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

  導語:答謝中書書的獲獎教案是怎樣的呢?答謝中書書的獲獎教案的教學重難點是什麼呢?答謝中書書的獲獎教案的教學目標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答謝中書書的獲獎教案,歡迎閱讀!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篇一: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

  2.知人論世,瞭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瞭解文章的意境,培養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淨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文章的意境,培養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難點: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策略與方法】: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主題引入

  “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界景象萬千,但欣賞者境界、生活閱歷、具體的心境的不同,都會觸發不同的感受,流露於文字,形成一篇篇膾炙人口名篇,今天我們走進《答謝中書書》,讓我們去領略作者所描繪之美景,去品味遊者的心境。

  (二)、作者簡介 朗讀課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號華陽居士,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和醫藥家。仕齊時,拜為宣都王侍讀,左衛殿中將軍。入梁,隱居茅山華陽洞。梁武帝禮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有《陶隱居集》。

  2.朗讀指導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餘同學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

  (三)、自主學習 理清文路

  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答謝中書書》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後以感嘆總括前文。

  (四)、研讀課文 探究欣賞

  1.讀《答謝中書書》,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其餘同學補充、評價。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麼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2.文章《答謝中書書》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實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字裡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總言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課堂練筆以及作業

  1、選擇其中的一種景物,用現代文進行擴充練筆。

  2、作業:預習《記承天寺夜遊》,比較其與本篇短文在寫景方面的異同。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再誦讀中體味文章的意境。背誦並默寫課文。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美語言。瞭解以聲襯靜、動靜結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課前預習:

  1、藉助註釋工具書瞭解課文大意。

  2、查閱資料,瞭解陶弘景的生平。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它煞費心機,創造了世界。我們無不為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大嶽,千流百川,曾引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讀完後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一)、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後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後,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痴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多媒體顯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後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徵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於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二)、文體簡介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教師提示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u)其奇者。

  (1)多媒體顯示優美的山水圖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2)反覆朗讀課文。(學生大聲朗讀,選一學生讀、學生齊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班級交流,教師補充並檢查掌握情況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解釋下列詞語 (1)五色交輝:這裡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2)四時:四季。(3)歇:消散。 (4)夕日:夕陽。(5)頹:墜落。(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7)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慾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8)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9)與:參與,這裡指欣賞。(10)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 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啊。巍峨的山峰聳人云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