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冬夜讀書示子聿古詩翻譯及賞析

冬夜讀書示子聿古詩翻譯及賞析

冬夜讀書示子聿古詩翻譯及賞析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必須認真進行閱讀,這樣才能提高閱讀水平,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古詩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冬夜讀書示子聿》作者為唐朝文學家陸游。其古詩全文如下: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前言】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一生勤學不息,寫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麗詩篇。《冬夜讀書示子聿》就是這樣一首哲理詩,其內容飽含了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也體現了詩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讀起來朗朗上口,且意境深遠。

  【註釋】

  1、示:訓示、指示。

  2、子聿(yù):陸游的小兒子。

  3、學問:指讀書學習,就是學習的意思。

  4、遺:保留,存留。

  5、無遺力:用出全部力量,沒有一點保留,不遺餘力、竭盡全力。

  6、少壯:青少年時代。

  7、工夫:(做事)所耗費的時間。

  8、始:才。

  9、紙:書本。

  10、終:到底,畢竟。

  11、覺:覺得

  12、淺:膚淺,淺薄,有限的。

  13、絕知:深入、透徹的理解。

  14、行:實踐。

  15、躬行:親身實踐。

  【翻譯】

  古人做學問總是不遺餘力的,即使這樣,也是從年輕開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斷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最終要想認識事物或事理的本質,還必須自己親身的實踐。

  【賞析】

  這是一首教子詩,子聿(yù),詩人的小兒子,是要告訴兒子學習的道理。

  首句是對古人刻苦做學問精神的讚揚。“遺”,即保留。“無遺力”,毫無保留,全力以赴。次句是說做學問的艱難。只有從少年開始,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打好紮實基礎,並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最後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只能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以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及做學問的艱難來告誡自己的兒子: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精神。

  後兩句,詩人更進一步指出實踐經驗的重要性。“紙上得來”,指的是書本知識。“絕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蘊。“躬行”,就是指親自去實踐,眼見為實。孜孜不倦、持之以恆地做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只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不能紙上談兵,要“親身躬行”。一個既有書本知識,不要死讀書,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當然自己不可以滿足在這不完整的書本內容的東西了。詩的前兩句,讚揚了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以及做學問的艱難。說明只有少年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竭盡全力地打好紮實基礎,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陸游從古人做學問入手娓娓道來,使人倍感親切清新,如沐春風。其中“無遺力”三個字,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第二句闡述了做學問應當持之以恆的道理,同時也強調“少壯工夫”的重要性。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拼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否則只能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言切切,情深深。

  詩的後兩句,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裡,這是做學問的訣竅。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詩人從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關係著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凸顯其不凡的真知灼見。“要躬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獲取知識後還要“躬行”,透過親身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作者的意圖非常明顯,旨在激勵兒子不要片面滿足於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夯實和進一步獲得昇華。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這首詩以思想和哲理取勝,使我們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它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兩條途徑。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學習前人的知識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這是人們掌握知識、積累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間接經驗。直接經驗是直接從實踐中產生的認識,這是獲取知識更加重要的一個途徑。並且,間接經驗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運用、檢驗和發展,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不去參加社會實踐,不去接觸廣闊的社會生活,那麼你的認識始終“覺淺”,只有透過“躬行”,把書本知識變成實際知識,才能發揮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實現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

  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係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這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這種獨到的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大有裨益,即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仍然具有較強的啟迪和借鑑意義。

  拓展閱讀:改寫《冬夜讀書示子聿》

  這是一個寒冷的冬夜,溫暖的書房內,陸游撥亮了桌上的`油燈,拿起一本書,津津有味的讀起來。不禁感嘆:“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面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了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了人生的船。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才能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報效祖國,振興中華!”書中那優美的詞句,精彩的語段,把陸游的靈魂勾引在其中,讓他不知不覺醉了,深深地醉了……

  這時候,陸游的大兒子——子聿走了進來,看見父親正在讀書,便沒有去打攪他,自己靜靜的在一旁坐下。心想:父親真是好學之人啊!這麼晚了,還在讀書,真是驗證了一句話:活到老,學到老啊!想到這裡,子聿不緊豎起了大拇指。父親正好看完了一個章節,準備起身去喝一點水,看到子聿坐在身旁。陸游關心地問:“子聿,已經做到這裡很長時間了吧?”子聿說:“不是,剛來,看見您在這裡看書,便沒有打攪您,自己就在旁邊坐了下來。”“這樣啊,陸游接著說“你來的正好,我剛好有話對你說。"子聿馬上往父親面前湊了湊,聽父親講話。陸游也忘了喝水,坐了下來。就這樣,路由把他從書上學到的東西告訴了子聿,想讓子聿成為一個多實踐、多實驗的人。子聿聽後,點了點頭。

  陸游又說:“子聿,你以後一定要記住我今天說的話,這句話可以讓你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讓你對國家有用,你一定要記住我今天說的話。一定要記住啊!”

  子聿激動地說:“父親,我一定會記住你今天說的話,我一定會多實踐,從大自然中汲取知識,把大自然的知識和書本上的知識相結合,讓我的心靈更寬闊!

  就這樣,陸游聽完子聿的話,頻頻點頭。他與兒子一番交談,不由的思緒萬千,提筆道:“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夜,還很漫長,兩人以書為伴,在心靈之旅漫遊……”

  讀《冬夜讀書示子聿》有感

  在我們學習過程中,一定有學過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古詩吧。然而,《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詩,讓我受益匪淺。

  這首詩告訴人們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其中,我最喜歡的兩句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沒錯,學習不能光看,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必須要親自去實踐、體驗才能成功。沙子是一粒一粒地積累起來才成了沙堆,知識是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才成了學問。正如有句諺語所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辛勤勞動,才能獲得豐碩的果實。就好比你想學會寫字,就必須要去練,光看是寫不漂亮、不工整的。如果你想知道蘋果是什麼滋味的,就必須去親自品嚐才會知道。光靠書上所描述的,依然不會知道是什麼味道。我們不能只是面對課本,而是要懂得親自去實踐,這樣才能更深入地瞭解。既學到了知識,又獲得了樂趣。

  在古今中外,也有許許多多的成功人士都是靠著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精神加上親自實踐才取得成就的!李時珍就是其中之一。他在編寫醫學著作《本草綱目》時,閱讀了大量的古醫籍,和大量有關醫學的詩句。李時珍還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重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便穿上草鞋,背起藥筐,遠涉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而且嚴謹認真的李時珍為了分辨藥材,還親自品嚐草藥,也不在乎藥草是否有毒性。時光荏苒,李時珍靠著堅持不懈的毅力,終於把《本草綱目》編寫完成了。

  記住,只要我們敢於親自實踐和有著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的精神,就一定能夠成功!正如詩中所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