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古詩文文言現象總結之詞類活用

古詩文文言現象總結之詞類活用

古詩文文言現象總結之詞類活用

  在文言詩文裡,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而靈活運用,甲類詞臨時具備了乙類詞的語法特點,並臨時做乙類詞用,這種語法現象就叫做文言詩文的詞類活用,《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古詩文文言現象總結。常見的型別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

  一、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在文言詩文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活用後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的密切相關,只是動作化罷了。例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名詞活用為動詞的幾種情況:

  (1)能願動詞只能修飾動詞,所以,如果名詞前緊接能願動詞時,即可判斷它是活用成了動詞。如:假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憑藉船槳的人,並不會游水,卻能橫渡長江黃河。

  (2)只有動詞能帶賓語,所以,如果名詞後緊接代詞,即可判斷它是活用成了動詞。如:驢不勝怒,蹄之。

  (3)只有動詞能帶介賓補語,所以,如果名詞後緊接處所名詞、介賓短語,即可判斷它是活用成了動詞。如:沛公軍霸上。(《鴻門宴》)——沛公在霸上駐紮軍隊。

  (4)如果兩個名詞連用,二者之間既非並列關係,也非修飾關係,其中必有一個活用成了動詞。如: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登記官吏、百姓,封閉財物倉庫。

  (5)名詞一般不受副詞修飾,副詞是經常修飾動詞,如果是副詞作狀語和名詞連用,則該名詞常活用作動詞。例如:如:秦師遂東。 —— 就向東出發了

  (6)敘述句的謂語部分找不到動詞或其他詞語作謂語中心詞,事物名詞就活用為動詞。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採草藥》)——如平原三月開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開花。

  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按一般語法習慣,形容詞不能帶賓語,所以,如果形容詞出現在代詞前面,就可以判斷它活用成了動詞;同理,如形容詞出現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前,而它和後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之間又構不成修飾關係,那麼這個形容詞就活用成了動詞。如:親賢臣,遠小人。(《出師表》)——親近賢臣,疏遠小人。再如:③(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項伯)平日善待留侯張良。

  三、名詞作狀語

  從句法關係看,謂語動詞在句中總是出現在主語、狀語後,所以,如果名詞出現在動詞前,而句子已有明確的主語時,即可判斷名詞活用成了狀語。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再說明:現代漢語裡,普通名詞是不能作狀語直接修飾謂語動詞的,而文言詩文裡普通名詞直接作狀語卻是相當普遍的現象。表時間、處所以外的其他名詞,也能作狀語。)

  名詞作狀語,大致有以下幾種型別:

  (1)比喻性的,可譯為“像……一樣”。 如:(項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項伯)常常用身子像鳥張開翅膀那樣遮蔽沛公。再如: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天下的人像雲彩那樣地彙集,像回聲那樣地應和,扛著糧食,像影子緊隨形體那樣跟從著。

  (2)表對人的態度,可譯為“把……當作……來怎麼樣”,“像對待……那樣如何”。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您替我把他叫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那樣對待他。

  (3)表動作使用的工具、處所、方式等。翻譯時可補出適當的介詞或動詞。

  如:沛公已去,間至軍中。(《鴻門宴》)——沛公已經離去,從小路回到軍營中,工作總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古詩文文言現象總結》。再如:卒廷見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終於在朝堂上召見相如。

  以上例句都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翻譯時在作狀語的名詞前加介詞“在”、“到”、“由”等,使之變成介詞結構。

  (4)方位名詞作狀語

  如: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勸學》)——向上吃到塵土,向下喝到泉水。

  (5)時間名詞作狀語

  如: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項伯就在夜裡騎馬飛跑到沛公的軍營。再如: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天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致走向滅亡。

  四、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動詞活用為名詞,即這個動詞在句子中具有明顯的表示人與事物的意義。它一般位於句子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有時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從句法關係看,動詞在句中常出現在主語、狀語之後作謂語,所以,如果在謂語動詞前或後出現了動詞,且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義時,即可判斷動詞活用成了名詞。這一名詞一般出現在句中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有時前邊有“其”字。)如: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遊褒禪山記》)——大概這個洞越往裡去,能來到這裡的人就越少。

  形容詞用為名詞時,形容詞一般出現在句中賓語的位置上,翻譯時應該補出中心詞,而以形容詞為定語。——活用為名詞的形容詞一般在句中表示具有這一性質狀態的人或物。翻譯時,一般要補出中心詞(名詞),而以這個形容詞作定語。如:將軍被堅執銳,伐無道。(《陳涉世家》)——將軍身披堅固的鎧甲,拿著銳利的兵器,討伐無道的昏君。 再如: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齊醒晉文之事》)——尊敬我的老人,從而推及別人的老人。

  五、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就是謂語動詞具有“使(讓)賓語怎麼樣”的意思。常見的使動用法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動詞的使動用法

  在文言詩文裡,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於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帶賓語,但它所表示的動作不是由主語直接發出的.,而是主語使其他人或物發出的,一般而言可判斷為活用作使動。如: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項伯曾經殺了人,(按罪當死),我使他活下來。再如: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終於在朝堂上召見了藺相如,;禮節完畢後讓他回了趙國。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如果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而此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也可斷定它們活用成了使動,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如:足以榮汝身。如:①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 再如:②會盟而謀弱秦。(《過秦論》) ——諸侯會聚訂立盟約,從而圖謀使秦國的力量弱下來。

  (3)名詞的使動用法

  從語義上看,名詞活用為動詞帶賓語,與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略有不同,它是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六、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詞和名詞。形容詞、名詞帶賓語用如意動,就是“覺得(認為)賓語怎麼樣”,是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動的形容詞表示的性質或狀態,或者成為用作意動的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經常可以翻譯成“以……為……”或“認為……是……”或“把……當作……”。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常見的意動用法可分為以下兩類: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詞,是表示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它後面的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如:且庸人尚羞之。(《廉頗藺相如列傳》)——就是平常人都覺得這樣是羞恥的。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說》)——巫師、樂師和各種工匠,不認為互相學習是可恥的。

  (2)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詞,把後面的詞語當作賓語,表示主語把賓語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如:①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縣裡的人覺得他(仲永)很奇特,漸漸地把他父親當作賓客。②吾從而師之。(《師說》)——我跟從(他),以他為老師。③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蘇軾《前赤壁賦》)——我和您在江上打魚,在沙洲上砍柴,把魚蝦當作伴侶,把麋鹿當作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