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讀後感1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優秀的民族之一,有著悠久而光輝的文明歷程。自古以來傳統文化就是一本集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百科全書。

  在我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學校就發了一本漂亮而精緻的書——《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寫成的。開始時,我只是隨隨便便地讀一下,但是,在每日的經典誦讀中,我漸漸發現文中內容雖短小,但展示的是千年文明的先賢風範,一個個小故事生動演繹著小學生應該恪守的行為規範,並且我還發現原來身邊就有這樣良好品質的人。

  記得一個星期天,我去奶奶家玩。到了奶奶家,我飛快地向奶奶打個招呼,就坐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邊啃麵包邊看電視,一不小心手上的麵包突然掉到地上,我看了看,撿起麵包,飛快地跑向垃圾桶,正準備往裡扔的時候,奶奶連忙按住我的手,說:“文聞,這並不髒,只要吹一吹,就可以吃了。”說完,奶奶就把麵包遞給了我。我什麼話也沒說,只是嫌棄地看了麵包一眼,再也沒有吃。

  開始吃飯了,我像廚房奔去,這時,爸爸叫住了我,說:“吃飯前要洗手,不然會生病的!”儘管我恨不得快些吃到飯,但我還是更怕生病。於是,我連忙跑到水龍頭旁。就在我正要開水龍頭時,奶奶又連忙叫住我,說:“水盆裡有水呢,不要開水龍頭!”我聽了心裡怒氣衝衝地想:這根本就是不讓我用水龍頭裡的水呀,真是個小氣的奶奶!”爸爸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把我拉到一旁,對我說:“這並不是奶奶小氣,而是奶奶很節省。再說那麵包還可以吃呀,水盆裡的水不是和水龍頭裡的水一樣嗎……總之你是誤會奶奶了!”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弟子規》中的話語忽然浮現在我腦海,對飲食不挑剔,知道自己過錯就欣然接受,那麼正直誠實的人不越來越喜歡和我們親近。《生活儉樸的堯》這則故事裡,堯用土碗盛著野菜湯招待大家,津津有味地談天下事,各部落首領再也不講排場了。今天,爸爸、奶奶不正用他們的言行告訴我,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

  我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鼓起勇氣,站在奶奶面前,說:“奶奶,對不起,我不應該誤會您。”

  傳承中華文化,守護精神家園。同學們,讓我們繼承併發揚優秀的中華文化,在綿延萬里的文化之河上泛起一葉文化扁舟。

《弟子規》讀後感2

  暑假裡,我看了《弟子規》這本書,剛開始的時候,我覺得沒什麼意思,也看不太懂。後來,媽媽讓我讀一句再看一遍註解,還結合我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事例給我講解,使我豁然開朗,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這本書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是約束兒童的行為,明確道理的規範讀本。這本書無論是在孝悌,行善,日常行為等方面都給予了正確的解說。主要是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

  讀了這本書,我才發現,爸爸媽媽在平時教育我的道理,在書中都可以找到,比如:第一部分"守孝悌"。這三個字看似很簡單,其實內容很豐富。這裡包含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媽媽經常說,一個人如果不孝敬父母,不愛自己的家人,就沒有了做人的基本準則,現在很多單位招聘新員工,還要考察你在家是不是孝順父母呢!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還有,媽媽平時經常教導我,穿衣服只要乾淨,整潔就好,不要追求名牌,互相攀比,要比學習,比進步,這才是學生應該做的,在《弟子規》這本書裡,我讀到了"衣貴潔,不貴華"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吧!

  當然,我看了這本書後,覺得在平時的生活中還有許多做得不對的地方,比如書中寫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是要我們聽從父母的教誨,犯錯誤是難免的,有了錯誤要勇於承認,即使遭到斥責或打罵,也應該拿出勇氣面對。"過能改,歸於無",只有知錯,才能改錯。想到平時爸爸媽媽批評我的時候,我經常不虛心接受,無理還要辯三分,真是慚愧啊!

