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通用10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通用10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全詩以一天雪景的變化為線索,記敘送別歸京使臣的過程,文思開闊,結構縝密。共分三個部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 篇1

  這首詩雖以送別為主旨,但以詠雪貫穿全篇,將塞外雪景寫得千姿百態,氣象壯闊。因此,在教學中應抓住詠雪和送別兩方面來講。詩的前十句寫送別前的雪景,作者描繪了一個特殊的送別環境:北風,滿天飛雪,天氣奇寒。

  在理解時,一定要用心感受這樣的環境,體會作者的“愁”,帶著這份“愁”來朗讀詩。詩的後八句轉寫送別,寫出了戍邊將士不畏艱難的英武氣概,也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惜別之情。朗讀時,要能讀出作者的離別之情。但由於這首詩較長,學生在背得時候會“顧此失彼”,應繼續加強他們賞析詩歌的能力,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能熟讀成誦。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 篇2

  該講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了,想起曾在部落格上看過別人整理的黃厚江老師講這首詩歌的實錄,索性就模仿名師的課堂。

  第一環節:基礎知識,強調生字詞的書寫。

  找三位基礎好的同學到黑板上各默寫6句,都沒有默寫全對,其中一位還不會背,看來還要加強背誦。順勢著重強調了飲、散、著、薄、掣的讀音及裘、衾、幕的書寫。

  第二環節:整體感知

  1、這首詩是圍繞哪兩個字寫的?

  學生們找出:雪、送

  2、同學們能否找出哪些句子是雪中有送,送中有雪?

  學生找出來: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基礎好的同學能較完整的說出原因,基礎不好的同學心裡知道,但語言表達不完整,或者不會表達。

  3、有人說王維的詩歌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歌也是,請同學們選擇其中的一聯,說說你看到怎樣的畫面。

  這首詩共9聯,分配任務每組一聯。小組中基礎好的同學站起來脫離資料能夠描述出來,基礎不好的拿著教參念。與同事討論:描述畫面與詩句翻譯不同。描述畫面要加入自己的想象,使語言更生動形象。但在這一環節上,我沒有對孩子們加以引導,因為我不會引導。

  第三環節:名句探究與賞析(這一環節感覺不該這樣說,但不知道說什麼)

  1、這首詩共18句,有人說,保留兩聯4句就夠了。大家來試試。

  學生們找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有同學說其他句子的,我卻沒有問原因。

  2、這四句詩是全詩的詩眼,順勢把黑板上其他的詩句劃去。

  帶著同學們賞析這四句詩。(如何賞析名句?)

  3、如果把這四句詩轉換成兩幅畫,畫中應該畫什麼?

  學生們說畫上:樹、雲、天空、雪、風、山、營帳、紅旗、轅門、馬車、酒席、將軍

  4、如果給這保留的四句作成的兩幅畫取名字,該怎麼取?

  學生們說雪景圖,送別圖,這樣說也對。我提示看詩題,學生們立馬說出:白雪歌 送武判官歸京

  5、那其他的14句不寫,好不好?或者其他14句有什麼作用?

  學生們回答說襯托、反襯,我為了急於說出自己的答案,而沒有問他們哪些句子是襯托、反襯,襯托出來什麼?反襯出什麼?

  最後一個環節:詩歌朗讀

  沒有給予學生有效的朗讀指導

  雖然自己駕馭的不好,或者說還難以駕馭,但總體感覺學生的參與度高,因為設定的問題學生願意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而且也能思考出結果。這就是名師的課堂。

  有位名師說:提問藝術在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好的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扭轉被動課堂的局面。我覺得這裡的提問藝術指老師的提問用語及設定的問題都要著眼於學情,學生的認知水平。更重要的是一節課如何設計,如何安排自己的課堂活動,如何有效的引導學生,全在於老師。努力學習,提高自己!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 篇3

  感觸之一:贏得學生之心至關重要。

  這一次,提前見學生,我們的交流是在無意中的一個冷幽默中開始的。我說:“要想知道我的姓,就要先猜個謎語。”“你姓苗!”異口同聲的大喊嚇了我一跳。但我馬上轉過彎來,剛才他們的老師領我進來時就說出了我的姓。教室裡一下子爆發出爽朗的笑聲。

