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有關清明節的手抄報

清明節的手抄報

有關清明節的手抄報

  清明祭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古人稱這個時節為“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下面我們為你帶來有關清明節的手抄報,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清明節的手抄報一

  清明柳

  插柳,作為清明節重要的文化符號,歷經唐宋元明清,似乎一直沒再衰微。這與寒食習俗截然相反。

  在南宋的京城,清明時節,屋簷插柳已蔚然成風。

  當時,家家都到西湖邊上折柳,甚至把湖邊柳樹都糟蹋得不成樣子了。故有詩人感嘆:“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

  柳樹屬於楊柳科,泛指其中柳屬、鑽天柳屬的500多種植物。柳樹也有性別,可分為“柳男”與“柳女”;柳花花序由若干朵小花組成,被稱為葇荑花序。

  柔荑,在古時常被比作女子的手,贊其溫軟、細滑。《詩經·碩人》中描述道:“手如柔荑,膚如凝脂……美目盼兮!”

  借柔荑喻柳樹之花,可見古人對柳之愛。

  每一朵柔荑小花發育成熟後,花內的小蒴果逐漸裂開,帶著種子的白色柳絮,便漫天起舞。

  柳是我國的原生樹種,另外,它也是我國被記述的人工栽培最早的植物之一,甲骨文中就已有“柳”字。

  古人為什麼選擇清明時節折柳枝插於門上呢?後人對此解釋不一,分歧頗多。

  蕭放博士有自己的見解。他以為,古人選擇柳枝避邪,主要因為柳樹是春季應時佳木,得春氣之先。在四野一片蒼茫之際,柳樹最先吐出新綠。所以楊柳常常被用來作為春天的標誌。

  而另一種說法似乎更具說服力,也頗有實用意義。據載,有的地方在清明時插柳條於屋簷,是用來預報天氣。而這樣的說法正契合了古諺“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之說。

  更有意思的是,柳葉也不輸給柳條。夏秋時節,柳葉會在陰雨天前變白,客串一把“天氣預報員”。


  

  清明節的手抄報二

  讓清明文化“文化”起來

  清明節,在眾多的習俗與作用中,時刻蘊含著中國文化。

  清明前夕,郭德綱親率德雲社眾人到侯耀文墳前哭祭,訴說“委屈”。儘管只有一束白花,看著跪倒一片的徒子徒孫,讓人感受到一種清明文化的壓抑。

  中國已進入泛文化時代。其實,郭德綱完全可以讓形式更世俗一點:電子炮、鼓樂隊、花圈花籃陣......轟轟烈烈,豈不風光?但他沒有這樣做,“一花,一跪,一哭”大有意境,惠而不費,高調地表達了自己的訴求。郭德綱是有文化的.。此次“四分真情六分示威”的“祭師秀”讓世人充分領略了中國清明文化的魅力。

  然而遺憾的是,人們從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中,只看到了德雲社眾人統一的黑衣黑褲,一起下跪叩拜的鏡頭......當這樣的視覺衝擊被一次次放大的時候,清明文化便只剩下下跪叩拜、一色白花之類的物質化外殼了。

  有關專家考證,清明文化已經有2500多年曆史,其核心內容是祭奠、緬懷、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詠......飽含著中國人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對人間大愛的珍視呵護、對人生價值的道德判斷、對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如果我們總是以煙花爆竹,紙錢魚肉,以焚香叩拜,紙船車馬……這些物質化空殼的形式來表現、傳承清明文化,21世紀文明又如何能夠接受得了?

  但在今天的社會里,包括清明文化在內的文化,都在拼命地用外在的物質形式進行包裝。到底是文化發生了扭曲還是社會審美髮生了變異?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