  書中還有許多讓我受益匪淺的道理,比如:“事勿忙,忙多錯。”是讓我們做任何事情,應該從容不迫,要有充裕的時間計劃,我們的事情應該怎麼做,免得事到臨頭,擠在一起忙,亂在一堆。還有“勿畏難,勿輕略”就是說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要畏懼困難而猶豫不前,也不可以草率,隨便應付了事。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堅持就是勝利……

  讀了這本《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當然,光是懂得還不夠,要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處處以這些道理來規範自已的行為。我想,這是對我一生都有幫助的一本書。

《弟子規》讀後感3

  《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有一種心靈迴歸的思索,思索我們的人生意義,也思索我們的責任義務,《弟子規》讀後感2。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行孝。

  《弟子規》的第一篇是“入則孝”,教導我們的就是如何孝順養育我們的父母。在孝順父母中,我們該怎麼做呢?行孝是一件很普通很簡單但很重要的事。只要在生活中把一些我們該做的瑣事做好,我們就是在行孝了,可是,行孝不是一件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事,它需要每天都盡心盡力做好。《弟子規》中,聖人給我們的規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緩,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行孝,就是在這些很小的事情上謹慎為之,且堅持不懈,這樣就是很好的行孝方式了。 有一位女生,父母離異,一直跟著母親生活,寫得一手好文章,可是在生活中卻有著懶惰的毛病。母親實在管制不了,便把她送到父親身邊,父親是一位大學教授,並喜歡文學和道家思想學說。父親也不得不佩服她的文采,並感到驕傲。可是作為父親的天性,他必須管教好他的女兒,於是,他對她的要求是“為”,也就是切實地去做實事,要求也不高,只是每天倒垃圾、洗自己的衣服、掃地拖地,尊敬父母。從這位父親的教育方式我們也可以看到,行孝的行為不需要大張旗鼓,也不需要很困難,只需要每天做好分內的責任。

  要孝順父母是每個人都懂的道理,行孝也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事,可是要時刻心中牽掛著父母的起居,每天擔憂父母的健康,時常關注父母的心情,這就是最好的行孝方式。古人的生活習慣在行孝方面是做得很好的,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父母請安,每見到尊長要行禮表尊敬,父母老了要承歡膝下等等,都是一種很好的孝順的表達方式。讀了《弟子規》更堅定了我孝順父母的決心,也給了我一個很好的行孝參考。另外,懂得行孝還要及時行孝,可以行孝是幸福的,趁我們的父母還健在,我們該及時行孝,比起他們為我們付出的辛勞,我們讓他們過上幸福生活的時光真的是太短暫了。所以我們要讓父母在有生之年感受到我們的孝順,讓他們能安享晚年。

  這樣家庭就會更和諧,社會也會更和諧。 切身行孝,及時行孝,只要我們做到了這兩點,就是領悟到孝的真諦了,領悟到《弟子規》中“入則孝”的真諦了,也就是領悟到父母對我們的恩情了。

《弟子規》讀後感4

  一個個教誨猶如金子般正在發光發熱,一個個道理猶如指南針般給迷途的人們引出正確的路線。如此豐富而寶貴的經驗,不知是誰偏心地將它們都記載於《弟子規》中。

  不過,沒關係,從小媽媽就教導我要做,《弟子觀》為榜樣,我已經從中悄悄汲取了一部分最燦爛的。“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寫道:“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也許你會問:“你才多大呀,這些是我們這代人該做的嗎?”但俗話說的好:“從小定八十嘛。”打小無論是親戚朋友還是左鄰右舍,他們都誇我是一個懂事乖巧孝順的好孩子。想要成為這樣的好孩子並不難,我們大家都能按照《弟子規》去做,那麼嘖嘖誇讚將會屬於你,屬於相信《弟子規》的人,如果不相信試著做做看,相信那時你會覺得很幸福快樂,《弟子規》教導我們不能因為父母的寵愛忽略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它是歷代學童們的生活規範,它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它教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和長輩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親近有仁德的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是儒家孔子在教育弟子過程中,將教誨與道理濃縮的精華,任我們中華子女吸收,可我們現代人卻完全不理會儒家的良苦用心,真是悲哀啊!我從《弟子規》中懂的很多做人道理,群主另我啟發最大的是入則孝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錄。”它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誨,這是做人的根本,如果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那麼何談做人呢?由此我為以前的行為而自責慚愧。以前