  接下來我跟同學們聊起了自己,諸如由於姓名的原因多次被別人誤解為是個女老師;我和我的學生如何愉快地在一起打籃球、踢毽子等等。我講得如以往投入,他們聽得如預想入神。我很快用自己的熱情、幽默,把他們的精力聚集起來。學生的眼神告訴我,他們開始喜歡我,甚至信任我了。從他們的表情中,我還看出他們熱切期待著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展示自己的風采。

  由此我想起平時聽到的一些抱怨,如“學生不認真聽講”,“學生不好好配合”,等等。也許學生真的有些不足,不過,我們教師是否先這樣捫心自問:“我真正從學生的興趣需要出發了嗎?我用最大熱情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了嗎?你贏得學生的‘芳心’了嗎?”等回答是肯定的時,也許你的憂愁就會煙消雲散了。

  感觸之二:教師給學生一個舞臺,學生就會還教師一個驚喜。

  交流中,我見縫插針地把自己的講課習慣、要求告訴學生。當然,這次講課還要給學生布置一個課前的任務——用不同方式“讀”詩。我告訴他們:從人數上來說可以自己讀,也可以合作讀;從形式上來說,可以是以前熟悉的朗讀,也可以是演讀、唱讀。當我解釋演讀、唱讀的時候,學生們都在搖頭。見此情形,我的心裡有點沒底了,想讓學生自主創造的念頭隨之開始動搖了……

  晚上,我有點坐臥不安,畢竟不是自己的學生,畢竟他們從來沒有嘗試過這些新的“讀”詩方法,能行嗎?如果學生沒有一個人演讀、唱讀怎麼辦?思來想去,我決定若真出現此種情況,就要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演讀、唱讀我來示範,讓學生模仿學習。不管怎樣,都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快樂,並在愉快的氣氛中有所收穫。主意打定,我選擇了《三國演義》主題曲,開始了自己的唱讀訓練。

  課開始了,很快我的擔心消失得無影無蹤。學生們精彩的演讀、唱讀,大大出乎我的預料,也出乎所有聽課老師的意料。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節奏快的,節奏慢的;兩個人出場的,整個小組全體上陣的……。最精彩的當屬其中一個小組,一首詩唱下來,竟然變換了五種曲調,簡直就是歌曲串燒。他們無窮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創造力,讓我大吃一驚。雖然還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動作幅度太小,曲調節奏不太適合詩歌的情感等,但僅憑這份認真、勇氣,就足以讓我為他們喝彩。這節課一開始就使整個會場充滿了輕鬆愉快的氣氛,聽課的老師不時發出會心的笑聲,熱情的掌聲也適時地送給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們。

  我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展示的機會,搭建了一個展示的舞臺,他們便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作為教師一定要堅定一個信念:相信學生。

  感受之三:課堂就要有動有靜,動靜結合。

  近幾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出現了一種極為熱鬧的課堂。整節課基本上都是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發言,教師退居二線做起了旁觀者。由過去學生當“廳(聽)長”,搖身一變成為了教師當“廳(聽)長”。雖說矯枉必須過正,但這種熱鬧的背後卻是學生見解的不深刻、知識的不紮實。所以我設計的這節課,一開始各種形式的“讀”,就是動,而且是大動,另外七嘴八舌地說出詩中的“奇”,也是動的環節。接下來就讓學生仔細揣摩詩歌創設的意境,發揮聯想、想象,用散文化語言描繪詩中一幅幅奇異美麗的畫面,體會所傳達出的深厚情義,這就是一個靜的環節設計。寫完之後,小組合作修改完善寫成的片段,又是適時的“動”。用詩環節,學生模仿教師所給的例子進行創作,再次進入靜的狀態。說實在的,別看有些學生說起來很熱鬧,但真的一動筆,就顯得有些笨拙了。這也正是我們不能只圖熱鬧,而讓學生時常靜下來的主要原因。

  這節課上下來,自我感覺還算良好,但仔細想來,還是留下了諸多遺憾。

  首先,朗讀未能貫穿始終。

  這節課第一環節——各種形式的“讀”,的確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也同樣引起了聽課教師的關注,但接下來的所有環節中,讀得太少了,這是一個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聲情並茂地進行誦讀、背讀,相信會加深對文字情感的理解。課堂上我示範誦讀了兩句,贏得了學生的掌聲。過後想想,他們對這種雖然是有些傳統的讀的形式,也是很感興趣的。可惜,忘記了讓學生親自嘗試。我覺得,這也是沒有真正以學生為本的一種表現。

