的卻是古文風貌,所寫文章恰投考官之好,終於一舉得中。

  考中進士意味著韓愈獲得了入仕資格,但要想真正得到官職,還要再經過一次吏部的考試。貞元八年(793)年,韓愈返回河陽老家與盧氏女完婚,並取得吏部博學宏詞考試的資格,隨即赴長安應試。

  這段時間裡,韓愈曾嘗試與官員交遊,寫過《與鳳翔邢尚書書》、《應科目時與人疏》等文字,他有名的“相須”、“相資”之說就是在此時提出的。他的干謁書函,始終圍繞著一個議題展開,那就是健全國家發現人才、引用人才的制度。

  在第一次博學宏詞試中,韓愈在被中書省複審後駁下落選。這一則是因為他不肯效仿“浮囂之徒”遊於公卿之門,專事幹謁的舉動,二則是他的古文主張及文風依舊不能被接納。隨後的.考試依然如第一次一樣失敗,韓愈生活的窘困也到了極為嚴重的程度。《馬厭谷》、《苦寒歌》都是他在此時的作品。

  長安十年,未得一官,韓愈在憤懣憂傷的心情中回到河陽,與盧氏相守。鄉居生活誠然清苦,卻給了他思考的時間。這段時間中,他的思想開始真正涉足一些深刻的問題。貞元十一年(796)九月,他去往洛陽官員雲集之處,想要看看是否能在那裡得到一些機遇。從貞元十一年到貞元十八年,韓愈的仕宦生涯不過是兩入軍幕,在官職上沒有什麼大的起色。但他一生學問道德的理論基礎,卻是在此階段打下的。著名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毀》、《原人》、《原鬼》及《師說》、《答李翊書》等文章,都是他這段時間的成果。

  貞元十七年(801),韓愈再入京選官,得到祠部員外郎陸傪的引薦,授四門博士。四門博士是四門學的學官。這一職務,與韓愈“汲汲於富貴,以救世為事”的理想相去甚遠,但他對工作也極為竭力盡心。當時,韓愈在京師已經有些名聲,學校學生以外,慕名而來,求學問道者也往往有之。他有問必答,凡登門稱弟子者,他一概不迴避師徒名分,這又大悖於當時士子恥於求師的風氣,因此招致許多非議。

  貞元十九年(803),韓愈的文名愈盛,由此升遷為監察御史。但當年即因上書《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飢狀》被貶連州陽山。

  陽山處嶺南窮荒之地,韓愈在當地關心教育,興辦學校,有許多惠民之政,甚至在他離去時,當地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

  貞元二十一年(805),韓愈得到命令,離開陽山,於郴州等待新的任令——即江陵府法曹參軍。這一職務實則屬於職掌猥雜的俗吏,因此韓愈對此憤憤不平,極為不滿。

  判司江陵未滿七月,朝中的政局人事都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韓愈感到有了迴歸長安的指望。到元和元年(806),他領到朝中“國子博士”的任命,至元和三年(808),正式擔任此職。元和四年,改官都官員外郎,但他在任上因祠部事務與宦官發生激烈的鬥爭,隨後為息事寧人,被改官為河南令。

  任河南令不足一年,韓愈在繁劇的政務中堅定地與不法軍人鬥爭,興教育,整頓風俗。元和六年(811),韓愈調任職方員外郎。自此時到元和十三年(818),韓愈一直在長安為官,達到他一生仕宦的頂峰。

  元和十四年,唐憲宗預備奉迎法門寺佛骨,這是憲宗朝最隆重的一次禮佛活動。歷來堅持反佛的韓愈感覺無法坐視傾城的崇佛狂潮,於是上表切諫,即後世極為有名的《論佛骨表》。言語辛辣,充滿輕蔑嘲諷。這篇上書恰恰是在佛骨已迎入長安,長安士庶的佛事活動達到最高潮之際寫的,文中更有東漢奉佛之後,帝王鹹致夭促一類的話,憲宗見書而盛怒,韓愈則因此被貶八千里外的潮州。

  被貶時,韓愈已在晚年,且體弱多病,又在荒僻之鄉,境遇極苦。但他在任中勤於王事,終於職守,去害除弊,安定百姓,興辦學校,培育人才。歷代潮州官員中,在職僅半年的韓愈不過是來去匆匆的一個,但他在潮州人文史上的影響卻是最大的,也是最為潮州百姓愛戴的。

  元和十四年(819),韓愈被移袁州,次年十一月,又回到長安任職。長慶四年(824),他因病去世,在長安靖安裡私第離開了人世,這一年,他五十七歲。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