  爸媽讓我做一些事情,我總會對他們埋怨不停,有一次我看電視正看的入迷,爸爸讓我去掃地,我沒理會他繼續看我的電視,爸爸很是生氣把我數落一頓,我覺的特別委屈,跑到房間大哭一場,最後我也沒掃地。現在明白我連那麼小的事都沒做好,爸爸當時多傷心啊……

  《弟子規》就是人生的指南針,當我們在漫無邊際的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它就給我們指出正確的道路,我們努力學習《弟子規》的道理吧,讓《弟子規》的精神在我們現代人身上延續吧,為了自己為了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共同攜手努力奮鬥吧!

《弟子規》讀後感5

  在暑假裡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在生活中首先要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姐妹。要想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講信用。以前媽媽說我做錯事的時候,我總是很不耐煩,現在我知了這樣是不對的。在暑假裡我幫媽媽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掃地,拖地,收拾自己的書桌。弟子規使我變成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弟子規》裡有這麼一句話:“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在書中的解釋是說:借了別人的東西,應當及時歸還。如果別人向你借東西,有的話就痛快的借給別人,不要小氣。我想起有一次我的水性筆沒墨了,問同桌借。她卻說::“不借!這是媽媽買給我的,可好寫了,我怕你會弄壞的!”我很生氣,一節課都沒有理她。在我苦苦哀求下,媽媽終於幫我買了一支有喜羊羊和美羊羊彩色圖案的水性筆,我可喜歡了,於是心想:要是同桌來借筆,我堅決不借!哼!誰叫她先前不借給我!機會來了,下午第一節寫字課,我拿出筆來,故意慢慢地寫,想象著同桌會怎樣來借筆。可左等右等等不到,卻感覺身後有人拿尺子戳我。回頭一看,原來是郭全。他用哀求的眼神對我說:“我筆沒墨了,借你的一支。”我本來不想借的,可他又不是同桌,好像應該借。但我這隻水性筆那麼漂亮,萬一他弄壞怎麼辦?

  這可是我求了媽媽好久才買的呀。本來是要向同桌炫耀的,現在卻要借給其他人。借還是不借呢?猶豫中,同桌卻說話了:“他不會借的,要是我,我也不借!”我這時才發現同桌說的話有點對,一支新的筆,誰不愛?還真有點不想借。可是,如果不借給他,不就像我昨天沒借到筆那樣難受了嗎?哼!我才不像你這麼小氣呢!

  想著,我趕緊把筆遞給郭全,還叮囑他:“要小心用啊。”他點點頭,充滿感激的說:“謝謝你!”從此,不管誰問我借東西,我都會借,因為我體會到了借不到東西時難受的心情。透過這件事我感悟到,問別人借東西時,如果別人不借,不要埋怨他們,或許他們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別人問我們借東西時,我們有的就一定大方借給他,否則別人會很難過的,可能下次我們再問別人東西別人就不借給我們了。如果沒有也明白告訴他,好讓他再問別人借。就像老師說的:“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弟子規》讀後感6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李毓秀的作品。李毓秀是山西絳州人,一生中只考過秀才,而他的職業是教師。

  《弟子規》是一本側重於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書。書中講述一個孩子應該有怎樣的行為舉止,該怎樣學習孝順長輩,和兄弟姐妹好好相處,言行謹慎講信用,對他人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學習有仁德的人,多學習經典文化藝術知識,它能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規範自己的行為。