  其次,有些教學環節坡度太大。

  我曾經在“用詩”環節上猶豫再三,但還是想挑戰一下。這一次為了減小學生“爬坡”的難度,精心選擇了兩個示例,供學生借鑑。這樣,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就可以較好地完成“用詩”的訓練。但事實上,學生還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看來正如上次在西安餘映潮老師所點評的那樣:“用詩”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需要厚實的鋪墊才行。不過,嘗試就會有收穫,嘗試的過程就是鋪墊的過程,我堅信這一點。

  雖然“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當不懈追求,不斷探索,不斷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趨成熟,力爭使課堂日臻完善。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 篇4

  這是重點分析的第二課時,在上一課時中結合標題,對這首長歌體詩歌進行了內容的化解,並引導學生劃分層次,在反覆朗讀中逐漸明白此詩歌重點講述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寫景、抒情。

  在上一課時中,注重進行的是寫景片段分析,在朗讀中很多學生能夠找出詩中寫景詩句,並結合課下注釋,基本能夠梳理文意。在寫景片段的分析中,學生能夠逐漸明白了塞外雪景和邊地奇寒,並能夠找到相應的詩句予以應證。

  在本課時中,主要側重於抒情的片段的分析,尤其是文中圍繞送別一事而展開的記敘,更是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分析,在朗讀的基礎上,發覺了送別地點的變遷,明白了由中軍—轅門—輪臺東門位置的變動,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自己明白這便是對朋友的不捨和依依惜別。當然,文中這些位置的變動,學生們還是不能夠具體結合時間點來講述,即送別一事的過程中的時間變遷,學生不能夠較明白的弄清楚,即無法知曉餞別、臨別、送別的區別。

  在詩歌學習中,我深刻明白品讀的意義,透過對文字的透徹細緻品析和玩味,讓學生從字裡行間探究文字外的涵義和情感,不僅發覺詩歌本身所呈現出來的藝術形式和資訊,更能夠品析出詩歌文字的內涵和深層價值,以此達到提高學生詩歌鑑賞能力的目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 篇5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內容涉及“詠雪”、“送別”兩個方面,和學生以往學習的唐詩相比,篇幅長了,內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難度。鑑於此,課文學習落在分析詩歌“奇景”、“奇情”兩個點上,使詩歌學習避免了支離破碎的圖解,簡單的理性分析。而作為詩歌教學中最為重要的誦讀這個環節,在常規教學中,往往採取的是播放錄音,讓學生在聽讀一遍以後進行朗讀。

  由於受時空限制,學生的朗讀很難按要求得到提高。網路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個狀況,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多個個性化的示範朗讀,而學生也可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個人的喜好選擇示範朗讀進行聆聽和仿讀,同時選擇自己喜愛的樂曲為自己的朗讀配樂,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因為學生是戴著耳機聆聽、模仿朗讀,避免了相互間的干擾他們在聆聽、模仿朗讀時也可以不斷重複播放,一個地方多次的反覆,可以聽得更加仔細與真切,因此模仿朗讀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學生的朗讀水平在課堂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讀教學也落在了實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 篇6

  近幾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占課堂的主導地位。本節課在賞析語言環節,我先給學生示範第一、二句,接下來的十六句正好平均分配給班中八個小組,每組兩句。小組內的六個人相互合作探討,形成文字,最後推舉一人全班展示,每一小組展示時,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評價並且記筆記。學生參與的意識很強,每個同學都積極思考、認真討論,充分發揮了學習的主動性。接下來就讓學生仔細揣摩詩歌創設的意境,發揮聯想、想象,用散文化語言描繪詩中一幅幅奇異美麗的畫面,體會所傳達出的深厚情義。

