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食品安全城市手抄報
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怎樣做食品安全城市手抄報?
如何分清食品保質期和儲存期?
所謂保質期(最佳食用期、最短適用日期)是指標籤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超過此期限,在一定時間內食健康有效的減肥藥品依然可以食用。
儲存期(推薦最後食用日期)是指在標籤指明的貯存條件下,預計的終止食用日期,超過此期限,產品不宜再食用。
六、如何正確選購飲料?
首先、要看清標籤標註、QS標誌、生產日期、保質期、廠名、廠址等是否齊全,配料中配料成分是否符合該類飲料的標準。
其次、要選擇近期生產的產品。選購碳酸飲料時,要儘量選擇近期生產的、罐體堅硬不易變形的產品。
第三、選購飲料要因人而異。果汁飲料有一定的營養成分,適合青少年和兒童飲用,但不能長期喝或一次性大量飲用。
綠色食品不是綠顏色的食品
綠色食品分為A級和AA級。其中,A級生產中允許限量使用化學合成生產資料,AA級綠色食品則較為嚴格地要求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飼料新增劑、食品新增劑和其它有害於環境和健康的物質。對綠色食品的認識常存在以下誤區:
(1)綠色無公害食品未必都是綠顏色的,綠顏色的食品也未必是綠色無公害食品。綠色是指與環境保護有關的事物,如綠色和平組織、綠色壁壘、綠色冰箱等。
(2)無汙染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食品中所含物質是否有害也是相對的,要有一個量的概念。只有某種物質達到一定的量才會有害,才會對食品造成汙染,只要有害物含量控制在標準規定的範圍之內就有可能成為綠色無公害食品。
(3)並不是只有偏遠的、無汙染的地區才能從事綠色無公害食品生產,在大城市郊區,只要環境中的汙染物不超過標準規定的範圍,也能夠進行綠色無公害食品生產,從減輕農用化學物質汙染的作用分析,在發達地區更有重要的環保意義。
(4)並不是封閉、落後、偏遠的山區及沒受人類活動汙染的地區等地方生產出來的食品就一定是綠色無公害食品。有時候這些地區的大氣、土壤或河流中含有天然的有害物。
(5)野生的、天然的食品,如野菜、野果等也不能算作真正的綠色無公害食品。有時這些野生食品或者它們的生存環境中含有過量的汙染物,是不是綠色無公害食品還要經過專門機構認證。
過期食品有哪些認知誤區
誤區一:保質期等於儲存期
保質期又稱最佳食用期,國外稱之為貨架期,指食品的標籤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在適宜的貯存條件下,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如果色、香、味沒有改變,在一定時間內可能仍然可以食用。而另一種叫儲存期,即產品可食用的最終日期。在儲存期之後,食品會發生品質變化,產生大量致病細菌,如果食用,則有可能導致食物中毒和急性傳染病。所以,過了儲存期的食物,必須做丟棄處理。
誤區二:不浪費就是“美德”
很多人認為,食物過期後只是口感變差、風味改變、質量下降,只要沒有嚴重發黴變味,就應該儘可能吃掉,避免浪費。節約固然是美德,然而這種“美德”卻容易傷身。比如水果放置時間長了,會出現部分腐爛變質,各種微生物就會不斷加快繁殖,產生大量有毒物質,這些有毒物質會向未腐爛部分繼續擴散,即便吃的是未腐爛部分,其中的毒素依然會對人體呼吸、神經等系統形成威脅。
誤區三:冰箱等於保鮮櫃
部分市民以為,只要把食品放到冰箱裡就不會變質。事實並非如此。很多微生物繁殖的適宜溫度範圍在4℃—60℃,而大部分冰箱冷藏溫度並沒有達到4℃以下,即使達標,也只能延緩細菌的生長繁殖,卻並不能殺滅微生物。此外,長時間存放的食品往往會發生冰晶析出、裂縫、粘連等現象,而反覆冷藏,並且生熟食物交叉放置,不但影響口味,還易引發食物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