  除此之外,《弟子規》還是一本很好理解的書,比如,有一段:“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看到這裡,我就用手把講解意思矇住,開始猜它的意思:穿衣服貴在潔淨,不必要有多麼華麗,要想想自己所處的地位和場合,還要符合家庭的經濟情況吧!我心中這麼想著,把手挪開一看,果然,我猜對了——這讓我產生了繼續往下讀的慾望,也為我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而感到愉快。

  當然,它也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讓我體會到了做事情太匆忙的壞處,懂得了做事情要不怕困難,勇敢前進,即使是做的是一件很小的事,也要認認真真的去做的道理。“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讓我懂得了要從別人的缺點或不良行為中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缺點,如果有,那就儘快改掉,如果沒有的話,那就再接再厲。

  《弟子規》還幫助我認識自己,不斷成長。有一天,一個同學誇獎我學習成績好,我很開心;而另一個同學卻指出了我的缺點,說我的字寫得不夠好,我當時很反感,就不和那個同學玩了。後來,我突然想起了《弟子規》裡的一句話——“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聽見別人說自己的缺點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就開心,那麼不好的朋友就會來到你身邊,對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與你交往,想到這些,我決定要克服我的這個缺點。慢慢地,我身邊也有了很多對我有益的朋友。

  《弟子規》是一本很好的書,我推薦大家閱讀。

《弟子規》讀後感7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因為有愛 所以你的生活就充滿陽光

  陽光灑在公路上,公車緩緩的靠站停下。被華麗的服飾裹著的人們,手上大包小包的簇擁上車。可憐的小妹妹卻被擠得離車門一點一點遠去,最後終於上了車,一個阿姨讓了座埋頭走了。接踵而來的大叔,滿臉躺著汗水,略喘息著。行李沒有空位放,無奈的一聲輕嘆。抱著孩子的媽媽靠著座位,身體伴隨車的慣性傾斜著,然而抱著孩子的雙手姿勢還保持著,寶寶依舊在手中靜靜的睡著。車門正要關閉,最後上來的是那位可憐的老奶奶,佝僂的身體,伸出一隻乾癟了的手拍著車門。門始終再次開啟,老奶奶只好站在靠前門的階梯處。端詳了一下雙鬢,一直凝視著玻璃外面的世界。

  車上座無虛席。連談笑聲也只存在過去。車開了,是那麼緩慢而顯得沉重。

  冰涼的空氣縈繞在我們的身邊。是金錢矇蔽了雙眼,是欺騙歷練出冰冷的心,還是社會的風氣籠罩了灰濛濛的世界?

  黑夜,被繁華的城市點綴得燦爛迷人,也許某些人正在陶醉~~~~~而有些東西卻悄無聲息的失去著。我們一起仰望這一片屬於我們的天空。我們需要更多的互動,來交流彼此的心扉。我們需要那一抹溫柔的微笑,來包容對方。我們需要伸出每一雙手編織美麗了未來!讓愛佇立在心中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感8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如此奧妙深厚的大千世界發展至今,文化也傳承至今。而今,我慕名拜讀了這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弟子規》後,受益頗深。

  有人說:“若是要成為這天下第一強國,創造一個理想的先進國度,那就得回到一千多年前,學習中國孔老夫子的文化。”我想這句話是毋庸置疑的。中華上下五千年,那積蓄已久的力量。豈是這些後起的“小輩”可比擬的?這薄薄的《弟子規》並沒有多少重量,但這2千個字,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引導我們向善趨惡,這,便是中華文化的魅力。

  自古以來,便是萬善孝為先。老師長輩教導我們:父母將我們生之育之,十幾年如一日,不容易。我們要孝敬父母,切不可忤逆父母。我們聽著念著,也做著。可是,你是否有做好?是否也時時認為父母養育我們天經地義?父母為我們付出的一切是用來還前世的債?