  這節課上下來,自我感覺還算良好,但仔細想來,還是留下了諸多遺憾。

  最大的遺憾是朗讀未能貫穿始終。

  賞析完接下來的所有環節中,讀得太少了,這是一個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聲情並茂地進行誦讀、背讀,相信會加深對文字情感的理解。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 篇7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唐代詩人岑參寫的一首邊塞詩,屬於文言文學習內容。而文言文教學流程方式機械、刻板,缺少創意、探索與研究,也缺少師生的互動,令許多學生深感“頭疼”。因此,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呼聲中,怎樣讓文言文真正走入學生心靈深處,成為初中文言文教學中亟待解決而又異常棘手的問題。為此,我借《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課的教學,做了一些大膽的探索與嘗試,我以引領者的身份融入課堂,放開學生的“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檢查預習、正音正字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課下註解及教師所給出的補充註釋,自主疏通文意、複述課文內容,透過質疑、生生互動的方法先過閱讀理解關。然後,小組合作討論賞析內容,這一環節的設定旨在幫助學生更全面而深入地體會作者在塞外冰雪的大背景下來寫送別的那種氣魄與豪邁。最後將探究的結果展示出來,大家共同評價,並結合作者的情感來誦讀,將“讀”與“賞”結合起來,透過利用聽覺效果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美讀能力,利用師生互動品讀課文這一環節引領學生再過品讀、美讀關。這一環節讓整個課堂沸騰了起來,學生們紛紛對照文句與課下注釋開始了熱烈地搶答,爭著去展示、板書自己的成果,去誦讀。課堂氛圍十分濃厚,像一個磁場,點燃了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火花,形成燎原之勢,將所有的教師和學生捲入其中,教學效果也得到了大大提高。最後,師與生的共同誦讀結束了全課。

  回想起來,本堂課後,在字詞檢測中,過半的學生答得不夠準確或不規範,這說明理解文意並不等於掌握字詞。在學生答對後,應將那些重點詞的用法與含義再強調一下,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印象。

  身為初中語文教師,教學步伐不停止,教學方法與技巧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也不會停止,教師們的探索與嘗試也同樣不會停步!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特殊部分,身為語文教育工作者的一員,我們一定要積極探索,大膽嘗試,更好地教給學生汲取祖國語言文化這份珍貴遺產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也許,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真應該放放手,讓學生自己走。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 篇8

  作為同課異構的研討課,就要求所有授課教師按照自己的'理解對同一節課的授課內容進行構思,在規定的時間所有教師參加教師共上一節課,之後大家一起對此進行研討。既然同課異構,就要求大家在同的基礎上,百花齊放,上出不同。而既然作為研討,就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不是優劣等級的評比。因此,當接到授課任務時,我就在思考如何上出一節深刻而高效的語文課。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為一首文學史上千古流傳的名作,似乎每個人都耳熟能詳。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名句,更是廣為傳頌。但如何讓一首雪地送別詩上出深刻來,成了上課前一直困擾我的一個難題。首先,授課內容不能偏離中心。事實上,題目——開始就點明瞭詩歌的兩個方面——雪景和離情。前半部分主要寫的是沙塞雪景,後半部分主要是邊關離情。其次,構思要突出深刻和巧妙。在描繪雪景的過程中,主要突出一個“奇”字。“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寫出了邊塞風的精神,即遒勁有力,突出了邊塞風光的奇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出了雪的驚豔綺麗,突出了沙塞雪景的奇麗,而接下來四句則主要透過襯托來表現出雪天的奇寒。後半部分則主要寫兩個場景:即中軍餞行和暮雪送別。中軍置酒,敘的是昔日舊情,飲的是離愁別緒;琵琶聲聲,撥動的是萬千離情,羌笛悠悠,更平添了幾多淒涼。暮雪紛飛,雪滿天山,朋友已漸行漸遠,而作者依然佇立遠眺。此時天寒地凍,白雪皚皚,行處空留,而友人已遠去。祝君多珍重,願君永平安。幾多牽掛,幾多擔心,幾多惆悵,幾多愁緒,只有曠野之上作者矗立的身影。一個句號戛然而至,看似結束,實則遠未結束。遲遲不返,一定為客人擔心,以景傳情,言雖盡而意未絕。將句號換為省略號,則為我們留下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

  深刻高效的語文課堂就這樣構思著,但遺憾的是,因為過分關注課程內容,而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備學生不足。所以沒有達到原本應該達到的效果。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 篇9

  市教學能手的比賽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可我的心到現在仍然不能平復。我不是想著是否能夠過關,而是為著那課,那節本該非常出色的課,那節自己曾抱有很大希望的課,卻被我弄得一塌糊塗。多少天來,我腦海中一直在想,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在這節課上,我究竟迷失了什麼?

