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灩澦堆》杜甫唐詩鑑賞
灩堆
杜甫
巨石水中央,
江寒出水長。
沉牛答雲雨,
如馬戒舟航。
天意存傾覆,
神功接混茫。
干戈連解纜,
行止憶垂堂。
杜甫詩鑑賞
杜甫在成都時深得嚴武照應,嚴武死後他不得不離開成都草堂,再次開始漂泊生活。他沿長江順流東下,經重慶(渝州)、忠縣(忠州)、雲陽(雲安),在大曆元年(766)至奉節,也就是當時的州。本詩當是過塘峽灩堆時所作。
灩堆是長江三峽塘峽中的一個險灘。據《太平宇記》載:“灩堆,週迴二十丈,在州西南二百步,蜀江中心塘峽口。冬水淺,屹然露百餘尺;夏水漲,沒數十丈,其狀如馬,舟人不敢進。”諺曰:
“灩大如馬,塘不可下,灩大如鱉,塘行舟絕,灩大如龜,塘不可窺,灩大如袱,塘不可觸。”
“巨石水中央”,湍流之中一巨石當中巍然而立,已見其險。到了江寒水淺之時,巨石出水,更令人望而生畏。這兩句已突出灩的險惡。下兩句則寫舟人過此祭江的習俗和驚悸心理:“沉牛答雲雨,如馬戒舟航”。“沉牛”,就是把牛沉於水中,以祭山林川澤,是古代的一種祭禮習俗,用這種方式來酬答上天的雲雨神靈,以便在過險灘時得到神靈的.保護。但即使如此,在灩大如馬時也絕不可行船。兩句用習俗和諺語烘襯灩的險惡。此處用了側寫之法,“沉牛祭江”,則暗示已有許多航船葬身江底;“灩如馬,戒止舟航”,再用古諺強調險惡,但全詩的目的並不全在描寫灩的險惡上。“天意存傾覆,神功接混茫。”詩人認為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著傾覆的危險,於是就使造物神功設此巨石,立於茫茫水中以戒行船。此處一轉,則把灩險灘化為“水候”成為航船人的戒石了。
《世說新語》曾言:“灩如象,塘莫上,灩如馬,塘莫下。峽人以此為水候。”也是此意。
“干戈連解纜”是指大曆年間戰亂未息,詩人漂泊於戰亂中,從成都乘船輾轉至州,在這一段江中漂泊的歲月裡,無論是行、是止,時刻都要想到自己是處在一種危險的境地。全詩以“憶垂堂”為結,不僅寫出詩人的憂慮,同時也反映出當時動亂的現實。
詩人“憶垂堂”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的變亂,二是自然的險惡。因此詩雖從險灘巨石起筆,而重點並非只在寫自然的險惡上。此詩意在透過描述灩堆的險惡,抒發詩人“行止憶垂堂”的憂慮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