  不是的,這世間又有誰是欠誰的呢?父母照顧養育我們,只是因為那血濃於水的情,並不是債啊。而我們孝敬父母,才是天經地義的。人生在世,不過區區幾十年,父母與我們最親,給予我們的恩情也最深重,那,是怎樣都還不清的一份情!“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當作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用愛培育,不讓父母憂心勞心慮心擔心,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

  人們說:“孝乃小善。”那,何謂大善?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所以說,善良是人之天性,每個人都對大眾有顆關懷愛護的心。然而我卻認為,善不分大小。無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富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會給予,會感恩。付出的純是一片仁慈友善,不為名利,毫無虛假。只是被現實的塵土所矇蔽,以致看不到那顆原原本本真真正正的心。《弟子規》教我如何“剔糟粕”。清洗靈魂,涅磐重生,重拾那顆純淨的心,從而人人為善,這大概就是大善了吧!

  我們若處處學著仁厚待人,天地間也將處處盪漾著愛的波紋。生活中的一切就像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也對你笑,你對他哭,他便會對你哭。同樣,如若你溫情待他,他也是會善待你的。

  孝者,無須像張堅那樣臥冰求鯉,無須像周文王、子路般時時牽掛。每天出門說一聲:“爸媽,我走了!”回家時說聲:“爸媽,我回來了。”讓父母安心,這便足矣。

  善者,無須像佛祖割肉喂鷹,無須像黃帝嚐遍百草。只是每天對身邊的人一個微笑,多做一些“舉手之勞”,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謙讓,這便足矣。

《弟子規》讀後感9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涕,次謹信……”聽著低年級小同學朗誦的《弟子規》,我不禁聯想到了五年級夏令營時,老師要我們背《弟子規》時的情景。暑假裡,李老師每天抽出一節課時間,讓我們練習背誦《弟子規》。不到兩個星期,我們便背得滾瓜爛熟了,圓滿地結束了假期的經典誦讀活動。

  時間如流水,轉眼間,我們又回到了學校。中秋節的前夕,我們四(9)班一部分同學去戒毒所慰問演出,我們為接受戒毒的哥哥姐姐們表演《弟子規》。他們看了我們的表演,熱烈鼓掌。我心裡得意洋洋,為自己的表演成功而高興。其實,我當時並未真正地理解文中的內涵,只是為背誦而背誦,為表演而表演。

  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濮陽回來了。爸爸見我閒著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裡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爸爸媽媽走後,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說的話拋到腦後了。

  一天早上,我去值周。來到一年級教室旁,我聽到低年級同學在讀《弟子規》:“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開始,我還沒在意,可當同學們說:“對待爺爺奶奶,絕對不能抱有討厭、嫌棄的態度。”我的臉頓時紅了。壓根就沒想起還有什麼“弟子規,聖人訓”之類的古訓。我越想臉越發燒得厲害。他們,似乎在嘲笑我對爺爺奶奶的不尊敬。我羞愧地低下了頭,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做到《弟子規》的要求。

  又是一次放月假。我回到了家,立刻拎起一袋水果,跑到奶奶家。奶奶正在打掃院子,我看見了,連忙過去幫忙。奶奶見我如此孝敬,眼角的皺紋都笑成了一朵盛開的□。

  回到家,媽媽叫我做家務,我正在看書,便不想回應,更不想去做。可當我一想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便立刻去做。從此以後,雖然我有許多事不願意做,但一想起《弟子規》的教誨,我便努力做到。

  想當初,我只把背《弟子規》當做一個任務,而如今,我明白《弟子規》有更深一層的道理。《弟子規》,一本講道理的書,一本能讓人明辨是非的書,一本能使人進步的書。《弟子規》,我的老師,我成長的好夥伴,我人生的導航儀!

《弟子規》讀後感10

  最近讀了《弟子規》後,我感觸很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在尊師敬長,孝敬父母方面,我們真的做到嗎?