  一、迷失了方向。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是什麼?新課標明確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裡面的幾個關鍵詞就是:“情感”、“自信”、“習慣”、“方法”。認真反思,課堂上我是否注重了這幾點?沒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邊塞詩中的奇文,也是送別詩中的名篇。裡面有著奇美的西北邊塞風光,蘊含著作者複雜的思想情感。雖然把重點定為:“朗讀詩篇,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但是明顯的忽略了對怎樣品味詩歌進行方法的指導。即便一開始自己透過舉例,試圖向學生展示一種方法,但現在看來,卻流於了形勢,學生並沒有從中領悟到方法。

  “簡簡單單教語文,輕輕鬆鬆學語文,實實在在促發展。”是劉老師在市語文研討會上說的話,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語文課堂。可事實上這節課教得並不簡單,學生也學得並不輕鬆。究其原因,是我對這節課的定位太高了,換句話說,是太想讓這節課出彩了,以至於過深過細的挖掘教材。小到一個字詞的深刻含義,深到作者鮮為人知的複雜的內心世界。殊不知這只是一節語文課,面對的是一班初一的學生。他們能從中學到一、兩點知識已經不錯。如此的安排課堂,不把學生弄暈那才是真正的怪了呢。

  下課後,有位老師這樣對我說:“趙老師,你的課講得太細了,你挖掘的太深了,我從中學到了許多東西。”這句誇獎的話,我當時聽著就感到彆扭,現在回味起來,更加不是滋味了。連老師都感覺深刻的內容,我們的那幫可憐的學生又是怎樣忍受的呀?

  二、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學生。

  做為一名老師,上課應該有三思:上課前思考我要幹什麼?上課時思考我在幹什麼?上課後思考我幹了些什麼?

  對照這三點,我再次反思:上課前,我幹了些什麼呢?《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我熟悉的一篇詩歌,在學校試講的時候,學生活動積極,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明顯。可以說是一堂較為理想的課例。再講此課,只要稍作調整即可。可前一天的晚上,我卻對著《唐詩宋詞賞析》口唸筆記,唯恐有所遺漏,直至凌晨一點。以致課堂上準備用的講義,被我塗抹的黑黑壓壓,上課時自覺不自覺的就受到它的牽制;造成自己的精神狀態極差,就連上課都迷迷糊糊,平時的機智靈活喪失殆盡。而真正該考慮的:學生的基礎怎樣?會出現哪些意外的情況?教學過程與預設有出入怎麼辦?等等,根本沒有去考慮。就連最基本的課件,都沒有細心檢視,以致誤刪一塊都不知道。那天晚上怎麼了,我都做了些什麼呀?我自己都想不通;上課時,我又在做什麼呢?明知道是上午第四節,學生已經疲乏,積極性很難提高,就應該設想一定的辦法。當感覺學生的能力與自己的預料有差距時,就應該及時的降低難度,調整策略。而我卻仍然按部就班,全然忽視了學生的感受,犯了教條主義錯誤。

  課已經上過了,一節精心準備的課沒有上出效果來,最先檢討的應該是教師本人。應該思考自己在哪方面出了問題:教學內容是否符合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能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否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遇到意外情況,是否及時發現了新的“生長點”?埋怨學生素質差,責怪學生不配合,都是在推卸自己的責任。學生沒有領略到沿途風光的優美,沒有感受到旅途的快樂,是我這個導遊沒有很好的盡到自己的責任。

  三、迷失了教育機智。

  一個優秀的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機智的教師。他能夠輕鬆自如的駕馭課堂,恰當的處理課堂上各種情況;他心裡始終裝著學生,始終會想著自己該做什麼,在做什麼。應該說,我的這節課整體設計還是不錯的,它環節簡練、重點突出,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倡導了以學為主、以學定教的教育思想。只要課堂上老師能恰當的引導、正確的調動,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可就是在引導和調動上,我偏偏缺少了一種機智,學生沒有調動起來,“學”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文字。老師“教”的內容過多,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現在想想,這種局面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在學習品讀詩歌的方法時,應該讓學生先進行品讀,說出自己所發現的“奇”。然後,老師再進行總結,得出方法。我卻一股腦兒說出了自己的見解,雖然也得出了方法,如“想象”、“品關鍵詞”等,但並沒有對學生產生大的觸動。另外有一細節處理的也不恰當,在老師示範品讀時,只是說:我先來品讀第一句,沒有讀出“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很多同學把這樣的句子當成兩句,使後面的品讀只說一半,情況變得被動。

