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大全
清明節是國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意在祭祀祖宗、緬懷先人,藉此表達後人對前人的悠悠思念之情,以示不忘祖先的血脈,展示自己的“孝道”。下面我們為你帶來大師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大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大師清明節手抄報篇一
清明思念親人的詩句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是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這一習俗已有2000多年曆史。在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學寶庫裡,關於清明的詩作汗牛充棟。流傳下來的經典詩作有如下八首,特與讀者分享: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評:這是流傳最廣的一首清明詩。最精彩的詞句是“欲斷魂”,憑弔的人那種悲傷之情躍然紙上。後人還將這首詩以不同的斷句方式改編成情景短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野望吟》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點評: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擅長用描寫來渲染氛圍,那隨風而吹的紙錢,那一座座古墓,都給人蕭殺之感,也讓人頓生幽古之情。棠梨白楊本是風景所在,但在白居易的眼裡,“盡是生死離別處”,道出了人生之無常。
大師清明節手抄報篇二
今又清明
一把推開教室門,彷彿拔掉沸水壺的氣門,滿室喧囂撲面而來,我的腳步頓了一下,然後便邁進了教室。靜靜地放下書包,環視了一下教室,在同學們的臉上,看到了喜悅、看到了憧憬、看到了放鬆……我疑惑了,抬頭看了看中考倒計時:距中考只餘74天。我不懂:如此緊張的衝刺階段,什麼事能讓他們如此興奮,一掃往日的疲憊與陰霾。正思考中,答案便傳入耳中:“……清明……放假……”我恍然大悟:“是啊,緊張的初三,放假之於我們,是如此的奢侈而激動人心。”我的心裡也是一片歡欣,但隨之就被一抹沉重壓下。然後陷入了的深深地思考……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這是我們的.傳統,這是我們的節日。
今又清明,卻彷彿變成了我們的假日。
父母背井離鄉,帶著我們異地奔波,清明節便變的可有可無起來,只知道它是一個節日,在這一天應祭奠死去的親人。當幾年前,清明節被定為法定節假日時,對學生來說,它好像又多了一重身份:可以放鬆身心的假日。
放學時,老師的一聲“明天休息一天!”令同學們歡心鼓舞,懷著期待的心情,邁著輕快地步伐走出了校門。而我卻有一絲茫然:今又清明,家在遠方,讓我去祭奠誰?呵!十幾年的記憶裡,僅兒時在老家隨著姥姥度過一次清明。仔細回憶時,記憶卻模糊了,只記得那時姥姥騎著單車,帶著酒、冷食、冥幣,穿過一片片荒田,去那墳頭跪拜我不知是誰的親戚。姥姥伏在地上,莫名地哭泣,冥幣大把大把的燒,眼淚大把大把的流,彷彿要澆滅那竄起的火苗。空曠的地方,涼風襲來,荒墳上的招魂幡便沙拉沙拉地響。我那時心中害怕,便也跟著哭,後來便昏昏沉沉的回家了……
而現在,卻連個拜祭的親人都沒有,心裡空落落的,有點無奈,有點悲傷,亦有點釋然:那時太小,不懂悲傷;現在長大,懂亦不懂,卻沒了悲傷的機會。
清明這天,我走在路上,卻無法體會古人“清明雨紛,行人斷魂”的悲慼。我看見很多人跪在公路邊,高樓前,公園裡,廣場上……默默地燒著紙幣,大多數人僅能在這樣的地方為逝去親人擺一些冷食,然後跪拜。我感到一抹深沉的悲哀,清明時“拜無可拜之人,跪無可跪之地”是現代人的一種尷尬處境。現在的我們連那令人心怵的墳頭都無可跪拜。古人云“入土為安”,無法想象那在地下沉睡的逝者無法安然。當若干年後,他們的子孫後代是否仍能找到他們這“大隱隱於市”的沉睡之地?我的心頭彷彿佈滿了鉛重的陰雲。風起了,吹走了那灰燼,紛紛揚揚;雨開始下了,淅淅瀝瀝,澆滅了那火焰,青煙消逝。
清明,清明,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我走在路上,欲——斷——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