  現在的社會上,大多數父母都很溺愛自己的小孩,從而導致孩子嬌生慣養,目中無人,不懂得尊重他人,也許我們認為:父母為我做的,都是應該的,所以我們理所當然的不斷索取。但是我們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溫室裡,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遲早有一天我們要長大,因為現實社會必須要學會獨立,這樣你才能立足於社會,不會被淘汰。要時刻銘記: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我們要學會尊重他人,關心長輩,在日常生活中,給父母多分擔一些,讓他們在辛苦的同時,更多一份欣慰。

  在與朋友和睦相處,互幫互助方面,我們是怎麼樣對待的?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在每個人生活交際圈內,除了父母,就是朋友同學。但是,年少時期的我們,只知道為朋友兩肋插刀,這就是我們所認為的哥們義氣,但是現實生活中,並不允許我們這麼做,而且我們也不能這麼做,如果是真正的好朋友,當他發現你做錯事時,他會即時阻住你,在與好朋友相處時,要做到: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如果你想別人尊重你,幫助你,那你就必須學會尊重他人,幫助他人,將心比心。當朋友身處困境的時候,你要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幫助好朋友走出困境。在與朋友同學相處中,凡事不要太斤斤計較,這樣會讓彼此產生隔閡,失去知心的朋友。好好珍惜眼前青澀寶貴的友情。

  是否在誠實守信,嚴於律己方面,做到了問心無愧?

  小時候,我們就聽膩了“狼來了”的故事,我們知道了說謊話的後果;聽過黃生借書的故事,我們懂了守信用的重要性;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焉。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這樣你才會有更多夥伴朋友。現實社會中,我們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環境下,避免不了不了說一些無謂的謊言,但是我們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避免犯錯誤。

  等我們步入社會後,就會明白一諾千金的真正含義,當你在事業上需要與別人合作時,別人首先關心的是你的誠信度。因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你連最根本的誠信都沒有,那你只能是失敗的一個人。

  讀《弟子規》後,令我受益匪淺,認識到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自己真的應該吾日三省吾身,我們要做優秀的子女,優秀的學生,別人優秀的朋友,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11

  每天清晨,撒滿光輝而顯得生機一片的校園裡,伴著悠揚的音樂,便會傳來朗朗的誦讀之聲,整齊而又洪亮。同學們在讀什麼呢?哦,原來是我們第三實驗小學人人都在誦讀的《弟子規》。

  《弟子規》為孔子編著。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學習《弟子規》(雖然他們早已當客成名)?不計其數。就連權力至上的皇帝也對它“怵”三分,拜倒在它腳下。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經常採納下屬的正確勸諫,先後接受了魏徵二百多次批評規勸,還把他比作可以糾正自己過失的一面鏡子。因為“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唐太宗對臣下的意見能夠認真聽取,擇善而從,這在中國曆代的封建皇帝中是無人可比的,正可謂“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同時讓我們懂得“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弟子規》教育人們首要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其次是在日常生活中,行為要謹慎、言語講信用。每時每刻對眾人都得有愛心,向每個人學習,有仁德情懷。然而生活中我也有做得很不夠的地方,記得那一次……我剛熟背完“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就被爸爸叫去吃飯。我一邊嗯嗯呀呀地答應著,一邊慢悠悠地走出房間,然後慢騰騰地去洗手,磨蹭了好一會兒才到餐桌,還東張西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不覺間,當回過神來時,才發現碗了多了好多菜:紅蘿蔔、大白菜、香菇……似乎把白米飯也壓得喘不過氣來,簡直就是喧賓奪主嘛,我滿臉不高興,不由自主把碗裡的菜統統夾回盤子裡。爸爸此時又開始了他的說教:“吃不能只是為了好吃,而要吃得健康,這些菜富含維生素……”我最怕聽爸爸的“經書”了,只有乖乖把那些菜“物歸原碗”,皺著眉頭勉強“一掃而光”。可是,一旦有機會在串串香面前,我卻是表現得那樣“貪婪”,一連可以挑十幾串,狼吞虎嚥地吧唧吧唧嚼得歡。因為這樣的“垃圾食品”若非特殊情況爸爸媽媽是絕對不會讓我碰觸的,可我就是嘴饞,怎會不把握機會狠狠地一飽口福呢?現在你該知道我為什麼長得高卻長得瘦的緣故了吧?是的,挑食!特別是對吃水果,從來都不主動,最讓爸爸媽媽頭疼。我可是在媽媽使出渾身解數後才開始慢慢喜歡上香蕉、草莓、奇異果、橙子、甘蔗的呢。“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相信在《弟子規》的不斷感化下,在爸爸媽媽老師等長輩們的關懷教導下,我一定也會對最近被評為全球十大健康食物之首的蘋果情有獨鍾的,對富含維生素A、B、C的青菜來者不拒的,因為它——《弟子規》乃是我成長之路的良師益友也!