  在學生品讀詩歌時,引導和點撥不到位。如學生說出了一處“奇寒”或“奇美”等的句子,就應該接著引導學生思考還有沒有這樣的句子,並順著學生的回答做適當的點評。除學生理解錯誤外,不應做過多或過深的挖掘。這樣就避免了學生品讀的盲目性,節約出寶貴的時間,也會減少課堂上一再冷場的局面。

  沒有及時捕捉教學時機。每個學生都有他自身的閃光點,對於相關的問題他們會有不同的見解和看法。我們不但要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表達的慾望。還要善於捕捉時機,從他們的言談舉止中找到教學的觸發點。在我問道:“環境如此苦寒,離別如此難捨,全詩是否有哀傷之感?”時,一位同學就大聲說道: “他有點哀傷,但是他不悲觀。”我很清楚的聽到了,我也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我沒有讓他站起來陳述自己的觀點。以致在沉默了一段時間後,還是我自己進行了“深刻”的解說。不能不說這是一次敗筆。

  一個聰明的老師,一定會真正懂得學生,表現出朋友的善意,贏得他們珍貴的心;一個明智的老師,一定會制定真正適合學生的目標,透過他們的努力,能輕鬆的完成這個目標;一個成功的老師,一定會讓學生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在對老師心存感激的同時,自覺的修正自己,不斷進步。在這方面,我確實有些欠缺。

  古人曾說:“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

  寫完了這篇文章,擠壓在自己心口的那塊悶氣也多少有些疏散。雖說教學永遠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可我怎麼也找不到什麼理由來為自己開脫。“飛瀑之下,必有深潭”,不管怎麼樣,我畢竟走過了,它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深處,它將堅定我前進的步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 篇10

  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文中既有“奇麗雪景”,又有“依依別情”,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去體驗作者的情感,去探究詩歌的美妙。那麼在教學目標完成的同時,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指導好學生的誦讀呢?本文擬就以下四個步驟進行分析。

  練讀知音節。閱讀之初,要做的工作便是掃清字音障礙,做到順暢朗讀。首先,要求學生大聲朗讀全詩,標記把握不準的字音,尤其是特定語境下的字音(如,冷難著著zhuó,錦衾薄薄bó),並在學習小組內予以正音。其次是讓學生在自由輕聲朗讀的過程中探究每句詩的節奏,注意停頓的把握。在此基礎之上,要求學生誦讀全詩,讀出節奏。

  品讀察情感。“文章不是無情物。”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這首詩歌既有詩人對北國奇麗雪景的驚喜、熱愛之情,也有詩人與“歸客”的依依惜別之情。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去品讀描寫“雪景”、“別情”的詩句,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品味詩句當中蘊涵的真摯情感。此環節的關鍵是要讓學生反覆朗讀,重在熟讀,猶如讀自己的詩歌一樣,且要做到明詩意、知詩情。只有這樣,才能準確體察詩人的情感,明確全詩的主旨。

  精讀賞美點。詩歌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大膽去探山尋寶,去發現詩文中的佳妙之處(美點)。《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文中有千古詠雪名句,有餘味無窮的依依別情,有美的意象、美的語言、美的手法……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地探究美點,並在學習小組內品評美點。這一環節同時也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高潮,可分三步完成:一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精讀自己喜歡的詩句,其他同學評議;二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共同探究”小組所選擇的美句,看它美在哪?並討論怎樣去讀?三是學習小組代表發言,品評詩句。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注意“深化”和“拓展”。

  背誦明詩意。絕句、律詩,學生當堂背誦的難度不大,這首“邊塞詩”共有十八句,相對來說長了點,但“課堂背誦”的目標必須完成。在“練、品、精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透過“自由背誦,輪流背誦,集體背誦”多種形式,透過背誦更進一步達到明確詩意的目的。

  詩歌教學必須重視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按照“練讀、品讀、精讀、背誦”的層次,循序漸進,在讀中探究,是一條可行的途徑。