《弟子規》讀後感12

  學習《弟子規》有些年頭了,記得第一次接觸《弟子規》還是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那時候,我認識的字有限,只是按照幼兒園老師的要求死記硬背,雖然背誦得比較流暢,咬字也算準確,但對於《弟子規》的內容我根本就參悟不透。

  小學一年級開始,透過老師在課堂上聲情並茂的講解,同時也看了相關的動漫劇情,加之自己開始識字,懂得逐字逐句去慢慢體會理解其中的內涵。所以到現在,已經讀三年級的我,終於明白了《弟子規》上所闡述的內容。

  一年級的時候,在老師和爸爸媽媽的督導下,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按照《弟子規》“謹”章節中所宣揚的內容,來規範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和作息,慢慢地去體會“時間”觀念,懂得了人生只一世,匆匆幾十載的意義。在不浪費時間的基礎上,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玩耍、休息時間,儘量做到勞逸結合地去學習。透過一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我能夠在不需要大人的監督和催促的情況下,自己起床、洗漱、就餐、著衣、上學。付出必有收穫,這一年我受到老師和親友的多次表揚,學習成績也非常理想。

  二年級的時候,全部的《弟子規》我可算是倒背如流了,我開始慢慢學習並按照《弟子規》中“入則孝”和“出則悌”章節中所宣揚的內容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

  如果說能做到“謹”的規定需要的是堅持,那做到“入則孝”和“出則悌”這兩章的內容,需要的就是培養自己有一顆愛心和孝心,並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將其貫徹實施。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些對於我來講,都能夠做得非常好,但“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一句做好了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打小我就愛感冒,為了我這看似壯碩,實則體虛的小破體格,十年來,可沒少讓我的父母憂心。我的班主任邵老師給了媽媽一個非常好的建議,那就是“閉上嘴,邁開腿!”雖然我沒能減肥成功,但二年級這一年的時間,我的體質明顯比以前好了許多,這與我“邁開腿”有很大的關係。鍛鍊多了,我身體也就越來越好了,身體好了,“貽親憂”的問題當然也就迎刃而解啦!

  三年級了,我很高興我的班主任還是邵老師!這一個學年,我會將《弟子規》中“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這四個章節的內容,身體力行地做到並做好,爭取秉承聖人訓,做一名新時代至孝、至親、至禮、至信,德才兼備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13

  我喜歡看書,就如高爾基說的:“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然而在這千千萬萬本書中,我偏偏對《弟子規》這本書“情有獨鍾”。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寫的。它是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的,總共360句,1080個字。這本書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孝順父母、誠實守信的人。其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段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段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喚你時,應及時回答,不能慢吞吞的很久之後才回答。父母有事交給你幹,要立刻去做,不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時,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教誡你時,應該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

  每當讀完這一段話時,我總會想起黃香溫席這個故事。黃香溫席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年紀剛剛滿九歲,就知道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他就給父母搭蚊帳,扇扇子,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蟲扇開,讓父母睡得更好;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讓父母睡得更好。

  不用父母交代,九歲的黃香就能自覺幫父母做事,現在再想想自己以前對父母交代的事愛理不搭的態度,臉不禁火辣辣的:是啊,父母手把手的把我們拉扯太不容易了,我們做為兒女就算傾盡一生都回報不了,連一點力所能及的事都不願意去做,更別提什麼報答父母了。但是有些兒女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父母,總認為父母為自己做的事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不需要聽父母的教導和做他們交代的事。在這裡我希望這些人可以早點醒悟過來,多替自己的父母著想,不然等到父母對你完全失望的那一天,想後悔也來不及了……

  讀了《弟子規》,我懂得了:“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 父母命 , 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希望大家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弟子規》讀後感14

  《弟子規》一直是我們實驗幼兒園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內容之一。現在社會,幼兒品德教育正逐漸被人們重視,品德教育不僅能提高幼兒的道德認識,使之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而且是一切活動正常進行的保證。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這使他們容易產生嚴重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弟子規》中這樣說“……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教育幼兒愛家人是十分重要的,在透過父母是怎樣孝敬老人來為幼兒提供榜樣,激發幼兒的這種情感及行為,在此基礎上培養幼兒愛他人和愛集體的情感。幼兒最喜歡扮演角色遊戲,他們相信角色的真實性,為了讓遊戲順利進行下去,他們就必須控制自己,用角色規則要求自己。

  因此,我們可以寓德於樂。為了充分發揮幼兒在角色遊戲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集體意識,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角色遊戲時,首先要允許幼兒自由選擇,只有出自自己內在的需要和興趣而選擇的遊戲才是真正快樂的遊戲。其次,要適時給予隨機指導。教師對幼兒進行隨機指導,不但不會影響孩子游戲的開展,而且更能激發孩子參與遊戲的興趣。幼兒在遊戲過程中有時會出現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內容,要幫助幼兒樹立是非觀念。

  在進行品德教育時,由於較小的幼兒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力差,認為別人做的都是對的、正確的,繼而去模仿,然後就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和習慣,因此在活動中,教師應採用榜樣示範的方法。稍大一點的幼兒已形成對事物的初步判斷能力,但不很準確,這時需要成人給以提示、引導、鞏固、強化他們的正確想法。

  在進行幼兒品德教育時,教師必須時常參與幼兒活動,與幼兒打成一片,瞭解幼兒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具體發展情況及個體接受能力。有針對性、有層次地幫助幼兒認識問題,抓住孩子存在的問題予以糾正,使之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為習慣,才能更好地面向全體幼兒,實現品德教育的任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做到尊重幼兒瞭解幼兒的實際情況。注重多角度出發,多鼓勵幼兒,讓幼兒感受到信任與尊重。幼兒建立強烈的自信心。良好的同伴關係的建立促使幼兒相互學習,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我們為幼兒創設了良好的教育環境,透過建立平等、自由、合作的環境,萌發孩子們愛集體的情感,讓幼兒體驗到集體生活的快樂。要加強與家長的思想溝通,使雙方加強了解,互相配合,互相合作。只有這樣孩子的良好道德行為習慣才能儘快養成。

《弟子規》讀後感15

  李毓秀的《弟子規》是仿《三字經》體例,三言成語,名句疊韻的形式為古代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敬師規範,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纂而成,今天讀來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當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同日而語,我想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有沒有一個承繼關係?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講得最多是一個“育人”的問題,所謂至樂莫如育人,怎樣教育人,怎樣增加修養,做一個完善的人?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

  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託,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為做人的原則,那麼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係,那麼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於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作為服務視窗工作,要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坦誠、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人對事,並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規》對和諧家庭也是有著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的健康才能保證社會機體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親圖”在感化人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對待親人,也讓我們思考在當今社會怎樣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試想,如果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個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對別人以禮相待?這樣的人能否讓人信服與尊重?

  《弟子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要從中領悟其精華,發揚中華美德,做一個完善的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在我們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